瘫痪的定位诊断

瘫痪的定位诊断
瘫痪的定位诊断

瘫痪瘫痪是神经疾病的常见症状,是指肢体随意运动功能减低或丧失,可因锥体束、运动神经、肌肉或神经-肌肉接头病变所致。要求:①熟悉瘫痪常见类型及定位诊断意义;②掌握瘫痪的临床诊断方法。瘫痪的常见类型及定位意义1.偏瘫是一侧上下肢瘫痪,多见于一侧锥体束损害,为痉挛性瘫痪(休克期可为弛缓性瘫痪)。病变部位可为:①内囊:锥体束纤维最集中,病变常导致对侧肢体完全性偏瘫,伴中枢性面舌瘫,累及丘脑辐射和视辐射可引起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及对侧同向偏盲(三偏征);②皮质下白质(放射冠区):愈邻近皮质纤维愈分散,可导致不均等性偏瘫。偏瘫多因脑血管疾病、脑肿瘤、脑外伤和脑炎等引起。2.单瘫临床常见于:①大脑皮质中央前回病变:局灶性病变引起对侧肢体痉挛性单瘫或以单瘫为主的偏瘫,急性病变早期为弛缓性瘫,易误诊为臂丛或腰骶神经丛病变,但可伴精神症状、言语或智能异常、癫癎发作等脑皮质损害症状,常见于脑血管疾病、肿瘤及炎症等;②脊髓病变:脊髓占位性病变早期可出现痉挛性单瘫;③单瘫伴明显肌萎缩,腱反射消失,可为脊髓前角细胞、脊神经根和脊神经干病变,如臂丛神经损伤、腰骶神经根炎、脊髓灰质炎等,CT/MRI 有助于确诊。3.交叉瘫是脑干病变特征性表现,病变累及该平面脑神经运动核及尚

未交叉的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引起病灶侧脑神经下运动神经元瘫,以及对侧肢体和病变水平以下脑神经上运动神经元瘫。

① Weber 综合征:中脑大脑脚病变引起病灶侧动眼神经瘫,对侧面、舌瘫及肢体瘫;②Millard-Gubler综合征:桥脑基底部外侧病变引起病灶侧展、面神经瘫及对侧偏瘫和舌瘫;③Foville综合征:脑桥基底内侧病变出现病灶侧展神经瘫与对侧肢体偏瘫,常伴两眼向病灶侧水平凝视麻痹;均见于基底动脉旁正中支或短旋动脉闭塞;④Jackson综合征:延髓前部橄榄体内侧病变出现病灶侧周围性舌下神经瘫(伸舌偏向病灶侧)及对侧偏瘫,多因脊髓前动脉阻塞。4.截瘫通常指双下肢瘫痪。①脊髓病变:多为胸髓(T3~12)损害引起双下肢痉挛性瘫,伴平面以下感觉缺失、尿便潴留或失禁;急性脊髓横贯性损害早期出现弛缓性截瘫(脊髓休克),数周后逐渐转为痉挛性截瘫,须注意与腰骶段脊髓前角、前根或周围神经病变鉴别,后者均有肌萎缩及不同类型感觉障碍;脊髓性截瘫见于急性脊髓炎、脱髓鞘性疾病、硬脊膜外脓肿、脊柱结核和转移性肿瘤等;②脑病变:半球内侧病变损及双侧旁中央小叶支配下肢的双侧锥体束可出现脑性截瘫,见于颅脑外伤、矢状窦静脉血栓形成及脑肿瘤等,须注意鉴别。5.四肢瘫临床常见于:

①颈髓病变:如枕大孔区及高位颈髓(C1~4)肿瘤及其它压迫性病变可引起四肢痉挛性瘫;颈膨大(C5~T2)病变可致双上肢弛缓性瘫、双下肢痉挛性瘫,常伴颈肩痛和手麻;②双侧大脑及脑干病变可引起痉挛性四肢瘫,由于反复发生脑卒中先后出现双侧偏瘫、假性球麻痹等,基底动脉闭塞、脑桥出血可导致急性四肢瘫,常伴严重意识障碍、生命体征改变,CT/MRI 可确诊;③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如Guillain-Barr 综合征出现对称性弛缓性四肢瘫,可伴脑神经麻痹、末梢型感觉障碍,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早期F波或H反射延迟、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等;④肌源性四肢瘫如重症肌无力、周期性麻痹等并不少见。6.癔病性瘫痪为功能性瘫痪,多见于年轻女性,常有癔病性格,发病多与精神因素有关,可表现偏瘫、截瘫、单瘫或四肢瘫等,弛缓性或痉挛性,腱反射偏活跃,症状多变,受暗示影响,电生理检查无异常。诊断时须排除器质性瘫痪,应注意有些患者为器质性损害合并功能性表现。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

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颅神经、脊神经)两个部分。中枢神经主管分析、综合、归纳由体内外环境传来的信息,周围神经主管传递神经冲动。 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疾病与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症状、诊断、治疗、预后的一门学科。 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表现:感觉、运动、反射障碍,精神、语言、意识障碍,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有三个步骤: 详细的临床资料:即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着重神经系统检查。 定位诊断:(根据神经系统检查的结果)用神经解剖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来分析、解释有关临床资料,确定病变发生的解剖部位。(总论症状学的主要内容。) 定性诊断:(根据病史资料)联系起病形式、疾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个人史、家族史、临床检查资料,综合分析,筛选出初步的病因性质(即疾病的病因和病理诊断)。(各论各个疾病单元中学习的内容。)辅助检查:影像学有CT、MR、SPECT、PET、DSA等;电生理有EEG、EMG、EP等;脑脊液检查。 感觉系统 一.感觉分类 ㈠特殊感觉:嗅、视、味、听觉。 ㈡一般感觉 1.浅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 2.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等。 3.皮层觉(复合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等。 二.感觉的解剖生理 1.感觉的传导径路: 一般感觉的传导径路有两条:①痛温觉传导路,②深感觉传导路。 它们都是由三个向心的感觉神经元连接组成,但它们在脊髓中的传导各有不同。 第一神经元:均在后根神经节 第二神经元:(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 ⑴痛觉、温度觉:后角细胞 ⑵深感觉:薄束核、楔束核 ⑶触觉:一般性同⑴,识别性同⑵ 第三神经元:均在丘脑外侧核。 感觉的皮质中枢:在顶叶中央后回(感觉中枢与外周的关系呈对侧支配) 2.节段性感觉支配: (头颈)耳顶联线后C2、颈部C3、肩部C4; (上肢)桡侧C5-7、尺侧C8-T2; (躯干)胸骨角T2、乳头线T4、剑突T6、肋下缘T7-8、脐T10、腹股沟T12-L1; (下肢)大腿前L2-3、小腿前L4-5、下肢后侧S1-3、肛门周围S4-5。 3.周围性感觉支配:了解周围性支配的特点。 4.髓内感觉传导的层次排列:有助于判断脊髓(髓内、外)病变的诊断。 三.感觉障碍的性质、表现 ㈠破坏性症状: 1.感觉缺失:对刺激的感知能力丧失。 ⑴完全性感觉缺失:各种感觉全失。

