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x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论语六则学案长春版

201x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论语六则学案长春版
201x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论语六则学案长春版

《论语》六则

学习目标

1.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字词,学会对照注释翻译文言文。

3.总结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并联系自身实际,学习致用。

学法指导

反复朗读,结合注释,读懂浅显文言文。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背诵,多积累。

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填空。

(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_____,字_____ _,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2)《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______________关于_____ _言行的记录。是

_____家经典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体的散文集。

(3)“四书”:《论语》《》《》《中庸》。

“五经”:《》《尚书》《礼记》《周易》《》。

2.反复朗读课文,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罔.()殆.()好.之者()乐.之者()焉.()逾矩

()()

..

3.下列句子的停顿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可以/为师矣

B.学而不思则/罔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其不善者/而改之

4.默写句子。

(1)《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来表示。

(3)如何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和缺点呢?孔子在《论语》中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释词语

(1)通假字——即两个字通用或这个字借助那个字的意思。

①论语:“”通“”,意思是

②不亦说乎:“”通“”,意思是

③学而不思则罔:“”通“”,意思是

④吾十有五:“”通“”,意思是:

(2)古今异义——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

①有朋.自远方古义:今义:朋友

为师矣古义:今义:许可

②可以

..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古义:今义:数词,三

(3)一词多义——同一个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含义。

①人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

②择善而从.之七十而从.心所欲

③不亦乐.乎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原意:愉快,快乐,这里的意思为

(4)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习之原意:时间,这里指

②温故.而知新.原意:旧,这里指

原意:新的,这里指

(5)文言虚词:指文言文中没有明确的实在意义而偏重其语法意义的一类词,用法灵活多变,有多种词义,有时也有实词意义。

①之学而时习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②而:“而”的用法有表顺承,表转折,表修饰等。下列句中“而”表转折的有。

A.学而.时习之

B.人不知而.不愠

C.温故而.知新

D.学而.不思则罔

E.择其善者而.从之

F.五十有五而.志于学

6.翻译省略句。省略句是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将省略的的成分补充出来。

(1)可以(之)为师矣。

译为:

(2)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为:

合作探究

探究一:

各则内容分别强调了什么?

探究二:

《〈论语〉六则》中总结出“求知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的哲理句有哪些?

(1)求知态度:

(2)学习方法:

(3)修身做人:

探究三:

我们现在使用的成语很多是源于古代作品,你能找出文中哪些成语?

我的收获

今天,我学习了《论语六则》,仿佛在聆听一个渊博的长者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在学习、做人、交友等方面,你有了哪些新想法、新启示?

18.《论语》六则

自主学习

1.(1)丘仲尼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

(2)再传弟子孔子儒语录体

(3)《孟子》《大学》《诗经》《春秋》

2.lún yuèyùn wǎng dài hào lèyān yújǔ

3.D(A.可/以为师矣;B.学而不思/则罔;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4.(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1)①“论”通“伦”,伦次,条理。

②“说”通“悦”,愉快,高兴。

③“罔”通“惘”,迷惑。

④“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2)①志同道合的人。②可以凭借③表示数量少,不是确数。

(3)①了解理解、领会②采纳,听从随③快乐以(它)为乐

(4)①时常,常常②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5)①它,学过的知识他们,他们的的②B D

6.(1)可以凭借这做老师了。

(2)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选择)他们不好的东西来(借鉴)纠正它。

合作探究

探究一:

点拨:前三则谈学习方法,一则强调学习要经常温习;二则强调在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时,要能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三则强调学习、思考相结合,辩证地对待学习、思考的关系。后三则谈学习态度,四则强调学习兴趣的重要;五则强调要随时随地向别人学习,择善而从;六则强调学习和修养要循序渐进。

探究二: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2)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探究三: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三十而立、四十而惑

我的收获

示例一:读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懂得了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巩固的道理。

