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学(下))【圣才出品】
第 9 章 教学(下)
9.1 复习笔记
六、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辅助组织形式 (1)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①班级上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今天,我国学校的教学仍以班级上课制为基本组织形式。这是因为它具有其他教学形式 无法取代的优点,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上仍能起主要的作用。 a.主要特点与功能 第一,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教学制度; 第二,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 第三,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的系统科学知识; 第四,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五,能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与个性化。 b.缺陷 第一,班级上课制要求教学面向全班学生,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第二,教学领域主要局限于课堂,容易产生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 第三,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新的发展,以扩大他们的科学视野的一种教辅活动。 b.意义:能扩大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可以满足那
些对某些学科有特殊爱好的学生的求知需要,发展他们的志趣和特长,为国家发现和培养特 殊人才;能活跃学校的学术气氛,使学生关心文化科学与社会主义建设的联系及发展,养成 良好的学风与校风。
第五,将班级上课、分组学习、个别辅导恰当地结合起来;
第六,防止班的人数超限,逐步实现小班教学;
第七,允许成绩优异或有特长的学生跳级、选班或选课等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②课的类型和结构
a.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一般有两种分法:
第一,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分为:传授新知识课,巩固知识课,培养技能技巧课和检查
知识课。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的数量,又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整理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复习重点(供参考)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复习重点绪论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学记》:中国古代的教育学,它是礼记中的一篇,战国末年出现。
内容:1229字。
对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作用等作了系统的论述。
评价: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反映了我国二千多年前教育所达到的水平,其中的许多思想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
教学原则: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夸美纽斯和《大教学论》1632年,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提出自己的教育信念1)教育公平2)教育功能3)教育目的,论述按照人的发展的不同阶段划分学校类型、课程内容,并提出一系列教育原则。
提出班级授课制卢梭和《爱弥儿》系统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假设以爱弥儿为教育对象,按个体成长的自然年龄阶段,依次阐明了自己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重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
最大贡献是开拓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从而引起了教育思想家和理论家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对儿童进行深入地了解和研究,促进了近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赫尔巴特和《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806年)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明确提出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哲学和心理学,提出五段教学法杨贤江和《新教育大纲》1930年以李浩吾为化名出版的《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书中论述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认为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之一,是营谋社会生活的手段,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揭露了旧教育的反动本质,起到了教育理论上的启蒙作用。
实验教育学及代表人物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采用定量的手段研究教育学问题,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实用主义教育学及代表人物在批判脱离儿童的生活,以教师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基础提出来了。
认为人的经验获得遵循相互作用原则和连续性原则。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学(中))【圣才出品】
第8章教学(中)8.1 复习笔记四、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
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主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1.启发性原则(1)含义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启发性原则看似强调教师的启发,实则更重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究,重学生的领悟、融会贯通与觉醒,让学生能动地创造性地获得知识、智能与品性的全面发展。
故这个原则亦可称探究性原则,或启发与探究相结合原则,更能反映时代的精神。
(2)基本要求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③注重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启发学生获取知识;④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⑤发扬教学民主。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1)含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将理论运用于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发展动脑、动手能力,并理解知识的含义,领悟知识的价值。
(2)基本要求①注重联系实际学好理论;②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③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④面向生活现实,培养学生的对策思维。
3.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1)含义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核心价值观教育。
(2)基本要求①保证教学的科学性;②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③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像;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4.直观性原则(1)含义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
教育学知识点归纳 王道俊 郭文安主编
