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经济史-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确 立:战国时期 根 措施:“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 源: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的合法性 “公田” 私有土地 具体原因: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两极分化更为激烈 君主私有土地 保护自耕农经济 来源 立军功 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繁荣,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主要形式
中国古代经济文明
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古代的农耕经济 土地制度的变化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古代中国经济史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重要部门 经营形态 发展历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商业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城市
政府政策
农业的起源 地域的差异
采集经济 南稻北粟麦
种植经济
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农具、灌溉工具的变革 水利设施的完善 耕作方式的变化 古代农业的特点
灌溉工具
曹魏马钧改进的翻车 唐朝的筒车
播种工具
西汉赵过
唐朝
西汉二牛抬杠式牛耕法
翻 车
曹 魏 马 钧 改 进 的
唐代筒车
春秋时期: 芍陂(淮河流域) 都江堰(长江流域) 战国时期 水利设施的完善 郑国渠(黄河流域) 漕渠、白渠(黄河流域) 汉 代 治理黄河 东汉明帝派王景 坎儿井(西域地区)
危害: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原因 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地主私有土地
结果: 土地兼并 危害 措施
土地买卖 (主要途径)
封建社会 土地私有制
评价: 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自耕农私有土地 发 展:明清时期 自耕农经济 经营方式 租佃经济 原因: 土地兼并的结果 含义 产生及发展: 战国、汉、宋、明清 评价: 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相对减弱; 租佃关系在农村中的比重逐渐增大; 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农 业的稳步提高
古代的农耕经济 土地制度的变化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经济重心的南移
原始社会和商周时期: 主要使用耒耜(材料:木、石、骨、蚌)
商周时期: 少量青铜农具
农具的变革
春秋战国: 铁农具和牛耕开始出现 西汉时期: 发明犁壁,牛耕广泛推广;耧车、二牛抬杠式
长江下游出现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唐 朝:
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 )
①在汉代就已出现 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 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 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2、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 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
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商周时期遭破坏)
中国古代 土地制度
奴隶社会: 土地国有制(表现形式是井田制)
封建国家占有一部分土地(均田制) 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 土地私有制 (主要形式)
概 念: 以沟洫将耕地分割成面积大致相等的方块田,
影响
原因
经济重心的南移
过程
中唐以后:逐渐超过北方 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影响: 文化重心相对南移
1.(2019· 全国新课标文综· 25)图4是依据《隋书· 食货志》 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 映出( )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 千耦其耘 耕作方式的变化 自耕农经济 特点: 大规模简单协作 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私有土地出现
产生: 春秋时期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来为 辅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 式
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1、图4 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
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 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 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 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 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
构成“井”字形,故称“井田”。 公田:贵族占有 私田:村社成员的份田
内 容
井田制
实 质: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产生:商朝 强盛:西周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私田增多; 原因:
发展过程 瓦解:春秋
战争的频繁;各国的税制改革
部分“私田”逐渐私有
表现:大量公田被抛荒;
结束:战国 (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
1.(2019· 重庆文综· 12)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 匡 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孔子称赞管仲,是因为管仲辅 佐齐桓公( ) ①恢复了周礼 ②尊崇周王,会盟诸侯 ③实行了“初税亩” ④北御夷狄,南制楚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19· 全国文综大纲卷· 13)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 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 “渐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贷(借高利贷) 完官而田主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 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 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
2.(2019· 上海单科· 12)以下是某一时期的诗人分布示意 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时期应该是( )
司马迁的划分: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汉代的经济分布)
特点:从战国到东汉,呈现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 原因: 主要是战乱 第一次高潮:两晋之际的人口流动
区 域 经 济 和 重 心 的 南 移
中原人口的南迁
过程
第二次高潮:唐安史之乱后 第三次高潮:靖康之乱 给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力 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 北民南移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南方政局比较安定 本身具有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孙吴、东晋、南朝:南方得到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