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驰的扩张与衰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顺驰的扩张与衰落
背景简介
最近几十年,中国的房地产业可谓发展神速。
房价持续走高,房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拉动经济的一个重要砝码。
房地产业的欣欣向荣究竟是泡沫经济还是巅峰。
顺驰房地产公司曾经一度被媒体称为中国地产界最灿烂的神话。
1994年,孙宏斌从天津的一家二手房中介店起家,苦心经营12年,打造出中国地产界最剽悍的黑马——顺驰中国。
曾辉煌一时的顺驰中国,如何从商业帝国走向巨星陨落。
此报告将探究其营运模式及成败策略。
孙宏斌与顺驰中国
“地产狂人”,“地产悍帅”—孙宏斌
孙宏斌,山西人,是清华大学的硕士高材生。
1990年成为了联想集团的发展部主管。
1992年,以挪用公款的罪名,被判有期徒刑5年。
1994年,又被判定减刑,与3月刑满释放。
可以说,他的入狱和他日后一手创办顺驰房产,都与一个人有很大关系。
他就是柳传志。
1990年,孙宏斌被破格提拔为联想集团企业发展部的经理,主管范围就是他在全国各地开辟的18家分公司。
然而,孙宏斌的理念与公司整体他们开始向柳传志报告孙宏斌的情况。
最后,一纸"孙宏斌权力太大,结党营私,分裂联想,联想要失控!"的理由将柳传志从香港请回了北京。
柳传志回到北京之后马上进行了调查,发现孙宏斌的事情确实不是"空穴来风":外地分公司,人由孙宏斌选取,财务不受集团控制,还有人说希望孙宏斌带领分公司"独立"出去。
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柳传志马上宣布:孙宏斌调离业务发展部,调任业务部任总经理。
1992年8月22日,在孙宏斌拒绝承认自己有罪的情况下,法院以"挪用公款13万元"的罪名判处孙宏斌有期徒刑5年。
对于柳传志来说,涉世不深、不知江湖险恶的孙宏斌不难对付。
一旦确定"不可救药",柳传志马上快刀斩乱麻,决不手软。
出狱前夕,孙宏斌跟把他送进监狱的柳传志坐下来一席恳谈,挫折好像一点儿也没有损伤他预言家式的激情,他强调自己决不屑于提着刀子在街上乱转,将来也不会切入IT业,只是想在自己辉煌的未来中有柳传志的影子。
孙宏斌出类拔萃的偏执与近乎僵硬的冷静,使得老江湖柳传志对其刮目相看。
其后,联想不仅借给他50万元在天津开办顺驰房地产咨询公司,还为他与银行取得联系,作为他第一个开发项目的合作伙伴,并以联想的无形资产帮他圈地、融资。
这两个本该怒目相向的男人,竟然长时间上演了一出惺惺相惜的悲喜剧,让世人对孙宏斌的笃定与城府瞠目。
1994年,出狱后,孙宏斌就创造了牢狱之灾走出来的神话。
从美国学成回来后,孙宏斌创办了顺驰房产代理公司。
在天津房产二级市场占到30%的份额。
津房产二级市场占到30%的份额。
1996年,顺驰集团开始发展房地产。
占到一级市场15%的份额,并逐渐在北京和上海设立分支机构。
在天津有60多家市场销售网络。
成为当地最大的房地产商。
据《新财富》杂志披露,顺驰在2001年的房地产开发销售额只有4亿元,在当时只是一个小规模的开发商,然而到了2002年,招拍挂提供了历史性的机会!2002年6月,顺驰成功竞得天津塘沽一块地皮,综合费用甚至比协议价还要实惠!仅仅3个月,在这块地上所开发的“莱茵春天”就开盘销售。
从2003年8月到2004年4月,顺驰先后从华北、华东和华中等拍得10余块土地,行动之迅速令人咋舌,2002,2003,2004年的销售额狂飙到了14亿,40亿,95亿。
年增长率分别为250%,185%,138%。
连续三年的高速增长,使其迅速跻身于中国大型开发商的行列,孙宏斌对这匹黑马一直寄予厚望,他在2003年精心设计了它的整体发展战略。
两年之后,顺驰成功进军全国16个一线城市,拥有了 42个项目,并成为2004年中国内地房产销售冠军。
天价制造者”的大手笔更是惊人。
顺驰的销售额随着广泛深入地参与招拍挂而扶摇直上。
如果保持这样的速度。
那么3到5年内,达到管理层预计的1000亿销售额目标也并非天方夜谭。
当时,顺驰在3004年提出年销售额100亿的目标时,引来了业界广泛质疑,然而。
2004年年底,95亿的成绩单交出后,人们终于相信顺驰中国这个房地产界的灿烂神话。
顺驰帝国成功进军了中国16个一线城市,拥有42个项目,并且拿下了2004年,房地产销售冠军。