教育学原理一、考查目标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得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得任务、过程、原则与方法。
3、能运用教育得基本理论与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与解决教育得现实问题。
二、考查内容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得对象与任务教育学得研究对象就是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教育学得任务就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与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得产生与发展教育学得萌芽、教育学得独立、教育学得发展多样化、教育学得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得教育家、教育着作、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
二、教育得概念(一)教育得质得规定性教育就是有目得地培养人得社会活动。
有目得地培养人,就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她社会现象得根本区别,就是教育得本质特点。
(二)教育得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得涵义、地位与作用。
教育者:凡就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得作用得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教育者就是教育活动得主导者。
受教育:就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得人。
地位:受教育者既就是教育得对象,也就是学习得主体。
教育中介系统: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得纽带,就是开展教育活动得内容与方式。
(三)育得历史发展古代教育得特点;现代教育得特点。
1原始得教育主要在社会生产与生活得过程中进行得; 1 学校教育逐渐普及2古代学校得出现与发展 2 教育得公益性日益突出3教育阶级性得出现并不断强化; 3 教育得生产性不断增强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四)教育概念得界定广义教育:凡就是有目得地增进人得知识技能,影响人得思想品德,增强人得体质活动,不论就是有组织得或就是无组织得,系统得或就是零碎得,都就是教育。
狭义教育:专门组织得教育,不仅包括全日制得学校教育,包括半日制得,业余得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与网络教育等。
三、教育与人得发展(一)人得发展概述人得发展涵义;1 人类得发展或进化;2 人类个体得成长变化过程。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绪论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不同?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
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订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
尽管如此,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
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制造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绝不等同的。
因此,教育学虽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但是,教育的方针政策并不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
如果把阐发、论证教育的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的主要任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的探讨,舍本逐末,最终导致按主观意志办教育的错误。
4、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的不同?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
当然,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经验之中有规律,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经验,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5、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等。
6、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查,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
历史法的研究步骤:①是史料的搜集②对史料的鉴别③对史料进行分类运用历史法研究教育问题时要注意:①要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应当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思想等联系起,全面地去进行考察与分析。
②要把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结合起来③要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7、调查法的工作步骤:①要确定好调查的目的②选择适当的调查对象③拟定调查提纲④计划好调查的步骤和方法调查的方法多种多样,经常采用的有:观察、谈话、查阅资料、问卷8、实验法:一般是自然实验法,即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实验,不是在专门的实验室里进行的实验,可以叫教育实验法。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课程【圣才出品】
第6章课程6.1复习笔记一、课程概述1.课程的概念与意义(1)课程概念的几种主要观点①课程即教学科目最早采用“课程”一词的斯宾塞,是从指导人类活动方面的诸学科角度,来探讨知识的价值和训练的价值的。
但只关注教学科目势必会忽视学生的心智发展、情感陶冶和创造性表现等对学生成长有重大影响的因素。
②课程即学习经验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课程即学生的学习经验。
把课程定义为学习经验,是试图把握学生实际学到些什么。
从理论上讲,这一课程观似乎很有吸引力,但在实践中很难实行。
此外,这一课程定义把学生的个人经验都包含进来,显得过于宽泛。
③课程即文化再生产鲍尔斯和金蒂斯是这一主张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们认为,任何社会文化中的课程都是该种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教育的职责是要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和价值。
这一观点的缺陷在于,教育者以为课程无需关注社会文化的变革,就会使现存的偏见永久化。
④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以巴西的弗雷尔为代表的教育家批评资本主义社会的学校课程已经成了一种维护社会现状的工具,使人民大众甘心处于从属的地位,或归咎于自己天性无能。
所以,他主张课程应该使学生摆脱盲目依从的状态,即要使学生在规划和实施课程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这一观点的缺陷在于没有意识到,在社会上,学校组织并未在政治上强大到足以促使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地步。
⑤古德来德对课程的定义美国学者古德来德归纳出五种不同的课程:第一种是理想的课程,即指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应该开设的课程;第二种是正式的课程,即指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和教材等;第三种是领悟的课程,即指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第四种是实行的课程,即指在课堂里实际展开的课程;第五种是经验的课程,即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东西。
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是指一门学科,广义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
所谓教学科目,又简称学科,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从某一门科学中选择出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心理顺序重新组织构成的新的知识体系。
