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师说》复习教案

《师说》复习教案

《师说》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总结《师说》的内容,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3.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复印《师说》的文本及相关练习题;2.提前准备课堂展示用的PPT或板书。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了解他们对《师说》的理解程度;2.提问:"未至之处,不可谓至;不启之事,不可谓启。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二、新知讲解(20分钟)1.展示PPT或板书,并引导学生朗读《师说》;2.逐段解释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中心思想,强调文章的重要观点,并与学生进行讨论。

三、小组合作(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和总结自己的答案,校对彼此的理解;2.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总结,其他小组成员补充和修正;3.每个小组将总结的答案呈现给全班,教师进行点评,澄清疑惑。

四、活动扩展(20分钟)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设计问题,让学生自由选择回答或表演;2.设立奖励或游戏规则,增强小组间的竞争性;五、巩固训练(20分钟)1.分发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2.收回练习题,进行批改,并将结果进行累计,鼓励学生争取更好的成绩;3.对于错误较多的学生,提供个别辅导,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文章的重点。

六、课堂总结(10分钟)1.提问学生对于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体验和收获;2.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3.引导学生思考下一节课的学习重点和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解读《师说》这篇课文,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并通过小组合作、活动扩展和巩固训练等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重要的知识点。

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增加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师说复习教案

师说复习教案

师说复习教案教案:师说复习一、教学目标:1. 通过师说的方式复习学生所学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2. 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确保知识的牢固掌握。

二、教学内容:1. 复习已学的语法知识,如时态、语态、比较级与最高级等。

2. 复习已学的词汇和短语,如高频词汇、常用短语等。

3. 复习已学的句型和作文写作技巧,如日记写作、邮件写作等。

三、教学过程:1. 预习复习: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点,准备好问题和例句。

2. 教师讲解:教师通过师说的方式,向学生复习已学的语法知识、词汇和短语等,提供相关的例句和练习题,引导学生回忆和激活已有的知识点。

3. 学生互动:教师设计互动环节,让学生参与进来,回答问题、讨论答案,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 小组活动: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帮助、讨论和解答问题,促进合作学习与学生间的互动。

5. 总结复习: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点,检验掌握情况,并提出不足之处。

四、教学方法:1. 师说:通过讲解和举例子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2. 互动教学:通过提问、讨论和答疑等形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3.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适当的教材作为教学工具,如课本、作业本等。

2. 多媒体设备: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的图片、视频等,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表现:观察学生对教师所述的内容的反应和理解程度,包括参与度、反馈质量等。

2. 作业成绩:布置相关的作业并批改,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

3. 口头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鼓励,帮助学生改进和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师说》教案(优秀5篇)

《师说》教案(优秀5篇)

《师说》教案(优秀5篇)《师说》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三)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五)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二、重点、难点分析(一)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二)有关疑难词句的解释。

(三)“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四)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五)为什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六)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七)怎样认识本文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三、教学过程设计(一)明确教学目的(参考教学目标)。

(二)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三)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

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师说》一轮复习学案

《师说》一轮复习学案

《师说》一轮复习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

2、理解韩愈倡导的从师之道,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

3、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二、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1、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2、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3、其作品有《昌黎先生集》。

(二)字音字形1、读准字音谀(yú)欤(yú)经传(zhuàn)郯(tán)苌(cháng)弘老聃(dān)蟠(pán)贻(yí)2、辨识字形嘉(jiā)奖佳(jiā)节嗟(jiē)叹贻(yí)之怡(yí)然脾(pí)气裨(bì)益婢(bì)女(三)实词积累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从并且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4)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3、一词多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指有专门技艺的人)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动词,从师)(2)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3)道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③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④会天大雨,道不通(名词,道路)(4)惑①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4、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2)而耻学于师耻:意动用法,以……为耻(3)孔子师郯子师:意动用法,以……为师(4)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5)位卑则足羞羞:意动用法,感到羞耻(四)虚词归纳1、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2、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代指知识和道理)(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彼童子之师(助词,的)(8)郯子之徒(代词,这)(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指六艺经传)3、其(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的)(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4、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其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被)(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2、宾语前置句(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3、状语后置句(1)学于余(应为“于余学”)(2)耻学于师(应为“于师耻学”)4、被动句(1)不拘于时(“于”表被动)三、文本解读(一)文章结构1、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从师的作用和择师的标准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于师说教案5篇