“快速开工,快速开盘,快速回流资金”是其始终如一的目标。
中国房地产业的特点
房地产业就是从事房地产的开发组织、经营管理、买卖和租赁以及中介、咨询、评估等服务的行业。
从产业模式和运营模式来讲:整个发展过程学习香港模式。
所谓“香港模式”,就是指房地产开发从投资买地、开发建设到营销销售、物业管理等环节全部由一家开发商独立完成,建立起一条以这个堪称“全能开发商”为核心的纵向运作链,形成一种全程的开发模式。
国内房地产大多遵循这模式从原始积累并实现了全国性大规模扩张
而就其产业特点,有以下几个:
第一,区域性较强,企业竞争不完全。
我国房地产呈现出地域分布不均衡性,房地产企业基本集中在北京、上海、江浙等地,而中西部地区房地产企业则比较少。
另外我国房地产企业还呈现出较强的区域性,某一地区的市场,外地房地产企业很难打入。
第二,受土地、资金的高度制约。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相对土地较少,房地产业发展相当迅速,所以不少地方出现了寸土寸金的情况。
另外,我国大多数房地产企业正处于发展阶段,特别是民营房地产企业,可用于开发的资金相当紧张,银行贷款又受到一些政策的限制。
所以,土地和资金就成了制约我国房地产企业发展的因素之一。
第三,高负债、高风险、波动性大。
房地产企业在发展时,往往要承担很大的债务。
而房地产业的市场竞争是相当残酷的,无数房地产企业的倒下已经证明了这个行业的高风险性。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我国的房地产企业往往是各领风骚三五年,整个房地产业受到政策、市场等条件的影响,也是时而火爆、时而降温。
因此高负债、高风险、波动性大也就是我国房地产业的又一大特点。
第四与银行联系紧密,政策性特别强,80%贷款资金来源来自银行,政府信贷政策对银行波动大
第五,与政府关系密切。
过去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和房地产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我国房地产行业与政府的关系密不可分。
纵观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每一个阶段都与国家或地方出台的一些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
同时房地产企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从项目的立项审批到工程结束的验收,都不可避免地与政府相关部门发生种种联系。
附:图表及解释 开发商银行贷款
政府垄断土地
消费者嫁接高成
本
福利性住房低收入群众
拍卖土地
销售
回款合作方和
股东的资
金各项税款
基本特征:高地价、高房价与基本福利房保证
开发商主要依靠银行进行融资, 政府依赖土地财政,房地产业成为经济支柱, 政府、银行和房地产开发商的利益客观上捆绑在一起,而这三家获利的关键是地价与房价上涨, 场在向消费者转嫁高成本的同时,政府不得不拿出部分土地收入为低收入群体提供福利性住房。
高地价、高房价与基本福利房保证构成“香港模式”的基本特征
高效现金流
现金流对任何一家房地产企业都不陌生,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资金是涉及到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但没有像顺驰夸张到上至经理下至员工言必提之,称之为“企业的血液”。
加快现金流这种模式,就是顺驰的招牌战术。
现金流的充沛与通畅,是企业生存立足和健康经营的前提,很多企业就是因为难以控制现金流,不能判断资金流转的周期,而导致崩盘。
现金流也是每一家房地产企业应该追求的 东西,有时候比利润还重要。
我们知道,目前在零售业利润较薄但短期现金流量大,而传统上房地产业的做法是,需要长期沉淀资金,只能依赖启动销售立即获得高利润。
因此,顺驰
的做法更像国美和苏宁这样的流通商,是参照了家电业的赢利模式。
企业发展到目前的阶段,其实做的是现金流的生意,能够在允许的账期内尽可能地提高自己的资金利用率,就是企业一切运营、一切操作的出发点。
