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痰多
中医内科学 痰饮
【辨证论治】 1.辨标本的主次
掌握阳虚阴盛,本虚标实的特点。本虚为阳气不 足,标实指水饮留聚。无论病之新久, 都要根据症状 辨别二者主次。 2.辨病邪的兼夹
痰饮虽为阴邪,寒证居多,但亦有郁久化热者; 初起若有塞热见症,为夹表邪;饮积不 化,气机升降 受阻,常兼气滞。
二、治疗原则 痰饮的治疗以温化为原则。因饮为阴邪,遇寒
证机概要:邪犯胸肺,枢机不利,肺失宣降。 治法:和解宣利。 代表方:柴枳半夏汤加减。本方功能和解清热,宣肺 利气,涤饮开结,用于悬饮初期出现寒热往来,胸胁闷痛等。 常用药:柴胡、黄芩清解少阳;瓜蒌、半夏、枳壳宽 胸化痰开结;青皮、赤芍理气止痛;桔梗、杏仁宣肺止咳。
2.饮停胸胁证 胸胁疼痛,咳唾引痛,痛势较前减轻,而呼吸困难加重,咳逆气喘,息 促不能平卧,或仅能偏卧于停饮的一侧,病侧肋间胀满,甚则可见病 侧胸廓隆起,舌苔白,脉沉弦或弦滑。
谢谢
本节讨论以《金匮要略》痰饮病内容为主。 四饮的临床表现多端,与西医学中的慢性支气管 炎、支气管哮喘、渗出性胸膜炎、慢性胃炎、心 力衰竭、肾炎水肿等均有较密切 联系。
【病因病机】
痰饮的成因为外感寒湿、饮食不当或劳欲所伤,以致肺、 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谷不得化为精微输布全身,津液停积 为患。 一、病因 1.外感寒湿
【相关检查】 四饮所涉及的疾病颇多,临证应注意结合有关
检查。如胸部X线及B超探查表明有胸腔积液,胸水常 规比重大于1.018,蛋白含量大于2.5%,细胞计数以淋 巴细胞为主,有助于渗出性胸膜炎的诊断。胃镜检查 胃黏膜有炎症、充血、糜烂,或有腺体萎缩,幽门螺 旋杆菌阳性,有助于慢性胃炎的诊断。有心功能不全 的临床表现,肺毛细血管楔嵌压(PCWP)增高,或颈静 脉压增高,有助于左心衰或右心衰的诊断。尿常规 检查有血尿、蛋白尿,尿沉渣发现有多量红细胞、白 细胞、透明管型和颗粒管型,有助于急性肾小球肾炎 的诊断。
痰的中医辨证诊治初探
痰的中医辨证诊治初探一、中医对谈的认识(一)痰的定义和概念痰是气道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刺激气道所产生,并随咳嗽由气道排出的病理产物,也就是脏腑的病理产物。
痰是一种病态的现象,痰液中包含了粘液、异物、病原微生物,各种炎症细胞以及坏死脱落的粘膜上皮细胞等成分。
它可刺激呼吸道粘膜引起咳嗽,并会加重感染。
但应该强调是因咳嗽由气道所排出的分泌物,而非鼻腔和咽喉部位,不伴有咳嗽所产生的分泌物。
这种分泌物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痰。
(二)痰的成因祖国医学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两脏有密切关系。
肺主气司呼吸,调节宗气(元气)的出入和升降。
当外邪侵袭人体时,肺失肃降,水道通调障碍,精气必渍肺成饮,聚而成痰,就会出现咳嗽、喘不能平卧等症;脾主运化水湿,如果湿邪侵犯人体,或思虑过度、劳倦内伤及饮食不节等,也会损伤脾胃,使其失去正常的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
(三)痰的范围和划分实际上,中医学中“痰”的范围非常广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包括了“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
有形之痰就是指呼吸道分泌、咳吐而出的痰液。
此外,有些疾病如眩晕、高脂血症、恶心呕吐、心悸气短、神昏或癫狂等病证也可能由痰引起。
但这种看不见的痰,就称作无形之痰。
下面就有形之痰(也就是狭义上所指的具体的痰),笔者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认识,加以论述。
大体上“有形之痰”可分为寒痰、热痰、风痰、湿痰及燥痰。
二、辨痰诊治(一)传统辨痰诊治寒痰症见:咳痰色白清稀,口淡多涎,伴畏寒怕冷,或背冷肢凉,渴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而润,脉弦紧。
病机:寒邪犯肺肺失宣肃治则:宣肺散寒化痰止咳方选:小青龙汤或射干麻黄汤或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减。
桂枝6克,半夏9克,干姜6克,细辛3克,杏仁10克,荆芥9克,白前9克。
兼气喘加炙麻黄12克。
调护:积极治疗风寒感冒的同时,多饮白开水,或自行选用些如陈皮、桔梗等化痰的中药泡水喝等。
热痰症见:痰黄黏稠,怕热喜冷饮,便结溲黄,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中医治疗痰证的常用处方
中医治疗痰证的常用处方痰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其发病常见咳嗽喘促,眩晕呕吐,癫狂惊痫等,那么痰证在中医上是如何治疗的,这里我们就主要看看痰证的处方用药。
一、概述1.痰证及其常见证型 痰是指人体的一种病理产物,较稠浊,是由湿聚而成。
痰证是指痰聚而成病的一种病证现在临床上痰证分以下类型:脾不健运,聚湿生痰者,多为湿痰;火热内郁,炼津为痰者,多为热痰;阴虚肺燥,虚火灼津为痰者,多为燥痰;脾肾阳虚、饮邪不化或肺寒留饮者,多为寒痰;痰浊内生,肝风内动,挟痰上扰或外风挟痰者,多为风痰。
2.痰证的常用治法 根据痰证的临床分型,痰证的治法可分为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熄风化痰五类。
凡用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饮作用,治疗各种痰证的方剂,称为祛痰剂。
相应的祛痰剂则分为燥湿化痰剂、清热化痰剂、润燥化痰剂、温化寒痰剂、熄风化痰剂五大类。
(1)燥湿化痰剂:适用于湿痰证。
