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了解学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如何了解学情

蒙玉强

走进课堂,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师辛辛苦苦准备的教案在上课开始不久,学生似乎都已经会了、都已经懂了,教师显得多余只好强拉硬扯地把学生拽回来;或者课堂上教师煞费苦心,学生云里雾里,尽管教师努力启发诱导,学生还是似懂非懂。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备课时忽视了对学生原有基础的了解,预设的教学起点远远超出或落后于学生的实际水平。

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学过程的基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程度。所谓起点就是新知识在原有知识上的生长点。起点要合适,才有利于促进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学生才能学,才会学,才想学。教学起点包括理论起点与现实起点。学生学习的理论起点一般是指各水平年级课标、教材、教参以及一些相应年级的行为标准。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已实际具有的知识能力基础、情感态度基础。在评赛课中,上课教师一般是根据学生的逻辑起点制定方案,而不是根据学生的现实起点去思考,结果往往留下一些遗憾。

对学生状况应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优秀的教案,应尽可能从学生的“已知”、“未知”、“能知”、“想知”和“如何知”等五个方面全面分析学生情况。对于这些观点我是赞成的,或许自己也想不到那么多,但我要尽量利用身边的资源来做得更好。

1、学生的“已知”。这里的已知是指学生已经具备的与本节内容学习相关的知识经验常识和能力水平等,明确这点很重要,它决定着学习起点的准确定位。

2、学生的“未知”。“未知”是相对“已知”而言的,它包括学习本堂课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中所包含的未知知识,而且还包括实现最终目标之前,还要涉及学生所没有掌握的知识点。

3、学生的“能知”。“能知”就是通过本节课教学,所任教班级的学生能达到怎么样的目标,它决定了学习终点(即学习目标)的定位。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4、学生的“想知”。所谓“想知”,是指除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外,学生还希望知道哪些目标以外的知识。学习中,学生往往会通过提出疑问来体现“想知”。当然,学生的“想知”可能会超出教学目标或者学生认知水平。如果真是如此,课堂教学可酌情拓展,可给学生一个提示性的交待。

5、学生的“如何知”。“如何知”反映学生是如何进行学习的,它体现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方法、行为习惯等。同时这个问题也牵涉到教师如何教,即学法指导,只有方法得当才能事半功倍。

当然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不仅仅局限于这几个方面,还需做大量工作,更要结合自身实际及学生实情灵活处理,积极应对,只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但愿我们都能做学生的知情者,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