关于师说教案5篇

关于师说教案5篇师说教案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指导同学通过翻译课文,掌控、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非常用法、非常文言句式3、了解文中所采纳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2、老师点拨,同学自主探究,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同学背诵全文【情感立场与价值观】点燃同学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忱,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育虚心好学的风气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控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教学难点: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教学设想:1、教学思想:以老师为主导,同学为主体,采纳老师点拨,同学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三维目标。

2、教学方法:自主预习法、激情诵读法、问题探究法、分析争论法、点拨启发法、、拓展延伸法。

要以启发诱导同学思索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同学深入课文,仔细思索,质疑问难,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文字〕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多媒体展示】通过课件出示一些重点字词,来检查同学预习状况。

〔出示内容见教案后附件部分〕二、情境导入老师由视频《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敬爱;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方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

在这种状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俗。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志气和斗争精神。

【出示课题】三、简介、解题1、简介【多媒体展示】三个。

《师说》复习教案【范本模板】

《师说》复习教案【范本模板】

《师说》复习教案课本回顾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复习字词句.2.朗读、背诵课文。

解决学案一、二、三见课本四、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不,没有五、词类活用吾从而师.之以……为师,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以……为耻,意动用法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以……为师,意动用法是故,圣益圣.,愚愈愚.圣明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六、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学习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吾从而..师之古义:动词“从"与连词“而”.今义:连词,表示目的或者结果。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一般人。

今义:大家,许多人.4、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义:不一定。

今义:没有必要。

七、一词多义1、惑:传道、授业、解惑名词疑惑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名词疑惑惑之不解名词疑惑孰能无惑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2、师: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吾从而师之以...为师意动用法孔子师郯子以...为师意动用法吾师道也学习动词不耻相师学习动词师道之不复,可知矣3、无:圣人无常师没有无长无少,无贵无贱-无论4。

所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做....的手段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表原因5.之人非生而知之者代指知识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取消句子独立性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取消句子独立性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标志八、文言虚词1.犹且从师而.问焉连词,表顺承2。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5.其.可怪也欤? 副词,表感叹语气6。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7。

吾未见其.明也. 人称代词,他的8.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副词,竟然竟9。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副词,才10。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连词,表转折却11。

