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地理重点简答、问答教程文件
中国经济地理
绪言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一、简答题1、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什么?答: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对象: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整个国土及各个区域为范围,研究各经济部门的空间分布及其地域组合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与规律。
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第一、对条件的分析与评价;第二、对产业结构的研究;第三,对经济区域的研究;第四、对存在问题及潜力的剖析;第五、对经济发展方向的研究。
2、怎样理解中国经济地理的学科特性?答:中国经济地理具有三大学科特性:第一,区域性。
这主要体现在:一是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主题——经济—产业布局,总是与具体的地区条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是影响各个产业部门和经济区布局的多种条件或因素,都有它特定的区域性;三是影响产业部门和经济区布局的条件之间、各个产业部门布局之间,以及诸条件与经济—产业部门布局之间,其地域组合状况是复杂多样的,地区差异明显。
第二。
综合性。
中国经济地理的综合性是在区域基础上的综合,与它的区域学科特性是紧密相联的。
区域综合的基本内容,乃是揭示各个经济区域的结构、特点、成因、区内差异以及区际的联系。
借助综合,可以将同区域外部有着广泛联系的各个要素和部门在区域内部组成一个整体。
第三,统一性。
统一性又称人地相关性。
中经济地理属于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经济地理学范畴,其研究必须突出人地关系这个中心;另外,在研究中需要强调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的相互结合。
二、论述题1、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和劳动地域分工论是中国经济地理的基础理论?建议这个问题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回答:第一,分别说明人地关系论和劳动地域分工论的基本原理。
第二,结合中国经济地理的研究内容,指出人地关系论和劳动地域分工论在中国经济地理研究中的指导意义。
中国经济地理第一章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中国矿产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具有大矿集中、小矿分散、地区分布不均的明显特点。
2、从气候带来说,我国土地的大部分位于最适宜人类活动的温带和亚热带。
中国经济地理重点简答、问答教程文件
中国经济地理重点简答、问答中国经济地理1、中国人地关系协调的目标与途径? P.16目标:①生态过程的破坏最小;②资源的保护最大;③稳定人口;④要实现协调发展中的最有效益。
途径:①普及环境教育,强化群总的环保意识;②珍惜每一寸土地,提倡精细开发,充分发掘土地活力;③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种水土资源优势,发展综合发展的“大农业”;④实行环境责任制,走一方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道路;⑤实施节省资源、适度消费的发展模式;⑥进一步搞好国土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⑦继续实行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2、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P.70农业是我过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事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面貌,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面临的主要问题:人均耕地少,农业自然资源短缺;农村经济发展快,但总体水平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总体呈增长趋势,但抗灾能力较差;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投入效益不高;农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区域发展不平衡。
采取战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
中国现代化集约农业的内容:①在持续利用多种食物资源基础上,继续调整食物和营养结构,提高人民身体素质;②进一步依靠科技进步,以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农业技术精华与吸收现代化高新技术相结合;③目前仍以技术密集与劳动力密集相结合为主,逐步发展技术、资金密集型的生产体系;④大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⑤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⑥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⑦发展多种经营方式、多种生产类型、多层次的农业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
优先重点发展领域:①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管理体系;②建立食物安全和预警系统;③建立实施“种植业三元结构工程”规程;④建立资源开发利用监测体系;⑤建立农业生态工程和环境保护体系;⑥建立持续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体系。
中国经济地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x
一、名词解释配第克拉克定律该定理是克拉克于1940年在配第的国民收入与劳动力流动之间关系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
该理论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平均国民收入的提高,于是,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当平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
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Z间的分布状态是,第一次产业劳动力减少,笫二次和笫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产品生命周期简称PLC,是指产品的市场寿命。