示例二:读了第五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它告诉我们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做一个通情达理的人。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高三沪教版语文(上)《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归纳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掌握重点语句,帮助理解课文。 2、诵读课文,梳理本文行文思路。 3、赏析本文的写作特点:情景交融,情感真挚。了解“赋”的文体特点。 4、了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1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2深入认识陶渊明思想及其作品特点,掌握词赋特点。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陶渊明的辞官归隐的原因及其人生追求与高洁品质。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人说:“学而优则仕”,这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共同的理想追求。然而,进入仕途的知识分子并不是都能大展宏图,功成名就。总有很多人,或因为不满官场的黑暗弃身而去,或因改革时弊而触动权势利益被害,失意而去。因此就有了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言壮语,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彻悟。在他们之前也有一位失意之人,他以归隐田园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他就说陶渊明。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年),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已渐渐衰落。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三、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 四、重点字词 1.字音 将芜.(wú)轻飏.(yánɡ)景翳翳.(yì)桨棹.(zhào) 西畴.(chóu)耘耔.(zǐ)求之靡.途(mí)心惮.(dàn)

长春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需背诵内容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蒹葭》 蒹葭苍苍(1),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2),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3),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4),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5),白露未晞(6)。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7)。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8)。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9)。蒹葭采采,白露未已(11)。所谓伊人,在水之涘(12)。溯洄从之,道阻且右(13)。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4)。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为人民服务》 1、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2、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 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3、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4、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 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5、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 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曹刿论战》(庄公十年) 十年春,齐帅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论语》两章

《论语》两章 教学目的 一、了解孔子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主张礼治, 即用以德服人的观点和加强教化的方法。认识孔子虽遭 挫折,仍不逃避现实,争取参政,“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体会《论语》的语言特点:运用譬喻、引用等修辞手段,富于变化,叙事与议论结合,语言简洁,且多 警策,很有说服力。 三、背记一些千古传诵的语句,如“既来之,则安之”,等等。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文中所反映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 治态度及文章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难点:(1)对孔子政治主张的出发点的理解; (2)对两篇对话体议论文谈话的层次的理解。 三、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 解译述大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数二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 讲读《季氏将伐颛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初中阶段我们学过《论语》六则语录,谁能为大家背诵几条(或几句)?(学生背诵后转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语》二则中的一则。 板书课题:《季氏将伐颛臾》 引导学生看〔预习提示〕和注释①。教师补充: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 始人。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倡导仁者“爱人”, 提倡“忠恕”之道;强调“复礼”与“正名”,以维护 贵族等级秩序。反对苛政和武力征伐,主张实行礼治, 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观点。 为宣传其主张,曾率领门人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 晚年致力于教育工作,整理、研究古典文化,并做出了 卓越的成绩,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有学问有才干的学生。 二、指导预习 1。学生默读课文,查字典、看注解,读准加黑字并解释几个固定句式。 颛臾(zhuānyú)虎兕(sì)柙(xiá)椟(dú)

《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 1、给下列字注音: 论()语说()愠() 罔()殆()好() 2.文学常识填空。 《论语》是记录孔子的一部书。是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家,《论语》是经典著作之一。 “四书”是指。“五经”是指。3.解释词语。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 ⑸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乐: ⑹择其善者而从之从: 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逾: 4.默写填空。 孔子强调学习和温习相结合的句子是:,。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阐述读书求学问的三重境界的句子是:,。孔子强调虚心向别人学习的句子是:,。怎样向他人虚心求教:,。 5.翻译句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论语》六则主要记录孔子关于教育思想的谈话。他在学习态度和方法上有哪些主张?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一下。 7. 课文中有些话已凝固为成语,你知道有哪些? 8.请联系自己的学习情况,谈谈你对《论语六则》的体会。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 1 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 2 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3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 4 昧行 5 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 1 炳烛:把蜡烛点燃。 2 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是个瞎子所以这么说。 3 阳:这里指阳光。 4 孰与:一种固定格式,用来比较,相当于“比……怎么样”。 5 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延伸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恐已暮.矣()安敢戏.其君乎() 臣闻.之()善.哉()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默而识之 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文言句子。