教育学》第7版名师王道俊课堂笔记和习题解答
教育学》第7版名师王道俊课堂笔记和习题解答教育学》第7版名师王道俊课堂笔记和题解答绪论0.1 复笔记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存在,是为了培养人而人为建构的社会活动系统。
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的规律、探讨教育的价值和教育艺术。
教育规律是指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过程的规律性。
教育学的研究应当揭示教育的各种可验证性的客观性规律,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教育也是人们的一种有价值追求的活动系统。
教育学研究在改革、创育的活动中往往注重求得多种可能与统一抉择、实然与应然、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的辩证统一。
培养人的教育活动应该是充满天赋、灵性、潜能、能动、好奇与生气的活动,是一种艺术,最具创造性和个性的艺术。
为了正确地认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深刻地领悟研究教育学的价值和任务,还要明确以下两个问题:1)教育学不同于教育方针、政策。
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而制定出来的教育工作准则,它体现国家意志,具有法律效力,是必须遵照执行的。
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和教育艺术。
2)教育学也不同于教育经验汇编。
教育经验是具体的、生动的、宝贵的,但是它又是感性的、表面的、局部的、零碎的。
教育经验蕴含着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观念、教育艺术,但是未凸显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观念、教育艺术。
人们研究教育经验是重要的,但所要研究的是教育经验的精神实质,而不是生搬硬套教育经验的操作程序。
我国的教育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旨在批判我国教育遗产,吸取外国教育经验,阐明教育的普遍规律和具有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教育观念、原则和方法,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实践,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本书编写时,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和世界发展趋势,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思路。
教育学在古代社会处于萌芽阶段,还未成为独立学科。
在这个阶段,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已经开始,但研究还不够完整。
最新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考试重点资料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概念广义:教育是指人类有意识地通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狭义:主指学校教育。
指在专门的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由专业人员承担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体系完整、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2、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3、教育的历史发展:古代教育: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现代教育(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未来教育4、古代教育的特点;1)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森严的等级性。
2)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内容是古典人文类学科和治世之术,具有鲜明的保守性。
4)教育的组织形式是个别教育,教学方法是灌输和死记硬背。
5)出现了专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萌芽,但未形成体系。
5、人类出现了最早的学校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埃及我国在夏朝已有“序校”殷商、西周有“学”等、6、现代教育的特点:具有鲜明的生产性逐步走上了广大的大众化道路目的的科学性班级授课为最基本形式形成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6、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必须做到如下几点:① 教育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②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③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总之,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等于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地提高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①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A、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并要求教育要有相应的发展,为物质生产提供所需要的人才。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美育)【圣才出品】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美育)【圣才出品】第11章美育11.1 复习笔记一、美育概述1.美育的概念美育就是引导学生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理念和能力的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
从学科来看,它是属于美学还是属于教育学,或者是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人们的看法往往不一样,同时美育也容易与其他的一些概念相混淆,因此有必要对下述概念进行辨析。
(1)美育与人格教育人格教育主要属于德育的范畴,强调通过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提高修养,践行道德规范和提高修养来形成与发展健全的人格。
美育除了陶冶学生性情、进其人格的完善,还有着独特的任务,即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
(2)美育与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学校美育的重要途径,但美育功能的范围要比艺术教育宽得多。
艺术教育多是通过音乐、美术、舞蹈和开展的各种课外文艺活动等来进行,美育则不仅通过艺术教育进行,而且通过其他各科教学、通过观赏大自然来实现,尤其要通过日常生活来开展。
(3)美育与情感教育情感在审美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不能简单地将人们的快乐情感等同于审美快乐,因为审美愉快并不等于情感的激动,它渗透着审美认识、评价等理性因素,又融合于想象力和理解力之中,这是一种轻松自由又深沉博大的快乐体验。
2.美育理论概述(1)孔子的美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有许多关于美育的论述,他提出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主张。
游于艺是指学习乐器、音律和才艺,成于乐是指用音乐来完善人的性情的陶冶,兴于诗是指通过学诗来振奋人的精神,艺教、乐教、诗教都是美育的范畴。
孔子提倡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要讲一个人内在的性情气质美和外显的风度文采美结合起来,才能成为文质彬彬的美好高尚的君子。
