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法律知识丰富我们的生活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发展和逐步完善,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所提高,但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法治常识较为缺乏、法律观念淡薄、法律信仰尚未确立等。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上至国家的大政方针,下至老百姓解决日常纠纷,都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和调节。自1986 年高校开设法律基础课以来,法治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大学生的重视,依法治国已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了共识,大家对法律认识的理解和把握更具理性化。然而,在校园法制教育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大学生对法律基本知识虽然有些了解,但还没有真正体悟法律精神的内涵,法律意识水平不高,这与其文化水平是不相符的,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成为当务之急。
一、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一)法律常识较为缺乏相当部分大学生缺乏最基本的法律常识。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一个主要内容,是衡量法律意识高低的主要依据,掌握法律知识的多少、法律水平的高低与法律意识成正比。随着我国法制的不断健全、内容的不断丰富,大学生整体的法律知识水平也应随之提高。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并不理想,高校学生大多重视专业课而忽视基础课,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大学生就难以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同时,除了法学院校外,不少高校法律基础课课时过少,教师只能略教一些法律知识,大学生也只不过略懂一些法律概念和常识。
(二)法律观念淡薄法律观念是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它与法律知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当前大学生法律知识欠缺,因而容易造成法律观念的模糊,主要表现在:首先,权与法的关系分不清。有少数大学生认为,在当前我国权大于法社会的有权、有钱阶层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不受法律之约束。其次,违法与犯罪的界限分不清。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违法就是犯罪,犯罪就是违法。这样的结果就是不能够正确认识两者的区别,致使在有些问题上,比如对待一些曾经违法或者是犯罪人员的态度问题上有错误的认识。再次,忽视法律的作用,混淆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有部分大学生以为,社会主义法律调整的范畴就是社会主义道德调整的范畴,凡是违背社会主义道德的行为,就是违法犯罪的行为,等等。
(三)法律信仰尚未确立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即大学生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对法及法律现象反应过程中所形成的法律理想信念,在大学生法律意识结构中居于最高理性层次。大学生的法律信仰蕴含着大学生对法及法律的最高期望,是对正义、民主、平等、自由、人权、效率、秩序等法律价值的追求及其实现,从而实现法治,最终实现人类生活的幸福。然而,部分大学生并未形成一定意义上的法律信仰,有调查表明,有些大学生过分夸大社会不正之风和司法腐败现象对执法过程的影响,从思想上扭曲了权与法的关系。有部分大学生缺乏坚定的法律信仰,进而也就很难将之转化为自觉服从和自觉遵守法律。
二、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有效途径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要想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就应通过“三化”,一是教化,即通过学校的课堂教学活动来丰富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二是默化,即通过社会、学校、家庭和健康的网络等各种环境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来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三是内化,即通过加强实践环节使大学生所学的法律知识能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并最终转化为自身的法律能力。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对策:
(一)确立科学培养观念,提高对法律意识的认识1. 树立素质教育观念。观念是行动的指南,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才可能有思想观念指导下的实践行动。当今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经济的竞争和合作日益加深,知识经济的端倪已经凸显,这对新世纪人才的素
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不但要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有道德知识、法律知识、心理知识等综合素质。因此,应继续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的思想。
法律意识的培养也应从过去侧重书本、课堂向注重实践环节转变,从过去侧重法律知识的教授向提高
运用法律能力的方面转变,从过去讲授法律知识只局限法律知识本身转变为多向其他知识方面渗透来综合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2. 施行人本主义观念。西方哲学思潮中人本观念由来已久,这种观念要求以人为本,强调个人的尊严、自由和创造。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为代表的心理学派认为学校的教育要有人本主义的思想,强调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注重学生个性的发挥以及认知和情感的结合。人本从本质上来说是唯心主义的,但也有其合理的一面。应汲取它以学生为本的合理成分,认识到学生不是容器、不是机器而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应将学生视为一个生动的、完整的个体,培养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时候尤其应注重法律知识与实践的相结合,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使大学生学会了运用法律知识的方法并能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才能培养好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兴趣,也才能真正使法律知识教育取得更好的实效性。
(二)改善课堂教学环节,丰富大学生法律知识教学环节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中心环节。针对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下列途径来加以解决。
1. 丰富教学内容。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途径,积极丰富和更新法律内容是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方面。
首先,应注重加强对大学生的宪法教育。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体现,是法律体系的基础,是一切组织和公民活动的基本准则,是实现依法治国的根本法律保障。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首先就应当强化其宪法意识,增强大学生维护宪法尊严和保证宪法实施的自觉性。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宪法意识仍比较薄弱,缺乏行宪、护宪的雄厚的社会基础。这种状况虽然在近年来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总的说来,大学生对国家根本法的宪法缺乏基本的政治情感,对宪法是用来规范和约束政府权力并保护公民权利的法律这一核心宪政理念还远没有形成共识,对宪法诉讼的含义和价值还较陌生,对宪政实施的效果还比较冷漠,甚至对一些基本的宪法知识也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掌握。为此,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宪法教育,从而有助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增强。
其次,应注意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相联系,注意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当在讲授基本法律知识的同时,针对当前法律的热点、难点进行讲解分析,激发大学生对学习法律的兴趣。同时,应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讲解他们所关心、注重的问题,引起他们的共鸣并提高他们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
最后,应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情况的同学作有针对性的教授,力争使每个同学都得到符合自身情况和自身需求的法律教育。
2. 改进教学方法。科学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内容得以全面展现,能使教师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更能帮助大学生快速地将法律知识内化为法律素质。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顺利、高效的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课应向师生互动的方向转变,向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向转变;应利用案例讲解法、启发式教学法、精讲自学法、主体参与法、情景教学设计等方法来提高法制教育的效果。总之,课堂教学不应该满堂灌,而是讲要点,讲方法,讲思路,应配合一些法制教育的辅助教育方法,逐渐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营造校园环境,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任何意识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氛围,法律意识的形成也不例外。校园作为大学生主要活动的场所,应当着力建设校园法治环境,坚持依法治校。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