3赐山中学语文版初中文言文复习学案

课题: 语文版初中文言文7-9年级知识梳理复习 课型:学练结合 执笔:刘凌寒 审核: 审批: 授课人:刘凌寒 授课时间: 学案编号:003--009 班级: 姓名 : 小组: 2014 年 赐山中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 1 语文版初中文言文7-9年级知识梳理复习 复习目标: 1、能熟读初中教材中的全部文言文课文,有很强的语感;能熟练背诵或默写 文言文基本篇目中要求背诵的段、篇或名言警句。 2、能正确理解文言文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3、能正确理解文言文课文中的句子的意思,文段的意思。 4、能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意思及文章的基本写法和揭示的主旨。 知识链接: (1)朗读节奏的划分 划分朗读节奏的方法:首先要理解句义,再按意义划分。一般主语谓语要 分开,较长的修饰限制语要划开。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予/尝求/古仁 人之心”(主语+谓语+宾语),又如“今齐地/方千里”等。 (2)解释实词的含义,区别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以课下注释中的单个词为主,多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 假字等。如果有本义和句中义的,尽量答全,尤其不能丢掉句中意思,即这里 指……的内容。 (3)文言句子的翻译 从内容上看,中考易考关键语句的翻译;从古汉语角度看,易考特殊句式 的翻译;从来源看,大多来源于课下注释。 一般要用直译法。直译译不通时再辅以意译法。翻译时注意运用“留”、 “补”、“删”、“换”、“调”的方法。考试时按语言点给分,所以翻译句子时 字字落实。 七年级上: (一)论语六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 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二)论语十则 1.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 也,不以其道德之,不去也。” 6.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7.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8.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9.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10.(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 í), 风乎舞雩(y ú),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一、重点字词句梳理。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⑴时: ⑵习: ⑶而: ⑷ 通 ,意思: ⑸译文: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提示:“不亦……乎”反问句式 译文: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⑴愠: ⑵知: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⑴故: ⑵知: ⑶为: ⑷矣: ⑸译文: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⑴而: ⑵罔: ⑶殆: ⑷译文: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⑴敏: ⑵好: ⑶耻:愿意为“耻辱”,在文中的意思是 ⑷译文: 7、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长春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长春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1-1等我也长了胡子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歌内容。 3、通过朗读和联想感悟作者童年的愿望。 教学重点: 1、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学习诗歌内容。 2、引导学生换位体验,加强与文本对话。教学难点: 1、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学习诗歌内容。 2、引导学生换位体验,加强与文本对 话。

教学准备: 把新学期的美好愿望写在自己设计的“心语卡片”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新学期开始了,你们都有哪些心愿?在你幸福的童年生活中,还有哪些美好的愿望? 二、交流感受,提示主题这节课,我们一同进入第一板块《童年的愿望》的学习。请同学们大致翻一翻这一板块的课文,了解一下都讲述了小作者的哪些愿望? 三、引入新课,学生质疑教师板书《等我也长了胡子》,请学生质疑:看了这个题目,你最想了解哪些内容?四、了解课文,自主识字 1、请学生带着问题出声读课文,小组讨论上述几个问题,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文中画出要求会写的生字及不明白的问题,尝试着自主解决。学习生字,重点区别“蜘蛛”“蚂蚁”“蝌蚪”的类别及生活习性。 五、再读课文,质疑讨论 第二课时 一、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1、通过多种方式读熟课文。2、先分小节朗读课文,然后选择喜欢的内容读出感情。 二、讨论学习,读中理解 1、引导小组选择感兴趣的一个小节内容讨论学习,然后汇报。 2、思考讨

论:(1)读了这首诗歌你想到了什么?(2)最想对小作者说些什么?(3)想对他的爸爸说些什么? 三、品读课文,表演体验 1、再自由读读课文,感受作者字里行间表达感受。 2、指导学生将课文改编成情景剧。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等我也长了胡子陪孩子玩做个这样的爸爸:{给孩子讲故事说话算话 1-2播种希望的日子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会用“兴致勃勃”“流连忘返” 等词语练习说话。 2、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3、通过与文本的对话,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重点词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在 与文本对话和有感情朗读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愿望。 教学难点:

21《论语六则》教案

21《论语六则》教案 篇一:七年级语文上 21 《论语六则》人教版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第21课 《论语》六则 [幻灯片1:题目](等待上课时用) [教学目标]:[幻灯片2,展示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并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文意,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勤学好问,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并借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实践。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幻灯片3、4、5) 从前有位很有名的老师,他总觉得自己学识不够渊博,30岁的时候,他离开自己的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他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70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他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老人见这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他连忙自我介绍,并说明来意。老人家听后说:“原来是你啊,听说你要来,