症见痰多色白易咳,胸脘痞闷,呕恶眩晕,肢体困倦,舌苔白腻或白滑,脉缓滑或弦滑。
湿痰之生,主要责于脾虚。
素体脾胃虚弱,又过食肥甘、生冷之品,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能上归心肺反停聚为痰。
若思虑过度,劳倦伤脾,生活失节,以致中土虚弱,运化无权,水谷精微不归正化,也有生痰之弊。
若久居湿地,或冒雨淋湿,湿邪外侵,内应于脾土,湿土之气同类相召,脾土不能制湿,湿聚为痰。
湿痰为病,变化多端,在肺则咳嗽痰多,在胃则恶心呕吐,胸膈痞闷,在脾则肢体困倦,阻塞清阳不得上升则头眩心悸。
痰多色白易咳,或成块状,舌苔白滑而腻,脉濡缓,俱为湿痰内蕴之证。
燥湿化痰剂,常用燥湿化痰药如半夏、天南星、白芥子、白前等为主组成。
其在组方配伍方面的特点有以下几种:①配伍理气药。
湿为阴邪,痰因气滞,故燥湿化痰剂常配伍理气药;②配伍健脾渗湿药。
湿浊之生,主要责之脾虚,故治湿痰又常配伍渗湿健脾药,既能渗湿以助化痰之力,又可健脾以杜生痰之源;③配伍扶正之品。
多痰者,血必少,加之温燥化痰药常有易伤阴血之弊,故配伍扶正之品。
中医对于痰湿与瘀血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对于痰湿与瘀血的辨证与治疗中医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它不仅注重疾病的治疗,更加注重对人体整体健康的维护。
在中医理论中,痰湿与瘀血是两种常见的病理状态,而且它们常常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身体中。
本文将探讨中医对于痰湿与瘀血的辨证与治疗方法。
一、痰湿的辨证与治疗1. 病因分析痰湿是由于饮食不当、气候潮湿或体内湿邪蓄积等因素引起的一种病理状态。
患者常常出现胸闷、痰多等症状,还可能伴有消化不良、腹胀等问题。
2. 辨证方法中医辨证是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等信息来判断病因并制定治疗方案的过程。
在痰湿的辨证中,医生通常会检查患者的舌苔,如果舌苔厚腻且有痰湿感,则可以初步确定为痰湿体质。
3. 治疗方法针对痰湿病情,中医通常采用理气、温阳、化湿等方法来治疗。
常用的中药治疗方剂包括平胃散、茯苓六味丸等,它们都具有健脾、化湿的功效。
此外,调节饮食、保持适度体育锻炼也是痰湿治疗的重要手段。
二、瘀血的辨证与治疗1. 病因分析瘀血是指血液在体内循环不畅,堆积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
它常常由创伤、血液循环不畅、淤血等原因引起。
瘀血常表现为瘀斑、淤血、疼痛等症状。
2. 辨证方法在辨证时,医生会观察患者的皮肤颜色、舌质、脉象等信息来判断体内是否有瘀血存在。
如果舌质暗紫,脉象结实则可能为瘀血体质。
3. 治疗方法中医治疗瘀血常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
常用的中药包括桃仁、红花、当归等,它们都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此外,针灸、推拿等手段也是常用的瘀血治疗方法。
三、痰湿与瘀血的综合治疗在实际临床中,很多患者同时患有痰湿和瘀血的问题。
这时,中医师通常会进行综合辨证,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综合治疗痰湿与瘀血常包括调理饮食、注意锻炼、中药治疗等多种方法。
中药方剂的选择上,医生会根据患者整体情况来配伍,以达到调理气血、祛湿化痰的效果。
饮食方面,一些湿气重的食物如油腻、甜食、冷饮等应避免或少吃,而多吃些健脾化湿的食材如薏苡仁、山药、扁豆等有助于改善痰湿和瘀血情况。
痰证中医大解读.
痰证中医大解读什么是痰证?痰证是因体内水液代谢失常而产生一系列证候的一类病证。
历代有“痰饮”、“流饮”、“淡饮”等不同名称。
一般有广义之痰和狭义之痰之分。
狭义之痰指呼吸道的分泌物,咳之可出,有形质可辨者,又称有形之痰;广义之痰多为无形之痰,表现症状纷繁,不易被查知。
《诸病源候论》将痰与饮分为两证,即后世所说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这种对痰饮证的分类法,影响较大,一般教材中均列痰饮一证。
张仲景所说的四饮(狭义的痰饮、悬饮、溢饮、支饮)与痰证虽均属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的病证,但与痰证却有较大的区别,尤其与无形之痰差别甚大,故应区别。
痰证的理论形成和发展,源远流长。
其理论奠基于《内经》,形成于汉唐,充实于宋、金、元,发展于明、清,飞跃于近代。
痰证是中医领域中许多疾病的一个带有共性病机的一类证候,涉及的病种很多,故有“百病兼痰”的说法。
由于其症状纷繁庞杂,尤其是一些无形之痰病证辨识起来有相当的难度,症状不典型,又无明显形质可辨,有些奇病怪病又多责之于痰作祟,故痰证中有相当比例的证候确属疑难。
尽管如此,痰证中大多数病证还是可辨可治的,而且只要积累丰富的辨痰经验和用药经验,疗效比较理想,部分病例的疗效优于西医治疗。
西医学疾病中的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炎、胸膜炎、慢性胃肠炎、神经官能症、咽炎、肿瘤等,如表现有中医有形之痰或无形之痰的症状、特征及相关脉舌者,均可参考中医痰证理论和方药进行辨证论治。
个别奇病、怪病、难病,凡用常法无功而临床又具有痰证的特征或症状时,也可从痰证理论中觅寻一线之光。
[病因] 痰证成因虽然复杂,但总不外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波及脏腑而致津液代谢失常。
病因上,外感六淫,邪阻气化,津液积聚,可凝结为痰;内伤七情,郁结不畅,气不布津,聚而为痰;贪酒无常,膏粱厚味,湿热熏蒸,灼津为痰;体虚劳倦,房室过度,元气大伤,水谷不化,可反留为痰。
故陈无择谓三因皆可为痰。
(一)六淫生痰,气阻津凝因风生痰:风为六淫之首,风邪伤人,首先犯肺,肺气失宣,清肃失司,水液不布,聚生痰浊,可见咳喘咯痰之症。