随着地产格局的演变、市场竞争的加剧,地产商越来越注重公司的运营模式。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顺驰长线作战,由此带来的资金、人力资源、项目销售成功率、管理等等制约其成长的问题,势必逐一呈现。
顺驰是如何突破成长中的种种障碍的?好多人看不懂顺驰,就是因为他们按照原有的模式和即有的规则来评价,而顺驰早就打破了老的模式。
有着“地产戴尔”之称的顺驰,在商业模式上的确与其有着惊人的神似。
戴尔模式的核心是高效流程、节省成本、降低价格,公司根据订单订购配件,无需囤积库存和占用资金,其生产和销售流程都确保了高效运转。
而顺驰这个企业最大价值就在于,给整个房地产行业提供另外了一种可能,一种缩短开发周期、提高资金周转的高效模式。
因此有人评价说,顺驰的运营模式是非常规的,顺驰以速度\战略\低利润等为王牌,而以万科为代表的传统企业以稳健\品牌建设\单个项目利润等为目标。
付款方式比地价重要
宏观调控给地产行业带来的一个重要影响是:新时代来临了,必须以新方式去思考地产世界与自身的组织形式。
如果把一个企业的资金流比喻成橡皮筋的话,能承受多大的张力,一在于它的质地,二在于它的松紧程度。
好的企业可以承担很大张力,源于好的质地,这个质地就是一个企业的解决方案,是一个把握市场的商业模式,关乎这个企业的布局、架构、团队。
万通冯仑也有一套著名的开发模式论:第一种类型为沃尔玛模式,比较典型的是企业是万科,在不同城区的郊区大规模的拷贝,产品极其单一化,目标客户极其准确,体制上采取一个总部强势控制,有计划地在郊区连锁开店,经济增长非常快。
第二种类型为百货公司模式。
现在的华润置地是这个模式,即在同一个地域,各种产品同时做,产品多样化,像一个百货公司高中低档什么产品都有,商户、写字楼、住宅、酒店、公寓。
第三种类型为精品店模式。
这是万通地产致力追求的模式,只在少数高端市场进行精品店经营,营业额较高。
顺驰的模式,与上面提到的这些没法对号入座。
顺驰是在尝试新的、更有效率房地产开
发方式,孙宏斌称之为“戴尔模式”,它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通过缩短开发周期来降低财务风险。
首先,顺驰认为付款方式比价格还要重要,在买地的时候一是看价格,二是看付款方式。
对于拿地很多的顺驰来说,只要制定一个周密的财务计划,对每一块土地制定付款计划,有的先行给付20%,有的首先给付30%,土地款进行有计划地给付过程,办齐部分土地手续后,就马上进入操作阶段。
通过获取土地前充分的市场、方案等工作,尽可能地缩短项目运作周期,经过几个月的开发周期后,很快实现销售回款。
很多人对于顺驰的资金使用状况都有着很大的误读。
“高价”掠地是黑马顺驰的一大特征,最受争议,不到1年时间,顺驰在十几个大中城市频频举牌,需要交付的土地出让金大致近百亿元,对任何一个民营企业来说,都是天文数字。
但说到土地款,每一幅大宗土地的拍卖交易中,都会有一个“付款计划”,或者是中标者在事后与土地方商议指定,或者在投“暗标”之前,每位竞买者都会事先准备一个自己的付款计划,供评委审评。
这种付款计划的时限,可以是1年,可以是3年,但对大额土地交易来说,大部分不会要求开发商在1个月或半年内缴齐。
比如北京领海项目,首期付30%,第二个30%是在年底付的,其余的是在两年内付清。
地价款的付款方式要依合同规定,而各地规定都不一样,短则可能一个月,长则也可能三年。
至于有的“两年不开发收回土地”的规定,其概念是指在两年内“开始开发”而不是要在两年内“开发完毕”,因为大块地的开发周期需要4-5年。
顺驰的资金周转速度要远远快与其他同行。
2004年上半年由于大部分新获取项目都没有正资金流,需要靠库存项目资金来支持。
这得益于顺驰前几年的项目储备。
像天津市内太阳城、北岸华庭、梅江区域半岛系列、蓝色板块,以及区县众多项目等,又赶上火暴的市场机会,再加上部分银行、合作伙伴的资金支持,足够按期支付这些新增土地付款。
对于顺驰的竞争对手来说,真正值得关心的不是顺驰买地贵不贵,而是顺驰的模式是否可行,是否有竞争力,是否能够持久发展。
顺驰这样做,其实是在挑战房地产行业的既有规则。
挑战规则的风险是很大的,其中存在着非常多的不确定性。
也有专业人士指出,靠缩短开发周期来保护资金链,理论上完全可行,但加快速度的同时,也会带来其他一系列问题。
例如与政府的沟通,能否如顺驰所预想的那么顺利?销售回款是否真的能够按计划实现?工程质量是否能够完全保证?这些问题,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也不会完全在企业的掌控之
