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疾病的诊治有关问题20-1-3-24

脑血管疾病的诊治有关问题20-1-3-24
脑血管疾病的诊治有关问题20-1-3-24

脑血管疾病的诊治有关问题

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脑内科李玉生

一、脑血管疾病的定义:

二、血管源性病因分类:

三、临床分类:

四、脑梗死(脑梗塞):

(一)血液供应障碍原因:

(二)脑梗死临床类型:

(三)脑梗死诊断:

1、临床表现:

2、诊断:

(1)定位诊断:

(2)定性诊断:

(3)病因诊断:

(4)脑梗死可能发病机制:

1、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2、栓塞性梗死:

3、腔隙性梗死:

4、分水岭梗死:

5、其他原因的脑梗死:

6、原因不明的脑梗死:

(四)脑梗死的治疗原则:

1、脑梗死急性期分型治疗原则:

2、各类型脑梗死特殊治疗方法:

3、脑梗死的常用治疗方法:

(1)脑梗死急性期结构影像分型及治疗原则:

(2)各类型脑梗塞特殊治疗方法:

(3)合理使用降压药:

(4)影象指导下进行溶栓治疗(1)

(5)影象指导下进行溶栓治疗(2)

(6)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治疗程序及原则

五、TIA

六、SAH

七、CH

一、脑血管疾病的定义: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VD)是由各种血管源性病因引起的脑部疾病的总称。

二、血管源性病因分类:血管源性病因很多,可概括为两大类:

1、心血管系统和其他系统或器官的病损,累及脑部血管和循环功能。如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性动脉改变、心源性栓塞以及炎症感染、血液病、代谢病、结缔组织病等导致或伴发供应脑部血管的狭窄、闭塞,使局部缺血,或因血管病损破裂出血。

2、颅内血管本身:发育异常、创伤、肿瘤,如先天性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血管源性或其他颅内肿瘤和颅脑损伤所致。

以第一大类病因更为常见。脑血管疾病大多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应以整体观点来进行研究和防治。

三、脑血管病临床分类:

1、急性脑血管病:是一组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甚至伴发意识障碍,称为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主要病理过程为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单独或混合存在,亦可反复发作。

2、慢性脑血管病:是指脑部因慢性的血供不足,而致脑代谢障碍和功能衰退。症状隐袭,逐渐进展,例如脑动脉硬化症、血管性痴呆等。

四、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CI(脑梗塞):

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一)脑梗死血液供应障碍的原因:

脑梗死血液供应障碍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1、血管壁病变:

(1)大动脉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大动脉炎,烟雾病,夹层动脉瘤,发育异常等;

(2)脑微小动脉病变,如高血压所致小动脉透明变性,纤维素坏死,微动脉粥样硬化等。

2、血液动力学改变:

(1)心脏瓣膜及大动脉狭窄,心脏异常(心律失常),

(2)血压改变,血容量不足,低灌注状态。

(3)降压药使用不当:如快速降压所致脑低灌注。平均动脉压-颅内压=脑灌注压

3、血液流变学的改变:高血脂,高血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结缔组织病,各种原因的高凝状态等;

(血流量与管径成正比,与压力相关,与黏度成反比)

(二)脑梗死临床类型:

1、完全性卒中:指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较重较完全,常于数小时内(6小时)达到高峰。

2、进展性卒中:指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在48小时内逐渐进展或呈阶梯式加重。

3、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RIND):指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较轻、持续24小时以上,但可于三周内恢复。

(三)脑梗死诊断:明确是否脑梗死:临床上突然出现的脑局灶性症状和体征都要怀疑脑梗死的可能。

1、临床表现:

(1)发病形式:突然或迅速发病,一般在24小时内达到症状高峰,也可逐渐进展或阶梯性进展。

(2)局灶神经系统症状:认知功能障碍(失语、忽视);肢体无力或动作不配合;面部肌肉无力(口角下垂,流涎);肢体、面部麻木;颅神经麻痹。

(3)全脑症状和体症:头痛;恶心呕吐;精神状态的改变(晕厥、癫痫发作、昏迷);血压和生命体征异常。

2、诊断:脑梗死诊断应包括定位诊断、定性诊断、病因诊断和发病机制诊断:

(1)定位诊断:

A、颈内动脉闭塞:出现同侧眼、额、顶和颞叶(除枕叶外)包括皮层和皮层下灰质在内大面积脑损害症状(视力障碍、完全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主侧半球完全性失语、非主侧半球忽视、常有严重的凝视麻痹和意识障碍),是颈内动脉急性闭塞后无侧支代偿建立时的临床表现,见于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基础上血栓形成延伸至颅内的颈内动脉末端,也见于心源性大栓子或颈动脉粥样硬化大斑块脱落堵塞在颈内动脉末端及大脑中和前动脉起始处,造成严重临床症状。

B、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根据闭塞部位的不同可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

(A)主干闭塞:导致颞顶皮层和皮层下灰白质大面积

脑梗死临床出现完全的三偏,主侧半球完全性失语,非主侧半球忽视,并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B)皮层支闭塞:上干支闭塞累及额顶叶外侧面大部,影响到运动、感觉和主侧半球的Broca区,临床出现对侧偏瘫和感觉缺失,面部及上肢重于下肢,Broca失语或忽视;下干闭塞时累及颞叶大部分和顶叶角回,出现精神和行为异常、Wemikcke失语和命名性失语,由于不累及运动和感觉皮层,临床无偏瘫。

(C)深穿支闭塞累及内囊、尾状核头和壳核:对侧上下支瘫痪和/或中枢性面舌瘫,对称偏身感觉障碍,可伴有对侧同向偏盲,主侧半球可有皮层下失语。

C、大脑前动脉闭塞:累及额叶和顶叶内侧面,出现对侧以下支远端为重的偏瘫,轻度感觉障碍,尿潴留,精神行为改变,无动性缄默,常有强握与吸吮发射。

D、大脑后动脉闭塞:累及枕叶皮层、颞叶前部表面以下和丘脑。临床出现相应部位症状,如皮层闭塞可出现同向偏盲或象限盲、视觉失认、光幻觉痫性发作、命名性失语等;深穿支闭塞可出现丘脑综合征(对侧深感觉障碍、自发性疼痛、感觉过度、共济失调和不自主运动,可有舞蹈、手足徐动和震颤等)。

E、基底动脉闭塞:(A)主干闭塞常引起广泛脑干梗死,出现眩晕、呕吐、昏迷、高热、颅神经损害、四肢瘫痪、瞳孔缩小等,病情危重常导致死亡。(B)基底动脉尖端综合征:出现以中脑损害为主要症状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眼球运动及瞳孔异常、意识障碍。

F、小脑后下动脉或椎动脉闭塞:导致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s syndrome),主要表现眩晕、呕吐、眼球震颤、吞咽困难和构音障碍、同侧Honer征、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交叉性痛温觉损害等。

G、小脑上、后、前下动脉闭塞:小脑梗死而出现眩晕、呕吐、眼球震颤、共济失调、肌张力降低等,因水肿导致致命的脑干受压和颅内压增高。

(2)定性诊断:

A、出现上述典型的临床过程和表现;

B、血管病高危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酗酒、肥胖、AF、卒中家族史、既往卒中史、冠心病史、高龄等;

C、神经影象学:

头颅CT:

(1)多数脑梗死的病例发病后24小时内CT不显示密度的改变,24-48小时后逐渐显示与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的低密度梗死灶,如梗死病灶体积较大则有占位效应。

(2)如病灶较小,或脑干、小脑梗死CT可不显示。

(3)病后2-3周梗死区处于吸收期,此时因水肿消失及吞噬细胞的侵润病灶可与脑组织等密度,导致CT不能见到病灶,称(模糊效应),需强化方可显示。

(4)出血性梗死呈混杂密度改变。

MRI:

(1)脑梗死数小时内,病灶区即有MR信号改变,呈长T1长T2信号。

(2)出血性梗死区为长T1长T2信号中混杂有短T1短T2信号。

(3)与CT相比,MRI具有显示病灶早,能早期发现大面积脑梗死,清晰显示小病灶及后颅凹的梗

死灶,病灶检出率为95%。

(4)功能性MRI,如弥散加权MRI可于缺血早期发现病变,发病后半小时即可显示长T1,长T2梗死灶。

血管造影:DSA、CTA或MRA可发现血管狭窄和闭塞的部位,可显示动脉炎、Moyamoya病、动脉瘤和血管畸形等。

D、鉴别诊断:脑肿瘤、晕厥、伴发作后瘫痪的癫痫、慢性硬膜下血肿、脑脓肿、脑炎、颅脑损伤、低血糖发作、复杂偏头痛等。容易混淆的是脑出血,区别脑梗死与脑出血的最可靠方法是HCT/或MRI,其他临床方法均不能作为确诊方法。