多痰宽胸化痰法治疗方案
一、概述多痰宽胸化痰法是一种中医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痰湿内阻、胸闷不适、咳嗽痰多等症状。
该法通过调理肺脾肾三脏,祛除痰湿,宽胸理气,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多痰宽胸化痰法的治疗方案。
二、病因病机1. 病因:多痰宽胸化痰法治疗的多痰症状,多因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劳逸失度等因素导致。
2. 病机:痰湿内阻,肺失宣降,气机不畅,导致胸闷不适、咳嗽痰多等症状。
三、治疗方案1. 诊断要点(1)咳嗽痰多,痰液黏稠,色白或呈泡沫状。
(2)胸闷不适,呼吸不畅。
(3)肢体沉重,乏力。
(4)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滑。
2. 治疗原则(1)燥湿化痰,宽胸理气。
(2)调理肺脾肾三脏,增强机体免疫力。
3. 治疗方法(1)中药治疗1)基础方:半夏9g,陈皮9g,茯苓9g,炙甘草6g,杏仁9g,苏子9g。
2)加减法:- 若痰多色白,加白芥子9g,干姜6g;- 若胸闷不适,加瓜蒌皮9g,薤白9g;- 若咳嗽痰多,加桔梗9g,百部9g;- 若肢体沉重,乏力,加白术9g,党参9g。
(2)针灸治疗1)主穴:肺俞、脾俞、肾俞、丰隆、太渊、足三里。
2)配穴:胸闷不适加膻中、内关;咳嗽痰多加天突、鱼际。
(3)推拿治疗1)揉肺俞、脾俞、肾俞,各3分钟。
2)揉丰隆、太渊、足三里,各2分钟。
3)按揉膻中、内关、天突、鱼际,各1分钟。
(4)食疗1)梨汁:取梨1个,洗净,去核,捣碎,取汁,每日早晚各服用1次。
2)银耳莲子羹:取银耳15g,莲子30g,冰糖适量,将银耳、莲子放入炖盅内,加水适量,隔水炖至银耳软烂,加入冰糖调味即可。
(5)生活方式调整1)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
2)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3)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四、注意事项1. 治疗期间,注意饮食调养,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2. 适当增加运动,提高免疫力。
3. 遵医嘱,按时服药,切勿自行停药或更改剂量。
4. 针灸治疗期间,注意保暖,防止感冒。
5. 推拿治疗时,手法宜轻柔,避免用力过猛。
中医中药治疗咳嗽
2016.9.15中医治疗咳嗽,常用祛痰的中药如下:白芥子味辛,性平,入肺经。
具有温肺祛痰、利气散结功效。
适用于咳嗽痰多清稀、胸胁满闷作痛患者。
功能: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主治:用于寒痰喘咳,胸胁胀痛,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痰湿流注,阴疽肿毒。
禁忌:肺虚久咳及阴虚火旺者禁服。
天南星性味归经苦、辛,温;有毒。
归肺、肝、脾经。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
用于顽痰咳嗽,风痰眩晕,中风痰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癫痫,惊风,破伤风。
生用外治痈肿,蛇虫咬伤。
另外,该药具有明显的镇静和抗惊厥作用,可用于风痰壅盛之中风者,多和天麻合用。
注意孕妇慎用。
备注天南星中毒,可致舌、喉发痒而灼热,肿大,严重的以致窒息,呼吸停止。
轻者可服稀醋或鞣酸及浓茶、蛋清、甘草水、姜汤等解之。
如呼吸困难则给氧气,必要时作气管切开。
紫菀味苦、甘,性微温,归肺经。
本药能明显增加呼吸道腺体分泌作用,使痰液稀释,易于咳出。
主要用于咳嗽且有痰涎壅盛、咳吐不爽者。
宜忌有实热者慎服。
性味性温,味苦、辛。
前胡味苦、辛,性微寒,归肺经。
具有降气化痰、宣散风热的功效。
有明显增加呼吸道分泌作用,无明显镇咳作用。
临床上常与杏仁、桑白皮等配伍。
白前性味归经辛、苦,微温。
归肺经。
功效降气化痰,止咳咳嗽痰多,气喘。
该品性微温而不燥烈,长于祛痰,降肺气以平咳喘,无论属寒属热,外感内伤,新嗽久咳均可用之。
与桔梗、紫菀、百部等合用,也可用于久咳多痰的治疗。
咳喘属气虚不归元者,不宜应用。
竹沥味苦,性寒,归心、肺、胃经。
具有清热化痰的作用。
常用于咳嗽痰多者。
款冬花味辛、性温。
归肺经。
化痰止咳。
有镇咳下气,润肺祛痰的功能。
主治咳嗽,气喘,肺痿,咳吐痰血等症。
气味虽温,润而不燥,则温热之邪,郁于肺经而不得疏泄者,亦能治之。
故外感内伤、寒热虚实的咳嗽,皆可应用。
特别是肺虚久咳不止,最为适用。
临床上常与紫菀配伍,为常用的化痰止咳药。
杜鹃素味苦,性寒,归肺经。
具有祛痰、止咳、平喘的作用。
咳嗽中医辨证和治疗
咳嗽中医辨证和治疗咳嗽是指外感或内伤等多种病因所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咳,指有声无痰;嗽,指有痰无声。
临床上一般为痰声并见,故合称咳嗽。
【范围】西医学中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疾病表现以咳嗽为主症时,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咳嗽为肺系疾患的主要症状之一。
究其成因不外外感、内伤二途。
其主要病机为邪犯于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一、病因’1·六淫外邪侵袭肺系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从口鼻皮毛而入,侵袭犯肺,是引起外感咳嗽的主要病因,但由于四时主气之不同,故人体感受的病邪亦有区别。
因风为六气之首,外邪致病多以风为先导,故外感咳嗽有风寒、风热、风燥等不同的证候,其中尤以风寒为多。