这种审美观对我国后来的教育和为人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2)席勒的美育思想席勒是18世纪德国著名的美学家,他认为,通过审美,一方面在人的动物式的感性物质欲望中灌注进理性的精神,另一方面又使人抽象的理性形式获得具体的血肉,使人能够克服自身的分裂状态而趋向内在的完整与丰富。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育与社会发展【圣才出品】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育与社会发展【圣才出品】第3章教育与社会发展3.1复习笔记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1)生产力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3)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4)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5)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总之,教育的性质、宗旨,领导权与受教育权,乃至于教育的内容、结构与管理体制都是受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所制约的。
因此,在阶级社会里,“超阶级”或“超政治”的教育是根本不存在的。
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文化,即一定社会民族的文化,它包括文化观念和行为模式两个方面。
同政治、经济相比,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具有广泛性、基础性、深刻性与持久性。
(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此外,人口因素、地域环境等因素对学校教育也产生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1)含义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
(2)历史发展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①原始社会,教育主要起着劳动经验和生活规范的传承作用;②古代社会,教育的文化功能、政治功能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一直不受重视。
③至近代,教育的政治功能依旧受到重视,但经济功能被不断强化与彰显,文化功能则相对衰落。
④现代社会,人们开始重视人的合理生存与人的全面发展。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美育)【圣才出品】
第11章美育11.1 复习笔记一、美育概述1.美育的概念美育就是引导学生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理念和能力的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
从学科来看,它是属于美学还是属于教育学,或者是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人们的看法往往不一样,同时美育也容易与其他的一些概念相混淆,因此有必要对下述概念进行辨析。
(1)美育与人格教育人格教育主要属于德育的范畴,强调通过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提高修养,践行道德规范和提高修养来形成与发展健全的人格。
美育除了陶冶学生性情、进其人格的完善,还有着独特的任务,即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
(2)美育与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学校美育的重要途径,但美育功能的范围要比艺术教育宽得多。
艺术教育多是通过音乐、美术、舞蹈和开展的各种课外文艺活动等来进行,美育则不仅通过艺术教育进行,而且通过其他各科教学、通过观赏大自然来实现,尤其要通过日常生活来开展。
(3)美育与情感教育情感在审美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不能简单地将人们的快乐情感等同于审美快乐,因为审美愉快并不等于情感的激动,它渗透着审美认识、评价等理性因素,又融合于想象力和理解力之中,这是一种轻松自由又深沉博大的快乐体验。
2.美育理论概述(1)孔子的美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有许多关于美育的论述,他提出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主张。
游于艺是指学习乐器、音律和才艺,成于乐是指用音乐来完善人的性情的陶冶,兴于诗是指通过学诗来振奋人的精神,艺教、乐教、诗教都是美育的范畴。
孔子提倡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要讲一个人内在的性情气质美和外显的风度文采美结合起来,才能成为文质彬彬的美好高尚的君子。
这种审美观对我国后来的教育和为人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2)席勒的美育思想席勒是18世纪德国著名的美学家,他认为,通过审美,一方面在人的动物式的感性物质欲望中灌注进理性的精神,另一方面又使人抽象的理性形式获得具体的血肉,使人能够克服自身的分裂状态而趋向内在的完整与丰富。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电子教案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第一章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那里,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认识与取向有不同的理解与选择,因而对教育业也有不同的目的和不同设想与实施。
教育与的发展同人类追求解放的步伐基本上是一致的。
教育概念的定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的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点:一.古代教育1. 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2. 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3. 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4.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二.现代教育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三.未来教育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人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3.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三.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2.个体是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3.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学知识点归纳 王道俊 郭文安主编
教育学原理一、考查目标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与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与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与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二、考查内容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对象与任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与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着作、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
二、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就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有目的地培养人,就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她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就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与作用。
教育者:凡就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教育者就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受教育:就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
地位:受教育者既就是教育的对象,也就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中介系统: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就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与方式。
(三)育的历史发展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