神经内科定位定性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一、诊断程序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应当确定: 1.病变在什么部位? 2.病变的性质及原因是什么? 前者即定位诊断又称解剖诊断;后者为定性诊断又称病理、病因诊断。 【定位诊断】包括: 1.病变或病灶的部位,在周围(肌肉、神经肌肉接头或周围神经)还是中枢(脊髓或脑),或两者均受累。明确其具体位置与側别(左、右侧或腹、背侧)或近、远端。 2.病变或病灶的多少及分布(单病灶或多病灶、弥散性或选择性)。 定位诊断力求精确,体征是定位诊断的主要依据,病史中的首发症状、病情演变,可提示病变的始发部位、扩展的方式与范围。 首先,要确认患者的症状是因神经系统病变所致。如某肢体活动受限,要确认是 1因随意肌收缩无力(瘫疾)所致“不能动”; 2还是肌张力增高引起的运动“不灵活”; 3或患者因畏于肢体局部疼痛的“不敢动”. 如下肢疼痛,应先除外 1下肢软组织损伤、 2骨关节病 3或血管性疾患所致疼痛, 4再考虑其为神经痛。 然后,将主症进行综合归类,结合神经系统体征,推测其病变部位。 患者的症状不一,应将其主要表现进行归类以便分析。如偏瘫、截瘫、四肢瘫、共济失调、神经根痛、锥体束征、烦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等。 由于神经症状的产生是神经系统受损部位生理功能障碍的结果,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的损害,可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可据此推测病变的部位。如下: 1.肌肉病变受损后只出现运动障碍,表现为受累肌无力,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低或消失,无感觉障碍。 可由肌肉疾病(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周期性麻痹)、神经肌肉接头病变(如重症肌无力)等引起。 2.周围神经病变受损后出现其支配区范围内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症状,特点为下运动神经元瘫疾。 前根、后根的损害分别出现根性分布的运动、感觉障碍; 多发性神经病见四肢远端的运动、感觉障碍。 3.脊髓病变横贯性脊髓损害,出现病损平面以下运动、感觉及括约肌三大功能障碍,即上运动神经元性截瘫或四肢瘫、病变平面以下传导束性全部感觉障碍及尿便功能障碍。 脊髓受损节段的定位,多依据感觉障碍的最高平面、运动障碍及深、浅反射的改变而定。一侧脊髓半切损害,可表现为Brown-Sequard综合征。 4.脑部病变 脑干病变: 交叉性综合征是一侧脑干病变的典型临床特点,可表现为病变侧周围性脑神经麻痹和对侧肢体中枢性偏瘫,即交叉性瘫痪(如Weber综合征、Millard-Gubler综合征等);或病变侧面部及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的交叉性感觉障碍(如Wallenberg综合征)。双侧脑干损害,可见两侧脑神经、锥体束、感觉传导束受损的表现,脑干受损的具体部位是根据受损脑神经的平面来判定的。 小脑损害的主要症状是共济失调,小脑蚓部病变主要引起躯干共济失调,小脑半球病变可致

不安腿综合征(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不安腿综合征(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一概述不安腿综合征(RLS)系指小腿深部于休息时出现难以忍受的不适,运动、按摩可暂时缓解的一种综合征,又称“不安肢综合征”,早在1672年,英国医生ThomasWillis首次描述了不安腿综合征,该病又称为Ekbom综合征,其临床表现通常为夜间睡眠时,双下肢出现极度的不适感,迫使患者不停地移动下肢或下地行走,导致患者严重的睡眠障碍。该病虽然对生命没有危害,但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国外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其患病率为总人口的1%~10%,我国的患病率估计在1.2%~5%,中老年常见。 二病因目前认为不安腿综合征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具体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不安腿综合征患者往往伴有家族史,目前认为BTBD9、Meis1、MAP2K5、LBXCOR1等基因可能跟不安腿综合征有关;继发性不安腿综合征患者可见于缺铁性贫血、孕妇或产妇、肾脏疾病后期、风湿性疾病、糖尿病、帕金森病、Ⅱ型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Ⅰ/Ⅱ型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及多发性硬化等。 三临床表现临床特征是发生于下肢的一种自发的、难以忍受的痛苦的异常感觉。以腓肠肌最常见,大腿或上肢偶尔也可以出现,通常为对称性。患者常主诉在下肢深部有撕裂感、蠕动感、刺痛、烧灼感、疼痛或者骚痒感。患者有一种急迫的强烈要运动的感觉,并导致过度活动。休息时出现症状,活动可以部分或者完全缓解症状。正常情况下,夜间卧床时症状变得强烈并且在半夜后达到高峰,患者被迫踢腿、活动关节或者按摩腿部,患者往往形容“没有一个舒适的地方可以放好双腿。”严重者要起床不停地走路,方可得到缓解。失眠是其必然的结果,大多数患者伴发有睡眠中周期性肢体动作(periodicmovementsofsleep,PMS)。PMS是发生在快速动眼相睡眠期的腿部刻板的、重复屈曲动作,可将患者惊醒。由于夜间睡眠障碍,导致患者严重的日间嗜睡,工作能力下降。 四检查不安腿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但是辅助检查可以排除一些继发性病因,主要包括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血清铁结合力、肾功能、血糖等;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检查头颅MRI、脑电图、肌电图、多导睡眠图、腰椎CT或MRI、下肢血管彩超等。 五诊断诊断标准:国际不安腿综合征研究组(IRLSSG)制定了一个由四个症状组成的最低诊断标准。 1.异常感觉:由于肢体的难以形容的不适感,导致有运动肢体的强烈愿望,主要是下肢。这些异常

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思路

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思路神经系统疾病定位、定性诊断思路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有三个步骤: 1、详细的临床资料:即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着重神经系统检查 2、定位诊断:用神经解剖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来分析、解释有关临床资料,确定病变发生的解剖部位。 3、定性诊断:联系起病形式、疾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个人史、家族史、临床检查资料,综合分析,筛选出初步的病因性质。 感觉系统 一.感觉分类 ㈠特殊感觉:嗅、视、味、听觉。 ㈡一般感觉 1。浅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 2.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等。

3.皮层觉(复合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等。 二。感觉的解剖生理 1.感觉的传导径路:①痛温觉传导路,② 深感觉传导路。 2.节段性感觉支配 3.周围性感觉支配 4.髓内感觉传导的层次排列 三.感觉障碍的性质、表现 ㈠破坏性症状: 1.感觉缺失:⑴完全性感觉缺失:各种感觉全失。 ⑵分离性感觉障碍:同一部位某种感觉缺失,而其他感觉保存。 2。感觉减退 ㈡刺激性症状: 1. 感觉过敏2。感觉过度3。感觉异 常4。疼痛