2.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肺脏自病或它脏有病及肺,均可引起内伤咳嗽。
(1)肺脏自病多由于肺脏的其它疾病迁延日久,耗损肺气,灼伤肺阴,而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
(2)它脏有病及肺多因饮食不节,嗜酒过度,过食辛辣肥甘,酿生痰热;或过度劳倦,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上渍于肺;或七情内伤,气机不畅,日久化火,气火上逆犯肺;或房劳过度,损伤肾阴则虚火上炎,损伤肾阳则阳虚内寒,皆可导致内伤咳嗽。
二、病机1.发病外邪侵袭犯肺,发病较急;内伤致咳,发病多较缓慢。
2.病位病变主脏在肺,并与肝、脾、肾密切有关。
(1)肺肺主气,司呼吸,上连气道喉咙,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其气贯百脉而通它脏。
由于肺体清虚,不耐寒热,故称娇脏,内外之邪侵袭后易于为病,病则宣肃失司,以致肺气上逆冲激声门而为咳嗽。
(2)肝脾肾肝主疏泄,“肝脉布两胁上注于肺”,若肝郁化火,木火偏旺,或金不制木,木反侮金,则气火上逆犯肺而咳;脾主运化,脾为肺之母,“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若脾运不健,痰浊内生,上渍犯肺,则肺失清肃,上逆为咳;“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若久咳肺虚,金不生水,肺病及肾,肺肾俱虚,气逆为咳为喘。
咳嗽中医辨证治疗
热重者酌加生石膏、知母清肺泄热;
痰中夹血配生地、白茅根清热止血。
若痰多难咯者加贝母、瓜蒌润肺化痰;
咽痛明显者加玄参、马勃清润咽喉。
若系凉燥犯肺,此证为燥证与风寒并见,常兼风寒袭表之证,表 现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 薄白而干等症,用药当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为原则,治法为疏 风散寒,润肺止咳,方用杏苏散加减。可以酌加紫菀、款冬、百 部等以温润止咳;
咳嗽日久,祛邪止咳,扶正补虚,标本兼顾。
• 分证论治 •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 主症: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
色白。
兼次症: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 恶寒,发热,无汗。
舌象:舌苔薄白。
脉象: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二方均能宣肺止咳化痰。
前方用麻黄、杏仁、甘草,重在宣肺散寒,适用于初起 风寒闭肺。
(二)鉴别 为什么要鉴别?为用什么来鉴别?
1.肺痈 两者均为肺部疾病,但肺痈以咳嗽、胸痛、发热、 咳吐大量腥臭脓血痰为特征,病机为热壅血瘀,蕴毒化 脓而成痈,并根据病理演变过程,可分初期、成痈期、 溃脓期、恢复期。
2.肺痨 肺痨的主症为咳嗽,咳血,潮热,盗汗,身体逐 渐消瘦等,是由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痨虫侵肺所致, 本病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损疾患。病因为感染“痨 虫”,但发病与否与正气强弱密切相关。
若恶寒甚,无汗,可配荆芥、防风以散寒解表。
4.痰湿蕴肺
主症:咳嗽痰多,咳声重浊,痰白粘腻或 稠厚或稀薄,每于晨问咳痰尤甚,因痰 而嗽,痰 出则咳缓。
兼次症:胸闷,脘痞,呕恶,纳差,腹胀, 大便时溏。
舌象:舌苔白腻。
咳嗽的中医辨证施治
咳嗽的中医辨证施治咳嗽是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之一,中医如何辨证施治咳嗽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咳嗽的中医辨证施治,希望大家喜欢!咳嗽的中医辨证施治一、风寒咳嗽症状:咳嗽频作,咳声重浊,痰多色白,甚则喉间有痰鸣声,恶风畏寒,头痛倦怠,塞鼻不通,喷嚏流清涕,喉痒声重,舌苔薄白,舌淡红,脉象浮紧,指纹青浮露。
治法:辛宣止咳。
方药:麻黄3克、苏梗6克、杏仁6克、陈皮6克、前胡6克、桔梗6克、僵蚕6、法半夏6克、白前6克、甘草3克。
痰多气促而喘加紫菀6克,款冬花6克,改苏梗为苏子。
咳嗽日久加百部9克。
胃口差,舌苔浊腻加茯苓9克,莱菔子6克。
二、肺寒咳嗽症状:多发生于冬季,咳嗽痰多,凌晨咳嗽频繁,吐清稀白沫,甚则痰鸣气促,口淡,纳呆,便溏,面色白,形神困乏,厚衣怕冷,舌淡苔白润,脉沉迟或沉滑,指纹色青沉滞。
治法:温肺止咳。
方药:苏梗6克、茯苓9克,苏梗9克、砂仁3克(后下)、防风6克、法半夏6克、紫菀6克、百部9克、枇杷叶9克、甘草3克。
喉中痰鸣加僵蚕6克,以化痰解痉,必要时加白芥子5克。
腹满加川朴5克。
胃口差,大便次数多者加白术6克,麦芽12克,谷芽12克。
三、风热咳嗽症状:多发于春季及初秋,咳嗽,痰色黄稠,咳痰不畅,发热恶风、汗出,鼻流浊涕,咽喉干痛,口渴欲饮。
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紫蓝。
治法:疏宣止咳。
方药:桑叶6克、连翘6克、牛蒡子6克、瓜蒌皮8克、桔梗6克、薄荷4克、甘草3克、前胡6克、杏仁6克、、菊花8克、枇杷叶8克。
热盛舌红加黄芩6克。
痰稠多者加川贝6克,鱼腥草9克。
口渴加芦根9克,天花粉6克。
咽喉红痛加板蓝根9克,岗梅9克。
四、肺热咳嗽症状:平素多食辛温厚味或油炸煎炒,嗜吃朱古力。
咳声高亢,咳嗽时面红,剧时掣引胸胁痛,咳痰带血,痰粘难咯,喉痛咽干,便秘,尿赤舌红,苔黄干,脉滑数,指纹色紫。
治法:清宣宁咳。
方药:桑白皮9克、瓜蒌皮6克、桔梗6克、杏仁6克、牛蒡子6克、枇杷叶9克、甘草3克、车前子6克、茯苓9克、白芍6克。