师说复习教案

师说复习教案

《师说》复习学案沂南一中冯治超教材篇目:《师说》高考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能力层级:B级理解复习目标:1、复习巩固名句2、梳理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实词“道”;虚词“其”“乃”;特殊句式“被动句”“宾语前置”3、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复习学案:一、名句默写分两组检查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⑵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08年福建卷⑶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⑷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二、文言知识梳理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找出该句的文言现象并进行拓展①通假字在写这个句子时我们应注意哪个字“受”通“授”传授本课还有其它的通假字;举例说明..如:“句读知不知;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②古今异义学者:求学的人———〉吾从而师之跟随而且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一般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的方面学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一定③“所以”用法:表原因…原因举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表凭借用来…的/…的凭借举例: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梳理第一段中其它的文言现象;并回读文本第一段整理上述知识..⑵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找出该句的文言现象并进行拓展这一句中重点需要掌握“其”的意义和用法;这两个“其”都是代词..请速读第二自然段找出“其”作为语气副词的不同用法..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表推测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表反问“其”做语气词时还可以表示哪些语气表婉商吾其还也表祈使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归结“其”的用法其①代词②语气副词③连词④形容词词头在刚才复习“其”的用法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在这里“乃”是“竟然”的意思;这个虚词用法非常重要;我们一起总结一下..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的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表判断;是度王至军中;公乃入副词;才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却;竟然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只;仅仅总结:乃①表判断;是②代词;你;你的③副词;才;却;竟然;只;仅仅④语气词⑤乃尔梳理第二段中其它的文言现象;并回读文本第二段整理上述知识..⑶自由读文本三、四自然段;梳理重要的文言现象..⑷在刚才默写的四个句子中有一个共同的文言实词“道”;它是高考考纲要求我们掌握的120个实词之一;它有很多义项;我们一起总结一下..有碑仆道道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道理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主张;思想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规律;法则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方法;措施师道之不复;可知矣风尚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谈论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两生板演①特殊句式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B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动句②词类活用 A 意动用法a 吾从而师之b 孔子师郯子、苌弘B 名词用作动词a 吾师道也b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C 形容词用作名词a 圣益圣;愚益愚b小学而大遗三、翻译巩固1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 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3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四、体验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08高考浙江卷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就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贼《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多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公诗以六义为主;不赏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本文有删节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会昌初致仕致仕:做官..B.居易累以忠鲠遭摈累:屡次..C.与胡杲……李文爽燕集燕:通“宴”;宴饮..D.不赏艰难艰难:艰涩..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重点分析讲评A.权贵有嫌其出位B.乃放纵诗酒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今其智乃反不能及C.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D.与刘宾客齐名今是溪独见辱于愚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及览其诗卷B.流闻于禁中C.老妪问解则录D.伪者国相即能辨之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5.8分⑴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①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2分②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3分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D.吾从而师之2.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B.而耻学於师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D.吾从而师之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B.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传:流传C.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圣:圣明;愚:愚蠢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固:本来《师说》复习学案沂南一中冯治超教材篇目:《师说》高考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能力层级:B级理解复习目标:1、复习巩固名句2、梳理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实词“道”;虚词“其”“乃”;特殊句式“被动句”“宾语前置”3、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复习学案:一、名句默写分两组检查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⑵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08年福建卷⑶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⑷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二、文言知识梳理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找出该句的文言现象并进行拓展①通假字在写这个句子时我们应注意哪个字“受”通“授”传授本课还有其它的通假字;举例说明..如:“句读知不知;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②古今异义学者:求学的人———〉吾从而..师之跟随而且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一般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的方面学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一定③“所以”用法:表原因…原因举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表凭借用来…的/…的凭借举例: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梳理第一段中其它的文言现象;并回读文本第一段整理上述知识..⑵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找出该句的文言现象并进行拓展这一句中重点需要掌握“其”的意义和用法;这两个“其”都是代词..请速读第二自然段找出“其”作为语气副词的不同用法..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表推测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表反问“其”做语气词时还可以表示哪些语气表婉商吾其还也表祈使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归结“其”的用法其①代词②语气副词③连词④形容词词头在刚才复习“其”的用法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在这里“乃”是“竟然”的意思;这个虚词用法非常重要;我们一起总结一下..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的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表判断;是度王至军中;公乃入副词;才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却;竟然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只;仅仅总结:乃①表判断;是②代词;你;你的③副词;才;却;竟然;只;仅仅④语气词⑤乃尔梳理第二段中其它的文言现象;并回读文本第二段整理上述知识..⑶自由读文本三、四自然段;梳理重要的文言现象..⑷在刚才默写的四个句子中有一个共同的文言实词“道”;它是高考考纲要求我们掌握的120个实词之一;它有很多义项;我们一起总结一下..有碑仆道道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道理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主张;思想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规律;法则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方法;措施师道之不复;可知矣风尚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谈论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两生板演①特殊句式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B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动句②词类活用 A 意动用法 a 吾从而师.之 b 孔子师.郯子、苌弘B 名词用作动词 a 吾师.道也 b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C 形容词用作名词 a 圣.益圣;愚.益愚 b小.学而大.遗三、翻译巩固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四、体验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08高考浙江卷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就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贼《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多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公诗以六义为主;不赏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本文有删节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会昌初致仕..致仕:做官..B.居易累.以忠鲠遭摈累:屡次..C.与胡杲……李文爽燕.集燕:通“宴”;宴饮..D.不赏艰难...........艰难:艰涩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重点分析讲评A.权贵有嫌其.出位B.乃.放纵诗酒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今其智乃.反不能及C.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 D.与.刘宾客齐名今是溪独见辱于.愚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及览其诗卷B.流闻于禁中C.老妪问解则录 D.伪者国相即能辨之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5.8分⑴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①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2分②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3分。

