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存在主义理论
概念: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又称生存主义,一战后形成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以超越主客、心物二分的存在论取代西方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它从揭示人的真正存在出发,强调人的超越和创造活动、以及人的自由和责任,是 20世纪西方各国影响最广的哲学流派之一。

存在主义反对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近代思辨理性主义,强调哲学应该研究具体个体的生活、经验以及历史境遇,关注个体内部非理性的主观情绪体验(恶心、荒谬、焦虑、恐惧、死亡的体验),阐发了有关个体行为、自由、选择及其责任的哲学学说。

存在主义是一个很广泛的哲学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三大类,它可以指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

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

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

来源: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资产阶级文明终结的开端.现代时期的到来,人进入了它的历史中的非宗教阶段.此时,虽然他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文明,他也同时发现自己的无家可归.随着宗教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的丧失,人不但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变为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他没有了归宿感,认为自己是这个人类社会中的“外人”,自己将自己异化.在他迫切的需要一种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异化感觉时,存在主义就应运而生了。

代表人物:
让·保罗·萨特
巴黎人,可能是20世纪最负盛誉的哲学家,经常与其终身伴侣西蒙•德•波伏娃一起周游世界。

他的名字成了存在主义运动的同义词。

他撰写了大量剧本、小说和哲学著作,最著名的是《存在与虚无》(1943)。

曾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但他拒绝这个荣誉。

她公共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深深地介入到政治左派中。

在他去世时,有几千人自发地涌上街头加入出殡队伍。

诚如报刊标题所言:“法兰西失去了她的良心。


索伦·克尔凯郭尔
有神论存在主义的先驱,生于哥本哈根,并在此度过了他的一生。

在当地的大学学习神学和黑格尔哲学,与国家教会、大众媒体和黑格尔哲学的捍卫者进行针锋相对的论战。

也许是因为他把自己的个人职业看作是痛苦而孤独的,她与出身于当地显赫家庭的雷吉娜•奥尔森解除了婚约,后来也一直单身。

他出版了大量哲学和神学著作,其中许多是匿名出版的,这些著作以其敏锐的理解力和心理学洞见而闻名于世。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生于德国东部的吕采恩镇附近的勒肯村。

在他获得博士学位以前就被任命于巴塞尔大学语文学教授,这一直被公认为是他才华出众的表现。

忧郁他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受病痛折磨,他在10年后辞去了教授职位。

在接下来的10年中,他在欧洲各地游历,撰写了以尖刻妙语和对生命的执着而著称的散文随笔。

作为“审美”存在主义的先驱,他最著名的宣言就是“上帝死了”,意思就是近现代科学以使得对上帝的信仰变得毫无意义。

他为自己设定的使命就是要与有这个事件引起的虚无主义进行战斗。

在生命的最后10年,他一直饱受精神失常之苦。

马丁•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在德国西南山区长大,他从未失去对大自然的热爱或对简单生活的尊重。

他受教于布赖斯高的弗莱堡大学,后担任埃德蒙德•胡塞尔的助手,他的第一部著作《存在与时间》(1972)被他的同事看作是天才之作。

该书引入了一种解释学现象学,这种现象学不同于正统的胡塞尔现象学。

在胡塞尔的推荐下,海德格尔接替他担任了大学的哲学教职。

人们对海德格尔之后卷入民族社会主义(纳粹)政党的事仍颇有
争议。

但他作为主要哲学家的名望却不可动摇。

卡尔•雅斯贝尔斯
出生于德国奥登堡的富裕家庭,早年学医,他的第一部主要出版物是《普通心理病理学》(1913)。

不久后他的兴趣转向哲学,出版了《世界观的心理学》(1919),并在1921年接受了海德堡大学的哲学教职。

他第一个把他的探讨称作“生存哲学”。

这是一种有神论存在主义,关注想痛苦,内疚和死亡这样的界限境遇。

体验这些界限境遇。

既能感受我们的有限性,又能体会到他所说的“超越性”或是对我们生存基础的暗示。

纳粹认为他“在政治上靠不住”,所以在1937年革去了他的教授一职。

思想流派:
存在主义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克尔凯郭尔的神秘主义、尼采的唯意志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等。

存在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海德格尔,将存在主义发扬光大的是萨特。

克尔凯郭尔
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有两大要义:其一是存在先于本质的理念,其意义是指人的生存是被动的、命定的(人之出生是男是女都不能由自己决定),可是人可以利用自己命定的这种存在,去创造自己的本质。