我就在这迎候,研究学问你不并比我差,为何要拜我为师呢?”他听后,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同学们,你们能猜出故事中的老师是谁吗? 二、走近孔子 孔子:(幻灯片6)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教育方面,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 成就:(幻灯片7)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三、关于《论语》(幻灯片8) 儒家经典著作,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共20篇。有语录体(也叫格言体)、对话体、叙事体三种体式。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论语六则》翻译

《论语》六则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字词:说:通假字,通“悦”,愉快高兴。 (译)先生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字词:愠:(yùn)怨恨。 (译)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字词:以为:“以(之)为”省略式,“凭(这个)做” (译)先生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字词:罔:迷惑不解,现在写作“惘”。殆:危险。 (译)先生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字词:何以:“以何”的倒装,凭什么,为什么。文:谥号,古代贵族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 (译)子贡问(先生)说:“孔文子(死后)凭什么被称做‘文’呢?” 原文: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字词:耻:“以……为耻”,认为可耻、感到羞耻。是以:即“以是”的倒装,因此。 (译)先生说:“聪敏而且爱好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学识或地位低的人请教为耻,因此被称做‘文’。” 原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字词:识:古今异义词,古义是“记”,读“zhì”。今义是“知道、认得、能辨别”。厌:满足。诲(huì):教导。倦:厌倦,失去耐心。 何有于我哉:“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对我来说有哪一样呢? (译)先生说:“默默的记住它,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对我来说有哪一样呢?”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字词:焉:“与之”。“在其中” (译)先生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而”的用法 1.表顺承: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学学而不厌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表转折: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表修饰:默而识之 1

名句默写(理解型)初中版两个学案后附答案

初中必背篇目理解型名句默写训练(一) 【自主学习】名句复习备考指南 根据往年的考试内容和试题类型,我们对2015年考试内容和命题形式进行如下推断: 1. 考试内容。仍旧是以课本上的名句名篇为主,兼考课外知名度高的名句或名篇。所考的内容朝代上侧重于先秦 和唐宋,文体上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内容上侧重于思想性、教育性和审美性。即选句内容一般隶属下面四种情况: ⑴揭示人类社会及事物发展规律的句子(即富有哲理性的句子)。⑵抒发爱国情怀、崇高理想、坚强意志、阔大胸 怀的句子。⑶描写优美意境的名句。⑷反映以德治国、传统美德、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名句。 2. 试题类型。往年的全国及各地试题,大都属于“镶嵌式”完句填空。这种考法斩截,但是单一呆板。默写的内 容多是机械式记忆的知识,所体现的能力等级(识记)较低。这种考法不太符合能力培养的要求。采用新的形式考 查,增强学生的语境运用意识,提高考查的等级,已经成为命题者行动的方向。 ㈠理解型默写题 这种题型要求考生不仅会背诵原文,而且对原文的内容有所理解。要答好这类题,就要根据题干的提示或要求的具 体情况来填写句子。例如: ①《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诗句是: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②学习要持之以恒,才能取得好的成绩。荀子在《劝学》中就有强调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 子:,;,。(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③学习古诗,不仅是为了学习欣赏,古人许多文质兼美的诗句,仍然活用在我们今天的语言里。唐代诗人杜甫《登 高》一诗中的名句“,”今人常用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 向前之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㈡情景型默写题 这类题常常创设一个情境,要求填写相关的句子。要答好这类题,要注意所设计的“情境”究竟怎样,据此调动记 忆仓库中的积累来填写句子。例如: ①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镜),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六则》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也说过含义相近的一句话,这句话是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这种考法还考查了文学常识,是符合《考试大纲》和新课改精神的。 ㈢开放型默写题 这类题答案不是惟一的,要求默写的句子也不限课内。解题的关键是平时在大脑中多贮存古今诗文名篇名句。例如: ⑴春天,是古代诗人常咏叹的季节。请任意默写出描写春潮、春城、春雨、春江、春水的诗句。(至少写3句) 【参考答案:①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②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③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④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 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⑤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⑥风乍起,吹 皱一池春水。(冯延已《蝶恋花》)】