10.2《师说》复习学案

10.2《师说》复习学案

师说【文言翻译】1、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4、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11、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1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4、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名句默写】1.《师说》中,韩愈认为士大夫们不能像“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那样相互为师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年相若”、“道相似”,如果彼此为师,就会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尴尬局面。

2.在信息时代,能力与年龄不再有直接的关系,各行各业涌现了一大批年轻的专家。

这可以用《师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释。

3.韩愈在《师说》中也明确提出了择师的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随着时代的进步,IT行业出现了很多学生业绩赶超老师的事例,许多人用韩愈的《师说》中两句话发感慨,这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说复习教案

师说复习教案

师说复习教案一,导入我们刚学习过荀子《劝学》,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人们的修养与学问可以得到提高,人们的素质可以得到改变。

那么,学习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是自学,或是从师学习?答案应该是不言自明的。

二,示范复习课文第一段1,学生范读课文,理清本段思路理清层次:提出中心论点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原因从师的标准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

/……,……也。

/……者,……。

/……者也。

/……,……)2、用副词“乃” “即”“非”等帮助表示判断。

梁父即项燕。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3、文言中也有“是”“为”作判断动词的,但较为少见。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王勃《送杜少府之广陵》)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史记·项羽本纪》)“所以”是常见的凝固结构,主要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方式、手段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等。

1、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

(《荀子·议兵》)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三国志》)3、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诸葛亮《出师表》)“所”1、处所。

2、代词。

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事物/地方等)”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辞》)3、为……所……,表被动。

术怒攻布,为布所破。

(《三国志》)4、表大概的数目。

父去里所,复还。

(《史记·留侯世家》5、假若,如果。

余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的动词”,专指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和形容词。

(“使动用法”即“使宾语干什么”)1、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

(《孟子·梁惠王下》)(使动,使……小。

客观)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等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意动,认为……小。

主观)名词的意动用法:A、吾从而师之。

(《师说》)B、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礼记》)形容词的意动用法:A、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师说》复习学案

《师说》复习学案

《师说》复习学案文言文专题复习学案2——《师说》【学习目标】 1.积累“师、道、传、惑”等实词,“其”“乎”等虚词。

2.熟练背写,准确翻译全文。

【学习流程】一.加点的词语(15分)(1)古之学者必有师()(2)耻学于师()(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4)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5)或师焉,或不焉()(6)小学而大遗()(7)术业有专攻()(8)不拘于时()(9)圣人无常师()(10)余嘉其能行古道()(11)作师说以贻之()贻笑大方(1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今乃以“看松”名庵()(_山东)(1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_年浙江卷)二、一词多义(每空1分,28分)徒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老大徒伤悲。

() 3.徒以吾两人在也()徒慕君之高义。

() 4.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5.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传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道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4.策之不以其道() 5.不足为外人道也(说)6.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

()其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_浙江) ②其皆出于此乎?()( _山东) ③其孰能讥之乎?()④则或咎其欲出者()⑤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⑥其若是,孰能御之?()⑦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⑧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⑨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⑩其自视也,亦若此也。