(3)病因诊断:寻找梗死的危险因素,通过生化、心电图、TCD、超声心电图、颈动脉超声、CTA、MRA、UCG等检查寻找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颈动脉狭窄,高血脂等。

(4)脑梗死可能发病机制:

1、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又称血栓形成性脑梗死。

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中最常见的类型。通常指脑动脉的主干或其皮层支动脉粥样硬化及各类动脉炎等血管病变,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并进而血栓形成,造成脑局部供血区血流中断,发生脑组织缺氧、软化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血栓性病因包括内皮细胞损伤或缺失、显露内皮下结构激活血小板、促发血栓形成、抑制纤溶系统、血液凝滞。患者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可产生颅内的动脉粥样硬化。

诊断线索为:

1、发病年龄多较高;

2、多有动脉硬化及高血压;

3、发病前可有TIA;

4、安静休息时发病较多,常在睡眠后出现症状;

5、症状多在几小时或更长时间内逐渐加重;

6、多数病人意识清楚,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局灶体征明显。

7、脑脊液多正常,CT检查早期多正常,24-48小时后出现低密度灶。

2、栓塞性梗死:

由于异常的物体(固体、气体、液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的颈部动脉。造成血流阻塞而产生脑梗死,称为脑栓塞,也属于缺血性脑血管病。

脑栓塞的栓子来源可分为心源性、非心源性、来源不明性三大类。

心源性包括房颤、近期心肌梗死(占急性心梗AMI的1—3%)、人工瓣膜、先天性瓣膜病、心内膜炎、附壁血栓、扩张性心肌病。

动脉源性是指血栓性、胆固醇性栓子,发源自动脉弓和颅外动脉(如颈内动脉和椎动脉)。

栓塞性梗死具有突发性,神经影象显示有数个血管区的既往梗死。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附壁血栓、颈动脉及主动脉不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诊断线索为:

1、突然起病,症状迅速达到高峰;

2、病史上有风湿性心脏病或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史;风心病:在发生脑栓塞的病人中50%以上为慢性风心

病伴二尖瓣狭窄。

3、ECG显示AF;颈动脉和主动脉超声发现有不稳定斑块;

4、TCD栓子检测发现脑血流中有过量的栓子存在。

5、ACA、MCA或PCA分支区域内病灶,缺乏同侧血管狭窄/闭塞;

6、病灶分布于多个血管供应区,或灰白质交界区;

7、在BG区和丘脑区,梗死灶大于1cm应怀疑栓塞;

9、小脑半球梗死;

10、有可能的栓子来源;已经明确的高度栓塞危险的围操作期事件,如心脏或大血管手术,血管造影,血

管内治疗。

3、腔隙性梗死:

腔隙性梗死意指发生在大脑深部的小型软化灶,多在0.5—1.8CM ,绝大多数分布在壳核、尾状核、丘脑、脑室旁白质,也见于桥脑、小脑,但大脑皮层少见。

病因包括继发于高血压、血管炎、动脉硬化玻璃样变和淀粉样血管变性所引起的微动脉粥样硬化、脂

质透明变性、纤维素样坏死;但大多数与高血压有关。

在所有的梗死类型中,腔隙性梗死预后最好。

CT 显示出低密度软化灶可以证实临床诊断,CT 未显示出来也不能排除腔隙性梗死的存在。

CT 的阳性检出率平均为50%左右,它主要取决于3个因素:

(1)、腔隙灶的部位,内囊、丘脑区易于显示,而桥脑区不易显示。

(2)、腔隙灶的大小,有症状者腔隙灶直径一般都大于0. 71cm ,而无症状者一般都小于0.63cm 。

(3)、扫描时间,最早期软化灶的脑组织对X 线的吸收率与正常脑组织差别不大,CT 难以分辨。过晚又容易与出血灶形成的囊腔混淆。以10天左右进行CT 扫描其检出的阳性率与准确率最高(超过58%)。

4、分水岭梗死:

分水岭梗死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10%,若有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可占40%。以60岁以上老人居

多,多数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冠心病。

诊断线索为:

(1)、病史中有全身血压下降的佐证;

(2)、由坐位或卧位变为直立位时起病;

(3)、病史中反复一过性黑朦;

(4)、颈动脉检查发现有高度狭窄;

(5)、影象学上发现符合分水岭梗死的表现。

临床症状:

(1)、皮层前型:以上肢为主的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很少面舌瘫,主侧半球损害可有皮层型运动性

失语,晚期和双侧病变时,可出现痴呆。

(2)、皮层后型:偏盲最常见,以下相线为主,偏瘫较轻或无,约半数有情绪淡漠,主侧损害可有孤

立性认字困难或皮层型感觉性失语。

(3)、皮层下型:前型大都有对侧轻偏瘫,外侧型常表现为纯运动性轻偏瘫,后型均有严重偏瘫,大

都有感觉障碍。

5、其他原因的脑梗死:

动脉壁的炎症,如结核性、梅毒性、化脓性、钩端螺旋体感染、结缔组织病、变态反应性动脉炎等,还可见于先天性血管畸形、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高凝状态等。

6、原因不明的脑梗死:有些脑血管病原因不明。

(五)脑梗塞的治疗原则:

恢复健康,减少残疾,促进康复,预防复发,延长生命。

皮质前型

皮质后型

皮质下型

血管再通:溶栓:3h内溶栓治疗;抗栓:24h内ASP治疗;

预防再狭窄:抗栓治疗:ASP、肝素;

原发病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

康复训练:

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治疗程序及原则

一、急性缺血性卒中急诊评估和诊断:

对住院疑似卒中患者,力求在患者到达60分钟内完成评估并决定治疗策略,对患者进行细致的临床及神经系统检查,包括:

1、在开始任何特殊治疗前急诊进行头颅CT、血糖、凝血象、心电图和必要的生化检查;

2、必要时采用卒中量表(NIHSS)评估;

3、合并心肺疾病者(有临床或其他证据证实)进行胸部X线检查;

4、怀疑卒中继发于感染性疾病的患者中行脑脊液检查。

5、除CT出血外,发病3小时内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

6、不能因多模式影像学检查而延误卒中的急诊治疗;即不能因血管影像学检查延误3小时时间窗内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溶栓治疗。

二、整体支持治疗和急性并发症的处理

1、对急性卒中后意识减低或延髓受损引起呼吸道受阻者应给予气道支持和辅助通气;

2、缺氧者应吸氧;

3、发热者应明确发热原因并给予降温治疗;

4、至少在缺血性卒中后24小时内进行心电监护,及时发现房颤及其他严重的心律失常,以便及时干预;

5、卒中早期对高血压的控制尚存争议,很多患者在24小时内有血压自发性下降的趋势,在确凿证据出现前,应小心控制动脉高血压。对有其他治疗适应证的高血压患者,应严格控制血压;

6、对适合rtPA溶栓且存在高血压的患者,治疗前应使血压控制在≤185 mmHg/110 mmHg,并在溶栓后至少24小时内将血压平稳控制在180 mmHg/105 mmHg水平以下。由于卒中后溶栓时间窗很短,很多存在持续高血压(高于建议水平)的患者不宜进行静脉rtPA溶栓;

7、对血压急剧升高者应积极治疗,目标为24小时内血压降低15%,一般认为,当收缩压>220 mmHg 或平均血压>120 mmHg时,应给予降压治疗;

8、低血压者应积极寻找病因,可给予生理盐水纠正低血容量、纠正心律失常以提高心脏输出量;

9、合并低血糖时应纠正至正常水平,同时避免血糖水平过高。

10、对于无禁忌证、既往患有高血压且神经系统稳定的患者可在卒中后24小时开始降压治疗;

11、卒中后24小时内持续高血糖(>7.8mmol/L)者预后较差,应严格降糖,当血糖>7.8-10.3mmol/L 时,即应开始胰岛素治疗;

12、无低氧血症者不需给氧;

13、除继发于空气栓塞的卒中外,不建议高压氧治疗。

三、静脉内溶栓

1、对适宜接受静脉内rtPA治疗者于起病3小时内给予rtPA 0.9 mg/kg,最大剂量90 mg;

2、开始rtPA治疗前评价血压的稳定性;

3、同时发生癫痫者,只要医师确信神经功能障碍继发于卒中,仍可能适合rtPA治疗。

注:美国心脏学会(AHA)和美国卒中学会(ASA)联合发布了《成人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治疗指南》。

1、不建议静脉内给予链激酶进行溶栓;

2、不建议在临床试验之外的场所进行安克洛酶、替奈普酶、瑞替普酶、去氨普酶、尿激酶或其他静脉溶栓药物的治疗。

3、不建议急性期应用抗凝药物来预防卒中早期复发或改善神经功能和预后;