四.感觉障碍类型 ㈠末梢型:四肢远端性、对称性,伴周围性瘫. ㈡神经干型:受损神经所支配的皮肤各种感觉障碍,伴周围性瘫痪. ㈢后根型: 节段性各种感觉障碍,伴神经根痛(放射性剧痛)。 ㈣脊髓型: 1.脊髓横贯性损害: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障碍。 2.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 Syndrome):同侧深感觉障碍(伴肢体瘫痪),对侧痛温觉障碍。 ㈤脑干型:1.延髓(一侧)病损时:交叉性感觉(痛温觉)障碍。 2。中脑、桥脑病变: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多伴交叉性瘫痪. ㈥丘脑型: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常伴自发性疼痛和感觉过度。 ㈦内囊型:“三偏”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伴偏瘫、同向偏盲。

-不安腿治疗方大全 (2)

不安腿治疗用药方大全 一、中成药 1、北京万国中医医院《“京字腿冲剂”》 2、同仁堂《养血荣筋丸》 3、杨淑润《舒络宁腿配方颗粒》,床疗效显著,疗程短而深受广大患者的好评。 二、中药方 按照不同的证型大概分三种治疗,可对照选用,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找个中医诊断一下。 1、肝血不足,筋脉失养。四肢麻木,双侧小腿肌肉酸痛,时有烦躁,夜间尤甚。 成药:同仁堂《养血荣筋丸》,不贵。 方药10味:生白芍30,炙甘草10,木瓜15,全当归15,鸡血藤30,丹参15,川芎10,怀牛膝15,生地10,桑寄生15 2、寒湿痹阻,气滞血瘀。不宁肢体综合征的症状外,遇寒加重。 方药13味:防风10,羌活10,独活10,桂枝10,防己10,苍术10,当归10,薏苡仁20,丹参15,怀牛膝15,生乳香3,生没药3,桑寄生

15 3、湿热下注,浸淫筋脉。和第一个证型有区别,舌苔黄腻,或地图舌,或下肢有水肿,胸腹满闷,不思饮食,或食后撑胀。 方药12味:薏苡仁30,杏仁10,白蔻仁10,苍术10,滑石10,通草10,黄柏10,木瓜15,怀牛膝10,伸筋草15,丹参15,桑寄生15 4、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处方8+2味:黄芪40g,白芍20g,桂枝10g,生姜10g,大枣15g,鸡血藤20g,当归10g,伸筋草20g。伴睡眠障碍者加夜交藤30g,柏子仁20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0天。 5、血府逐瘀汤合四妙散加减 方药14味:桃仁15g、赤芍15g、当归10g、川芎10g、牛膝10g、红花9g、枳壳12g、柴胡12g、苍术12g、黄柏15g、木瓜20g、生地30g、苡仁30g、甘草3g。 每天1剂,水煎服,20天为1疗程。组治愈56例93.33%、显效3例5.00%,好转1例1.67%,总有效率为100%。 三、西药方 不安腿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不清,病因不明,尽管对症治疗的方法很多,但迄今为止尚无对因治疗措施。

感觉障碍概述

: 感觉是各个感受器对机体内J各种刺激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感觉障碍是神经系统疾病中常见的症状之一 感觉障碍病因: 1末梢型感染障碍常见于尺神经正中神经挠神经损害时末梢神经炎中毒性神经炎代谢性神经炎股外侧皮神经炎多发性神经炎等 2后根型常见于椎间盘脱出脊髓外肿瘤脊髓空洞症外伤等 3脊髓型常见于横贯性脊髓炎脊髓肿瘤髓外肿瘤外伤脊髓血管病脊髓压迫症亚急性联合变性脊髓空洞症视神经脊髓炎等 4脑干型常见于脑干血管病脑干肿瘤脑干炎症产伤先天性畸形桥脑小脑角病变脑干空洞症等5丘脑型常见于脑血管病变肿瘤癫痫等 6内囊型常见于脑血管病变肿瘤等 7皮质型常见于脑血管病变肿瘤感觉型癫病发作炎症外伤等 8腺病型感觉障碍常见于精神创伤精神刺激的过度敏感的人 机理 (一)感觉的传导通路 感觉从末梢特有的感受器开始分别传向中枢其传导通路由三级感觉神经元组成一般在第二级进行交叉所以中枢与外周的关系与运动系统一样是对侧性支配的 1.痛觉和温度党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内;周围支分布于皮肤因膜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感觉终球等)中枢支构成脊髓的后根人上升l ~ 2个脊髓节段后进人后角换元后为第二级神经元其轴突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外侧索组成脊髓丘脑侧束上行终止于丘脑外侧核换元后组成第三级神经元其轴突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最后投射到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旁中央小叶后部

2触觉第一级神经元在脊神经节内周围支组成脊神经的感觉纤维分布于皮肤触觉感受器(触觉小体环层小体等).中枢支部分进人脊髓后索在薄束楔束内上行传导精细触觉(识别性触觉)与深部感觉传导路相同;传导粗略触觉纤维在后索上行1 ~ 2个脊髓节段后进人后角终止于后角细胞换元后构成第二级神经元交叉至对侧形成脊髓丘脑前束上行在丘脑外侧核换元后构成第三级神经元经内囊后肢到大脑皮质感觉区 3深感觉第一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内周围支组成脊神经的感觉纤维分布于肌队骨膜关节等处深部感受器和精细触觉感受器中枢支组成后根的内侧部进人脊髓后束分为长的升支和短的降支在上升和下降途中都发出侧支直接或通过中间神经元间接地与前角运动细胞形成突触构成脊髓反射升支纤维可达延髓其中来自躯干下部和下肢的纤维在后索的内侧部排列形成薄束来自躯干上部和上肢的纤维在后索的外侧部排列形成楔束薄束和楔束在后索中上行至延髓终于薄束核和楔束核在此处换无形成第二级神经纤维向前绕过中央灰质的腹侧左右交叉即丘系交叉至对侧形成内侧丘系上行终止于丘脑外侧核再由此处第三级神经元发出纤维经内囊后肢终止于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中上部旁中央小叶后部和中央前回一部分触觉也通过楔束薄束传导 (二)节段性感觉支配 每一脊神经后根的输人纤维支配一定的区域这种节段性支配现象在胸段明显体表标志是乳头平面为胸4肋弓平面为胸8脐平面为胸10腹股沟平面为胸12及腰1支配其他部位神经分布比较复杂在颈部自耳前线至锁骨和胸骨上缘由颈2 ~ 4分布上肢为颈5 ~胸2下肢前面为腰1 ~骶5肛周鞍区为能4 ~骶5分布每个感觉神经根或脊髓节段支配一块皮肤的感觉称为皮节绝大多数皮节由2 ~ 3个后根或节段重叠支配故当确定脊髓损害的真正上界时必须比脊髓损害水平高出1 ~ 2个节段来计算 《三)够内感觉传导束的排列层次 脊随丘脑束的纤维排列由外向内依次为骶腰胸颈部的纤维即外侧部传导来自下部节段(腰能段)的感觉而内侧部传导来自上部节段(颈胸段)的感觉这与锥体束的排列相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来自上部节段的脊髓丘脑束纤维陆续将来自下部节段的纤维推向外侧引起后束内的纤维排列由内向外依次为骶腰胸颈