一种产品进入市场后,它的销售量和利润都会随时间推移而改变,呈现一个由少到多由多到少的过程,就如同人的生命一样,由诞生、成长到成熟,最终走向衰亡,这就是产品的生命周期现象。
所谓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进入市场开始,直到最终退出市场为止所经历的市场生命循环过程。
产品只冇经过研究开发、试销,然后进入市场,它的市场生命周期才算开始。
产品退出市场,则标志着生命周期的结束。
波特钻石模型是分析国际竞争优势的工具,波特认为影响一个国家某一个行业国际竞争优势由以下六点:(1)生产要索(2)需求状况(3)相关产业(4)企业策略、结构或竞争对手(5)政府行为(6)机遇城市群所谓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有少数的城市群是多核心的例外)特大城市(小型的城市群为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门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Z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雹装备制造业通常认为,制造业包括装备制造业和最终消费品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进行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工业的总称,即“生产机器的机器制造业覽装备制造业乂称装备工业,是为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而制造各种技术装备的产业总称。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其产品范围包括机械、电子和兵器工业中的投资类制成品,分属于金属制品业、通用装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装备及器材制造业、电了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装备制造业7个大类185个小类。
经济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经济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经济地理学重点知识梳理(精简版)【名词解释】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 规范性分析:从经济区位选定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3. 实证主义分析法: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活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4. 区位: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从区位理论的意义上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5.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6. 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7.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8. 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9. 门槛规模:能够维持某项生产活动的最小市场规模。
10. 规模经济:对某些经济活动来说,规模越大,效益越好,直到达到某一最佳规模,称为规模经济。
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11. 环境因素是指对经济活动产生间接影响的因素;它们既不像投入要素那样直接进入生产过程,也不像市场那样直接决定产品的去向;环境因素作为外在条件限制或促进经济活动。
12. 交通:交通现象一般可具体表述为:“从出发地A到目的地B,通过连接A,B,C,D的交通线,使人或物质产生移动。
”13. 交通网络密度m = L / A 是线路总长度与区域面积之比。
14. 杜能环:杜能画出了当时各种农作物的地租曲线,然后根据不同区位的地租高低,画出了最佳的作物空间配置图,称为杜能环。
15.区位因子:能造成企业成本空间差异的因素,这些因素使得特定区位可以带来成本的节省。
分类:一般因子、特殊因子、集聚因子、分散因子16. 综合等费用线:是总费用相等的点的连线。
17. 集聚因子——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分散因子——分散因子是集聚的反作用力,是随着消除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
《中国经济地理》 (1)解析
中国地理(经济地理部分)第一章国土与人民第一节我国的领土一、地理位置1、概念地理位置是一个区域或城镇居民点或厂矿企业等与其外在的某些自然现象和经济现象的空间关系数理地理位置——某区域与其外在的赤道和本初子午线的空间关系自然地理位置——某区域与它外在的某些自然现象的空间关系政治地理位置——这是相对于一个地区或国家而言,它与相临地区或国家的相互关系经济地理位置——某区域与它外在的具有经济意义的物质要素和环境的空间关系2、优越的地理位置◆数理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位置(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背陆面海)◆政治地理位置(邻国15个。
海域邻国多,对国家在安定的环境下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经济地理位置(海陆交通都可以,较内陆国家优越。
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重心从大西洋到太平洋,中国处在太平洋的西岸,使得中国能过更快的进入全球经济大循环中。
)3、地理位置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地理位置是影响区域经济地理特点的基本条件2)地理位置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变化,随时间推移而变化3)地理位置对经济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但可起延缓或促进作用二、边界1、概念边界又称疆界,它是指一国领土与临国领土或公海的界线,它是国家领土主权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构成国家领土所有权的组成因素。
(边境——指边界线两侧一定宽度的区域)边界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方式:◆有传统习惯形成◆由条约制定(它是在传统习惯的基础上,通过临国之间的友好协商、互谅互让而制定的)边界的类型◆自然边界◆人文边界2、中俄边界(中苏边界)3、中印边界4、边海1)概念领海——沿海国从其全部海岸的最低落潮线或选定一条基线(称领海基线)向外延伸,划出一定的宽度并属于其主权管辖之下的一带海域称为领海。