4、考虑到严重的颅内出血并发症,中重度卒中患者不建议紧急抗凝治疗;

5、不建议静脉rtPA治疗24小时内开始抗凝治疗。

四、抗血小板药物

1、多数患者应于24-48小时内接受口服阿司匹林治疗;

2、阿司匹林不能作为包括静脉rtPA溶栓在内的其他急性干预手段的替代疗法;

3、不建议阿司匹林作为溶栓后24小时内的辅助手段;

五、扩容、扩血管和诱导血压升高

个别病例中可应用血管收缩药改善脑血流,此时建议密切监护

神经及心功能。

多数患者不建议给予药物诱导血压升高。

六、神经保护剂

神经保护剂对改善预后的作用尚不明确,目前无法推荐。

七、入院与急性期处理

1、采用综合的、专业化的卒中护理体系协同康复治疗;

2、采用标准化卒中护理程序;

3、轻度患者提倡早期活动,以预防卒中后亚急性并发症;

4、饮水或进食前评估吞咽功能;

5、疑似肺炎或泌尿系感染的患者应给予抗生素;

6、不能活动的患者皮下注射抗凝剂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7、同时治疗合并症;

8、不能经口进食或饮水的患者在恢复吞咽功能的的过程中放置鼻胃管、鼻肠管或PEG人工喂养以维持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平衡;

9、阿司匹林可预防深静脉血栓,但效果不及抗凝药;

10、不能接受抗凝治疗者建议间断使用外在压迫装置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11、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12、应尽量避免留置膀胱导尿,需留置者应采取措施降低泌尿系感染风险。

八、急性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治疗

1、累及大脑半球或小脑的严重梗死并发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的危险较高,建议卒中后第1天采取必要措施并严密监护,存在恶性脑水肿危险者及时请神经外科会诊;

2、急性脑积水(常因小脑受累)时建议放置脑室外引流装置;

3、外科减压手术去除占位的小脑梗死组织可挽救生命且康复较好,

4、卒中后癫痫的治疗与其他急性神经疾病的处理原则相同。

5、对于大脑半球梗死后的恶性脑水肿,减压手术可挽救生命,对致残率的影响尚不清楚,患者的年龄和发病的侧别(优势还是非优势半球)均可影响治疗决策,尽管对严重的患者推荐手术治疗,但医生应告知家属手术的各种风险。

6、不建议给予卒中后脑水肿和颅压升高者皮质类固醇治疗;

7、卒中后未发生癫痫者不建议预防性使用抗惊厥药物。

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脑内科

2009-10-10

1、脑梗死急性期结构影像分型及治疗原则:

(1)大梗塞:超过一个脑叶,横断面最大径5cm以上。

1、主要是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重症监护,

2、时间窗内(3-6h)符合条件者可紧急溶栓治疗;

(2)中梗塞:梗塞小于一个脑叶,横断面最大径3.1~5cm。

1、时间窗内溶栓治疗;

2、有脑水肿征象者须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3)小梗塞:横断面最大径1.6~3cm之间。

1、合并大血管病变者降压时要慎重、缓和必要时扩容升压。

2、缓和的改善脑血循环+ASP +原发病治疗。

(4)腔隙梗塞(小血管病变):横断面最大径1.5cm以下,

1、主要是改善脑血循环;

2、降压,原发病治疗;

3、合并大血管病变者要注意治疗时降压要慎重、缓和。

4、抗血小板药物:ASP、塞氯吡啶(抵克力得)、氯比格雷(波立维);

2、各类型脑梗塞特殊治疗方法:

腔隙性梗死:

(1)、治疗首选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的药物,如己酮可可硷。

(2)、预防疾病的复发,有效控制高血压病及各种类型脑动脉硬化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3)、应用阿司匹林、塞氯吡啶等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复发。

(4)、急性期可适当应用扩血管药物,增加脑组织的血液供应,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5)、控制可干预危险因素。

(6)、须慎用抗凝剂,以免发生脑出血。

分水岭梗死:

(1)、病因治疗:对可引起分水岭梗塞的病因处理,如休克的治疗,医源性低血压的纠正,心脏疾病的处理等。

(2)、治疗禁用降压药,慎用钙拮抗剂,首选提高灌注压药物,如扩容药物和中药。

(3)、同脑梗塞的治疗,可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栓塞性梗死:

(1)、首选抗凝治疗。

(2)、大面积梗死以及小脑梗死可发生严重的脑水肿,继发脑疝,应积极进行脱水治疗,必要时进行大颅瓣切除减压。

(3)、空气栓塞采取头低位,左侧卧位,如系减压病须高压氧治疗,感染性栓塞应用足量抗菌素治疗。血栓形成性梗死:(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一般治疗:

(1)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测血氧,如有低氧,予以吸氧,重者辅助机械通气。

(2)抗感染:出现下列二种情况应用抗菌素:

1、出现感染的证据,如肺部和泌尿系感染;

2、明显的意识障碍。

控制血糖:

生命体征:

控制体温:

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

镇静、止吐、预防消化道出血:

3、合理使用降压药:在发病三天内一般不使用抗高血压药,除非出现下列七种情况:

1、平均动脉压大于130mmHg;

2、出现梗死后出血;

3、合并高血压脑病;

4、合并夹层动脉瘤;

5、合并肾功能衰竭;

6、合并心脏衰竭;

7、需要溶栓治疗。

若:收缩压高于220mmHg,舒张压高于120mmHg,缓慢降压。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治疗首选溶栓治疗(发病3—6小时内)。

无溶栓禁忌症者,推荐静脉内使用rt-PA(A级推荐)或UK。rt-PA 0、9mg/kg(最大用量90mg)。UK 100-150U。10%静脉推注>1分钟,其余静脉点滴1小时。

治疗后前24h不得使用抗凝药或阿司匹林。24h后CT显示无出血,可行抗血小板和/或抗凝治疗。

4、影象指导下进行溶栓治疗(1)

溶栓治疗的前提是可逆性缺血半暗带存在。

DWI(弥散加权像)、PWI的综合应用,在确定半暗带是否存在、在溶栓治疗时间窗的把握、治疗的个体化、除外TIA方面极占优势,是影象下指导溶栓治疗的得力工具。

部分病人虽发病仍在时间窗内,但CT已显示早期改变、PWI≈DWI、以及末端血管闭塞者,其缺血脑损害已达最终结局,此时治疗已无效,并增加出血风险。

5、影象指导下进行溶栓治疗(2)

部分超过治疗时间窗的病人,仍存在可挽救的缺血半暗带;另外需要对时间窗重新判定,因有些病人、家属不能及时发现卒中早期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

因此对发病3-6小时者,可根据PWI、DWI重新判断。

在下列情况时可以溶栓:

1、PWI>DWI ;

2、DWI面积<1/3MCA分布区。

相对禁忌症

1.意识障碍

2.CT显示早期大面积病灶

3.2月内进行过颅内和脊髓内手术

4.过去3个月患有卒中或头部外伤

5.前21天有消化道和泌尿系出血

6.血糖<2.7vmmol/L,或>22.2mmol/L

7.卒中发作时有癫痫

8.以往有脑出血史

9.妊娠

10.心内膜炎,急性心包炎

11.严重内科疾病,包括肝、肾功能衰竭

绝对禁忌症

1、TIA或迅速好转的卒中以及症状轻微者;

2、病史及体检符合SAH;

3、两次降压治疗后血压仍高于185/110mmhg;

4、治疗前CT检查发现有出血、占位效应、水肿、肿瘤、AVM;

5、在过去14天内有大手术和创伤;活动性内出血;

6、7天内进行过动脉穿刺;

7、病史中有血液学异常以及任何原因的凝血、抗凝血疾病(PT>15sec,INR >1.4,PTT >40sec,

血小板<100×9 /L);

8、正在使用抗凝剂或卒中发作前48小时内应用肝素者。

其他常用治疗措施

静脉溶栓,动脉溶栓

抗凝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

降纤治疗

神经保护剂

神经细胞营养剂治疗

中药治疗

外科治疗

康复治疗

预防性治疗

脑梗塞静脉溶栓治疗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学术委员会

溶栓治疗适应症:

1.年龄18—75岁。

2.发病在6h以内。

3.脑功能损害的体征持续存在超过1h,且比较严重(NIHSS:7—22分)。

4.脑CT已排除颅内出血,且无早期脑梗死低密度改变及其他明显早期脑梗死改变。

5.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溶栓治疗禁忌症:

1、既往有脑出血,包括可疑珠网膜下腔出血;

2、近3个月有头颅外伤史;

3、近3周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

4、近2周内进行过外科大手术;