中医治思虑生痰湿医案
中医治思虑生痰湿医案
关于中医治疗思虑生痰湿的医案,这是一个常见的临床问题。
在中医理论中,思虑过度会导致气机郁结,从而形成痰湿。
以下是
一个典型的医案:
患者,女性,45岁,主诉头晕、胸闷、咳嗽,伴有痰多,口苦,舌苔厚腻,脉濡数。
辨证分析为思虑伤脾,脾失健运,湿浊壅滞,
痰浊内生。
治疗原则为健脾化湿、祛痰止咳。
方药选用半夏炮制为
主药,加入茯苓、白术、陈皮等健脾化湿、祛痰止咳的药物。
同时
建议患者调整饮食习惯,避免油腻、生冷食物,保持情绪稳定,避
免过度思虑。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减轻,头晕、胸闷、咳嗽明显减轻,舌苔薄白,脉濡数转为和缓。
继续巩固治疗,
最终症状完全缓解。
这个医案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疗思虑生痰湿的方法和效果。
通过
调理脾胃、祛除湿邪、化痰止咳,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同时,中医强调调整饮食和情绪,这些方面的调节也对病情的好转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的来说,中医治疗思虑生痰湿的医案表明,中医治疗这类疾
病注重辨证施治,综合运用中药、针灸、调理饮食和情绪等多种手段,从根本上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希望这个医案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中医喘证诊疗方案
喘证诊疗方案喘证指心气不足,虚衰而竭,或心气本衰复为外邪所困而引起的血行不畅,机体血虚或血瘀的病理状态。
其临床表现为心阳不振,阳虚水泛或阳虚血瘀引起的心悸怔忡,喘满咳唾,不能平卧,小便不利,身体浮肿等一组症候群。
慢性心力衰竭即归属于本病范畴。
一、诊断中医诊断参照2002年5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西医诊断参照2014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二、中医治疗(一)辨证论治1、心肺气虚证症状:心悸,气短,乏力,可兼见胸闷乏力、动则加剧,神疲咳喘,面色苍白,舌质淡或边有齿痕,脉沉细或虚数。
治法:补益心肺。
方药:保元汤合补肺汤加减(党参15g,熟地黄12g,炙紫荒12g,桑白皮12g,肉桂3g,炙甘草6g,五味子10g,茯苓15g,黄黄30g,酸枣仁10g)。
若动则咳嗽,喘息甚,可加炙黄精12g,炒山药15g以补肺止咳;汗出不止,心悸怔忡者,加帽龙骨(先煎)30g,燃牡蛎(先煎)30g,山萸肉12g,山药15g以益气止汗。
中成药:黄茂注射液,补中益气,适用于症见心悸,气短,神疲乏力等,本品io-2O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1-2次/ 日。
2、痰浊壅肺证症状:咳喘痰多,或发热形寒,倚息不得平卧;心悸气短,胸闷,动则尤甚,尿少肢肿,或颈脉显露,舌淡或略青,苔白腻,脉沉或弦滑。
治法:宣肺化痰,蠲饮平喘。
方药:三子养亲汤合真武汤加减。
(炙苏子10g、白芥子15g、莱藤子15g、紫荒15g、款冬花15g、地龙10g、拿游子15g、车前子15g>桃仁10g、杏仁10g、炙枇杷叶15g、制附子10g、白术15g、白芍15g、茯苓15g)°若咳嗽痰多,胸闷气短者,加炒杏仁10g,紫苑15g,冬花15g;腹胀便港纳差者,加焦白术10g,炒山药30g,焦三仙各15g;舌苔黄,心烦,内有热者,加黄连10g;乏力,气短,加黄日30g,党参12g°3、气虚血瘀,水湿停滞证症状:心悸、气短、面色晦暗,夜寐易发胸憋气短,坐起则缓解,口唇青紫,颈脉怒张,胸胁满闷,胁下痞块,或痰中带血,小腿内踝足附浮肿,小便短少,舌有紫斑、瘀点,脉细涩或结、代。
精神病的常用中医治法-祛痰法
精神病的常用中医治法-祛痰法祛痰法是用具有祛痰作用的方药来祛除或消散体内痰邪的治疗方法。
它是祖国医学中很好而又较为独特的一种治法。
中医历来就有"痰为百病之源"和"怪病皆生于痰"的说法,足见祛痰法的运用范围十分广泛。
这里所介绍的仅指与治疗精神病有关的部分内容,并非祛痰法的全部。
痰既是病理过程中的产物,又是致病因子,所以对痰的治疗原则是祛痰而不忘其生成之因。
当痰邪壅盛时则本着急则治标的原则而先祛除其痰,兼顾其因,反之则本着缓则治本的原则而先祛除其生痰之因,兼顾祛痰,或标本同治。
临床实践证实,与精神病密切相关的痰的种类虽多,部位各异,但归纳起来却可用火痰和湿痰两大类来概括。
火痰与热痰虽异而质则同。
由于能导致精神病的火痰多系情志化火,火炼阴液而酿成,与外邪化火而酿成的热痰有异,故以火痰代之,以视区别。
火痰作为一大类,可将老痰、燥痰和顽痰的一部分概括于内。
痰火系指痰与火邪并重。
由火痰引发的精神病以狂症多见。
临床常见患者心烦易怒、兴奋吵闹、打人骂人、毁物自伤、外出乱跑等行为和动作表现诊时可见舌红苔黄或滑或厚腻、脉滑或兼弦数。
治用泻火祛痰法。
可用檬石滚痰汤等方化裁。
其痰如系暴怒而酿成,可按七情辨证怒纲的法则施治,治用镇肝降逆祛痰法,或用新制檬石滚痰汤,或用生铁落饮。
其痰如系气郁化火酿成,简用解郁祛痰法,可用加味温胆汤或丹栀逍遥汤化裁治疗。
具痰如系痰气内郁者,治用理气祛痰法,可用理气化痰安神汤治疗。
凡由火痰引发的精神病而具有吐、下指征者,均可按吐、下法施治。
湿痰系水湿内蕴日久而酿成。
由它引发的精神病以癫证为多见。
临床常见患者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或喃喃独语,出语无序,或时怒时喜、哭笑无常,或不知秽洁,饮食少思,甚则神思迷惘,目瞪不瞬,躯体木僵,苔多白腻。
脉多滑而弦细。
其治法可分为∶①逐水祛痰法,以遂心丹或控涎丸为首选方。
逐水属于祛除湿痰生成之源的釜底抽薪法,适用于邪水有余而痰涎壅盛、上蒙清窍的患者。
咳嗽-中医辨证
咳嗽-中医诊断辨证