基线(领海基线)——沿海国划定其领海外部界限的起算线直线法:海岸线较平直,取与海岸线平行的最低落潮线为领海基线。
直基线法:指在海岸线极为曲折或近岸海域中有一系列岛屿的情况下,可在海岸或者离岸岛屿上选择一些适当点,采用连接各点的办法形成领海基线。
中国经济地理学课程知识点总结
我国经济地理学课程知识点总结一、地理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1. 地理环境对农业的影响我国地理环境多样,南方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稻谷等作物的种植;北方气候干燥,适宜小麦等作物的种植。
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差异化发展。
另外,地理环境的不同还决定了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式和规模,这直接影响了我国农业的生产效率和产量。
2. 地理环境对工业的影响我国地理环境资源丰富,南方地区的水资源和煤炭资源较为丰富,适宜发展以水力和煤炭为能源的工业;而北方地区的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较为丰富,适宜发展以石油和天然气为能源的工业。
地理环境对我国工业的布局和发展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地理环境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我国地理环境的山川纵横使得交通运输发展不均衡,东部地区的交通条件较好,交通网络较为密集,而西部地区由于地形复杂,交通条件相对较差。
这直接影响了我国各地区的经济通联和资源配置。
二、我国经济地理学的地区差异1. 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包括华东、华南和华中地区,这些地区地理环境良好,经济发展较为先进,工业、商贸、金融等第三产业比重较大,是我国经济的发达地区。
2. 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包括中原地区、江汉平原、川渝地区等,这些地区地理环境一般,经济发展处于中等水平,农业占比较大,工业也有一定发展。
3. 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包括西南地区、西北地区、青藏高原地区等,这些地区地理环境较为恶劣,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主要以农业和资源开发为主。
三、城市化进程中的地理问题1. 城市扩张带来的土地资源浪费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不断扩张导致大量土地资源被浪费,加剧了土地资源的不均衡利用。
2.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给城市交通运输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3. 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城市化进程中工业、交通、生活废弃物的排放增加,导致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人民生活和健康构成了威胁。
四、地理信息技术在我国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1.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资源评价中的应用GIS可以对资源进行准确定量评价,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
中国经济地理(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林婉如中国经济地理(第3版)(林婉如..
附录1章后习题参考答案与提示绪论■ 知识练习▲简答题(1)答:经济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各国、各地区经济(产业)布局的形成、发展条件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举例略。
(2)答:经济地理学的学科特点有地域性、综合性、社会性和预测性等。
举例略。
▲填空题(1)经济布局地域性综合性社会性预测性(2)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科学技术条件▲选择题(1)A (2)B (3)CD■技能训练略■观念应用▲案例题分析提示:涉及的经济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主要有部门经济地理学(工业、农业、交通等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地理学。
▲实训题老师指导学生应用经济地理学的原理分析当地的宏观经济布局。
第1章经济布局的条件■ 知识练习▲简答题(1)答:季风气候使我国冬季南北温差较大,夏季全国普遍高温。
这又使我国热量条件十分优越,有利于农业提高复种指数、扩大种植面积、提高产量。
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导致农业生产呈现出东农西牧、南稻北麦的基本格局,同时又使我国成为旱涝、风灾、寒潮、台风等气象灾害频发的国家,对农业生产十分不利。
(2)答:我国能源绝对数量多,种类齐全,在分布上存在既广泛又相对集中的特点,而且不同地区的能源种类存在一定的互补性。
但我国能源资源在总量、分布与结构上也存在着明显不足。
我国矿产资源总量可观,种类齐全,是世界上矿种配套条件好、能最大限度满足工业生产发展需要的少数国家之一。
但矿产资源在种类构成、地区分布、埋藏条件等方面也存在明显不足。
(3)答:自然条件的多样性。
(4)答:我国人口分布总的规律是东多西少;平原盆地多,山地高原少。
(5)答:人口素质要通过多方面指标来反映。
它是指在一定生产力水平及社会制度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科技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及人口健康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文化教育及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快速、稳步发展,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口素质亟待提高,发展文化教育及卫生事业,全面提高人口素质,迫在眉睫。
中国经济地理重要知识点(考试版)
绪论一、中国经济地理在地理学科体系中的地位经济地理学:1、普通经济地理学2、区域经济地理学二、中国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是以中国整个国土及其各个区域为范围,研究各个经济——产业部门的空间分布及各个产业的地域组合(经济区)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与规律:1.我国文化资源与地理环境内在联系的规律性;2.历史时期经济开发与文化中心转移的规律性;3.人口迁移的规律性;4.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内地联系的规律性;5.改革开放后城市发展的规律性等。