轻度认知障碍的诊断(内容清晰)

轻度认知障碍的诊断 1. 存在记忆障碍(自诉,他人提供); 2. 记忆检测成绩低于年龄和文化程度匹配的正常对照1.5SD; 3. 总体衰退量表(GDS)2~3级, 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0.5分; 4. 一般认知功能正常; 5. 日常生活能力正常; 6. 除外其他导致痴呆和脑功能障碍的躯体和精神疾患; aMCI(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 (1)主诉主要为记忆障碍 (2)有记忆减退的客观证据(记忆下降程度低于年龄和文化匹配对照的1.5个标准差以上)(3)一般认知功能正常 (4)日常生活能力保留 (5)没有足够的认知障碍诊断为痴呆 3.1.1 MCI的诊断标准 MCI: (1)认知功能下降: 主诉或知情者报告的认知损害,而且客观检查有认知损害的证据;或/和客观检查证实认知功能较以往减退。 (2)日常基本能力正常,复杂的工具性能力可以有轻微损害。 (3)无痴呆。 VCI的分型诊断标准 一、VCI的诊断 (一)VCI的诊断需具备以下3个核心要素 1、认知损害:主诉或知情者报告的认知损害,而且客观检查有认知损害的证据,或/和客观检查证实认知功能较以往减退。 2、血管因素:包括血管危险因素、卒中病史、神经系统局灶体征,影像学显示的脑血管证据,以上血管因素不一定同时具备。 3、认知障碍与血管因素有因果关系: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排除其他导致认知障碍的原因。 VCI的程度诊断 1、VCI-ND(非痴呆血管性认知损害):日常能力基本正常,复杂的工具性日常能力可以有轻微损害,不符合痴呆诊断标准 2、VaD:认知功能损害明显影响日常生活能力,达到痴呆程度。 VCI诊断成立后需进行以下分型诊断: 1、危险因素相关性VCI 1)有长期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 2)无明确卒中病史

不安腿综合征药方

不安腿综合征药方 李中卫,雷金莲用宁肢煎(黄芪30-60g,白芍10-15g,桂枝10g,地龙10-15g,王不留行1--15g,桃仁12g,红花10g,木瓜10g,当归10-15g,川芎10g,生姜6-10g,大枣3-5枚)治疗下肢不宁腿综合征10例,10例均有效, 其中例,服用1疗程,症状完全消失;3例服用2疗程症状消失,,随访半年以上无复发;3例服用2疗程症状基本缓解,但因遇劳累等诱因而复发,再经过服用1-2疗程以后缓解 。[4]陈云龙采用肌肉注射维生素B12和加兰他敏等药物,结合理疗治疗睡眠中腓总神经2例,1个月左右症状消失。 [6]辛文华采用外治法治疗不安腿综合征,采用赵炳南先生的经验方凉血五根汤(白茅根,栝楼根,茜草根,板蓝根)外洗治疗久治不愈的不安腿综合征6例,均获疗效。 [7]周冠群应用自拟的偏头痛粉治疗不安腿综合征2例,偏头痛粉方由党参,黄芪,赤芍、白芍,茯苓,吴茱萸,黄芩,川军,炙甘草,生地,熟地,当归,川芎,威灵仙,天麻,羌活,防风,柴胡,,半夏,枣仁,五味子,附子,蔓荆子,黄精,枸杞子,泽泻,莪术,元胡索,全蝎各500g,制马钱子340g。收效甚佳,随访未见复发。

[8]李佰纲等在10年的临床实践中,认为从活血通络,舒筋柔肝方面用药,再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用自拟安腿汤辨证加减治疗不安腿综合征29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9]张杰等采用芍药甘草汤(白芍、炙甘草、延胡索)治疗不安腿综合征21例,治愈16例,显效但有反复5例,服用药物最少2剂,最多10剂,疗效满意。 [10]尚礼俭用芍药甘草汤和二至丸加味治疗不安腿综合征25例,25例服用药物后症状均消除而愈,其中经服6剂者2例,9剂者4例,15剂者9例,20剂者6例,30剂者4例。随访1年,除1例每于劳累后,晚间卧床下肢有轻度不适感,其余24例未再复发。[11]李同军,等根据不安腿综合征多在夜间安静状态下发病这一较为确定的时间规律,拟方安胫汤,选择特定的时间给药,治疗该病32例,20天为一疗程,一个疗程以后17例患者症状消失,测试肢体血流图显示血管紧张度恢复正常,占53.1%;8例症状减轻,测试肢体血流图显示血管紧张度恢复正常占25%;7例病情基本无变化,占21.9%,但其中5例测试肢体血流图显示血管紧张度有所恢复,2例无任何变化。2个疗程以后又有12例患者症状消失,肢体血流图显示血管紧张度恢复正常,3例病情基本无变化,但其中2例肢体血流图显示血管紧张度基本正常,1例无任何变化

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

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 *导读:感觉径路因受损部位不同,临床特点不一样这对定位诊断极为重要。…… 感觉径路因受损部位不同,临床特点不一样这对定位诊断极为重要。 1.周围神经型:周围神经受损时其所支配的皮肤区出现感觉障碍一般有4个特点:①感觉受累的同时往往有运动障碍、肌营养障碍及反射障碍等;②神经干或神经丛受损时则引起一个肢体多数周围神经的各种感觉障碍;③多发性神经病时,因病变多侵犯周围神经的末梢部分,感觉多呈袜套或手套状障碍分布;④若病变限于某一神经的特殊支干,也可发生神经支配区以感觉障碍为主的表现,如股外侧皮神经损害、腓神经损害等。 2.后根型:脊髓后根受损如压迫、炎症而产生刺激,相应后根常有放射性疼痛,称根性疼痛,病变在胸髓后根的典型症状是束带样痛,如脊髓髓外肿瘤、椎间盘突出。 3.脊髓型:横贯性脊髓病变产生病变平面以下的感觉丧失,伴有截瘫或四肢瘫、大小便障碍,见于脊髓炎、脊髓压迫症。脊髓半切综合征见于外伤、髓外肿瘤的早期,为病变平面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及深感觉障碍,病变对侧的痛觉、温度觉障碍。脊髓后角病变感觉障碍亦为节段性分布,痛觉、温度觉减退,触觉和深度觉仍保存(分离性感觉障碍),这是因为痛觉、温度觉纤