1原始的教育主要在社会生产与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 1 学校教育逐渐普及2古代学校的出现与发展 2 教育的公益性日益突出3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 3 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四)教育概念的界定广义教育:凡就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活动,不论就是有组织的或就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就是零碎的,都就是教育。
狭义教育:专门组织的教育,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与网络教育等。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发展概述人的发展涵义;1 人类的发展或进化;2 人类个体的成长变化过程。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那里,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认识与取向有不同的理解与选择,因而对教育业也有不同的目的和不同设想与实施。
教育与的发展同人类追求解放的步伐基本上是一致的。
教育概念的定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的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点:一.古代教育1. 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2. 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3. 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4.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二.现代教育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三.未来教育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人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3.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三.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2.个体是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3.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班主任【圣才出品】
(2)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变工作;
(3)做好偶发事件中的个别教育。
三、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1.了解和研究学生 (1)基本内容 ①了解学生个人情况,主要包括个人德、智、体的发展,他的兴趣、爱好、特长、品质、 性格,他的家庭状况和社会交往情况; ②了解学生集体情况,它是在了解学生个人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包括全班学生的 年龄、性别、家庭等一般情况,以及学生德、智、体发展的全貌,班风与传统等。 (2)主要方法 ①观察。观察学生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班主任只有深入到学生的学习、劳动、课外 活动和课余生活中去,才能全面而真实地观察到学生的各种表现。 ②谈话。与学生的谈话方式很多,班主任要根据情况灵活运用。谈话时,班主任的态度 要亲切、和蔼、真诚;内容应当能增进学生的知识,富有教育意义;方式上要注意引导学生 敢于敞开思想,虚心听取他人意见。 ③分析书面材料。有关学生的书面材料大致有学生档案资料、班级记录资料和学生个人 写的资料三类。分析资料可以掌握学生德、智、体、美及其家庭、社会交往等全面情况,可
4 / 21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以了解他们的每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及其发展变化的情况与趋势。 ④调查研究。调查研究主要适用于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或弄清有关学生教育的某个问
题。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学生,此外,还可以是学生的家长、亲友、任课教师、母校教师和原 班主任以及其他有关人员,应根据具体调查任务来确定。调查的种类可分为综合调查和专题 调查。
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与
传统。
(2)学生群体
①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a.正式群体:是指在校行政、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组织起来的学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育目的)【圣才出品】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教育⽬的)【圣才出品】第4章教育⽬的4.1 复习笔记⼀、教育⽬的概述1.教育⽬的的概念教育⽬的是对教育活动所需要培养的⼈的个体素质的总的预期与设想,是对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的个体素质的规定。
它体现⼀定社会对受教育者质量规格的界定和要求,也体现了⼈⾃⾝发展所应该达到的⽔准和⾼度。
(1)从内涵上看,教育⽬的有⼴义和狭义之分①⼴义的教育⽬的是指存在于⼴泛的⼈民群众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②狭义的教育⽬的是指在社会⾥占主流地位的或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的。
它由政府提出,并反映社会发展的根本需求,明确⽽稳定,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作以及⼈的成长和⼈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和规范作⽤。
(2)实施教育⽬的对学校教育的意义①定向作⽤。
教育⽬的规定了学校教育和学⽣发展的根本⽅向,是学校教育⼯作的起点和归宿,并制约其全过程。
②调控作⽤。
教育⽬的规定了学校教育培养⼈才的基本质量规格,对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活动⽅式起调节和控制作⽤。
③评价作⽤。
教育⽬的是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2.教育⽬的的建构教育⽬的是教育活动主体的⽬的,是主体建构出来的。
⼈们建构教育⽬的有其现实的社会根源,是⼈的发展的实然与应然的统⼀。
(1)教育⽬的的建构需要反映社会发展规律,遵循社会历史条件的可能与限定。
教育⽬的必须依据现实的社会⽣活、⽣产、分⼯、交往状况以及它的发展需求来建构,才能培养出推动社会发展的各种⼈才。
①古代社会,教育⽬的主要是培养国家所需的官吏和学者,为政治服务,注重伦理。
②近现代社会,教育则要培养从事国家事务的管理者,同时也要培养出⼀⼤批具有⼀定科学⽂化知识和职业技能的专门⼈才,以此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需求。
③当今社会,新科技⾰命的浪潮推动⽣产⼒的迅速发展,从⽽推动了社会政治、经济等⽅⾯的急剧变⾰,对教育也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
(2)教育⽬的的建构还需要反映⼈的发展规律,遵循⼈的发展的可能与限定。
《王道俊 教育学 第6版 笔记和课后习题 含考研真题 详解》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016 第15章 教 师
017 第16章 学校管理
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王道俊所著的《教育学》(第6版)的考生,也可 供各大院校学习教育学的师生参考。 教育类国内外经典教材习题详解系列是一套全面解析当前国内外各大院校 教育类权威教科书的辅导资料。我国各大院校一般都把国内外通用的权威教科书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专业课 程的参考教材,这些教材甚至被很多考试(特别是硕士和博士入学考试)和培训项目作为指定参考书。这些国内 外优秀教材的内容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但课(章)后习题一般没有答案或者答案简单,这给许多读者在学习专 业教材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专业课,我们有针对性地编著了一套与国内外教材配套的 复习资料,整理了各章的笔记,并对课(章)后的习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王道俊、郭文安主编的《教育学》是 我国高校采用最多的教育学权威教材之一,王道俊、郭文安主编的《教育学(第6版)》在其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 完善。作为《教育学(第6版)》的学习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 华。每章的复习笔记以王道俊、郭文安主编的《教育学(第6版)》为主,并结合国内其他著名的教育学教材对各 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 本书参考大量相关辅导资料主要对王道俊、郭文安主编的《教育学(第6版)》的课后思考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 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3.精选考研真题,补充难点习题。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本书精选了部分院校近年的教育学考研真题和相关习题,并提供了详细的答案。所选考研真题和习题基本体现了 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突现当前热点。本书的笔记整理了部分高校老 课后思考题详 解