()(_湖南卷)⑾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_天津卷)(12)则或咎其欲出者。

()(_湖南)(13)其翼若垂天之云()(_四川)(14)尔其勿忘乃父之志()(_天津)乎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兴皆固让,安乎里巷。

)()(_山东卷)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生乎吾前()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⑤其皆出于此乎?()⑥嗟乎!(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则(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人教版高中高二上册语文《师说》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二上册语文《师说》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二上册语文《师说》课文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师说》全文。

理解《师说》的文言文句式和词义。

掌握韩愈的文学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作者的观点。

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师说》的文言文句式和词义理解。

2.文章的论证结构和作者观点分析。

三、教学难点1.部分生僻字词的识记和运用。

2.文章深层次内涵的挖掘。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文知识,如《论语》中的“师说”篇。

2.介绍《师说》的作者韩愈及其文学成就。

(二)课文原文阅读1.学生自读《师说》原文,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三)课堂讨论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师说》的理解程度。

2.学生代表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课堂讨论1.学生分小组讨论《师说》中所体现的尊师重道思想。

(三)课文背诵1.学生自读《师说》,加强记忆。

2.教师随机抽取学生背诵,检查背诵效果。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学生代表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课堂讨论1.学生分小组讨论《师说》中所体现的教育思想。

(三)写作练习1.教师出示写作题目:“以《师说》为鉴,谈谈你对尊师重道的理解。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学生代表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课堂讨论1.学生分小组讨论《师说》中所体现的人生价值观。

2.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师说》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五、教学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重难点补充:第二课时(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师说》中,韩愈是如何定义‘师’的?”学生A回答:“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说复习课教学案

师说复习课教学案

公道中学高考语文复习 (必修一) 之《师说》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2、掌握本文重点句式。

3、会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

学习重点:1、掌握本文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区别古今异义词。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为梳理识记,第二课时为练习。

)第1课时讲课时间:_________【教学流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过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谀.()苌.()聃.()郯.()欤.()蟠.()经传.()贻.()2、给下列语句断句(1)、人非生而知之者。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找出句中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或师焉,或不焉()4、找出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吾师道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吾从而师之()而耻学于师()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孔子师郯子()君子不齿()圣益圣,愚益愚()位卑则足羞()5、找出下面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1)古之学者必有师()(2)小学而大遗()(3) 吾从而师之()(4)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5) 师不必贤于弟子()6、实、虚词归纳(一字多义)(1)于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师不必贤于弟子()③耻学于师()④不拘于时()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2)之①择师而教之()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句读之不知()④人非生而知之者()⑤郯子之徒()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其①其皆出于此乎()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④余嘉其能行古道()⑤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4)则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5)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吾师道也()③不耻相师()④吾从而师之()⑤齐师败绩()(6)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④朔气传金柝()(7)乎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其皆出于此乎()7、特殊句式:①师不必贤于弟子()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③不拘于时()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8、翻译下列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教案优秀3篇

师说教案优秀3篇

师说教案优秀3篇《师说》教案篇一师说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理解韩愈阐明全新师道观念的斗争精神和“尊师重教”的观点;2、学习借鉴本文事理结合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议论文写作方法;3、积累掌握“传”“师”“道”“受”“固”“从”“也”“则”“于”“乎”“所以”等词的用法;4、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介绍背景材料,疏通文字障碍,正确理解课文。

2、归纳“所以、师、于、则、传、从、也、夫”等词的义项。

3、培养学生的背诵激情。

教学步骤:一、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发现疑难,课堂上提出,师生共同研讨。

如下为学生课堂上可能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准备好。

1、解题:“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论说文范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师”是本文要着重论述的论题。

“师说”,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韩愈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的,是他35岁时在长安当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的。

文章针对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痛加针砭。

着重阐明教师的作用和从事应采取的态度,有破有立,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作用。

本文是韩愈文集中的名篇之一。

柳宗元“自魏晋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学生),作《师说》,因抗颜(态度严正不屈)而为师。