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1、诊断依据
1.1 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1.2 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1.3 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1.4 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1.5 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1.6 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2、证候分类
2.1 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
舌苔薄白,脉浮紧。
2.2 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舌尖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2.3 燥邪伤肺:干咳少痰,咯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
舌尖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2.4 痰热壅肺:咳嗽气粗,痰多稠黄,烦热口干。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5 肝火犯肺:咳呛气逆阵作,咳时胸胁引痛,甚则咯血,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2.6 痰湿蕴肺: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晨起为甚,胸闷脘痞,纳少。
舌苔白腻,脉滑。
2.7 肺阴亏虚:咳久痰少,咯吐不爽,痰粘或夹血丝,咽干口燥,手足心热。
舌红,少苔,脉细数。
2.8 肺气亏虚:病久咳声低微,咳而伴喘,咯痰清稀色白,食少,气短胸闷,神倦乏力,自汗畏寒。
舌淡嫩,苔白,脉弱。
中医内科学——痰饮
中医内科学——气血津液病证:痰饮【定义】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痰饮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是诸饮的总称。
饮停胃肠则为狭义的痰饮;饮流胁下则为悬饮;饮溢肢体则为溢饮;饮撑胸肺则为支饮。
本节讨论以《金匮要略》痰饮病内容为主,其临床表现多端,大致与西医学中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渗出性胸膜炎、慢性胃炎、心力衰竭、肾炎水肿等疾病有较密切的联系。
【病因病机】正常生理情况下,水液的输布、排泄,主要依靠三焦的气化作用和肺、脾、肾的功能活动。
三焦司全身的气化,为内脏的外府,是运行水谷津液的通道,气化则水行。
若三焦失通失宣,阳虚水液不运,必致水饮停积为患。
如《圣济总录·痰饮统论》云:“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三焦调适,气脉平匀,则能宣通水液,行入于经,化而为血,溉灌周身。
若三焦气涩,脉道壅闭,则水饮停滞,不得宣行,聚成痰饮。
”因此痰饮的病机主要为中阳素虚,复加外感寒湿,或为饮食、劳欲所伤,致使三焦气化失常,肺、脾、肾通调、转输、蒸化无权,阳虚阴盛,津液停聚而成。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应根据四饮的不同临床特征确定诊断。
1.痰饮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属饮停胃肠。
2.悬饮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痨病史,属饮流胁下。
3.溢饮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汗当出而不出,或伴咳喘,属饮溢肢体。
4.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肺。
胸部X线及CT检查有助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渗出性胸膜炎的诊断;胃镜检查可明确慢性胃炎诊断;有心衰临床表现者,颈静脉压或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增高,有助于右心衰或左心衰的诊断;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有助于肾炎等疾病的诊断。
(二)鉴别诊断1.悬饮与胸痹两者均有胸痛。
但胸痹为胸膺部或心前区闷痛,且可引及左侧肩背或左臂内侧,常于劳累、饱餐、受寒、情绪激动后突然发作,历时较短,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而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多伴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咳痰等肺系证候。
中医治疗咳嗽辩证法
中医通常将咳嗽分为风热、风寒、痰湿、痰热、阴虚燥热五个证型,治疗时根据各证型表现不同,选用成药也有区别。
一、风寒咳嗽:患者表现为咳嗽痰稀,气急咽痒,伴有头痛、鼻塞、流清涕、怕冷、稍有发热、无汗、肢体酸痛等。
一般选购:1、通宣理肺口服液:口服,每日2-3次,成人每次20毫升。
忌吃生冷油腻食物。
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患者禁止服用。
2、解肌宁嗽丸:口服,每日两次,1岁每次服半丸;两岁以上每次服1丸。