维进入后角,而一部分触觉(识别性触觉)和深感觉纤维直接进入后索,如脊髓空洞症、脊髓外伤等。脊髓中央部位病变,由于损害了前连合,引起病变节段支配区的感觉分离性障碍,即两侧对称的痛觉、温度觉丧失而触觉保存。如髓内肿瘤等。 4.脑干型:延髓外侧病变损害了脊髓丘脑侧束及三叉神经脊束、脊束核,产生交叉性的感觉障碍,即同侧面部和对侧半身痛觉、温度觉缺失,如延髓外侧综合征、小脑下后动脉血栓引起的病变。一侧桥脑和中脑病变引起对侧偏身和面部的感觉障碍,常伴有受损平面的同侧脑神经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见于脑血管病所引起。 5.丘脑型:丘脑为深浅感觉的第三神经元所在部位。丘脑病变引起对侧偏身感觉减退或缺失。感觉减退较触觉、深感觉障碍为轻,但可伴有比较严重的自发性疼痛和感觉过度,后二者多见于血管病。 6.内囊型:内囊受损时对侧偏身(包括面部)深浅感觉减退或消失。常伴有偏瘫和偏盲。 7.皮质型:大脑皮质感觉中枢在中央后回及旁中央小叶附近(第3、1、2区)。它们支配躯体的关系与中央前回运动区类似,也 是自下而上依次排列,即口、面、手臂、躯干、大腿以及小腿,小腿和会阴部的感觉支配位于半球内侧面。因皮质感觉区范围广,病变只损害其中一部分,因此感觉障碍只局限于对侧的一个上肢或一个下肢分布的感觉减退或缺失,称单肢感觉减退或缺失。 皮质型感觉障碍的特点是出现精细性感觉(复合感觉)的障碍,如

瘫痪的定位诊断54359

瘫痪瘫痪是神经疾病的常见症状,是指肢体随意运动功能减低或丧失,可因锥体束、运动神经、肌肉或神经-肌肉接头病变所致。要求:①熟悉瘫痪常见类型及定位诊断意义;②掌握瘫痪的临床诊断方法。瘫痪的常见类型及定位意义1.偏瘫是一侧上下肢瘫痪,多见于一侧锥体束损害,为痉挛性瘫痪(休克期可为弛缓性瘫痪)。病变部位可为:①内囊:锥体束纤维最集中,病变常导致对侧肢体完全性偏瘫,伴中枢性面舌瘫,累及丘脑辐射和视辐射可引起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及对侧同向偏盲(三偏征);②皮质下白质(放射冠区):愈邻近皮质纤维愈分散,可导致不均等性偏瘫。偏瘫多因脑血管疾病、脑肿瘤、脑外伤和脑炎等引起。2.单瘫临床常见于:①大脑皮质中央前回病变:局灶性病变引起对侧肢体痉挛性单瘫或以单瘫为主的偏瘫,急性病变早期为弛缓性瘫,易误诊为臂丛或腰骶神经丛病变,但可伴精神症状、言语或智能异常、癫癎发作等脑皮质损害症状,常见于脑血管疾病、肿瘤及炎症等;②脊髓病变:脊髓占位性病变早期可出现痉挛性单瘫;③单瘫伴明显肌萎缩,腱反射消失,可为脊髓前角细胞、脊神经根和脊神经干病变,如臂丛神经损伤、腰骶神经根炎、脊髓灰质炎等,CT/MRI有助于确诊。3.交叉瘫是脑干病变特征性表现,病变累及

该平面脑神经运动核及尚未交叉的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引起病灶侧脑神经下运动神经元瘫,以及对侧肢体和病变水平以下脑神经上运动神经元瘫。

①Weber综合征:中脑大脑脚病变引起病灶侧动眼神经瘫,对侧面、舌瘫及肢体瘫;②Millard-Gubler综合征:桥脑基底部外侧病变引起病灶侧展、面神经瘫及对侧偏瘫和舌瘫;③Fovil1e综合征:脑桥基底内侧病变出现病灶侧展神经瘫与对侧肢体偏瘫,常伴两眼向病灶侧水平凝视麻痹;均见于基底动脉旁正中支或短旋动脉闭塞;④Jackson综合征:延髓前部橄榄体内侧病变出现病灶侧周围性舌下神经瘫(伸舌偏向病灶侧)及对侧偏瘫,多因脊髓前动脉阻塞。4.截瘫通常指双下肢瘫痪。①脊髓病变:多为胸髓(T3~12)损害引起双下肢痉挛性瘫,伴平面以下感觉缺失、尿便潴留或失禁;急性脊髓横贯性损害早期出现弛缓性截瘫(脊髓休克),数周后逐渐转为痉挛性截瘫,须注意与腰骶段脊髓前角、前根或周围神经病变鉴别,后者均有肌萎缩及不同类型感觉障碍;脊髓性截瘫见于急性脊髓炎、脱髓鞘性疾病、硬脊膜外脓肿、脊柱结核和转移性肿瘤等;②脑病变:半球内侧病变损及双侧旁中央小叶支配下肢的双侧锥体束可出现脑性截瘫,见于颅脑外伤、矢状窦静脉血栓形成及脑肿瘤等,须注意鉴别。5.四肢瘫临床常见于:

脑功能的定位诊断

第二章神经系统的定位诊断 (localization diagnosi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在临床上,根据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发现的症状与体征,并以此判断病变位置,称为定位诊断。在CT及MRI 等诊断技术普及应用的今天,了解病变部位与症状、体征的对应关系仍然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常用的定位诊断方法仍然沿用脑沟回解剖位置和布罗得曼(Brodmann)(图2-1-1)提出的47个脑功能区两种定位方法。根据这些功能定位所划分出的区域都是相对的,各区之间可互相移行,界限并非截然分开的。此外,有些脑功能区出生时即存在,如运动、感觉、视觉和听觉皮质区等均属于此类;而有些则是出生后在劳动、生活及与社会和自然的广泛联系,集中于优势半球内逐渐形成的,如语言中枢和运用中枢属于此类。 在分析病变部位时,如果由于病变直接压迫某部分神经结构,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或综合征时,确定病变位置则比较容易;而当病变位于静区,如前额叶或颞叶前部,或位于脑室内,由于缺乏定位的症状和体征,以致确定病变的位置十分困难。 有些临床检查所发现的体征不能反映病变的真实部位,如外展神经瘫和双侧病理体征,由于其为颅内压增高所致,常无定位意义。又如颅后窝病变可引起脑室系统一致性扩大,而扩大的第三脑室压迫视交叉部所产生的双颞侧偏盲属于远隔症状,并非病变直接压迫所造成,如不仔细分析,亦可导致病变定位的错误。 在综合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基础上判断病变的具体位置时,一般应