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绪论)【圣才出品】
绪论0.1 复习笔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教育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存在,它是为培养人而人为建构的社会活动系统。
教育学对教育活动现象与问题的研究和对教育本质的揭示,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1.注重揭示教育的规律教育规律,是指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过程的规律性。
教育学的任务,就是要在研究教育的现象与问题、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去揭示教育的各种可验证性的客观性规律(包括宏观的和微观的),并阐明教育工作的原理、原则、方法与组织形式等的有效性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2.注重探讨教育的价值教育也是人们的一种有价值追求的活动系统。
人们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通过掌握规律可以在可能的范围内能动地做出多样化的价值选择,在实然、必然的基础上能够自由地追求应然,谋划实践。
主体能动的价值选择是建立在自觉遵循规律的基础上的,而价值选择又会影响与引领主体的践行。
故教育学研究在改革、创新教育的活动中往往注重求得多种可能与统一抉择、实然与应然、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的辩证统一。
3.重视探讨教育的艺术培养人的教育活动应该是充满天赋、灵性、潜能、能动、好奇与生气的活动,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方式方法,切忌简单机械、强迫命令,而应是倡导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启发探究、心灵碰撞、沟通协调、机智灵活、自由创造的活动。
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教育是一种艺术,是最讲究教育方法与睿智,最注重关爱和调动学生内在向上的动力,最具创造性和个性的艺术。
为了正确地认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深刻地领悟研究教育学的价值和任务,还要明确以下两个问题:(1)教育学不同于教育方针、政策。
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和教育艺术;而教育方针、政策则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而制定出来的教育工作准则,它体现国家意志,具有法律效力,是必须遵照执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不同?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
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订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
尽管如此,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
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制造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绝不等同的。
因此,教育学虽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但是,教育的方针政策并不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
如果把阐发、论证教育的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的主要任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的探讨,舍本逐末,最终导致按主观意志办教育的错误。
4、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的不同?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
当然,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经验之中有规律,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经验,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5、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等。
6、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查,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
历史法的研究步骤:①是史料的搜集②对史料的鉴别③对史料进行分类运用历史法研究教育问题时要注意:①要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应当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思想等联系起,全面地去进行考察与分析。
②要把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结合起来③要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7、调查法的工作步骤:①要确定好调查的目的②选择适当的调查对象③拟定调查提纲④计划好调查的步骤和方法调查的方法多种多样,经常采用的有:观察、谈话、查阅资料、问卷8、实验法:一般是自然实验法,即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实验,不是在专门的实验室里进行的实验,可以叫教育实验法。
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对改善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环境,控制一定条件,所进行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实验法一般分为以下三种: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循环实验法第一章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概念: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成为教育者。
受教育者: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中的成人学生。
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与受教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挑选和加工的、最有教育价值和适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的人类科学文化成果的结晶。
1、教育质的规定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2、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教育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德,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发展,成为社会所要求的人。
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所必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
从这意义上说,教育是人类永恒范畴,与人类共始终。
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积累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就越来越显著,教育是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