适用小风寒咳嗽。
忌吃生冷油腻食物。
二、风热咳嗽:患者表现为咳嗽气粗,或咳声嘎哑,痰粘稠或黄稠,咯痰不爽,常伴发热、口干、咽喉疼痛等。
一般选用:1、川贝止咳露:口服,每日3次,成人每次15毫升。
服药时,忌食生冷油腻食物。
糖尿病患者禁用。
2、川贝清肺糖浆:口服,每日3次,成人每次15-30毫升。
不是感冒引起的咳嗽、大便溏泄患者及婴儿最好不用。
寒咳、胃寒呕吐、糖尿病患者禁服。
三、痰湿咳嗽:患者表现为咳嗽痰多,咳声重浊,痰白粘腻或稠厚或稀薄,早晨咳嗽咯痰尤甚,喉间常呼噜呼噜作响,胸闷吐清水,不想吃东西等。
一般选用:1、橘红片:口服,成人每日两次,,每次6片。
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寒咳、虚咳不宜服。
2、苏子降气丸:口服,成人每日1-2次,每次6克。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肥腻食物;避免风寒;热咳、虚咳、干咳无痰患者禁用。
四、痰热咳嗽:患者表现为咳声连连,痰少质粘,难以咯出,发热咽干口渴,胸闷胁痛气喘等。
一般选用:1、二母宁嗽丸:口服,成人每日两次,每次1丸。
风寒咳嗽、痰量多而持续咯痰的患着不宜服;忌辛辣食物。
2、止嗽定喘口服液:口服,每日2-3次,成人每次10毫升。
患高血压、心脏病及糖尿病患者慎用本品。
五、阴虚燥热咳嗽:患者表现为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丝,不易咯出,咽干或疼痛等。
一般选用:1、养阴清肺膏:口服,成人每日2-3次,每次10-20毫升。
忌辛辣油腻食物;咳嗽痰多患者不宜服用;孕妇、糖尿病患者禁服。
2、百合固金丸:口服,成人每日两次,每次1丸。
咳嗽痰多、肺痈吐脓、疮痈肿毒等疾病,没想到这味中药效果好
咳嗽痰多、肺痈吐脓、疮痈肿毒等疾病,没想到这味中药效果好展开全文古往今来,中医在治病的过程中,最常见的疾病,莫过于感冒和咳嗽。
但对于感冒和咳嗽两种疾病,难度系统较高的却又是咳嗽这种疾病。
咳嗽这种疾病其实就是看着简单,治疗起来却并不简单。
金元时期的医学家张元素曾提到治疗咳嗽时,要注意咳嗽是否有声音和痰涎,咳嗽有声有痰、有声无痰、无声无痰、无声有痰等多种情况,都需要加以辨别。
假如你是刚刚步入中医之门,一定会感叹,“我太难了”!中医治病就是这么奇妙,哪怕是症状有一点变化,在用药方面也是有调整的。
就比如说咳嗽,如果咳得厉害,痰液不是很多,可以使用川贝母;如果咳得不是很厉害,但是痰液却很多,这个时候使用川贝母未必有那么好的效果,如果改用象贝就大不一样了。
象贝究竟是什么贝母?其实它的处方名很多人或许很熟悉,那就是——浙贝母。
《百草镜》中曾这样记载,“浙贝出象山,俗呼象贝母。
皮糙微苦,独颗无瓣,顶圆心斜。
入药选圆白而小者佳”,可谓是一语道破天机,将象贝母就是浙贝母的秘密一股脑儿地抖露了出来。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记载,川贝母和浙贝母才真正意义上分了家,使得以前二者混用的情况得到了改善,更有利于道地药材的培养。
浙贝母的生态环境主要是生于生于海拔较低的山丘阴蔽处或竹林下,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浙江、江苏、安徽、湖南等地,尤以浙江宁波的浙贝母为最佳。
而且浙贝母与川贝母虽然有着很多相似的功效,但二者却各有侧重,就拿止咳化痰来说,川贝母止咳力强,而浙贝母化痰力强,当然,临床中也有医生将川贝母和浙贝母同时使用,往往止咳化痰力量倍增,如果加在合适的止咳方中,往往汤药入喉,咳嗽即止,很多时候效果立竿见影、覆杯而愈。
那么,浙贝母究竟有什么临床作用呢?据《中华本草》记载,浙贝母味苦、性寒,归肺、心经,具有清热化痰、降气止咳、散结消肿的作用,适用于风热或痰热咳嗽、肺痈吐脓、瘰疬瘿瘤、疮痈肿毒等病症。
一般用法是既可内服又可外用,内服可煎汤,常规用量为3~10g,也可入丸、散剂;外用适量,研末撒患处。
中医内科学:痰饮辨证施治
中医内科学:痰饮辨证施治为考生提供中医内科学知识:重要考点痰饮辨证施治。
1.痰阻于肺证候:常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或咳喘日久出现,咳嗽气喘,或痰鸣有声,痰多色白,易于咯出,或伴有寒热表证,苔薄白腻,脉浮或滑。
治则:宣肺化痰。
2.痰蒙心窍证候:多因七情所伤,如抑郁、暴怒等,或感受湿浊邪气,可见神昏癫狂,胸闷不痛,或昏倒于地,不省人事,喉中痰鸣,苔白腻,脉滑等症状。
治则:化痰开窍。
3.痰蕴脾胃证候:多由饮食不节,思虑劳倦所致。
可见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痞满不舒,倦怠乏力,身重嗜睡,苔白腻,舌胖,脉濡缓。
治则:健脾化痰。
4.肝经痰郁证候:多由肝气郁结所致。
可见咽中不适,似有物梗塞,胸胁隐痛,嗳气,易怒善郁,苔薄白腻,脉弦滑。
治则:解郁化痰。
5.痰动于肾证候:多因久病及肾,阳虚水泛,或虚火灼津为痰。
可见喘逆气促,动则尤甚,或浮肿畏寒,腰膝冷痛,晨泄尿频,舌淡,脉沉细,或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弦细带数等。
治则:肾阳虚者应温肾化痰,肾阴虚者应滋肾化痰。
6.痰留骨节经络证候:因多种原因形成的痰浊流窜于骨节经络,可见骨节疼痛肿胀,肢体麻木不仁,或半身不遂,或口眼歪斜,或见瘰疬,瘿气,结节,肿块,苔白腻,脉弦滑等。
治则:软坚消结、通络化痰。
7.痰饮证候:脾阳虚弱,水饮停留于胃肠,可见脘腹坚满而痛,胃中有振水声,呕吐痰涎清稀,口不渴或渴不欲饮,头目眩晕,或肠间水声漉漉,舌苔白滑或黄腻,脉弦滑等症状。
治则:以温阳化饮或攻逐水饮为原则。
8.悬饮证候:水饮流注于胁间,络道被阻,气机升降不利,可见胸胁胀痛,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剧,气短息促,舌苔白,脉沉弦。
治则:攻逐水饮。
9.溢饮证候:因肺脾输布失职,水饮流溢于四肢肌肉,可见肢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见发热恶寒而无汗,咳喘痰多泡沫,舌苔白,脉弦紧。