世(世人)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2、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生三岁而孤,靠兄嫂抚养长大。

幼年好学不倦,到十七八岁,学问已有相当扎实的基础。

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登上仕途。

以后历任地方上和中央的一些官职,其间有两次因上疏皇帝提意见,被贬官,第二次差一点儿被处死。

最后官至吏部侍郎(相当于副部长),故亦称韩吏部。

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

又因死后谥“文”,故称韩文公。

韩愈、韩退之、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是同一人的许多异称。

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他的重要功绩,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美散文传统,坚决摒弃南北朝以来只讲究文章形式,不重文章内容,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文风,并提出要创造性地学习古文,反对模仿因袭,人云亦云。

10.2《师说》复习课件(共32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10.2《师说》复习课件(共32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第3段)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 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 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 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7.解释加颜色的词语
①师(以……为师 )
②徒( 同类的人 )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 师,老师也不一定超过学生, 懂得道理的时间有早有晚,学 术技艺(各)有(各的)专门研究, 如此罢了。(得分点:不必、 于、攻)
《陈涉世家》)(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________(《念奴
娇·赤壁怀古》)(7)复道行空,不霁何虹?________(《阿(6房)说,谈论
宫赋》)(8)于是废先王之道________(《过秦论》)
(7)廊道
(8)主张,思想,学说
(9)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过秦论》)
(9)途径、方法
(10)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复习(第二课时)
复习要求: 每段8-12分钟复习时间。 1、背诵本段课文。 2、本段课下注释所有内容(词、句、文学常识)。 3、结合预习阶段加点的所有字词内容,翻译文段。 4、本段的所有文意补充注释(结构、手法、作用)。
6分钟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19道P673”“35或P678” 两字及次常用字“师”“传”。
(第4段)李氏子蟠,年十七,好 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 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 《师说》以贻之。
10.解释加颜色的词语 ①嘉( 赞许 ) ②贻( 赠送 )
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 遍学习,不受时俗的限制,跟 我学习。(得分点:经传、通, 被动句)
11.理解性默写 ①《师说》是韩愈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好__古__文___”,点出了 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六__艺__经__传__皆__通__习__之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②文中揭示写作此篇文章的缘由的句子是“余__嘉__其__能__行__古__道__,作__《__师__说__》_ _以__贻__之__”。 12.翻译画线的句子 译文:__六__经__的__经__文__和__传__文__都__普__遍__学__习__,__不__受__时___俗__的__限__制__,__跟__我__学__习__。__ _(_得__分__点__:__经__传__、__通__,__被__动__句__) _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5篇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5篇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5篇高中语文《师说》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理清文章思路,掌握对比论证方法。

2、背诵全文3、培养学生尊敬师长、虚心求教的美德。

【教学设想】1、安排一课时教学。

2、早自习预习文章,疏通字义。

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4、利用抢答竞赛的形式,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路,逐段背诵,直至背下全文。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答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课件、记分牌。

【教学步骤】一、导入(课前播放《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音乐全屏展示。

)同学们,上课前给你们播放的歌曲好听吗?宋祖英深情的唱道: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你们知道我国的教师节是哪一天吗?为什么我国要设立这个节日,这又说明了什么呢?大家说的很对。

当今社会尊师重教已经巍然成风,但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却不是这样的,当时的情况如何呢?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唐代散文家韩愈的千古佳作《师说》,从中去找寻答案吧。

二、解题、出示教学目标1、解题:“说”,古代散文中的一种,属议论文范围,“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通常这类文体我们可以理解为“解说关于的道理”,“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教学目标:反复朗读、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三、朗读欣赏与指导1、让学生在配乐朗读中初步感知全文。

2、提出要求:听清字音、节奏。

四、研读课文,把握文章思路1、把全班分为三个大组,以抢答的形式进行竞赛,宣布比赛规则,每组派一位同学负责记分。

2、理清第一段思路:(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段。

)提问:找出本段中哪些句子交代了:人为什么要从师?择师的标准是什么?明确: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一段从师的必要:孰能无惑;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小结:这一段从正面论述了从师之道,首先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然后依次说明了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全班同学齐读第一段。