因为动物活动不管多复杂也只是一种程序化了的动作反射,动物既不会制造工具、也不会自觉地改造自然,更没有用语言来传授经验。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既要体现社会的要求又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它是一个统一的活动过程。
总之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区别其特点就是在于它是培养人的活动。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个体发展:广义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人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与人的一生。
狭义的个体发展则是指个人出生到承认的过程,主要是指儿童的发展过程也就是指儿童的成人过程。
这既是由自然人向社会人,婴幼儿向成年人,个人小我向放眼世界、胸怀群体以至人类大我的转化过程,也是不确定性与确定性、可能性与选择性、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发展过程。
遗传: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及本能、天赋倾向等。
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因素,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
环境:泛指个体生存与其中,在个体的活动交往中,与个体相互的作用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
环境的给定型:指的是由自然、历史,由前人、他人为儿童个体所创设的环境,它对与儿童来说是客观的、先在的、给定的。
1、影响人的发展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2、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这些自然条件,人的发展就无法实现②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遗传素质有一个发展过程,它表现在人的身体的各种器官的构造及其机能的发展变化上,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可能与限制,制约着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
③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人的遗传素质的差异不仅表现在状态、感觉器官方面也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上。
④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
3、辨析环境与教育环境原本包括教育,亦称广义环境,教育是从环境中分化出来的。
环境与教育对人的影响的区别,主要在于环境对年轻一代发展的影响是自发的,教育则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专门为培养他们组织起来的。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人是在以自己的活动为中介同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接受着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改造着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自己。
(2)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到决定于他自身的态度,决定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活动中所付出的精力,取决于他能动性的发挥情况。
(3)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人在发展过程中,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也发展起来,会自身的发展预定出目标,并为实现自定的目标,自觉地进行奋斗,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的高度体现。
5、学校教育的价值学校教育的价值在于,引导年轻一代通过掌握知识或的身心发展,使他们按社会发展和家庭及个人所期望的要求社会化、专门化、个性化,以保障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的培养,从而积极而有力地促进社会向前发展,这是学校就教育的主要特点、优势和作用。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社会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
教育结构: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和专业的组织形式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义务教育: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①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A、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并要求教育要有相应的发展,为物质生产提供所需要的人才。
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C、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总是受生产关系的影响的,生产力的发展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但它不能单独地决定教育的发展,生产力是与生产关系同时作用于教育的)②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A、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B、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的手段。
如果没有教育,前一辈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就无法被后一代人所掌握,科学知识也就无从得到继承和发展,所以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的重要手段。
C、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2、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关系:①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3)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4)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5)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质。
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文化是教育的基础,文化知识始终是教育的主要资源。
文化知识的发展水平和丰富程度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水平和丰富程度。
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首先文化模式为教育提供了特定的背景。
教育促使个人人的发展,必须受到特定的文化模式所制约;其次,文化模式还从多方面制约教育模式。
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我们今天在教育改革中所遇到的各种阻力,追根溯源都与文化传统中的消极因素有一定关系。
正确认识文化传统对教育传统的制约关系,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4、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2)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3)现代教育是提高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5、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2)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3)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
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4)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