用一个病灶来解释,只有在单个病灶难以解释临床症状与体征时,方可考虑多发病灶存在的可能性。 总之,必须重视依据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定位诊断,这对进一步选择特殊检查方法和确定治疗方案均至关重要。 第一节大脑半球损害的定位诊断 两侧大脑半球间的裂隙为纵裂,大脑半球与小脑间的裂隙为横裂。每侧大脑半球借中央沟、大脑外侧裂及其延长线、顶枕裂和枕前切迹(枕极前4cm)的连线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及颞叶,大脑外侧裂的深部有岛叶。 一、额叶损害的定位 额叶约占大脑表面的前1/3。中央沟以前有中央前沟与之并行,中央前沟前面自上而下有额上沟、额下沟,将该部位额叶分为额上回、额中回及额下回,额下回又由外侧裂的升支和水平支分为眶部、三角部和盖部。额叶底面有直回和眶回。 额叶主要包括:运动区(4区)、运动前区(6区)、同向侧视中枢(8区)、前额叶(9~12区),在优势半球中,还包括运动语言中枢(44区)和书写中枢等,损害时其各自的临床表现如下。 (一)运动区损害的症状

不安腿综合征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不安腿综合征治疗前的注意事项?预防: 1.消除和减少或避免发病因素,改善生活环境空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防止感染,注意饮食卫生,合理膳食调配。 2.注意锻炼身体,增加机体抗病能力,不要过度疲劳、过度消耗,戒烟戒酒。保持平衡心理,克服焦虑紧张情绪。 3.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坚持治疗。切记急躁。保健品查询Breakline 不安腿综合征中医治疗方法(1)辨证论治:①气虚血滞:主症:双下肢肌肉酸胀、麻木,困重无力,似痛非痛;有虫爬感,昼轻夜重,神疲乏力,纳差肢冷,舌质淡,舌苔薄,脉沉细弱。治法:益气温经,活血通络。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生黄芪、桂枝、白芍、牛膝、木瓜、地龙、秦艽、杜仲、丹参、葛根、苡仁、甘草。加减:眩晕明显者加当归、天麻;纳差加麦芽、山楂;疼痛明显加僵蚕、全蝎。②阴虚血滞:主症:双下肢肌肉酸胀,肌肤麻木,困重乏力,似痛非痛,腓肠肌处时有拘急发紧疼痛,或蚁行感,两眼干涩。口干咽燥,腰膝酸软,形瘦面黯,舌质红、少苔,脉细数弦。治法:滋补肝肾,舒筋缓急。方药:芍药甘草汤合地黄饮子加减。白芍药、生甘草、熟地黄、麦门冬、山茱萸、怀牛膝、丹参、枸杞子、木瓜、薏苡仁。加减:头晕耳鸣加龟板、鳖甲、天麻;失眠加枣仁、夜交藤。(2)综合治疗:①中成药治疗:A.人参归脾丸,每服1丸,2次/d。 B.虎潜丸,每服1丸,2次/d。 C.大活络丸,每服1丸,2次/d。②毫针疗法:治法:局部取穴法,平补平泻法。处方足三里、解溪、阳陵泉、三阴交、绝骨、下巨虚、太冲、中封。操作:每天针1次,留针30min,10次为1个疗程。③梅花针疗法:处方:同“毫针”。操作:轻叩击法,隔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临床常按,循经取穴或局部取穴。常用针刺,很少用灸法。不安腿综合征西医治疗方法药物治疗:(1)卡马西平:第一周每晚睡前服100mg,以后2周依治疗反应与副作用的情况,每周增加100mg,直至每晚服300mg,维持此量再服2周,总疗程5周。服药3周后临床症状可明显改善。效果满意后可逐渐减至维持量(100~200mg)长期服用。除头晕、嗜睡和乏力外,无其他严重副作用。(2)可乐定:每晚睡前服用0.1~0.3mg,可使临床症状迅速消除,但停药1月后又可复发。重新服用仍然有效。可乐定是肾上腺素能激动药,通过激活突触前膜和抑制α2自主受体而阻滞去甲肾上腺素能的作用。用可乐定治疗长期患不宁腿综合征的病人均获显著疗效,提示本病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肾上腺素能的介导有关。(3)溴隐亭:为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具有兴奋多巴胺受体的作用。每晚睡前服用7.5mg,服用1个月以上,可见全部病人每夜睡眠中的周期性腿动数目明显减少,不安和感觉异常症状也明显减轻。以往有人报告多巴胺阻滞剂可加重不宁腿综合征的症状,甚至可引起像精神安定剂所致的不安表现,如静坐不能。因此,认为多巴胺系统可能参与了不宁腿综合征的发病机制。(4)左旋多巴(美多巴):每晚睡前服用左旋多巴1片(含左旋多巴100mg,苄丝肼25mg),经双盲、交叉试验证实,服药1周后有85%的病人的临床症状可完全消失。该药可迅速补充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多巴胺成分。(5)氯硝西泮:每晚睡前服用0.5~2mg,连服3~4周以上,可使失眠情况获得改善,睡眠中的腿动次数明显减少。 预后:用可乐定治疗长期患不宁腿综合征的病人均可获显著疗效,每晚睡前服用左旋多巴l片(含左旋多巴100mg,苄丝肼25mg),经双盲、交叉试验证实,服药1周后有85%的病人的临床症状可完全消失。其预后良好。药疗是根本,而食疗能辅助药物的治疗,