所以人之所贵,并非由于他有一个命定的存在,并非由于他的历史背景、家世,亦非由于他出身的地位,而是在于人有选择改造自己的本质的自由,他如何选择做自己想要做的人,选择自己想要做的事,这就是人的本质。

其二是克尔凯郭尔将存在分为三级:
1.感性存在:感性的存在通常是追求自己的快乐,追求轻薄的人生,追求自己自私的一面,是从维持生命到享乐方面的存在;
2.理性存在:是一种比较严肃的、尽责的人生,以理性的方法、哲学的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使自己对别人尽到伦理责任,合于社会道德的存在;
3.宗教性存在:是一种祈祷和爱的生活,是对神的自觉和崇敬,从而使精神有所寄托的存在。

克尔凯郭尔的人生阶段理论:
1.审美阶段:从时间上讲,这是直接性的领域。

这个领域涉及范围极广,从明显的文化平庸直至最高
的文化修养都包括在内。

生活在这个阶段并且能毕生生活在这个阶段的人都只关注现在,漠视作为忏悔的过去或作为义务的未来。

2.伦理阶段:伦理领域的两个明确特征,即作为忏悔的过去和作为义务的未来,在此都无一席之地。

忏悔、义务、承诺都属于伦理范畴,这些范畴在经历了“跃迁”之后才起作用。

3.宗教阶段:在克尔凯郭尔看来,信仰的“跃迁”是进入宗教领域的前提,同时也是个体化的最高形式。

基本原则:
存在主义哲学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其一是“存在先于本质”,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

“首先是人的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

”所谓存在,首先是“自我”存在,是“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我不存在,则一切都不存在。

所谓“存在先于本质”,即是“自我”先于本质,也就是说,人的“自我”决定自己的本质。

其二是“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在这个“观性林立”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必然是冲突、抗争与残酷,充满了丑恶和罪行,一切都是荒谬的。

而人只是这个荒谬、冷酷处境中的一个痛苦的人,世界给人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闷、失望、悲观消极,人生是痛苦的。

穷人是如此,富人也如此。

其三是“自由选择”。

这是存在主义的精义。

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自由,即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绝对自由的。

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对各种环境,采取何种行动,如何采取行动,都可以做出“自由选择”。

“如果存在确实先于本质,人就永远不能参照一个已知的或特定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动,换言之,决定论是没有的——人是自由的。

人即自由。


萨特指出,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作出“自由选择”,这种人就等于丢掉了个性,失去“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不仅是存在主义文学的思想核心,而且成为后现
代主义文学各个流派的思想基础。

存在的基本特点:空间性和暂时性、分享与参与、焦虑和内疚
哲学主张
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先于本质"为萨特所提出,代表了存在主义的形而上学。

这种形而上学同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有着本质的不同。

传统的形而上学一般给"本质"赋予了普遍的、抽象的以及形式的特征,而且一般认为在时间上来说,本质先于存在。

本质先于存在不是一种绝对的、普遍的规定,它只适用于物,而不适用于人。

人的存在先于他的本质,其意义就是说他必须先存在,然后才创造他自己。

但是存在并不创造他,他是在存在的过程中创造他自己的。

萨特说过,"说存在先于本质,这里是指什么呢?他的意思是:首先是人存在、出现、登场,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

按照存在主义者的看法,如果人是不能下定义的,那是因为在最初他什么也不是,只是到后来他才是某种样子的人,而且是他本人把自己造成了他所要造成的那样的人……人不仅是他想把自己造成那样的人,而且也是当他冲入存在以后,决心把自己造成那样的人。

人,除了他把自己所造成的那个样子以外,什么也不是。

"可见,人的本质是人自己通过自己的选择而创造的,不是给定的。

萨特的这一段话也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存在主义之"存在"的涵义。

关于存在主义的基本概念:
1.'存在'的认知观理解是:从发觉、识别、属性、了解、功能;到作用、利弊、用途、效果、控制等系统化的归纳。

2. 是指人的存在,不是指某种'物'的存在。

'物'只能处于'在'的状态下,等待人来发现它的'存在'。

3. 是指人的存在有别于其它'动物'的存在。

动物的感觉不具备到达人对'存在'的理解定位。

4. 是指人类'感知到'事物的存在。

因永远有事物处于一种'在'的状态下,使人类无法觉察到它--在。

5. 指某些人感知到的'事物'而某些人还没感知到'此事物'的一种现象,而这种现象必定会在此世间--此在。

6. 人对'自身认识'的存在。

有理性的认识与非理性的认识,在此认识的过程中,体会着感性'此起彼落'的存在效果。

7. 个体发出的一种"存在"信息,将他"感知到"的"某一事物"向大众发布,由信息反馈而获得共鸣,相互感受到彼此的'存在'--此信息可能是隐秘的,由"接收者"感知这种隐秘的'存在'。