)(请同学按照思路背诵第一段。

师说复习教案

师说复习教案

师说复习教案教案标题:师说复习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复习,帮助学生巩固之前学习的知识和技能。

2. 提供学生机会回顾和理解学习内容,以便更好地应对接下来的学习任务。

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1. 复习重要概念、知识点和技能。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1. 复习材料:包括之前学习的课本、练习册、笔记等。

2. 复习活动:选择适合的复习活动,如小组讨论、问题解答、游戏等。

3. 学生分组: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合理分组。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引起学生对复习的兴趣,可以通过提问、展示问题或引用相关实例等方式。

- 激发学生回忆起之前学习的内容,例如通过观看视频回顾、展示图片等。

2. 复习(20分钟):-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复习方法和活动。

例如:a.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回顾并讨论之前学习的重要概念或知识点。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

b. 问题解答:提供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个别或小组合作解答。

教师可以提供提示或指导,确保学生正确理解和回答问题。

c. 游戏活动: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如闯关游戏、抢答游戏等,让学生在竞争中回顾学习内容。

- 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和加深理解。

3. 总结(10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复习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复习中的进步和发现。

-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困惑,教师给予解答和指导。

- 提出下一步学习任务,并告知学生如何备课和准备。

4. 作业布置(5分钟):-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进度,布置适当的作业,如完成练习册的特定练习、写一篇复习总结等。

- 强调作业的重要性和学习的连续性,鼓励学生主动完成作业并及时复习。

教学延伸:1.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要,进行个别辅导和巩固训练。

2. 利用多媒体资源或在线学习平台,提供额外的复习材料和练习题,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巩固。

2024年有关师说教案4篇

2024年有关师说教案4篇

有关师说教案4篇师说教案篇1【教学目标】分析《师说》一文所阐述的基本观点。

学习__正反对比,有破有立的'论说方法。

掌握文言实词“师、传、受、惑、贱、圣、愚、足、攻、经”的意义和用法。

【知识讲解】一、关于作者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文,又称韩文公。

在文学上,他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倡导者,被列于“唐宋八大家”之首。

其文论证严密,气势磅礴。

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

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

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

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

但不得志。

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

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移袁州。

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

政治上较有作为。

韩愈的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

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

他抨击二王集团的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

这些复杂矛盾的现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文学主张与创作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

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复习学案沂南一中冯治超教材篇目:《师说》高考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能力层级:B级(理解)复习目标:1、复习巩固名句2、梳理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实词“道”,虚词“其”“乃”,特殊句式“被动句”“宾语前置”)3、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复习学案:一、名句默写(分两组检查)⑴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⑵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08年福建卷)⑶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⑷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二、文言知识梳理⑴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找出该句的文言现象并进行拓展①通假字在写这个句子时我们应注意哪个字?“受”通“授”传授本课还有其它的通假字,举例说明。

如:“句读知不知,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②古今异义学者:求学的人———〉吾从而师之(跟随而且)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一般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的方面学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一定)③“所以”用法:表原因…原因举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表凭借用来…的/…的凭借举例: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梳理第一段中其它的文言现象,并回读文本第一段整理上述知识。

⑵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找出该句的文言现象并进行拓展这一句中重点需要掌握“其”的意义和用法,这两个“其”都是代词。

请速读第二自然段找出“其”作为语气副词的不同用法。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表推测)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表反问)“其”做语气词时还可以表示哪些语气?表婉商吾其还也表祈使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归结“其”的用法】其①代词②语气副词③连词④形容词词头在刚才复习“其”的用法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在这里“乃”是“竟然”的意思,这个虚词用法非常重要,我们一起总结一下。