5、近1周内有不可压迫部位的动脉穿刺。

6、近3个月有脑梗死或心肌梗死史(但陈旧小腔隙未遗留神经功能体征者除外)

7、严重心、肾、肝功能不全或严重糖尿病者。

8、体检发现有活动性出血或外伤(如骨折)的证据。

9、已口服抗凝药,且INR>1.5;48小时内接受过肝素(aPTT超出正常范围)。

10、血小板计数<100,000/mm,血糖<2.7mmol/L(50mg)。

11、血压: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00mmHg。

12、妊娠。

13、不合作。

溶栓药物治疗方法:

尿激酶:100万IU—150万IU,溶于生理盐水100—200ml中,持续静点30min。

rtPA:剂量为0.9mg/kg(最大剂量90mg),先静脉推注10%(1min),其余剂量连续静滴,60min 滴完。

溶栓治疗时的注意事项:

1、将患者收到ICU或者卒中单元监测。

2、定期进行神经功能评估:在静脉点滴溶栓药物过程中1次/15min;

随后6h内,1次/30min;此后1次/60min,直到24h。

3、患者出现严重的头痛、急性血压升高、恶心或呕吐,应立即停止溶栓药物,紧急进行头颅CT检查。

4、血压的监测:溶栓的最初2h内1次/15min,随后6h内为1次/30min,此后,1次/60min,直

指南-脑血管中国脑小血管病诊治共识

【指南-脑血管】中国脑小血管病诊治共识 2016-05-19 中华神经科杂志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 作者: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脑小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的脑部血管疾病,隐匿起病、缓慢发展、部分可急性发作。临床表现复杂,诊断比较困难,容易造成诊断和治疗上的混乱。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脑小血管病临床、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认识有了显著提高,脑小血管病的诊断率也明显增加。为了进行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经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相关专家的多次讨论,达成此共识。 脑小血管病定义 脑小血管病是指由于各种病因影响脑内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病理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脑出血、皮质下白质病变、脑微出血和微梗死[1]。 脑小血管病病因 按照脑小血管病的病因可将其分为6大类:①小动脉硬化也称为年龄和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小血管病,其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年龄、糖尿病以及高血压,其中,高血压的相关性最为明显;②散发性或遗传性脑淀粉样血管病;③其他遗传性小血管病;④炎性或免疫介导性小血管病;⑤静脉胶原化疾病;⑥其他脑小血管病[2]。 值得注意的是,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颈部脑血管和颅内大的血管狭窄也可以合并年龄相关或高血压相关的脑小血管病[3,4]。本文主要阐述第一和第二类脑小血管病,其他类型的脑小血管病可参照相关的指南或共识建议。 流行病学资料 在我国,脑小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腔隙性梗死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5%~50%,而脑出血占所有类型脑卒中的25%,显著高于西方国家[5]。脑小血管病的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研究表明,在60~70岁的人群中,87%存在皮质下白质改变,68%存在脑室周围白质改变;

脑血管疾病的诊疗进展

▲65岁的心房颤动患者,突然发生命名困难。2周来共发生过5次‘每次维持2~15秒。查体无神经系统异常。脑CT无异常。可能的诊断是:(E_A.脑动脉瘤B.脑血栓形成C.脑肿瘤D.脑出血 ▲对频繁发作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应该应用的治疗是:(B)A.噻氯匹定B.阿司匹林C.华法林D.噻氯匹定加双嘧达莫 ▲对于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措施不妥的治疗方法是(D)A.卧床休息4~6周B.应用止血药物C.静滴20%甘露醇D.低分子肝素注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出现相应的症状及体征完全恢复的时间最长应在:(A)A.24小时内B.28小时内C.36小时内D.48小时内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目的的是:(D)A.改善神经功能的缺失B.保护脑细胞C.增加再灌注D.预防复发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主要累及的血管是:(C)A.基底动脉系B.椎动脉系C.颈内动脉系D.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患者男性,66岁,突然头疼呕吐,伴意识丧失20分钟。查体神志清楚,颈部抵抗,克氏征阳性。右侧眼险下垂,右侧瞳孔4mm,光反应消失。诊断是:(B)A.脑梗死B.蛛网膜下腔出血C.高血压脑出血D.脑动静脉畸形出血 ▲男,55岁,有高血压、糖尿病多年。一天前发现左侧上、下肢活动受限,吐词不清,神志清楚。无明显头痛、呕吐,检查发现左侧上下肢肌力Ⅲ级,左半身痛觉减退。临床上考虑可能性最大的疾病是:(D)A.脑出血B.短暂性脑缺血发作C.脊髓半切综合征D.脑血栓形成▲女,77岁。晨醒后左侧肢体无力,刷牙时无法拿杯,有糖尿病和高血压史,无心脏病病史。半天后急诊。查体:左侧肢体肌力Ⅲ级,腱反射高于右侧,左侧Babinski征阳性。左侧肢体痛温觉减退。可能的诊断是:(C)A.脑转移癌B.脑栓塞C.脑血栓形成D.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男性,48岁,打牌时突感头痛,颈部僵,CT示脑池内高密度影,正确的诊断是(C)A.脑血栓形成B.脑栓塞C.蛛网膜下腔出血D.脑出血 ▲脑血栓形成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是:(D)A.吸烟史B.蛛网膜下腔出血史C.脑出血史D.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 ▲脑血栓形成急性期有效的治疗方法是:(A)A.3小时内用rt-PAB.12小时内用rt-PAC.罂粟碱D.尼莫地平 ▲眩晕、眼震、构音障碍、交叉性瘫痪,见于:(D)A.大脑前动脉血栓形成B.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C.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D.蛛网膜下腔出血 ▲一青年患者,突然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和呕吐、意识清、四肢无瘫痪、颈项有阻力。为鉴别其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还是化脓性脑膜炎,宜采用的主要方法是:(B)A.血白细胞总数和分类检查B.颅脑CT扫描C.反复测量体温D.腰椎穿刺查脑脊液 ▲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好的诊断措施是(A)A.头颅CTB.腰椎穿刺C.脑电图D.视力检查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新进展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新进展 脑血管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VD)是一类由各种脑血管源性病因所致的脑部疾病的总称。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时间规律性不强,多数患者起病急、症状明显,由于CT的广泛应用,能得到及时的诊治。缺血性脑血管病多数凌晨发病,起病缓慢,症状逐渐加重,所以往往延误诊治时机。要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水平,就要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干预脑缺血进程和防止严重后果的发生,现代影像诊断学在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部分缺血性脑血管病CT和MRI诊断新进展 一、头颈动脉血管狭窄影像诊断 (一)头颈动脉CTA 1.基本原理和方法 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 CTA)是螺旋CT 的一项特殊应用,是指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在循环血中及靶血管内对比剂浓度达到最高峰的时间内,进行螺旋CT容积扫描,经计算机最终重建成靶血管数字化的立体影像。 扫描方式为横断面螺旋扫描,根据需要头颈CTA扫描范围可从主动脉弓到颅底或全脑;经肘静脉以 3.5ml/s的流速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50~60ml;选主动脉层面,使用智能触发技术,CT值设为150HU~200HU。图像后处理技术包括MPR,曲面重组(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 C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和容积重组(volume rendering,VR)。应用机器配有高级血管成像功能与计算机辅助诊断相结合的病变发现和诊断软件,全面显