躯体感觉障碍的临床表现及定位诊断

躯体感觉障碍的临床表现及定位诊断 一、一般感觉 浅感觉(Superficial sensation)—痛(pain)、温(temperature)、触(touch ) 深感觉(Deep sensation):位置(position)、运动(movement) 、振动(vibration) 复合感觉(Complex sensation):实体(stereognosis)、图形(barognosis)、重量(weight) 、 两点辨别觉 二、浅感觉和粗触觉传导通路:躯体 (1)皮肤粘膜感受器→后根脊神经节→后角换神经元→脊髓灰、白质前联合交叉→对侧脊髓丘脑束(spinothalamic tract)(前、侧)→脊髓丘系(spinal lemniscus)→丘脑外侧核换元(腹后--脊丘系lemniscus spinalis,腹内--三叉丘系trigeminal lemniscus)→丘脑皮质束(thalamocortical fasciculus) →中央后回 (2)浅感觉和粗触觉传导通路:头面部 头面部浅感受器→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ganglion nervi trigemini)→三叉神经脊束核(spinal nucleus of trigeminal nerve)换神经元→交叉(桥脑下部)→三叉丘系→丘脑、大脑(3)深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关节、肌腱感受器→后根脊神经节→同侧脊髓后束(薄束fasciculus gracilis、楔束fasciculus cuneatus)→延髓楔束核cuneate nucleus(楔状结节)、薄束核gracile nucleus(棒状体)换元→延髓交叉→内侧丘系(medial lemniscus)→丘脑腹后外侧核换元→丘脑皮质束(thalamocortical fasciculus) →中央后回 三、感觉障碍的性质 感觉过敏(hyperesthesia): 感觉过度(hyperpathia): 感觉异常(paresthesia): 疼痛(pain):局部疼痛(local pain)、放射痛(radiating pain)、扩散痛(sperading pain)、牵涉痛(referred pain)、灼性神经痛(causagia) 感觉减退(hypesthesia): 感觉缺失(anesthesia):痛觉缺失、触觉缺失、温度觉缺失、深感觉缺失、完全性感觉 缺失、分离性感觉缺失 感觉过敏(hyperesthesia): 感觉过度(hyperpathia): 感觉异常(paresthesia): 疼痛(pain):局部疼痛(local pain) 放射痛(radiating pain) 扩散痛(sperading pain) 牵涉痛(referred pain) 灼性神经痛(causagia) 感觉减退(hypesthesia): 感觉缺失(anesthesia)、痛觉缺失、触觉缺失、温度觉缺失、深感觉缺失、完全性感觉缺 失、分离性感觉缺失 四、感觉障碍类型(sensory disorder) (1)末梢型(terminal) :由于植物神经纤维也同时受损,还常有肢端发凉、紫绀、多汗以及甲纹增粗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有的则有不同程度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症状。见于四肢末梢神经炎。 (2)神经干型(单一周围神经) :受损害的某一神经干分布区内,各种感觉均减退或消失,如桡神经麻痹、尺神经麻痹等 (3)后根病变:各种感觉均有障碍并常伴有沿神经根分布的放射性疼痛。见于脊神经根炎、脊柱肿瘤、增生性脊椎病等。病变常同时累及前根而出现相应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症状。(4)脊神经节病变:同神经根病变所见,尚伴有受累神经根支配区内的疱疹。见于带状疱疹.

不安腿综合症的治疗

不安腿综合症的治疗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不安腿综合征中医治疗方法 (1)辨证论治: ①气虚血滞: 主症:双下肢肌肉酸胀、麻木,困重无力,似痛非痛;有虫爬感,昼轻夜重,神疲乏力,纳差肢冷,舌质淡,舌苔薄,脉沉细弱。 治法:益气温经,活血通络。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生黄芪、桂枝、白芍、牛膝、木瓜、地龙、秦艽、杜仲、丹参、葛根、苡仁、甘草。 加减:明显者加当归、天麻;纳差加麦芽、山楂;疼痛明显加僵蚕、全蝎。 ②阴虚血滞: 主症:双下肢肌肉酸胀,肌肤麻木,困重乏力,似痛非痛,腓肠肌处时有拘急发紧疼痛,或蚁行感,两眼干涩。口干咽燥,腰膝酸软,形瘦面黯,舌质红、少苔,脉细数弦。 治法:滋补肝肾,舒筋缓急。 方药:芍药甘草汤合地黄饮子加减。白芍药、生甘草、熟地黄、麦门冬、山茱萸、怀牛膝、丹参、枸杞子、木瓜、薏苡仁。 加减:头晕加龟板、鳖甲、天麻;失眠加枣仁、夜交藤。 (2)综合治疗: ①中成药治疗: A.人参归脾丸,每服1丸,2次/d。 B.虎潜丸,每服1丸,2次/d。 C.大活络丸,每服1丸,2次/d。 ②毫针疗法: 治法:局部取穴法,平补平泻法。 处方足三里、解溪、阳陵泉、三阴交、绝骨、下巨虚、太冲、中封。

操作:每天针1次,留针30min,10次为1个疗程。 ③梅花针疗法: 处方:同“毫针”。 操作:轻叩击法,隔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临床常按,循经取穴或局部取穴。常用针刺,很少用灸法。 不安腿综合征西医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1)卡马西平:第一周每晚睡前服100mg,以后2周依治疗反应与副作用的情况,每周增加100mg,直至每晚服300mg,维持此量再服2周,总疗程5周。服药3周后临床症状可明显改善。效果满意后可逐渐减至维持量(100~200mg)长期服用。除、和外,无其他严重副作用。 (2)可乐定:每晚睡前服用~,可使临床症状迅速消除,但停药1月后又可复发。重新服用仍然有效。可乐定是肾上腺素能激动药,通过激活突触前膜和抑制α2自主受体而阻滞去甲肾上腺素能的作用。用可乐定治疗长期患的病人均获显着疗效,提示本病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肾上腺素能的介导有关。 (3)溴隐亭:为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具有兴奋多巴胺受体的作用。每晚睡前服用,服用1个月以上,可见全部病人每夜睡眠中的周期性腿动数目明显减少,不安和感觉异常症状也明显减轻。以往有人报告多巴胺阻滞剂可加重不宁腿综合征的症状,甚至可引起像精神安定剂所致的不安表现,如静坐不能。因此,认为多巴胺系统可能参与了不宁腿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4)():每晚睡前服用左旋多巴1片(含左旋多巴100mg,苄丝肼25mg),经双盲、交叉试验证实,服药1周后有85%的病人的临床症状可完全消失。该药可迅速补充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多巴胺成分。 (5)氯硝西泮:每晚睡前服用~2mg,连服3~4周以上,可使情况获得改善,睡眠中的腿动次数明显减少。 预后:用可乐定治疗长期患的病人均可获显着疗效,每晚睡前服用l片(含左旋多巴100mg,苄丝肼25mg),经双盲、交叉试验证实,服药1周后有85%的病人的临床症状可完全消失。其预后良