长春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现代文字词注音

长春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现代文字词注音 1簇拥2迸出3怯懦4瞭望5睿智6尥蹶子7召唤8抡圆9弥补 10俘虏11仆役12龇牙13嘶鸣14颠簸15脖颈16歉疚17鬃毛18笨拙19牝马20穹庐21兀立22喑哑23高亢24苍凉25披头散发26裹挟27悲怆28苍劲29骐骥30散漫31不假雕饰32叱咤风云33憩息34旋转35肩荷36虚枉37桂冠38塑造39暴虐40篆41琳琅满目42隽秀43庶几44瑰丽45撇捺46纵横驰骤47遒劲48匾额49精湛50深邃51泽被四邻52璀璨53凋零54历久弥新55赋予56尘嚣57墓冢58荫庇59栅栏60禁锢61飒飒62扣人心弦63一爿店64簇新65模糊66羞怯67鬈曲68沁人脾胃69趿拉70狭窄71皱褶72掂斤播两73吝啬74啜泣75抽噎76甬道77相形见绌78忌妒79踌躇80飞掠81杂凑82陶醉83铁钳84苛刻85瘦削86鹌鹑87晦涩88玳瑁89馈赠90拙笔91滑稽92顷刻93埋怨94前合后偃95亲眷96罪愆97尸骸98苌弘化碧99无稽100自怨自叹101嗟悼102迥异103粗蠢104瞬息105踮脚106镌上107簪缨108琐事109不可胜数110鬟婢111穿凿112胡牵乱扯113思忖114半晌115指奸责佞116贬恶诛邪117增删118纂成119甄士隐120贤淑121酌酒吟诗122少憩123冤孽124绛珠草125粉妆玉琢126玩耍127癞头跣脚128跛足蓬头129疯疯癫癫130挥霍131踪影132自忖133饱经沧桑134郁结135卓越136锦衣纨袴137饫甘餍肥 138蓬牗茅椽139绳床瓦灶

一、本文选自。《左传》,亦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家经典之一,旧传为末年鲁国史官所撰。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生动简洁,记事详明,为中国古代史学和文学名著。 二、(12 (345)何 678) 910 (111213) 1415 属也(1617 (18)19)20)

长春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册)全册教案2013

长春版四年级语文上册4- 1甘罗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挑唆、施礼”的意思。 2.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语言的幽默感,感受语言表达中幽默的魅力。 3.通过学习课文启发学生思考幽默在生活中的妙处。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华语言的艺术魅力。 2.初步了解幽默的构成方式。 教学准备: 1.道具、收集自己喜欢的幽默故事。 2.有关甘罗的资料、制作生字课件。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解题、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齐读课题,介绍甘罗。(甘罗从小聪慧过人,12岁出使赵国,煽动赵燕之战,使秦国不动一刀一枪得了十六座城池,为秦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读准字音。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自读,谈读后的感受。 2.画出自己认为最幽默的一句话。

3.交流感受。 4.教师总结,感悟幽默构成方式。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本课生字、词语。 1.教师提出生字,领读生字。 2.学生给生字注音、组词。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宰zǎi 主管,主持。(宰相宰杀主宰) 武wǔ 武将(满朝文武武工武斗) 替t 代替,替换(替手替身替代) 宫gōng 皇宫(宫殿东宫故宫) 施shī 给予(施礼施工施主) 捣dǎo 打扰,扰乱(捣乱捣鬼捣米) 既j 已经(既然既往既而) 六、再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表现甘罗幽默特质的句子,从中体会幽默在生活中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了解故事主人公的情况。 学生介绍甘罗,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自由朗读课文,给课文标出自然段。 三、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说一说读文后的感受,甘罗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四、学习1-4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从中找出成语“唉声叹气”,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个成语的意思。通过这个成语来体会甘罗的爷爷当时有多烦恼。