三、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基本内容①条件: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人口劳动力资源、经济发展的历史基础、其他社会经济条件②结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③区域:区域空间结构(极核式、点轴式、网络式、城市空间结构)及演变④潜力⑤方向第一章中国人地关系总述一、人地关系的协调和矛盾表现在哪些方面?都江堰,黄土高原,江河上游生态保护屏障建设,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每万元GDP 对应的能耗二、中国人地关系协调的重大课题1.人口、耕地与粮食的协调2.协调城乡聚落的建设发展3.制止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经营,保持相对的生态平衡(资源开发补偿机制)4.人地关系严重失调地区的治理5.协调区域间经济的发展6.国土开发、整治与规划第二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一、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一)资源与自然资源的含义⏹关于资源的概念,至今还没有严格的、明确的,公认的定义。
⏹从词义上看,中文里“资源”是指“资财的来源”。
⏹英文里“资源”一词为Resource,是由Re和source组成。
Re含有再的意思,source表示来源。
⏹广义的资源: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
狭义的资源仅指自然资源。
⏹197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e ,UNEP)的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
地理教案二:中国经济地理
地理教案二:中国经济地理一、教学内容1.中国经济地理的基本概念2.中国经济地理的主要特征3.中国经济地理的区域发展及变化4.中国经济地理的经济发展模式及其优劣5.中国经济地理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经济地理的基本概念,掌握其主要特征。
2.了解中国经济地理的区域发展及变化,掌握相应的实证案例。
3.了解中国经济地理的经济发展模式,掌握其优劣。
4.了解中国经济地理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掌握其重点领域、方向和政策。
三、教学重点1.中国经济地理的主要特征。
2.中国经济地理的区域发展及变化。
3.中国经济地理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四、教学难点1.中国经济地理发展模式及其优劣。
2.对中国经济地理的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
五、教学途径1.课堂讲授通过教案,对中国经济地理进行详细的讲解,分析各种问题,提出思考点,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问题的探究兴趣。
2.群体讨论通过群体讨论,让学生能够充分地熟悉和掌握中国经济地理的主要特征、区域发展及变化、经济发展模式及其优劣、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关键内容。
3.实证研究通过学生的实证研究,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经济地理发展的实际情况,并分析其优点和不足。
六、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详细的讲解,让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中国经济地理的主要概念和特征。
2.演示法通过演示,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经济地理的区域发展及变化、经济发展模式等关键内容。
3.群体讨论法通过群体讨论,让学生能够相互交流和探讨,从而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经济地理的主要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
4.实证研究法通过实证研究,让学生能够进一步深入地了解中国经济地理的实际情况,并分析其优点和不足。
七、教学资料1.中国经济地理课程教材及辅助教材。
2.相关学术论文、书籍、新闻报道等资料。
3.实证调研报告。
八、教学内容1.中国经济地理的基本概念中国经济地理是一门研究中国经济地区空间格局、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经济区域划分和发展战略的学科。
中国经济地理路紫版考试重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经济地理路紫版考试重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中国经济地理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中国境内的地理空间与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经济地理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篇文章旨在探讨中国经济地理的特点和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展望中国经济地理的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经济地理的研究范畴广泛,涉及到城市规划、区域发展、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
经济地理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帮助我们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和地理差异,以及推动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
在中国经济地理的特点方面,首先要提到的是中国庞大的土地面积和多样的地理地貌。
中国的土地面积广阔,地貌多样,包括高山、平原、丘陵、盆地、河流和湖泊等多种地形地貌。
这种多样性为中国的经济地理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发展机遇。
其次,中国经济地理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发达的地区,拥有先进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
而西部地区相对落后,面临着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挑战。
这种区域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此外,中国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煤炭、石油、铁矿石等。
