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情景创设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景创设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以人为本”,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中,教师应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教学情景,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问题质疑;互动交流;联系生活;创新想象
学习方式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而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创新,多死记硬背;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少交流与合作,多个体学习。
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
特别是在“课程进度”和“应试取向”的驱动下,囫囵吞枣,拼命适应“课程要求”,学生学得痛苦,其个性、创造性、自主性等受到压抑和扼制,他们根本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体验不到进步与发展的快乐,许多学生特别厌学。
而教学活动的价值取向是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
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设计者和组织者;引导者与促进者;大会主持人与沟通者。
因此,要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真正让学生乐学、善学,就必须改变过去被动、机械、单一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交流与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那如何创设情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我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谈自己的肤浅看法。
一、创设“问题、质疑”情景。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人们常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新课程大力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确,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不断发展的主体。
新课标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张扬学生个性。
因而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了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树立自信心,让学生“吃得饱”,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发现问题,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他们一个空间,
让他们往前走。
进而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总结与交流等活动去体验、感受和表达,真正实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
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学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最终实现由传播知识向能力的升华,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参与、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获得心智的发展。
比如:在教学“分数意义”前,我先向学生提问:“关于分数。
你已经知道什么?”然后让学生主动地面对新知去回忆、再现旧知,并通过交流,互相启发补充,接着提出:“关于分数,你还想知道什么?”真正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创造、探究,然后让学生带着想
象和问题自学课本,并把获得的知识在小组、班级中交流,以便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归纳、表达的能力。
二、创设“互动、交流”情景,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过去,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基本上停留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而实践证明,小学生好动,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
因而,给学生提供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有计划的组织他们在小组活动中讨论、交流,小组有分工,人人有事做。
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收获,这就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学习氛围,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从而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的沟通,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议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
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景,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以便于学生创造个性的发展。
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重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具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问相互补充、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
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性的有效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倡让学生合作学习是亲自操作、实践、找规律、提练方法的有效途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发展的过程。
例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时候,让学生通过一起分析、思考;一起试着剪、拼图形;一起讨论,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融合,结果学生们拼出了多种图形,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长方形,找到了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但得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
思维。
三、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的产生源于生活实践,数学的教学同样离不开实际的生活,
因此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重联系实际,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而充满欢乐、惊异、贴近生活实际的课堂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自然他们就会主动去
捕捉和涉猎他们想知道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与他们的生活贴近。
学生就感觉实在,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就是在数学教学中联系实际,贴近生活,从而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能否
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择生活教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比如教“分数意义”引入新课时,我先请一位同学帮忙把一条漂亮的头绳分给两个女同学,并让学生边分边说,引
出本课的关键“平均分”,接着问这两位学生:“他这样分,你们满
意吗?”这样利用人分物品的生活现象,引出“平均分”,不但使学生增加了动手操作的机会,且使学生到新颖、亲切,对数学有了一种亲切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
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再如:我在教学厘米、米的认识是时,对于这些长度单位,二年级学生是不清晰的。
于是我从比高矮、比食指等实际事例入手,使学生明白了长度单位对于精确测量的意义,在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然后动手测量园钉的长度、书本的长宽、平伸两臂的长度,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等。
通过实际的操作,感知了厘米、米的长短及这些长度单位的实际运用,由于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
学生在充分操作过程中,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并抽象成清晰的概念。
真正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
四、创设“想象”情景,培养创新能力,变“单一思维”为“多元拓展”。
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见。
心理学告诉我们,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
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为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供机会。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
比如:在学习比的知识以后,根据六(2)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
比是3:4,可以让学生想象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3/4,女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4/7。
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1/3等,通过想象,进一步沟通比和分数的联系;通过想象,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加跳跃。
总之,学生既不是一个待灌的瓶,也不是一个无血无肉的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可学习掌握知识,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法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适时适度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课
堂洋溢情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