好仁不好学导学案(教师)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学习目标】1.通过选文,了解孔子涉及学习的思想。2.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 思考。 【重点难点】1.主要学习第4则、第6则、第7则、第11则选文。2.使学生通过了解孔子的思想、 通过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学习方法】先秦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他们的论著也是 中华文化的源头,代表着中华文化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教学《先秦诸子论著选读》,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 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好学深思的探究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学时要特别注意这方 面的感悟。 预习案教材助读—台前幕后,先睹为快 【知识链接】本课共选取《论语》中的十一则文章,中心内容是“学”,选文依次强调好学,阐述好 学的内容,说明好学的具体体现,突出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选文中的学不仅仅是指学习关于自然、 社会的知识技能,更是指人格修养,孔子将完善品格修养看成学习的重要内容。 【预习检测】文言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生字正音。 葸(xǐ)悌(tì)笃(dǔ)贰(èr) 2.辨析下列句子中的一词多义。 贼:①其蔽也贼(害)②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强盗) ③几落贼手死(敌人)④其太子丹乃阳会荆轲为贼(刺客)⑤是天下之大贼也(祸患,祸害)趋:①鲤趋而过庭(快走)②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趋向,奔向) 就:①就有道而正焉(接近,靠近)②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完成,达到) ③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即使) 闻:①子亦有异闻乎?(名词,教导)②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动词,听说) 偷:①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刻薄,不厚道)②善为国者,仓禀虽满,不偷于农(苟且,得过且过) ③楚有善为偷者(偷窃)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女”通”汝”:你)②好知不好学(“知”通“智”:聪明) ③今也则亡(“亡”通“无”:没有)④出则弟(“弟”通“悌” :敬爱兄长) 4.指出下列加粗词语的用法和意义。 ①其蔽也贼:名词活用作动词,害人害己②事父母,能竭其力:使动用法,使……尽 ③贤贤易色:第一个“贤”,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贤;第二个“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有才德的人。 ④不贰过:名词活用作动词,犯错误⑤民斯为下矣:是⑥古之学者为己:为了 ⑦勇而无礼则乱:转折连词,却⑧鲤趋而过庭:修饰连词 ⑨生而知之者:连词,表顺承⑩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连词,表并列 ⑾不如丘之好学也: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⑿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取消句子独立性 ⒀君子笃于亲:对⒁ 敏于事而慎于言:在 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生而知之者,上也(判断句) (2)君子笃于亲(介宾短语后置句) (3)(我)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判断句)(4)陈亢问于伯鱼日 (介宾短语后置句) (5)敏于事而慎于言(介宾短语后置句) 探究案学始于疑—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自主探究】翻译下列句子,标出重点字词、注意句式句型,并说说你对该语句的理解与感悟。 1.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第4则) 高二语文选修 导学案

《论语六则》翻译

《论语》六则 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先生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2、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3、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先生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4、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先生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先生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出行,约定在正午,正午过后友人还没有来,太丘就离开了,走后客人才到。元方这时才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您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等了您很久您却没有来,已经走了。”太丘的朋友便很生气,说:“真不是君子啊!与别人相约出行,却抛下别人自己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出行。正午还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无比惭愧,忙下车拉元方的手。元方走入家门,不再回头。 乘船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译文 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感到很为难。王朗说:“(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那个人。华歆说”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了。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于是还像当初一样携带救助这个人。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pān)仲永环谒(yè)于邑(yì)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mǐn)然众人矣。”

论语六则_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六则 【经典教例】[教例简述]教师第一次定向:同学们,我们先用半个小时的时间,诵读课文,分“则”理解课文,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步骤: 1.诵读。 2.逐“则”落实,教师顺势将六则语录按内容分类,将“而”的例句按用法分类。 3.自由背诵。 4.分“则”背诵。 5.背诵比赛。 6.全班齐背。教师第二次定向:请同学们拿出活页式分类笔记,用10多分钟的时间,整理课堂笔记。同学们进行操作,撷取课文内容,分类做好笔记。大体有——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文言虚词”类记下: 4.在“名言警旬”类记下:①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敏而好学(用于学习态度)②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用于学习方法)③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用于思想修养)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课堂学习笔记。[评析]这个教例的“眼”,在指导学生做“分类式课堂笔记”。如何指导学生做笔记,是学法研究的一个小小的分支。在这个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亟需我们用创造性的作法去填补。“分类式课堂笔记”在这方面迈出了可