内,每一环节出现的问题,都有可能引发种种风险,令企业的算盘落空。
加快现金流,加快销售回款
房地产开发的秘笈是资金滚动运转,实现快速流动,但是在顺驰非常快的开发节奏里,怎样保证该卖的房子都卖出去,该买的地也都买来,而资金流不会断?这就说到了一个企业的现金流。
所有的商业本质都是一样的。
从年销售额几百亿美元的跨国巨人,到街头的水果小摊,在经营活动的本质上都会涉及到这个商业的本质因素——现金流。
所谓现金流,指一定时期内流入企业的资金与流出企业的资金之间的那个差额,所有的企业都需要一个正向的现金流。
现金流与其他几个元素:利润率、周转速度、资产回报和业务增长等,是所有企业赚钱的基本因素,构成了一切商业活动的躯干。
作为一个大型的、业务复杂的公司,更是要在这些核心问题上处理得当。
在顺驰,现金流是上上下下每个员工绷紧的一根神经,顺驰内部经常提到的说法是,——用现金流整合所有的行动,这个“所有”指的从买地开始到销售的全部环节。
他们认为,现金流是一个反映企业所有经营活动的一个结果值,要取得一个好的现金流,首先是需要准确的市场判断,优质的产品和快速的销售。
而对于多区域、多项目的开发公司来说,还要考虑一个适当的城市布局,高效的管理体系和优秀的团队。
从这个意义上说,现金流之于顺驰已经不是一个财务的概念。
2003年顺驰的销售回款是40亿,2004年平均每月都会有10 亿左右的回款,顺驰将这些回款周转起来,来支撑未来的项目。
为此,顺驰有一个完整的资金安排,这种安排每个月都在调,甚至每天在调,以保证不出问题。
用整个体系管理现金流,用现金流整合所有行动,顺驰这种对现金流的重视是业内鲜见的,产生了独树一帜的“缩短从现金到现金”商业模式。
这个商业模式是顺驰对行业本质的深度思考而得来的,因为缩短现金到现金的模式有助于有效规避风险,实施更有效率的开发。
现金流的稳定和快速,决定了资金的利用率和最终的回报。
它放大了资金的杠杆效应,资金流的快速运转,使公司可以比同等资金规模的公司做更大的业务。
顺驰的商业模式,是始终关注公司全部业务的财务指标,而不是其他企业所重视的产品环节或者单个项目的赢利
状况。
比如小商店店主的利润率很低,回报却很高,因为他能够把每天进的货品都卖掉。
据说美国一家大型超市货架上的卫生纸年周转率为365次。
在房地产行业,可以假设的是:如果一家公司,土地拿了两年才开工,如果拿地的钱是两个亿,那么就有这么多资金睡在账上暂时产生不了效益。
同顺驰三个月的开工周期相比,资金利用效率自然大打折扣。
在这点上,顺驰只要比竞争对手快半年,长期竞争下去,顺驰的优势就会相当明显。
所以说,现金流体现了一家开发商的实战能力。
顺驰的业务中心是围绕现金流来展开的,包括在全公司统一调度资金、延缓支付买地的钱、3-6个月开工、提前收取业主购房款、利用合作伙伴的资金、上市等等。
这一整套办法,都在保证现金流的稳健。
顺驰模式依靠稳健而快速的资金流来运转。
从北京到上海,到南京,到苏州,几乎所有圈里人认为顺驰不可能在短短半年时间开盘销售,可是从结果来看,顺驰一一做到了。
2004年上半年,上海、苏州、南京、北京等多个项目都在6个月如期开盘销售。
缩短从现金到现金的模式
所谓商业模式,也可以叫做赢利模式,是回答企业靠什么样的运作方式去获利,说白了,就是解决钱从哪里来,钱到哪里去的问题。
这一系列工作流程中涉及的层面,一般包括了:采购、生产、资本运作、研发、组织能力和市场界面等多个环节。
而房地产企业在开发一个项目的时候,面临着四个重要的节点,从获取土地、项目开工、到项开盘和入住,这四个节点实际上意味着企业在获取土地以后就面临了付款的问题,而到项目开盘以后又面临着回款。
顺驰的商业模式就在于缩短这个付款和回款之间的周期,也就是“缩短现金与现金”的模式。
这种缩短现金到现金的模式,其核心在于加快资金周转,尽快实现销售回款,这就要求公司有极高的操作水平,有一个强大的体系保证。
尽快回款就是说明老百姓必须认同你的产品,认为这个产品值得他掏钱来买,这就需要开发商整体的操盘水平,无论是从土地获取还是从产品研发,还是工程运营企划、销售等等全部的整合要求有一个极高的操作水平。
为保证该卖的房子都能卖出去,该买的地也都能买来,资金流不会断,顺驰从商业模式、布局、
架构、团队等各方面把事情做好。
集团总部设有专门的组织架构,去研究全国各地不同的土地市场和政府推出的每一个地块,对每一个地块都需要做出准确坚决的判断,争取在买地环节上领先一步。
这种快速地从公开市场上获取土地的能力,可以从原材料方面支持公司庞大的销售量,在对产品的把握上,有一个强大的产品能力,可以让顺驰快速地进入一个新的市场,扩大客户资源。