示血管。 2.头颈CTA应用现状临床实践表明,合理应用CTA能提供与常规血管造影相近似的诊断信息,且具有扫描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势。报道显示颈动脉CTA和常规血管造影评价颈动脉狭窄的相关系数达82%~92%。颅内动脉的CTA能清晰显示Willis环及其分支血管。可以用于诊断动脉瘤、血管畸形及烟雾病或血管狭窄。应用螺旋CT 重建显示脑静脉系统,称脑CT静脉血管造影(CT venography, CTV)。目前,此技术在脑静脉系统病变的诊断上已显示出重要价值。 3.头颈CTA新进展-64排螺旋 64排螺旋CT扫描速度很快,可完成3期以上外周静脉注入对比剂的增强扫描和大范围血管增强扫描成像,如脑、颈部、肺动脉、主动脉及四肢血管等,可采集纯粹的动脉或静脉时相数据,这些都有助于对血管的观察和分析。而且它配有高级血管成像功能与计算机辅助诊断相结合的病变发现和诊断软件,使其在血管成像方面的优势更加突出。总结其在头颈、脊柱CTA上的主要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血管成像范围广,能很容易完成头颈部联合或长段脊柱、脊髓CTA; (2)可同时显示血管及其相邻骨结构及其关系,如钩椎关节增生对椎动脉压迫,根据程度可分为级:I级,椎动脉平直,无压迫;II级,椎动脉受压迂曲,管腔无狭窄;III级,椎动脉受压,管腔狭窄。(3)可同时显示血管内硬化斑块,特别是在颈动脉CTA;0.6mm~0.625mm层厚的原始图像可以清晰显示血管壁硬化斑块,并根据CT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 一、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形成是指在颅内外供应脑部的动脉血管壁发生病理性改变的基础上,在血流缓慢、血液成分改变或血粘度增加等情况下形成血栓,致使血管闭塞而言。 [病因和发病机理] 最常见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破裂或形成溃疡,血小板、血液中其它有形成分及纤维粘附于受损的粗糙的内膜上,形成附壁血栓,在血压下降、血流缓慢、血流量减少,血液粘度增加和血管痉挛等情况影响下,血栓逐渐增大,最后导致动脉完全闭塞。糖尿病,高血脂症和高血压等可加速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脑血栓形成的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基底动脉下段、椎动脉上段,椎一基底动脉交界处,大脑中动脉主干,大脑后动脉和大脑前动脉等。其它病因有非特异动脉炎、钩端螺旋体病、动脉瘤、胶原性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头颈部外伤等。 [病理] 梗塞后的脑组织由于缺血缺氧发生软化和坏死。病初6小时以内,肉眼尚见不到明显病变:8小时至48小时,病变部位即出现明显的脑肿胀,脑沟变窄,脑回扁平,脑灰白质界线不清;7~14天脑组织的软化、坏死达到高峰,并开始液化。其后软化和坏死组织被吞噬和清除,胶质增生形成疤痕,大的软化灶形成囊腔。完成此修复有时需要几个月甚至1~2年。 [临床表现] (一)一般症状:本病多见于50~60岁以上有动脉硬化的老年人,有的有糖尿病史。常于安静时或睡眠中发病,1~3天内症状逐渐达到高峰。有些患者病前已有一次或多次短暂缺血发作。除重症外,1~3天内症状逐渐达到高峰,意识多清楚,颅内压增高不明显。 (二)脑的局限性神经症状:变异较大,与血管闭塞的程度、闭塞血管大小、部位和侧支循环的好坏有关。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全文2019版163页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全文目录: 第一章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 1 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 2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管理 3 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1 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 2 脑卒中复发的二级预防措施 第三章卒中单元 第四章脑卒中的院前处理 第五章急诊诊断及处理 第六章常见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2 脑梗死

3 脑出血 4 蛛网膜下腔出血 5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第七章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 第一节出血性脑血管病 第二节缺血性脑血管病 第八章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第一节颅内动脉瘤 第二节脑动静脉畸形 第三节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第九章主要并发症的处理 1 颅内压增高 2 血压的调控 3 肺炎及肺水肿 4 血糖改变

5 吞咽困难 6 上消化道出血 7 尿失禁与尿路感染 8 脑卒中后抑郁与焦虑状态 9 心脏损害 10 急性肾功能衰竭 11 水电解质紊乱 12 深部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 13 脑卒中继发癫痫 14 压疮 15 体温异常 第十章脑血管病的护理 1 急诊常规护理 2 昏迷的护理 3 瘫痪的护理

4 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5 压疮的护理 第十一章脑血管病的康复 第一节脑卒中康复的基本条件 第二节主要神经功能障碍的康复 附录Ⅰ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年) 附录Ⅱ常用脑卒中量表 附录Ⅲ相关疾病临床常用药物参考 第一章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概述) 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系指发病前的预防,即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脑血管病不发生或推迟发病年龄的目的。从流行病学角度看,只有一级预防才能降低疾病的人群发病率。所以对于病死率及致残率很高的脑血管病来说,重视并加强开展一级预防的意义远远大于二级预防。 第一节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现状与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明显改变,加之迅速到来的人口老龄化,导致国民的疾病谱、死亡谱发生了很大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新进展.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新进展 高勇安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放射科 100053 脑血管病(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VD )是一类由各种脑血管源性病因所致的脑部 疾病的总称。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时间规律性不强,多数患者起病急、症状明显,由于 CT 的广泛应用,能得到及时的诊治。缺血性脑血管病多数凌晨发病,起病缓慢,症状逐渐加重, 所以往往延误诊治时机。要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水平,就要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干预脑 缺血进程和防止严重后果的发生,现代影像诊断学在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部分缺血性脑血管病 CT 和MRI 诊断新进展 CTA 扫描范围可从主动脉弓到颅底或全脑; 50?60ml ;选主动脉层面,使用智能触发技 MPR 曲面重组(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 CPR ,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intensity projection , MIP ) 和容积重组(volume rendering , VR 。应用机器配有高级血管成像功能与计算机辅助诊断相结合的病变发现和诊断软件,全 面显示血管。 2. 头颈CTA 应用现状临床实践表 明,合理应用CTA 能提供与常规血管造影相近似的诊 断信息,且具有扫描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势。报道显示颈动脉 CTA 和常规血管造影评价颈 动脉狭窄的相关系数达 82%?92%。颅内动脉的 CTA 能清晰显示Willis 环及其分支血管。 可以用于诊断动脉瘤、血管畸形及烟雾病或血管狭窄(图 1)。应用螺旋CT 重建显示脑静脉 系统,称脑CT 静脉血管造影(CT venography, CTV 。目前,此技术在脑静脉系统病变的诊 断上已显示出重要价值。 3. 头颈CTA 新进展-64排螺旋64排螺旋CT 扫描速度很快,可完成 3期以上外周静脉 注入对比剂的增强扫描和大范围血管增强扫描成像,如脑、颈部、肺动脉、主动脉及四肢血 管等,可采集纯粹的动脉或静脉时相数据,这些都有助于对血管的观察和分析。而且它配有 高级血管成像功能与计算机辅助诊断相结合的病变发现和诊断软件,使其在血管成像方面的 优势更加突出。总结其在头颈、脊柱 CTA 上的主要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血管成像范围广,能很容易完成头颈部联合或长段脊柱、脊髓 CTA (图 (2) 可同时显示血管及其相邻骨结构及其关系, 如钩椎关节增生对椎动脉压迫, II 级,椎动脉受压迂曲,管腔无狭窄; 特别是在颈动脉 CTA 0.6mm ?0.625mm 层厚的 原始图 CT 值分为,富脂软板块(CT 值V 50HU )、纤维化 一、头颈动脉血管狭窄影像诊断 (一)头颈动脉 CTA 1.基本原理和方法 CT 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 CTA )是螺旋CT 的一项特殊应用, 是指静脉注射对 比剂后,在循环血中及靶血管内对比剂浓度达到最高峰的时间内,进行螺旋 CT 容积扫描,经计算机最终重建成靶血管数字化的立体影像。 扫描方式为横断面螺旋扫描,根据需要头颈 经肘静脉以 3.5ml/s 的流速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 术,CT 值设为 150HL ?200HU 图像后处理技术包括 2); 根据 程 III 级,椎 度可分为级: I 级,椎动脉平直,无压迫; 动脉受压,管腔狭窄(图 ( 3)可同时显示血管内硬化斑块, 像可 以清晰显示血管壁硬化斑块,并根据 3)。

脑血管病介入规范标准[详]

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 为规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本规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所称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是指经血管穿刺径路进入颈动脉或椎动脉及以上的颅外血管实施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主要为治疗技术),包括以抢救为目的的脑血栓的急诊溶栓和颅底血管大出血的急诊血管闭塞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此技术限定在三级医院进行,并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神经外科、神经科和放射科的诊疗科目,有血管造影导管室和重症监护室。 (三)神经外科 开展脑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神经外科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 (四)神经科

开展脑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神经科脑血管病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 (五)放射科 具有较高的神经放射学诊断水平、配备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并能进行清楚的无创脑血管成像检查。 血管造影导管室是进行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的必须条件,要求如下: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2.配备800mA,120KV以上的血管造影机,具有电动操作功能、数字减影功能和“路途”功能和测量功能,具有术中手推造影功能。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配备能够熟练操作血管造影机的放射技师和熟悉导管室工作及抢救程序的导管室护士。 3.具有高压注射器。 4.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有氧气通道、除颤器、吸引器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5.有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微导管、微导丝、弹簧圈、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项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1996,29(6):379. 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为短暂性的、可逆的、局部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可反复发作,少者1~2次,多 至数十次。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以是脑梗塞的前驱症状。 2.可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3.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通常在数分钟至1小时左右,症状和体征应该在24小时以 内完全消失。 二、脑卒中 (一)蛛网膜下腔出血 主要是指动脉瘤、脑出血畸形或颅内异常血管网症等出血引起。 1.发病急骤。 2.常伴剧烈头痛、呕吐。 3.一般意识清楚或有意识障碍,可伴有神经症状。 4.多有脑膜刺激征,少数可伴有脑神经及轻偏瘫等局灶体征。 5.要穿脑脊液呈血性。 6.CT应作为首选检查。 7.全脑血管造影可帮助明确病因。 (二)脑出血 好发部位为壳核、丘脑、尾状核头部、中脑、桥脑、小脑、皮质下白质即脑叶、 脑室及其他。主要是高血压性脑出血,也包括其他病因的非外伤性脑内出血。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诊断要点如下。 1.常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 2.发作时常有反复呕吐、头痛和血压升高。 3.病情进展迅速,常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和其他神经系统局灶症状。 4.多有高血压病史。 5. CT应作为首选检查。 6.腰穿脑脊液多含血和压力增高(其中20%左右可不含血)。 (三)脑梗塞