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的)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表判断,是)度王至军中,公乃入(副词,才)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却,竟然)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只,仅仅)总结:乃①表判断,是②代词,你,你的③副词,才;却,竟然;只,仅仅④语气词⑤乃尔梳理第二段中其它的文言现象,并回读文本第二段整理上述知识。

⑶自由读文本三、四自然段,梳理重要的文言现象。

⑷在刚才默写的四个句子中有一个共同的文言实词“道”,它是高考考纲要求我们掌握的120个实词之一,它有很多义项,我们一起总结一下。

有碑仆道(道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道理)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主张,思想)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规律,法则)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方法,措施)师道之不复,可知矣(风尚)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谈论)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两生板演)①特殊句式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B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动句)②词类活用 A 意动用法a 吾从而师之b 孔子师郯子、苌弘B 名词用作动词a 吾师道也b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C 形容词用作名词a 圣益圣,愚益愚b小学而大遗三、翻译巩固(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四、体验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08高考浙江卷)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

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

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

”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

老夫前言戏之耳。

”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

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

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时盗杀宰相,就师汹汹。

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

权贵有嫌其出位,怒。

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贼《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

”贬江州司马。

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

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

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

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多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

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

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

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

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

自号醉吟先生,作传。

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

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赏艰难。

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

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

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

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

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

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

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

今尚存。

(本文有删节)【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

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

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会昌初致仕致仕:做官。

B.居易累以忠鲠遭摈累:屡次。

C.与胡杲……李文爽燕集燕:通“宴”,宴饮。

D.不赏艰难艰难:艰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重点分析讲评)A.权贵有嫌其出位B.乃放纵诗酒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今其智乃反不能及C.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D.与刘宾客齐名今是溪独见辱于愚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及览(其)诗卷B.流闻(于)禁中C.(老妪)问解则录D.伪者(国相)即能辨之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

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

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5.(8分)⑴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5分)①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2分)②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

(3分)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D.吾从而师之2.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B.而耻学於师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D.吾从而师之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B.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传:流传C.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圣:圣明;愚:愚蠢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固:本来《师说》复习学案沂南一中冯治超教材篇目:《师说》高考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能力层级:B级(理解)复习目标:1、复习巩固名句2、梳理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实词“道”,虚词“其”“乃”,特殊句式“被动句”“宾语前置”)3、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复习学案:一、名句默写(分两组检查)⑴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⑵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08年福建卷)⑶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⑷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二、文言知识梳理⑴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找出该句的文言现象并进行拓展①通假字在写这个句子时我们应注意哪个字?“受”通“授”传授本课还有其它的通假字,举例说明。

如:“句读知不知,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②古今异义学者:求学的人———〉吾从而..师之(跟随而且)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一般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的方面学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一定)③“所以”用法:表原因…原因举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表凭借用来…的/…的凭借举例: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梳理第一段中其它的文言现象,并回读文本第一段整理上述知识。

⑵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找出该句的文言现象并进行拓展这一句中重点需要掌握“其”的意义和用法,这两个“其”都是代词。

请速读第二自然段找出“其”作为语气副词的不同用法。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表推测)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表反问)“其”做语气词时还可以表示哪些语气?表婉商吾其还也表祈使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归结“其”的用法】其①代词②语气副词③连词④形容词词头在刚才复习“其”的用法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在这里“乃”是“竟然”的意思,这个虚词用法非常重要,我们一起总结一下。

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的)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表判断,是)度王至军中,公乃入(副词,才)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却,竟然)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只,仅仅)总结:乃①表判断,是②代词,你,你的③副词,才;却,竟然;只,仅仅④语气词⑤乃尔梳理第二段中其它的文言现象,并回读文本第二段整理上述知识。

⑶自由读文本三、四自然段,梳理重要的文言现象。

⑷在刚才默写的四个句子中有一个共同的文言实词“道”,它是高考考纲要求我们掌握的120个实词之一,它有很多义项,我们一起总结一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