还有一个强大的销售变现能力,可以使顺驰将产品快速销售出去,快速地回笼资金。
土地获取能力和产品能力是销售变现的基础,而强大的销售变现能力直接创造了源源不断的现金流。
其实这种资金滚动模式并不新鲜,但是顺驰有能力把它做得更彻底。
顺驰研发中心负责人唐镝声总结说:首先,尽快开工要求我们具备高效快速的项目设计管理能力。
第二,尽快销售回款需要我们具备准确的市场判断能力,这一点就需要我们得到客户的认同,并且需要把市场判断准确地表达到产品当中,才能作到受市场追捧和欢迎的项目,才能让老百姓掏钱买我们的房子。
第三,要求高水平的操作能力,作为产品研发来说是项目的牵头部门,要求我们不但具有高水平的专业能力,还需要对成本、现金流、销售市场等保持高度的敏感度。
顺驰2003年销售面积达上百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额40亿元,卖出将近一万套房子,这种强大的销售变现能力,保证了顺驰“缩短现金到现金”模式的实现。
关于资金
顺驰一直是采取综合资金解决方案,而不是单一渠道的银行贷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合作伙伴。
包括天津的天津信托、华厦、滨海市政、市政投资、津滨发展、津报集团,包括联想、北京首创,包括全球知名的摩根士丹利等,都是在各个领域首屈一指的优势企业。
而且这些合作伙伴关系都是以股权投资的方式,其特点是风险共担,共同发展。
和信托公司、境外基金的合作。
如天津首个房地产项目集合信托就是天津信托公司发行的顺驰“蓝调街区”项目。
不断开拓融资渠道。
房地产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行业,而开发行业的资金紧张是一个全国范围内的普遍现象。
目前我国金融配套条件不发达、不成熟,为开发企业服务的融资工具极其有限,资金成为整个行业的瓶颈——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
但是顺驰同任何一家同
行一样努力地解决这个问题,共同攻克这个难题。
顺驰正在不断开拓融资渠道,比如密切筹备中的赴港上市,与国际投资银行的战略合作等。
顺驰为什么被低价收购
财务风险
企业扩张不可避免的会碰到融资问题,根据顺驰的战略目标不可能不进行股权融资,而其一直认为上市融资对公司的现金流影响不大。
直到2004年当感觉到资金紧张时,才做出香港上市的打算,最后没能成行,最重要的原因是港交所对顺驰的财务状况不满意,这正是战略实施错误的后遗症。
随后进行的与摩根斯坦利的“对赌”协议也在最后一分种告吹,同样是因为摩根斯坦利认为顺驰近期根本无法达到理想的利润水平。
顺驰在天津的成功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采用的另一种融资模式:在具体项目上引进股权投资者,就是在某一个单个项目上引入合作伙伴投资,共享利润,这些合作伙伴多为天津当地企业或政府,据说顺驰在合作伙伴上拿到的钱比银行贷款还多。
但是这种方式在进行全国扩张时可以使用吗?合作伙伴对他们的高价拿地行为可以完全接受吗?新合作伙伴的开发不需要更多的时间?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顺驰没有评估大规模扩张所面临的财务风险,没做好准备就贸然行动,当出现财务困境的时,却发现此时无人肯雪中送炭。
香港路劲基建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提出了苛刻的条件,急等救命钱的顺驰有什么选择?哪还管得了低价不低价!
人力资源风险
企业的扩张同样需要大量的人才储备。
这一点上顺驰也很特别,他们喜欢大胆使用年轻人,经验和年龄在这里不是优势。
在顺驰,20多岁的副总经理、总经理有很多,他们多是大学毕业时候加入顺驰,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被提拔任用的。
不仅如此,顺驰管理层更信奉“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原则,对这些年轻人充分授权。
在某种意义上,这体现了一种尊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