存在是偶然、荒诞的
包括人的存在在内的所有的存在都是偶然的,是偶然发生的事物。

但这并不是说,物质的宇宙杂乱无序,毫无规律、法则可言,也不是说科学对物质世界研究所发现的规律完全虚幻,不可信赖。

只是说,无论对于人还是物质的宇宙来说,都没有任何先定的东西。

所谓偶然,是指物质世界的存在是没有理由的,也不是根据某种绝对的观念、思想或精神演绎出来预先具有一定意义的。

既然所有的存在都不是决定的,而是偶然的,所以,存在是不确定的。

由此可以推知,从根本上讲,存在是荒诞的。

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事先决定事物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同样,我们也没有理由事先决定人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

关于荒诞这个问题的解决,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者提出的途径是宗教信仰,而无神论的存在主义者则认为应该行动起来为自己争得生命的意义,创造自己的价值。

自由选择
存在是偶然的、荒诞的。

对于人来说,人首先存在着,然后通过自己的选择去决定自己的本质。

所以,人有绝对的自由,人的存在同人的选择以及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是分不开的。

萨特指出,人的自由是绝对的,因为人生活在一个孤立无援的世界上,人是被"抛"到世界上来的,上帝、科学、理性、道德等对人都不相干,也就是说,它们都不能告诉我们生活的真理、生活的方式,同时,它们对人也没有任何的控制和约束的作用。

正因为如此,人有绝对的自由。

存在主义认识到,人的自由表现在选择和行动两个方面。

只有通过自己所选择的行动,人才能认识到自由,因为人的本质是由自己所选择的行动来决定的。

个人的自由首先表现在他认识到由于受传统文化和习俗的束缚而缺乏自由,因此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认识选择的重要性,并按照自己的选择去行动和承担生活的责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存在主义者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

不同的存在主义者对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他们都指出,我可以理解他人,他人也可以理解我,分歧在于:我将他人或他人将我当作物还是当作有主观性的人。

在人与人的关系这一点上,海德格尔、萨特基本上属于一个类型,即他们认为,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是对立的,实际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人与物的关系。

而以布贝尔和马塞尔为代表的另一派主张则与之相反。

海德格尔指出:一个人在世界上必须同其他人打交道,他和其他人的关系是"麻烦"和"烦恼"。

同其他的人相处,必将产生无限的烦恼,他或者与其他人合谋,或者赞成他人,或者反对他人。

萨特指出:"他人就是地狱"。

他人乃是一个存在的客体,这种客体不同于物,他不但存在着,而且还对我构成了威胁,因为他是自由的物体。

在他的"目光下",他可能把我变成物。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要从他人的目光或他人的地狱中解脱出来,只能有两种途径:或者心甘情愿地做别人的物,或者使他人做自己的物,去操纵他人。

布贝尔指出:人与外部世界有两种性质不同的关系。

一种是客观的关系,其特征是"我与它"。

另一类看待他人的"我与你"的关系。

如果将人与人之间的"我与你"的关系当作人与物之间的"我与它"的关系来对待,那么人性就将毁灭。

在"我与它"的关系中,个人以纯粹客观的方式看待外部的东西,把它看作是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加以利用和操纵的物。

在"我与你"关系中,每一个人都具有他自己的内在的意义世界,"我与你"关系的特点是发自两个人内心的友谊。

我和你两个人都是主体,我们互相同情、互相信任、互相理解。

而一系列的"我与你"的关系就构成了人与上帝的关系。

马塞尔指出:人不仅可以和自己交流,而且可以和他人交流,而使自己和他人联系起来的是同情和爱。

人与人的交流是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只有与他人交流时,他才会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孤独的,从而看到希望。

人生是一场悲剧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生活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确定的。

绝对自由的人也是烦恼和无所依靠的孤独者。

人虽然有选择的自由,但他面对的未来的生活却是混沌而没有目标的。

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来,他只知道人生的真实的终结就是死亡。

死亡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对于个人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神学关系
某些哲学家曾经系统性地试图把存在主义应用到基督宗教的思想去。