1.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 (1)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 (2)大多数发病时无明显头痛和呕吐。 (3)发病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 (4)一般发病后1~2天内意识清楚或进度障碍。 (5)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 (6)应作CT或MRI检查。 (7)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应含血。 2.脑栓塞 (1)多为急骤发病。 (2)多数无前驱症状。 (3)一般意识清楚或有短暂性意识障碍。 (4)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 (5)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应含血,若有红细胞可考虑出血性脑梗塞。 (6)栓子的来源可分为心源性或非心源性,也可同时伴有其他脏器、皮肤、粘膜等栓塞症状。 3.腔隙性梗塞 (1)发病多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2)多无意识障碍。 (3)应进行CT或MRI检查,以明确诊断。 (4)临床表现都不严重,较常见的为纯感觉性卒中、纯运动性请偏瘫、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构音不全-手笨拙综合征或感觉运动性卒中等。 (5)腰穿脑脊液无红细胞。 4.无症状性梗塞 为无任何脑及视网膜症状的血管疾病,仅为影像学所证实,可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作为临床诊断。 三、脑血管性痴呆 1.符合第四版《精神病诊断和统计手册》中痴呆诊断标准。 2.急性或亚急性发病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脑血管病治疗

脑血管病治疗 脑血管病治疗按病变性质亦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 一、出血性卒中的急性期治疗:如前所述,出血性卒中的病例机制重要的是出血对脑组织的刺激、压迫和继发性脑水肿的影响。因而近几年,除了某些药剂方面有一些进展之外,并未从对因治疗和治疗原则方面有较大突破。和30年一样,出血性卒中的治疗原则针对阻止继续出血及稳定出血导致急性脑功能障碍,主要有以下要点: (一)保持安静,减少不必要搬动和检查,最好就地或就近治疗,防止引起血压、颅内压波动的因素如大便、呛咳、情绪波动应绝对卧床3-4周。 (二)控制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已成为出血性卒中标准处理,因为众多临床报道和临床观察指出脑水肿颅内压增高是影响急性出血性卒中预后最重要因素。具体有: 1、20%甘露醇125-250ml静滴q8h or q6h or q12h。本科朱国行等已证实甘露醇对脑水肿的作用,然一些学者认为脑出血后由于血脑屏障的破坏,甘露醇可能进入破坏脑组织,反 而增加脑组织周围渗透压而加剧脑水肿,但一假设仅在一些动物试验中有报道,未被多数临床医师接受。作为高聚糖,甘露醇不参与体内糖代谢,故也适用于糖尿病人。而对 于肾功能障碍病人、老年人则应慎用,因为甘露醇主要通过肾脏代谢,且影响肾功能。对于严重颅高压病人,权衡利弊后应小剂量应用,或应用其他药物。 2、10%甘油250ml静滴,脱水作用弱于甘露醇,适用于肾功能障碍病人。 3、20%人体白蛋白静滴,机理为增加血液中胶体渗透压而达到脱水目的。由于系生物制剂,副作用相对小,但亦有严重肝脏副反应和过敏反应报道。缺点为价格较高。 4、40ml速尿静推,可和甘露醇交替使用,特别适用于肝功能不全病人。 5、病人如果出现意识障碍加深,心跳减慢,呼吸减慢而血压增高称为Cusion's反应,是病人脑水肿加重,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如果不及时处理,病人可能发生脑疝而出现不可逆脑损伤,故必需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降低颅内压如静推甘露醇或加压静滴,或甘露醇中加入10%地塞米松10ml加压静滴。从笔者经验来看,加压静滴甘露醇不失为抢救急剧颅内压增高,防止不可逆脑疝的好方法。 (三)处理并发症:抗感染,防褥疮,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防止应激性溃疡。 (四)手术治疗指征: 1、小脑出血>10ml; 2、皮质下浅表出血; 3、大脑半球出血量30-50ml; 4、内科1-2日治疗血肿仍扩大。 5、有脑疝危及生命者可紧急行去骨板减压术。 (五)止血药物:脑实质出血不用该类药物已为广大学者接受。然对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出

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总结

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总结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为短暂的、可逆的、局部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可反复发作,少者1~2次,多至数十次。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以是脑梗塞的前驱症状。 2.可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3.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通常在数分钟至1小时左右, 症状和体征应该在24小时以内完全消失。 二、脑卒中 (一)蛛网膜下腔出血 主要是指动脉瘤、脑血管畸形或颅内异常血管网症等出血引起。 1.发病急骤。 2.常伴剧烈头痛、呕吐。 3.一般意识清楚或有意识障碍,可伴有精神症状。 4.多有脑膜刺激征,少数可伴有脑神经及轻偏瘫等局灶体征。 5.腰穿脑脊液呈血性。 6.CT应作为首选检查。 7.全脑血管造影可帮助明确病因。 (二)脑出血 好发部位为壳核、丘脑、尾状核头部、中脑、桥脑、小脑、皮质下白质即脑叶、脑室及其他。主要是高血压性脑出血,也包括其他病因的非外伤性脑内出血。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诊断要点如下。 1.常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 2.发作时常有反复呕吐、头痛和血压升高。 3.病情进展迅速,常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和其他神经系统局灶症状。 4.多有高血压病史。 5.CT应作为首选检查。 6.腰穿脑脊液多含血和压力增高(其中20%左右可不含血)。 (三)脑梗塞 1.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 (1)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 (2)大多数发病时无明显头痛和呕吐。 (3)发病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4)一般发病后1~2天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

(5)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 (6)应作CT或MRI检查。 (7)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应含血。 2.脑栓塞 (1)多为急骤发病。 (2)多数无前驱症状。 (3)一般意识清楚或有短暂性意识障碍。 (4)有颈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5)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含血,若有红细胞可考虑出血性脑梗塞。 (6)栓子的来源可为心源性或非心源性,也可同时伴有其他脏器、皮肤、粘膜等栓塞症状。 3.腔隙性梗塞 (1)发病多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2)多无意识障碍。 (3)应进行CT或MRI检查,以明确诊断。 (4)临床表现都不严重,较常见的为纯感觉性卒中、纯运动性轻偏瘫、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构音不全-手笨拙综合征或感觉运动性卒中等。 (5)腰穿脑脊液无红细胞。 4.无症状性梗塞 为无任何脑及视网膜症状的血管疾病,仅为影像学所证实,可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作为临床诊断。 三、脑血管性痴呆 1.符合第四版《精神病诊断和统计手册》中痴呆诊断标准。 2.急性或亚急性发病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3.既往和近期有卒中发作史。 4.病程波动,呈阶梯样进展。 5.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等。 6.Hachinski缺血量表记分≥7分。 7.CT及MRI证实脑内多灶性皮层或皮层下缺血性改变。 四、高血压脑病 有高血压病史,发病时常有明显的血压升高,特别是舒张压,常伴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视乳头水肿等症状和体征。