喜的一步,其优点在于: 1.变单课式笔记为知识块式笔记,眉目清晰,知识量充沛。 2.变学生在单课笔记中的“记录员”身份为分类整理的“操作员”身份,学生的思维方式有了质的变化。 3.变单一利用课文材料为多角度利用课文材料,课文材料因此而增值。 4.培养了学生积累资料、研究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和检索能力。 5.有利于单元小结、综合复习乃至毕业、升学考试的总复习。只要坚持分类积累,复习课中这些资料会令人爱不释手。说的好处愈多,作教师的我们就会愈感到不安,我们反思:在传统的作法中,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在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教学效率上,其利用价值到底如何? 学习笔记,这块在教学中永远占有相当地位的有利于学生一生的知识天地,为什么直到现在还得不到开发性的研究?

论语断句练习

《论语》断句练习 1、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①。乐节礼乐,乐道人 之善,乐多贤友,益矣②。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 矣③。 【翻译】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以节制礼乐为快乐,以宣扬别人的优点为快乐,以广交贤良的朋友为快乐,是有益的。以骄恣淫乐为快乐,以放荡无度为快乐,以宴玩荒淫为快乐,都是有害的。”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翻译】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类,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3、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翻译】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4、哀公问曰:“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 【翻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最为好学?”孔子答道:“有个叫颜回的弟子很好学,他从不拿别人出气,也不犯同样的错误。可惜他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再也没有听说过好学的人了。” 【感悟】孔子的学问并不是仅仅指文学知识,凡切身之用都可以称得上是学。所以孔子认为“不迁怒、不贰过”的颜回是最好学的学生。 不迁怒,是指在甲人那里受了气,不要把脾气发到乙人身上。迁怒的毛病我们经常犯,尤其是对自己的家人,家人好心跟你说个话,经常会因为自己心情不好而恶言相对。 不贰过,就更难了。犯错误不要紧,但是知错一定要真心实意的改,不要再犯第二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嗜酒如命,因为醉酒耽误了不少事。张飞独守徐州,刘备很不放心,张飞保证改过自新,绝不饮酒。但最后还是喝的酩酊大醉,罪打曹豹,引得吕布攻进了徐州,连刘备的妻子都被俘虏了。按说这个教训够大的,张飞应该改了吧,但最终他还是死在了喝酒上。张飞喝了酒,鞭打士兵,两个挨了打的士兵忍无可忍,晚上趁张飞醉酒,直接把他的头砍了下来。猛将张飞,贰过、三过,最终连性命都搭上了,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5、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翻译】子贡说:“如有人能让百姓都得到实惠,又能扶贫济困,怎样?可算仁人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必定是圣人!尧舜都做不到!所谓仁人,只要能做到自己想成功时先帮别人成功,自己想得到时先帮别人得到,就可以了。推己及人,可算实行仁的方法。” 6、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2),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译文】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做到了仁吧?”孔子说:“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说:“仲由嘛,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一个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辆兵车的采邑里当总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说:“公西赤嘛,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贵宾,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7、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注释】见:音xiàn,同现。 【译文】孔子说:“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8、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注释】(1)无道:指无道的人。(2)有道:指有道的人。(3)草上之风:指风加之于草。(4)偃:仆,倒。 【译文】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9、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注释】达:通达。这里是会运用的意思。专对:独立地谈判交涉。以:用。 不达:指行不通,办不了。对;对答 【翻译】孔子说:“把《诗》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办交涉;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10、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每天吃点饭,喝点水,头垫着弯曲的手臂睡觉,也是一种生活的乐趣。用不义手段而使自己大富大贵,这些对我来说,就如浮云般轻。 11、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注释】(1)兴:激发感情的意思。一说是诗的比兴。(2)观:观察了解天地万物与人间万象。 (3)群:合群。(4)怨:讽谏上级,怨而不怒。(5)迩(ěr):近。【译文】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12、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翻译】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提拔那些正直的人并使他们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这话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是含义多么深刻的话啊!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皋陶来任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伊尹来举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断句译文: 孔子说:用统治方法来引导,拥严酷的刑律来整顿,百姓虽不犯罪却无德。用品德和礼仪来引导感化百姓,百姓就有廉耻之心且归服统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