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之比较研究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圣约翰大学怀施堂外观(1894 年,19年, 美国建筑师 史摩尔设计)
北京协和医学院西 区鸟瞰图(1921~ 1925年,何西设计)
北京协和医学院(1921~1925年,何西设计)
华西协和大学(1905年,美、英、加 拿大教会联合办学,由英国设计师指 导设计)
– 代表人物以及作品
• 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1877~1954年,美国, 后担任“国民政府建筑顾问)
– 燕京大学(1918~1927年) – 金陵女子学院(1918~1923年)
» “我认为我们的思考必须从中国的外在形式出发,当 需要满足一些特殊需要的时候可以引进一些外国的东 西……这样才能创造出一栋真正的中国建筑。”
• (2)大约从20世纪10年代末开始,教会大学建筑转向后 期“中国式”。
• 主要关注屋身与屋顶的整合,从以南方民间样式为摹本转 变以北方官式样式为摹本,整体形象走向宫殿式的仿古追 求。例如:1919年南京金陵大学北大楼、1921~1925年 北京协和医学院、1918~1927年燕京大学、1925年辅仁 大学等等。
• “那么,对一民族极具象征性价值的宗教建筑方面,何不最好也来一 套‘中国装’呢?”——刚桓毅(Most Rev Constartini)
• “燕京大学的成立是作为传教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我要使燕京 大学在气氛和影响上成为彻底的基督化,而同时,又要甚至不使人们 看出它是传教运动的一部分……要使燕大有一个中国式的环境。”— —司徒雷登
– (3)建筑师作为知识分子对权力的敬畏与服从。
二、第一次复古思潮
——20世纪30年代 中国固有式建筑
– 此次传统复兴思潮,在建筑处理上可以概括为 三种设计模式:
• (1)宫殿式——复古型 • (2)混合式——折衷型 • (3)以装饰为特征的现代式——装饰型
二、第一次复古思潮 ——20世纪30年代 中国固有式建筑
一、近代“中国式建筑”
文化策略——获取中国民众的认同,达到相互沟 通,得到中国人对西方宗教、文化的认同。
一、近代“中国式建筑”
两个阶段:
• (1)屋身保持西式建筑的多体量组合,顶部糅入以南方 样式为摹本的中国屋顶形象。
• 例如:最早的一座“中国式”教会学校建筑——圣约翰大 学怀施堂(1894年),就是这种做法。
– 集中体现在由西方建筑师兴建的教会学 校和教会医院等建筑中;
• “建筑术对我们传教的人不只是美术问题,而实是吾人传教的一种方 法,我们既在中国宣传福音,理应采用中国艺术,才能表现吾人尊重 和爱好这广大民族的文化、智慧的传统,采用中国艺术也正肯定了天 主教的‘大公精神’。” ——刚桓毅(Most Rev Constartini)
– (1)政府提倡
• “要以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为最宜,而公署及公共建 筑物尤当尽量采用。”——1929年《首都计划》
• “为提倡国粹起见,市府新屋应用中国式建筑”—— 1929年上海《市中心区域规划》
• 极力提倡“中国本位”、“民族本位”文化,希望籍 此达到民族复兴,国家强盛。
• 因此,由墨菲等外国人开创的满足基督教文化功利的 “中国式”建筑,在国民党政府眼中成为民族建筑复 兴的标志。
二、第一次复古思潮 ——20世纪30年代 中国固有式建筑
涉及行政建筑、会堂建筑、文化教育建筑、 纪念性建筑以致某些银行建筑、体育建筑、商 业建筑登许多类型,绝大部分出现在1927~ 1937年10年间,成为当时触目的传统复兴建筑 的设计高潮。
二、第一次复古思潮
——20世纪30年代 中国固有式建筑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之比较 研究ppt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之比较研究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之比较 研究ppt
“传统中国 社会的崩溃乃是西方力量冲击的结果 ,而西方的这种侵略,干扰并毁灭了中国人对中国思 想 自足性的信心”。
——J.R.Levension
一、近代“中国式建筑”
– 20世纪初期;
» (1)曲面屋顶;(2)“秩序”;(3)建筑形式清 晰地表现结构;(4)华丽的色彩。
• 何西(夏特克-霍塞事务所,美国)
– 北京协和医学院(1921~1925年)
一、近代“中国式建筑”
• 何西和墨菲的贡献在于:把中国古典复兴式的建筑推向 定型化。在他们之前的其它外国建筑师的同类作品和他 们早期的作品还处在一个尝试的阶段,如圣约翰大学怀 施堂的屋顶起翘带有江南的地方特征。
齐鲁大学医学大讲堂,1909年
燕京大学
“最初我们就决心把中国建筑应用到建造校舍上,房屋的外表,具有优美的曲线及 辉煌的色彩,而且整个建筑全部用钢筋混泥土建造,装配了现代的电灯、暖气、 水泵,这些建筑本身就是我们要保护所有中国文化遗产中最有价值的东西这一教 育宗旨的象征”——司徒雷登
辅仁大学
一、近代“中国式建筑”
二、第一次复古思潮
——20世纪30年代 中国固有式建筑
– (2)建筑师的自觉
• 知识分子 • 中道西器、中体西用(建筑功能、技术是西方近代的,
建筑形式、风格是中国传统的)的文化观念。建筑中的 “道”从封建时代以等级形制维护礼仪纲常,转换为近 代以中国精神、中国色彩保存中华国粹。在这种建筑文 化意识的支配下,“中国固有形式”这个本应属于建筑 “风格”的问题,就变成保存国粹、标志民族存亡的 “政治”问题。
• 墨菲在1929年受聘担任南京首都计划建筑顾问并设计 了灵谷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塔,1930年还担任 了上海市政府建筑设计竞赛的评判顾问。
• 吕彦直、董大酉两位中国建筑师曾经协助他在中国的工 作,分别有他俩设计的南京中山陵(1925-1929)和 上海市政府(1931-1933)后来成为中国古典复兴式 建筑的代表作。
• (1)宫殿式——复古型
– 极力保持中国古典建筑的体量权衡和整体轮廓,保持立面 三分的构成,屋身尽量维持梁柱额枋的开间形象和比例关 系,整个建筑没有超越古典建筑的基本体形,保持着整套 传统造型构件和装饰细部。
南京国民党党史史料陈列馆
南京中山陵藏经楼
南京中央博物院
上海市政府大楼,1931年,董大 酉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