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所谓心脑血管疾病就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的疾病统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改变,被称为“富贵病”的“三高症”(即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高血压的老年人使用降压药有讲究,有原则,对于老年降压药的选择,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血压患病率逐渐增加。60岁以上老年人中40%~45%患有高血压的同时还患有高血糖或高血脂,根据卫生部2007年统计数字显示,据国外的资料显示,50%左右的糖尿病人都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多种老年疾 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病因最高的头号杀手,也是人们健康的“无声凶煞”!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 即“四高一多”的特点,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7亿人!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近300万人,占我国每年总死亡病因的51%。而幸存下来的患者75%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40%重残!我国脑中风病人出院后第一年的复发率是30%,第五年的复发率高达59%。而二级预防做得较好的美国仅为10%。由于我国医疗保险覆盖人群小,脑中风病人的复发率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要高出1倍!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方法 防止栓塞:血管尤其是冠状动脉冬季寒冷时容易收缩、痉挛,发生供血不足,并可能导致栓塞,要十分注意保暖。患者不宜晨练,因为睡眠时,人体各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活力不足,晨起时突然大幅度锻炼,神经兴奋性突然增高,极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冬季应该注意这个问题。进补要适度,我国民间素有冬季进补的习惯,冬季人们运动本来就少,加之大量进补热性食物和滋补药酒,很容易造成血脂增高,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冬季进补一定要根据个人的体质进行。 心态平衡,情绪激动是心脑血管病的大忌,冠心病、高血脂患者尤其要放宽胸怀,不要让情绪起伏太大。 适当运动:心脑血管患者不是不能运动,而是要适当运动,运动量减少也会造成血流缓慢,血脂升高。要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控制好运动量。冬季要等太阳升起来之后再去锻炼,此时,温度回升,可避免机体突然受到寒冷刺激而发病。 激光疗法: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自从出现了净雪激光治疗仪,使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大大减少,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食疗的基础上借助物理疗法效果更好。 高压静电疗法:通过高压静电治疗使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促进人体细胞复活,使人体功能充分改善,达到治疗目的。 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报道治疗52例,其中显效26例(50%),好转22例(42%),无效4例(8%)。其中有效率92%。 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报道治疗6例脑梗塞患者,3例显效,3例好转。 因为高电位能有效地改善脂蛋白,降低血液黏稠度,因而可以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血流状态,使脑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对脑梗死患者的功能恢复和复发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心脑血管疾病的成因:饮食习惯,由于长时间饮食习惯问题,饮食中脂类过多,醇类过多。同时又没有合理的运动促进脂类醇类的代谢,导致体内脂类醇类物质逐渐增多;加上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分泌抗氧化物酶(例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能力减低,导致体内自由基水平升高,使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氧化后沉积在血管壁,久之使毛细血管堵塞,随着时间的推移,脂类醇类物质容易和体内游离的矿物质离子结合,形成血栓。血栓容易在血管的拐角处,或者瓶颈处堆积,钙化。同时血栓越来越多,使血管直径缩小。心脏为了保持足够的供血量,就增加血压,造成高血压疾病。如果血压过高,可能导致血管崩裂,于是产生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如果由于堵塞供血不足,即为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非正常代谢:心脑血管疾病产生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非正常代谢造成的。众所周知血管组织和人体的其他组织一样在一定周期内完成新陈代谢的过程,但是由于新的细胞组织不能正常的形成,使血管壁本身存在“缺陷”这样就容易产生炎症血管收缩不畅,就像是一条破烂不堪的旧管道,随时都有阻塞或破裂的可能。血管是血液流通的重要通道,同时他也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因此神经系统不正常也能够导致供血的紊乱。所以心脑血管疾病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千万不要单纯的考虑血液的变化对血管的影响,要全面的考虑,仔细的分析心脑血管疾病产生的原因,进行

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法

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法 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法: 1、一般处理: 2、脱水降颅压: 是治疗脑栓塞的主要措施之一,目的在于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形成,以降低病死率。常用的是高渗脱水剂、利尿药和肾上腺皮质 激素。 3、血管扩张药: 若有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或脑脊液有红细胞,禁忌应用血管扩张药;病程已超过24小时或心功能不全者,也不宜使用。常用的有 罂粟碱、烟酸、碳酸氢钠或山莨菪碱(654-2)静滴,二氧化碳气体间 断吸入和口服桂利嗪(脑益嗪)、双氢麦角碱(海特琴)或桂利嗪(肉桂 哌嗪)等,以促进侧支循环,增加缺血区的局部血容量。 4、抗血小板聚集剂: 阻止血小板的聚集,有助于预防心内新血栓的形成,防止血管内血栓继续增殖扩展,故在脑栓塞发病后就必须重视使用抗血小板聚 集剂。通常可选用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潘生丁)、磺吡酮(苯磺唑酮)等。 5、抗凝及溶栓治疗: 7、神经保护剂: 缺血超早期,神经元膜离子转运停止,神经元去极化,钙离子内流导致兴奋性氨基酸增多,加剧钙离子内流和神经元去极化,致细 胞的结构破坏。常用的神经保护剂有:①钙通道阻滞药;②兴奋性氨 基酸受体拮抗药;③自由基清除剂;④神经营养因子;⑤神经节苷脂等。

8、亚低温治疗: 在急性期,如条件允许可考虑适当早期给予亚低温治疗。亚低温对缺血性的脑损伤亦有肯定意义,不但减轻梗死后的病理损害程度,而且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并不产生严重的并发证。尽量在发病6 小时内给予。 9、康复治疗: 10、其他治疗: 二、脑出血: 治疗原则为安静卧床、脱水降颅压、调整血压、防治继续出血、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以挽救生命,降低死亡率、残疾率和减少复发。 三、脑动脉硬化: 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五、脑蛛网膜下腔出血: 2、服用镇静止疼剂(安定5mg3次/d、颅痛定60mg3次/d)。用20%甘露醇,速尿等降低颅内压。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指南2010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指南2010 2010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 -80%。其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02年底开始组织编写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 05年初经卫生部批准在全国开始推广,2007年初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第1版,为规范国内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近年不断有新研究证据发表,第1版指南在使用过程中也得到多方改进建议。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托脑血管病学组对第1版指南进行修订。为方便临床使用,本版指南内容包括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全部诊治过程。撰写组通过复习相关研究证据、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推荐,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为脑卒中患者选择当前相对较好的诊治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参考本指南原则和新的进展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一、修订原则 1.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国际规范,结合国情、可操作性、第1版使用经验和新研究证据进行修订。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参考了国际指南和常 用标准,并结合国情和实用性制定。 2.对每项治疗措施或临床问题,先进行当前研究证据(文献检索至2009年11月)的归纳和分析评价,然后根据证据等级和共识给出推荐意见。 3.推荐意见尽可能依据最可靠的证据(如A级证据),缺乏高等级证据时则参考当前可得到的最好证据,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 4.对国内常用疗法,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充分考虑国情和经验达成共识。注意兼顾疗效、风险、价格和易使用性等多方因素。 二、推荐强度与证据等级标准(包括治疗和诊断措施) 1.推荐强度(分4级,Ⅰ级最强,Ⅳ级最弱):Ⅰ级:基于A级证据或专家高度一致的共识;Ⅱ级:基于B级证据和专家共识;Ⅲ级:基于C级证据和专家共识;Ⅳ级:基于D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2.治疗措施的证据等级(分4级,A级最高,D级最低):A级:多个随机对照试验(RCT)的Meta分析或系统评价;多个RCT或1个样本量足够的R CT(高质量);B级:至少1个较高质量的RCT;C级:未随机分组但设计良好的对照试验,或设计良好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D级:无同期对照的系 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

脑血管病教案

科室神经内科教师职称医师学时3 掌握:、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影象学检 教学目 查、诊断、定位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的与要 熟悉:、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定义、病求 因病机、辅助检查 学时主要内容(按教学大纲要求) 分配

一、脑血液循环调节及病理生理。 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1.血管壁病变2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3血液成份和血液流变学改变4其他病因。 三、诊断与治疗原则 脑血管病的诊断,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脑血管病的治疗原则1.挽救生命2?降低残疾3.预防复发4.提高生活质量 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概述:因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短暂性、局限性脑功能缺失 或视网膜功能障碍;床症状一般不超过1 小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小时。 病因与发病机制:的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 心脏病、血液成分改变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等多种病因及 多种途径有关,主要的发病机制有:血流动力学说微栓 子学说 诊断及鉴别诊断:癫痫的部分性发作梅尼埃病 阿-斯综合征 治疗:是急症发病后2?7天内为卒中的高风险期,对 患者进行紧急评估与干预可以减少卒中的发生。 1.短期卒中风险评估 2.药物治疗 五、脑梗死。 1.定义:35 50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 2.脑梗死的病因分型目前主要采用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型、其他病因型、不明原因型 3.辅助检查 1 )检查:多数病例发病24小时后逐渐显示低 密度梗死灶,发病后2?15日可见均匀片状或楔形的明显低密度灶 2)核磁共振():可清晰显示早期缺血性梗死、脑干、小脑梗死、静脉窦血栓形成等,梗死灶T1呈低信号、T2呈高信号,出血性梗死时T1相有高信号混杂3):对评估颅内外血管狭窄、闭塞、痉挛或血管侧枝循环建立情况有帮助,目前也有用于溶栓治疗监测 4.诊断及鉴别诊断 1 )诊断 中年以上的高血压及动脉硬化患者 静息状态下或睡眠中急性起病,一至数日内出现 局灶性脑损害的症状和体征

