温病学期末预习复习资料超级完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一、概念:温病学: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和预防诊断方法的一门学科。
二、发展状况:
(一)战国至唐代:萌芽时期
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2、《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二)宋金元时期:成长阶段
3、宋代朱肱《类证活人书》首次主张灵活运用经方
4、宋代郭壅《伤寒补亡论》首创“新感”温病之说。“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
5、金代刘河间--创新论:六经传变皆是热证;六气皆能火热而化。立新法:表里双解。制新方:表里双解方。补充“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6、元代王安道在概念上反对温病混称伤寒。
(三)明清时期:形成阶段
7、明末吴有性著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
8、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
9、叶天士著《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10、薛生白著《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11、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12、王孟英著《温热经纬》
(四)近现代:发展提高阶段
章末总结:
简答
1、温病四大家及代表著作各是什么?叶天士《温热论》;吴鞠通《温病条辨》;薛生白《湿热论》;王孟英《温热经纬》
2、吴又可对温病学的贡献有哪些?编著了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在病因方面提出了“疠气”治病学说;在流行特点方面,提出了温疫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提出了感邪途径是口鼻而入;在治疗方面,创立了疏利透达之法。
3、刘完素对温病学的贡献?创新论:提出了六气皆从火化;立新法,立新方:创制了双解之剂,如双解散等;补充了燥气的病因病机“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4、叶天士对温病学的贡献?著《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辩证施治的理论体系;提出了卫气营血辩证的治疗大法;发展了温病的诊断方法,如辨舌,验齿,辨斑疹白㾦。
论述题
1、清代温病四大家的主要著作与主要学术贡献各是什么?
叶天士——《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辩证施治的理论体系;提出了卫气营血辩证的治疗大法;发展了温病的诊断方法,如辨舌,验齿,辨斑疹白㾦。
薛生白——《湿热病篇》,对湿热病的病因、病机、辩证、治疗做了全面系统的论述。
吴鞠通——《温病条辨》,系统的论述了四时温病,倡导三焦辨证,明确提出了三焦用药规律,使温病学形成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辩证施治体系。
王孟英——《温热经纬》对温病学的理论和证治做了全面的整理,提出“暑多夹湿”的观点,对暑邪和暑病有独到的见解和认识,提出治疗热病必养阴。
总论
第二章温病概念
温病:温病是由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明显,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疾病。
第一节温病的特点
一、致病因素具有特异性--温邪
二、多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三、病程发展具有阶段性:多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实致虚;卫-气-营-血-恢复期;上焦-中焦-下焦。
四、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温热类
1、起病急,病势猛,传变快,变化多(急猛快多)
2、以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
3、易化燥伤阴
4、易闭窍动风动血
湿热类
1、起病缓,传变慢,变化少,病程长(缓慢少长)
2、以发热为主症,热象不显,湿象偏重
3、易困遏阳气,阻滞气机
4、湿从热化:同温热类;湿从寒化:湿盛阳微
第二节温病的范围和分类
一、温病的范围:外感疾病中除风寒性质以外的急性外感热病多属温病
二、温病的命名
1、以发病季节为依据:如春温,冬温
2、以时令主气为依据:如风温,暑温、湿温
3、发病与时令相结合:秋燥
4、以临床特点为依据:大头瘟,烂喉痧
三、温病的分类
1、根据症证性质分类:1、温热类温病: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
2、湿热类温病:湿温、暑湿、伏暑、湿热疫、霍乱
2、根据发病初起的证候特点:新感温病:感而即发,其病症特点与当令时邪的致病特点相一致的温病。伏邪温病:感而不发,其病症特点与当令时邪的致病特点不一致的温病。
四、温病与伤寒温病从属于广义伤寒;与狭义伤寒并列关系
五、温病与温疫
1、温疫:传染性强,流行性大的温病。温疫从属于温病。
六、温病与温毒温毒:①病名概念,即感受温热毒邪所引起的具有独特表现(局部红肿热痛及溃烂)的一类温病。
②病因概念,即温热毒邪。
名词解释
1、温毒:一指病名,即因感受温热毒邪引起的一类具有独特表现的急性外感热病;二指病因,即温病中的某些致病因素,即温热毒邪。
2、温疫:指温热性质的疫病,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3、伏邪温病: 又称伏气温病,是指感而即发,其病症特点与当令时邪的致病特点相一致的温病。
4、新感温病: 是指感而不发,过季而发,其病症特点与当令时邪的致病特点不一致的温病。
简答
1、温热类温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起病较急,来势较猛,传变较快,变化较多;发热为主,热象偏重;易化燥伤津;易内陷生变(扰神、动风、动血)
2、举例说明温病的分类方法有哪几种?温病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以病症性质分类,分为温热类温病和湿热类温病;二是以发病初起特点的证候类型分类(以感邪之后是否立即发病),分为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两类。
3、湿热类温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起病较缓,传遍较慢,变化较少,病程较长;主要表现为湿邪困遏清阳,阻滞气机,湿热郁蒸,引起的各种见证,如身热不扬,脘痞,呕恶,便溏,苔腻等;发热为主证,热象不显(身热不扬);后期,湿从热化,同温热类,湿从寒化,湿盛阳微。
4、什么是温病?有哪些特点?温病是外感温邪所引起的一类(多种)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其特点有:致病因素具有特异性;多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病程的发展具有阶段性;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起病急,传遍快;发热为主证,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易内陷生变)
5、温病与伤寒、温疫、温毒的关系?温病属于广义伤寒,有又与狭义伤寒并属于外感热病;温疫属于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一类;温毒隶属于温病的范围,是温病中具有肿毒或发斑表现的一类特殊病种。
6、举例说明温病的命名方法有哪几种?(至少三种)以发病季节为依据命名,如春温、冬温;以时令主气为依据命名,如风温、暑温、湿温;以发病季节联合时令主气为依据命名,如秋燥;以发病特点为依据命名,如伏暑;以病候特点为依据命名,如大头瘟,烂喉痧。
第三章温病病因与发病
温病的病因指引起温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即温邪。
第一节温病的病因
一、共性特点:1、从外感受2、性质属热3、易伤津耗气4、致病迅速5、病位有别6、与季节地域有关
二、温邪
(一)风热病邪1、多先犯肺卫2、易伤肺胃阴液3、易逆传内陷(闭窍)
(二)暑热病邪1、首犯阳明(首犯阳明-暑温,直入心包-暑厥,直入肝经-暑风,也可入肺-暑療)2、易耗气伤津3、易闭窍动风动血4、易兼湿挟寒
(三)湿热病邪1、易犯中焦脾胃2、易于困遏清阳,阻滞气机3、缓慢少长
(四)燥热病邪1、病位以肺为主2、易致津液干燥3、易从火化
(五)温热病邪1、初起即见里热证2、易闭窍动风动血3、易伤阴液,后期尤致肝肾阴伤
(六)温毒病邪1、蕴结壅滞2、攻窜流走
(七)疠气疠气亦称戾气,指致病暴戾,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类致病因素。
1、其性暴戾,致病力强
2、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极易蔓延流行
3、从口鼻而入,有特异的病变定位
4、病情严重,病势凶险
第二节温病的发病
一、发病因素1、人体正气2、自然因素3、社会因素(决定因素:人的正气强弱和邪正力量对比)
二、感邪途径1、邪从皮毛而入2、邪从口鼻而入
三、发病类型1、新感温病:风温、秋燥、冬温2、伏邪温病:春温、伏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