治则:攻逐水饮。
10.支饮证候:水饮侵犯胸肺,肺气上逆,可见咳喘胸满,甚则不能平卧,痰如白沫量多,久咳面目浮肿,舌苔白腻,脉弦紧等。
中医辨证论治
感冒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
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新加香薷朴银翘,扁豆鲜花一齐熬,暑温口渴汗不出,清热化湿又解表
咳嗽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绕,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白前甘草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三拗汤..麻. 杏甘草桑杏汤中香豆豉,沙参梨皮贝栀施干咳鼻燥兼身热,清宣凉润燥能医
三子养亲祛痰方,芥苏莱菔共煎汤,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
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燥湿化痰兼理气,湿痰阴滞此方珍。
哮病
喘证
肺痈
肺痨
肺胀
心悸
胸痹
不寐
胃痛
呕吐
腹痛
泄泻
痢疾
便秘
胁痛
黄疸
积聚
头痛
臌胀
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腹刺痛,面颈胸臂有血痣,手掌赤痕,唇色紫褐,大便黑,面
黯舌脉:舌紫红或紫斑。
脉细涩
眩晕
中风
肌肤麻木,口眼斜,言语塞涩,或半身不遂,无神志障碍痰多便秘,
瘿病
水肿
淋证
郁证
消渴
痿证
内伤发热
痹证
痉证
癃闭
阳痿
水痘
小儿泄泻
肠痈
产后发热:
肺炎喘嗽
痫证
腰椎间盘突出症
颈椎病
痄腮
腰痛
蛇串疮
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辨证治痰多
中医将痰分为寒痰、风痰、热痰、湿痰及燥痰等。
寒痰:由寒邪犯肺,使肺内津液凝聚成痰。
痰呈白色,病人怕冷,喜热饮,舌苔薄白或腻,小青龙汤加减:桂枝6克,制半夏10克,干姜6克,细辛3克,杏仁10克,白芥子6克。
有气喘加炙麻黄6~9克。
风痰:由风邪侵肺即伤风引起,开始痰白稀,以后可转黄黏痰,病人怕风,舌苔初起白,后转薄黄,杏苏饮加减:杏仁10克,苏叶6克,荆芥6克,前胡10克,桔梗lO克,白前10克。
痰色转黄,加胆星6克,连翘1O克,银花12克。
热痰:由热邪侵肺或先受风或寒邪而发高热数天后,使津液烧灼而转化为黄黏痰,病人怕热喜凉饮,舌红苔黄腻,泻白散化裁:桑白皮10克,地骨皮10克,甘草5克,生石膏30克,黄芩1O克,杏仁10克,胆星6克。
湿痰:湿邪侵人人体(如居潮湿环境),使肺、脾功能失调或饮食不节而运化失调引起。
痰为白色稀水样,病人有身重、倦乏或便溏等症,舌苔薄白或白腻,二陈汤加味:制半夏10克,橘红10克,茯苓lO克,炙甘草5克,杏仁10克,苡仁15 克,苍白术各10克。
燥痰:由久旱气候干燥、燥邪侵肺,痰黏稠不易咳出或有咳血,病人觉口鼻咽燥等症,舌苔薄黄,清燥救肺汤出入:北沙参15克,天麦冬各lO克,生石膏30克,炙杷叶10克,杏仁10克,生地15克,浙贝10克,玉竹15克。
化痰的中成药:
1、鲜竹沥水:每日3~4次,每次10~15毫升。
2、复方竹沥水(祛痰灵):每日3次,每次2支。
3、痰咳净:每日3次,每次1匙。
★中医食疗治痰多
蜂蜜润肺止咳丸
露蜂房、僵蚕各等份,蜂蜜适量。
将3味药研末,炼蜜为丸。
每日2次,每次6克。
功效:润肺化痰、散结消肿。
适用于肺癌咳嗽明显者。
甘草雪梨煲猪肺
甘草10克、雪梨2个、猪肺约250克。
梨削皮切成块,猪肺洗净切成片,挤去泡沫,与甘草同放砂锅内。
加冰糖少许,清水适量小火熬煮3小时后服用,每日1次。
功效:具有润肺除痰作用,适用于咳嗽不止者。
冰糖杏仁糊
甜杏仁15克,苦杏仁3克,粳米50克,冰糖适量。
将甜杏仁和苦杏仁用清水泡软去皮,捣烂加粳米、清水及冰糖煮成稠粥,隔日一次。
功效:具有润肺祛痰、止咳平喘、润肠等功效。
白果枣粥
白果25克、红枣20枚、糯米50克。
将白果、红枣、糯米共同煮粥即成。
早、晚空腹温服. 功效:有解毒消肿等作用。
银杏蒸鸭
白果200克,白鸭1只。
白果去壳,开水煮熟后去皮、蕊,再用开水焯后混入杀好去骨的鸭肉中。
加清汤,笼蒸2小时至鸭肉熟烂后食用。
可经常食用。
功效:具有补虚平喘,利水退肿。
适宜于晚期肺癌喘息无力、全身虚弱、痰多者。
莲子鸡
莲子参15克,鸡或鸭、猪肉适量。
莲子参与肉共炖熟,适当加入调料即可。
经常服用,补肺、益气、生津。
功效:适用于肺癌气血不足者。
冬瓜皮蚕豆汤
冬瓜皮60克,冬瓜子60克,蚕豆60克。
将上述食物放入锅内加水3碗煎至1碗,再加入适当调料即成,去渣饮用。
功效:除湿、利水、消肿。
适用于肺癌有胸水者。
★西医诊治痰多
正常人痰量很少。
在吸烟者或呼吸道有病变时,痰量就增多。
今介绍常见痰多的几种疾病:1、慢性支气管炎遇寒凉后易犯咳、喘、痰多,经久不愈,可形成肺气肿及肺心病。
在合并细菌感染时,痰黄黏且发热。
2、肺炎大叶性肺炎时有铁锈痰,并伴发冷发热。
3、肺结核发热、盗汗,形成肺空洞时痰量多,化验能找到结核菌,可伴有血痰。
4、支气管扩张痰量很多,可分成稀、黏稠、特黏稠三层,也可伴咳血。
5、肺脓疡痰量特多而臭,伴发热。
6、绿脓杆菌感染痰呈绿色或黄绿色,较黏,伴发热。
7、肺癌咳痰稀或稠,有时带血,晚期痰也臭。
为了查清痰多的病因,应到医院详细检查,如拍x线胸部照片。
可疑肺癌时,应照断层片或胸部cT检查,验痰查,找癌细胞,最好做气管镜检查,以便早确诊、早手术、早放疗或化疗。
如果是感染,应做痰培养检查。
培养出致病菌后,还需做药物对该菌的敏感试验,以便有针对性的使用抗生素。
今介绍3种化痰的常用西药:
l、氯化铵:每日3次,每次饭后服0.3~O.6克。
2、必消痰:每日3次,每次8~16毫克。
3、羧甲半胱氨酸:每日3次.每次0.6克(1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