脑血管病的定位诊断

脑血管病的定位诊断 脑卒中是指一组脑血管病而言,主要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脑血栓、脑栓塞)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慢性脑血管病和外伤性脑出血不在此范畴。脑卒中是一种遍及世界范围的常规病,对中老年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已引起各国政府的重视,近二三十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先后开展了大量流行病学研究,探索脑卒中的流行规律、病因学特征以及有效的预防措施。 患病率: 脑卒中在世界范围平均患病率500/10万—600/10万。我国1983年完成的六城市调查结果719/10万,近年来中国脑卒中呈上升趋势。性别与年龄分布: 脑卒中发病率与死亡率绝大多数为男性高于女性、中国六城市调查发病率男女之比1.5:1,21省农村调查1.03:1,死亡率1:1.1。脑卒中法并与死亡都与年龄有十分密切关系,无论是缺血性卒中或是出血性卒中,随着年龄增大,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呈明显增高。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经过多年来大量临床与流行病学研究,目前对脑卒中的几种主要危险因素有了比较清楚地了解有些还需要更深入研究加以确定。一、高血压 高血压于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已为许多流行病学研究证实。无论是何原因所致血压升高,无论发生在任何年龄与性别,无论是收缩

压或舒张压升高,也无论是对出血性还是缺血性卒中,高血压都是一个最重要的、公认的、独立的危险因素。 二、心脏病 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脏损害也是公认的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无论在任何血压水平上,有心脏病的人患脑卒中的危险都要增加2倍以上。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以及先天性心脏病,包括可能并发的各种心肌损害入心房纤颤、房室传导组织、心功能不全、左心室肥大、细菌性心内膜炎和各种心律失常等,均可增加脑卒中,特别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 三、糖尿病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报告:糖尿病与高血压关系密切,而并非独立的危险因素,糖尿病是大血管损害致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对小血管病的影响尚有疑问。糖尿病对出血性卒中的作用尚未确定。目前还没有更多的有关控制糖尿病能降低脑卒中发病率的证据。但是在卒中急性期控制高血糖的确能减轻脑损害的严重性。 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有人认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已经是一种轻型卒中,不应算作危险因素。但多数学者仍将其归入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一类加以讨论。大家共识TIA都是近期发生脑卒中的一个“危险信号”。大量临床研究亦证明,用阿司匹林或噻氯匹定积极治疗TIA可明显减少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五、血脂增高

脑血管疾病的诊治有关问题-3-22讲解学习

脑血管疾病的诊治有关问题 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脑内科李玉生 一、脑血管疾病的定义:二、血管源性病因分类:三、临床分类: 四、脑梗死(脑梗塞):(一)血液供应障碍原因:(二)脑梗死临床类型:(三)脑梗死诊断: 1、临床表现: 2、诊断:(1)定位诊断:(2)定性诊断:(3)病因诊断:(4)脑梗死可能发病机制: 1、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2、栓塞性梗死: 3、腔隙性梗死: 4、分水岭梗死: 5、其他原因的脑梗死: 6、原因不明的脑梗死: (四)脑梗死的治疗原则: 1、脑梗死急性期分型治疗原则: 2、各类型脑梗死特殊治疗方法: 3、脑梗死的常用治疗方法: (1)脑梗死急性期结构影像分型及治疗原则:(2)各类型脑梗塞特殊治疗方法: (3)合理使用降压药:(4)影象指导下进行溶栓治疗(1) (5)影象指导下进行溶栓治疗(2) (6)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治疗程序及原则 五、TIA 六、SAH 七、CH 一、脑血管疾病的定义: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VD)是由各种血管源性病因引起的脑部疾病的总称。 二、血管源性病因分类:血管源性病因很多,可概括为两大类: 1、心血管系统和其他系统或器官的病损,累及脑部血管和循环功能。如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性动脉改变、心源性栓塞以及炎症感染、血液病、代谢病、结缔组织病等导致或伴发供应脑部血管的狭窄、闭塞,

使局部缺血,或因血管病损破裂出血。 2、颅内血管本身:发育异常、创伤、肿瘤,如先天性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血管源性或其他颅内肿瘤和颅脑损伤所致。 以第一大类病因更为常见。脑血管疾病大多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应以整体观点来进行研究和防治。 三、脑血管病临床分类: 1、急性脑血管病:是一组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甚至伴发意识障碍,称为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主要病理过程为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单独或混合存在,亦可反复发作。 2、慢性脑血管病:是指脑部因慢性的血供不足,而致脑代谢障碍和功能衰退。症状隐袭,逐渐进展,例如脑动脉硬化症、血管性痴呆等。 四、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CI(脑梗塞): 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一)脑梗死血液供应障碍的原因:脑梗死血液供应障碍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1、血管壁病变: (1)大动脉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大动脉炎,烟雾病,夹层动脉瘤,发育异常等; (2)脑微小动脉病变,如高血压所致小动脉透明变性,纤维素坏死,微动脉粥样硬化等。 2、血液动力学改变:平均动脉压-颅内压=脑灌注压 (1)心脏瓣膜及大动脉狭窄,心脏异常(心律失常), (2)血压改变,血容量不足,低灌注状态。(3)降压药使用不当:如快速降压所致脑低灌注。 3、血液流变学的改变:高血脂,高血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结缔组织病,各种原因的高凝状态等; (血流量与管径成正比,与压力相关,与黏度成反比) (二)脑梗死临床类型:

脑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

脑血栓形成 系指因脑动脉血管壁本身病变→使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该血管相应供血区的脑组织软化和坏死。占中风的75% 。 【常见病因】 1 脑动脉粥样硬化 2 各种动脉炎 3 血液成份或血流异常 【中医病因病机】 中年以上,元气先以亏虚,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虚无力推动血液,则血液凝滞,留而为瘀; 元气之亏非止一日,瘀血之积亦非一日,故当患者 休息、安静、疲劳或睡眠之时因气血运行缓慢而发病。 也有肝肾阴亏,肝阳上亢,化痰生风,肝风引动宿瘀; 平素体胖痰多,肝风内动,引动痰浊或痰瘀互结,阻于血管,导致气血不流通而发病。 【临床特点】 定性1、多见60岁以上,有脑动脉硬化或TIA发作史。 2、多在安静中起病,逐渐进展。 1~2天症状、体征达高峰。 3 、意识多清醒,一般无二便失禁及头痛、呕 吐现象。 4、脑膜刺激征(一)。 5、CSF多正常。 6 、头颅CT >48小时出现低密度灶。 定位:似TIA,症状持续>24小时。 【临床类型】 1、完全型<6小时病情达高峰,常为完全性偏瘫。 本型一般较严重,甚至昏迷。 2、进展型局限性缺血症状,逐渐进展,呈阶梯式加 重,可持续6小时~ 数天。 3、缓慢进展型>2周症状仍进展。与脑灌注减少, 侧支循环代偿不良,血栓向近心端逐 渐扩展有关。 4、可逆性脑缺血发作(R I N D)出现的神经症状 一般在24~72小时恢复,最长可持续3 周, 不留后遗症。 【不同动脉闭塞临床表现】 1、颈内动脉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常见症状—— 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主侧半球病变时可有失语;

若影响眼动脉可有特征性病变—— 同侧一过性视力障碍、 及霍纳(Horner)综合征。 2、大脑中动脉 (1)主干闭塞: 三偏征即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 主侧半球主干闭塞可有失语、失写、失读; 严重者可引起颅内压增高、昏迷,甚至死亡。 (2)深穿支闭塞: 仅对侧偏瘫,可有失语。 (3)皮质支闭塞: 以面部及上肢为重,可有失语。 3、大脑前动脉 对侧下肢运动及感觉障碍 (∵额叶内侧缺血) 排尿不易控制 (∵旁中央小叶受累) 对侧中枢性面瘫及上肢轻瘫 (∵深穿支闭塞) 淡漠、欣快及双侧脑性瘫痪 (∵双大脑前动脉) 4、大脑后动脉 供应大脑半球后部、丘脑、上脑干。 对侧同向偏盲及一过性视力障碍:如黑朦等。 丘脑综合征:为对侧偏身感觉障碍(感觉异常、 感觉过度、自发性疼痛)。 锥体外系症状:手足徐动、震颤、舞蹈等。 动眼神经麻痹 小脑性共济失调 5、椎-基底动脉 常见眩晕、眼震、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 共济失调、交叉瘫等。 四肢瘫痪、球麻痹、意识障碍、迅速死亡。 (∵基底动脉主干闭塞)闭锁综合征——神志清楚,但四肢瘫痪、双侧面 瘫、不能言语、不能进食、不能做 各种动作,缄默无声,只能以眼球 上下运动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6、小脑下后动脉 又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或Wallenberg综合征)。 突然眩晕、呕吐、眼震、吞咽困难、病灶侧软腭 及声带麻痹(∵吞咽、迷走神经) 共济失调(∵前庭小脑纤维受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