这种做法却受到不少批评家的抨击。

有些保守的新教人士甚至认为不管应用任何俗世哲学来诠释基督信仰都无可避免地造成扭曲与苍白。

况且,存在主义只是二十世纪的黑暗与失望所造成的文化产物而已。

与基督信仰委实大异其趣。

抑有进者,抨击者还指出存在主义基本上是人文的,在它内没有为超越性预留空间。

最后,当一位神学家,如巴塞尔
大学的布里(F. Buri, 1907- )企图极端而全盘地综合基督教和存在主义的时候,他最后很可能以否定超越性,甚至天主的特殊行为告终;否则也会变成极端的主观主义、非理性主义和以人为中心的思想。

不少存在主义的神学家也企图为此事答辩,探讨人类存在的哲学也许比经验主义或实证主义提供更适当的管道以传递基督教义。

因为大部分的存在哲学家都深受基督宗教传统的影响,且看海德格的人学,深受奥斯定(Augustine, 354-430)、童斯史各都(Duns Scotus,约1265-1308)及马丁路德(M. Luther,
1483-1546)的影响,而雅士培的圣经传统亦清晰可见,更遑论齐克果(S. Kierkegaard, 1813-1855)及马赛尔了。

存在主义代表着对科学崇拜和技术万能这种浅薄的乌托邦式的乐观主义之反动。

最后存在主义可以帮助基督徒们更清楚地窥见基督宗教神学的本质,以及它与当代文明、文化及思想的关系。

存在主义的五个论题
1.存在先于本质。

你之所是(本质)就是你所选择(你的存在)的结果,而不是相反。

本质并不是命
运。

你就是你自己所造就的人。

2.时间具有本质。

我们根本上是受时间束缚的存在。

生活时间不同于可度量的“钟表”时间,它关
乎本质;“尚未”、“已经”和“目前“在意义和价值上各不相同。

3.人道主义。

存在主义是一种一个人为中心的哲学。

尽管存在主义并不反对科学,但存在主义的关
注点却集中在人类个体在大众社会;普遍要求浅薄和服从的社会经济压力下对身份和意义的追求。

4.自由/责任。

存在主义是一种自由哲学。

他的根本原则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我们能与我们的生
活保持距离并反思我们所做的一切。

在此意义上,我们总是“超过”我们自身,但是如同我们是自由的一样,我们也是负有责任的。

5.伦理考量至高无上。

虽然每个存在主义者都以自己的方式“自由地”来理解伦理,但其根本关注
点却是要我们去检验我们个人生活的本真性和我们社会的本真性。

21世纪的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传统在生活中的运用:
1.在不否认英美哲学积极洞见的情况下推动英美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回归经验。

2.捍卫人类行动来反对抽象结构分析的主宰,同时尊重结构在我们社会关系中所起的作用。

3.阐明对人类生存至关重要的阐释的丰富性,以补充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因果性解释
4.发展一种能和我们具体的道德体验产生共鸣的责任科学。

术语表:
畏(a nguish,angst,l’angoisse):对个人自由作为一种极端可能性的意识。

这不同于“怕”,因为“怕”有特定的对象。

因此,一个人可能“怕”从悬崖上跌落,但面对跳崖的可能,他却感到“畏”。

本真性(authenticity):承认自己独特个体性的状态。

对海德格尔来说,这绝对包含了一个人的向死而在;对萨特来说,这是一个人拥有自己的彻底自由和责任。

每一个存在主义者对这一“德性”都有他或她的见解。

“此在”(Dasein):海德格尔用以特指人类存在方式的术语。

通过使用这个术语,而不是“人”,海德格尔就抛弃了传统的人道主义。

传统的人道主义通过聚焦于人是“理性动物”这样一个论断而不知不觉地限制了人类的特殊性。

不称(faith,bad):萨特的术语,指自欺。

因为人类境遇的真实性和超越性的二价构成,每个人都有自欺的倾向。

本真的生存在一个创造性张力中维持了这种二元性。

而不诚则试图通过把超越性瓦解为真实性或者把真实性挥发为超越性来逃避这个张力(及其“畏”)。

这两种做法都否认了我们的存在论构造,因此徒劳无功。

意向性(intentionality):对胡塞尔来说么,这是意识的标志性特征,意识凭意向性指向(意向)世界中的对象。

这就是使现象学家摆脱了有勒内•笛卡尔(1596-1650)的“内部/外部”认识论遗留给近代哲学的
沟通思想和外部实在”纽带”问题的困扰。

绽出的时间:这一术语有海德格尔阐述,为萨特和其他人所采纳,但早已被克尔凯郭尔所预见。

他指的是生活时间的三个维度。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