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

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 由于感觉通路各部位损害后,所产生的感觉障碍有其特定的分布和表现,故可根据感觉障碍区的分布特点和改变的性质,判定感觉通路损害的部位。临床可分为以下几型: 1.末梢型: 表现为四肢末梢对称性手套式和袜套式分布的各种感觉减退、消失或过敏,主观表现为肢端的麻木、疼痛和各种异常感觉,如烧灼感、蚁行感等。由于植物神经纤维也同时受损,还常有肢端发凉、紫绀、多汗以及甲纹增粗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有的则有不同程度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症状。见于四肢末梢神经炎。 2.神经干型: 神经干损害后表现该神经干支配区出现片状或条索状分布的感觉障碍,伴有该神经支配的肌肉萎缩和无力。如挠神经、尺神经及腓神经损伤等。 3.神经根型: 脊神经后根、脊神经节、后角或中央灰质损害后出现的感觉障碍,表现为节段性(也称根性)分布的各种感觉障碍。①后根病变:各种感觉均有障碍并常伴有沿神经根分布的放射性疼痛。见于脊神经根炎、脊柱肿瘤、增生性脊椎病等。病变常同时累及前根而出现相应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症状。②脊神经节病变:同神经根病变所见,尚伴有受累神经根支配区内的疱疹。见于带状疱疹。③后角病变:因痛、温觉纤维进入后角更换神经元而受损,但部分触觉纤维及深感觉纤维则经后索传导而幸免,因而出现一侧节段性分布的痛、温觉障碍,而触觉及深感觉正常的感觉障碍,称为浅感觉分离。病变累及前角时可出现相应范围内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症状,颈8胸1侧角受累时出现该节段内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如Horner征等。见于脊髓空洞症、早期髓内肿瘤等。④脊髓中央灰质病变:双侧痛温觉纤维受损而触觉及深感觉保留,出现双侧节段性分布的分离性感觉障碍。其特点和常见病因同上。 4.脊髓传导束型: 脊髓感觉传导束损害后产生损害平面以下的感觉障碍。①后索损害:病灶水平以下同侧深感觉减退或消失,同时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见于后侧索联合变性、早期脊髓肿瘤及神经梅毒等,单侧见于脊髓半切综合征。②脊髓侧索损害:因脊髓丘脑侧束受损。产生病灶以下对侧的痛、温觉障碍。因侧索中的锥体束也难免,故常同时伴有损害水平以下肢体的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病变原因同上。③脊髓横贯损害:损害水平以下所有深、浅感觉消失。见截瘫节。 5.脑干损害:一侧病变时,典型表现为“交叉性感觉障碍”,系因传导对侧躯体深浅感觉的脊髓丘脑束受损,出现对侧躯体深浅感觉障碍;同时尚未交叉的传导同侧颜面感觉的三叉神经传导通路也受损,因此出现同侧颜面的感觉特别是痛觉障碍。见于脑血管病、脑干肿瘤等。 6.内囊损害: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的后1/3投射至大脑皮层中央后回及顶上小叶,病损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北京协和医学院神经科李舜伟 一认知功能障碍的发展简史 上世纪50年代之前,一部分中、老年患有严重的记忆减退、视空间障碍、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往往被诊断为痴呆,更鉴于病理学的所见,考虑为阿茨海默尔痴呆(AD),即神经细胞变性所导致的老年性痴呆。由此制定了老年性痴呆的诊断方法和步骤,供医师参考和执行。但是,临床上还有一部分中老年虽然记忆减退,可是日常生活完全可以自理,没有视空间等障碍,与老年性痴呆的诊断标准并不符合。从9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看法,并制定了诊断标准。不过,大多数学者认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是阿茨海默尔痴呆(AD)的前驱表现,每年会有12%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病人转化为阿茨海默尔痴呆(AD)。因此,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实际上是源于阿茨海默尔痴呆的。 随着医学的进展,尤其是脑CT与MRI的临床应用,发现相当多的痴呆病人有脑血管的异常,在脑CT和(或)MRI上显示为多发性梗塞灶或白质缺血灶,这些病人多半在一次或多次脑血管病后出现痴呆的表现,但可能会有好转,其症状呈波动性。这部分病人虽然也有痴呆,但与阿茨海默尔痴呆表现不同,因此,学者命名为血管性痴呆(VaD),也制定了诊断标准。问题在于有些脑血管病的病人尽管多次发作,但无痴呆表现,至多只有记忆减退,或其他的认知损害,在临床上并不能诊断为血管性痴呆(VaD)。于是,参照阿茨海默尔痴呆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做法,也提出了“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一说,并制定了诊断标准。 从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三点:第一,先有痴呆和痴呆的诊断标准,后才有认知功能障碍及其诊断标准;第二,先有阿茨海默尔痴呆(AD)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后才有血管性痴呆(VaD)和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第三,尽管痴呆的诊断大多数学者都基本上认可,但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却各家不同,尚难提出大家都认可的标准,尤其是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标准迄今并不一致。 二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定义和流行病学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是指由于各种脑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这里所谓的脑血管病变既包括脑内血管本身的疾病,如脑出血、脑梗塞、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也包括心脏病变与颅外大血管病变所间接引起的脑血流灌流异常。这些疾病所导致的颅内脑血管灌流异常都有可能引起认知功能障碍。 因此,考虑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要有脑血管病,不管是什么性质;二是要有认知功能障碍,也可能已有痴呆的表现;三是这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如果广义地理解可以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由各种脑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轻、重不等的痴呆患者;二是所有已知的伴有脑血管病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和阿茨海默尔痴呆患者;三是未达到痴呆标准的脑血管病患者,但已有认知功能障碍者。因此,如果说VCI在各种痴呆中的患病率最高也不为过。 加拿大健康和老年研究中心(CSHA)的一项调查表明: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VCI的患病率约5%,VCI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65岁到84岁的老年人VCI的发病率最高,而85岁以上的老年人AD与VCI或VaD混合性的比率增高。 我国4城市(北京、上海、西安、成都)≥65岁居民抽样调查结果,发现VaD的患病率为1.0%,≥75岁的老年人MCI 的患病率为14.8%,其认知功能减退明显重于低龄者。 尸体解剖的资料证实,78%的老年患者都有脑血管病,其中80%的老年人都有痴呆。8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每1000人大约有9人发展为VCI。 三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病因和危险因素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病因和危险因素有下述几种:年龄、遗传因素、各种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心脏病、高血脂、颈动脉狭窄等。其中有些因素是不可逆的,如年龄和遗传因素;但有些因素是可逆的,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等。因此,谈到病因和危险因素,主要是着眼于预防和治疗。 (一)各种脑血管病是最主要的病因和危险因素。Rockwood等人发现,与可能的AD与认知功能正常的人群相比,VCI 患者有更多的血管危险因素。据他们的统计,有76%的VaD与VCI病人曾经有过脑血管病史,而可能的AD患者只有5%,认知正常者只有7%有脑血管病史,三者相差有统计学意义。 (二)高血压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病因和危险因素。据统计,高血压伴发VaD者占55%,伴发VCI者占48%,伴发可能AD 者占24%,而伴发认知功能正常者占38%,各项相比都有统计学意义。Skoog等人对社区382例70岁的非痴呆老人随访15年,发现凡是发生痴呆的老人,在70岁时的收缩压以及70岁和75岁时的舒张压明显高于未发生痴呆者。Kilander等作者对999例男性从50岁随访20年后发现,凡基线舒张压高的人即使没有明显的脑卒中,其认知功能也有损害。 (三)糖尿病会导致并加重认知功能障碍。一组对MMSE评分的研究表明:对照组仅88%MMSE评分下降,糖尿病组为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