这些资源的分布也是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总之,中国经济地理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规律、分析经济差异以及推动可持续的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梳理中国经济地理的特点和分析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探索中国经济地理未来的发展方向。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一个长文的骨架,它提供了整篇文章的框架和组织结构,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理解文章的内容。
本文的结构如下:1. 引言1.1 概述1.2 文章结构1.3 目的2. 正文2.1 经济地理的定义与重要性2.2 中国经济地理的特点3. 结论3.1 总结经济地理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3.2 展望中国经济地理的未来发展方向在文章结构部分,我们需要简要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向读者展示每个章节的内容概要。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题
一、选择题1.我国人地关系中最突出的问题是( C )A.国土面积大,耕地总面积很小B.后备耕地资源丰富C.人口增长迅速,人均耕地越来越少D.草场过度放牧,草地遭受破坏,数量减少2.我国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作为基本国策,主要原因是( B )A.土地资源分布不均B.土地资源不可再生C.土地资源多种多样D.人口多耕地少3.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C )A.北方多,南方少B.西北多,西南少C.南方多,北方少D.东北多,西南少4.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是( A )A.兴修水库B.节约用水C.跨流域调水D.开发地下水5.有关我国石油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BD )A.我国石油资源总量丰富,每年都大量出口B.我国石油资源分布不均,南方多,北方少C.目前,石油已成为我国进口量最大的商品之一D.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主要的石油产地6.有关我国水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BC )A.我国南方水资源丰富,很难发生干旱B.我国水土资源的地区匹配合理,有利于农业生产C.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不可能发生水资源危机D.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难以满足当地群众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需要7.下列用水较紧张的城市是( A C )A.天津 B.南京 C.昆明 D.福州8.我国光能资源最丰富的是( C )。
A.东部季风区 B.西北干旱区 C.青藏高原区 D、云贵高区9.下列土地资源中,我国人均最少的是( C )A、草地B、林地C、耕地D、难以利用的土地10、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的有效方法是( C )A节约用水 B水价上涨 C跨流域调水 D兴修水库11.( B )我国耕地面积居世界A第一位 B第三位 C第四位 D第六位12.关于我国人均资源的说法,对的有( B )A.矿产资源我国为世界人均值的2/5B.耕地和土地我国为世界人均值的l/3C.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世界人均值的l/2D.森林资源我国为世界人均值的l/713.下列属于难利用的土地是( A )A.新疆的干旱荒漠地区B.黄土高原C.江南丘陵D.内蒙古草原14.我国可利用土地类型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 A )A.草地B.林地C.耕地D.建筑用地15.世界水日为( B )A.3月12日B.3月22日C.4月20日D.6月25日16.“中国水周”为每年的( A )A.3月22日~28日B.4月22~28日C.7月1日~7日D.8月1日~7日17.我国解决水资源不足的主要途径是(CD )A.开发地下水、海水淡化、开发利用冰川B.严格控制工业用水量和生活用水量C.跨流域调水和兴修水库D.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18.下面关于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BD )A.水资源的季节变化大而年际变化小B.水资源外流区多,内流区少C.水资源的季节变化是秋季多,春季少D.水资源分布,北方少,南方多19.我国华北地区严重缺水,除自然原因外,其主要人为原因有(AB )A.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B.水资源利用率低,水资源污染严重C.过度开发水资源 D.植被破坏,水土流失20.有专家预言,21世纪面临的最严重的资源问题是( C )A石油枯竭 B大量动物灭绝 C水资源短缺 D臭氧层出现空洞二、填空题1.经济地理学体系主要是由区域经济地理学和普通经济地理学两大部分组成。
经济地理复习重点.doc
经济必考1、区位:主要指菜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由于区位理论限定于研究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诸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2、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那里比别的场所用较少的费用生产的可能性。
3、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4、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
5、集聚因子: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來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6、扩散因子:是集聚的反作用力,是随着消除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
7、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
8、门槛人口:是指某种屮心职能在屮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止常利润的最低人口,也即某屮心职能在屮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
9、产品周期理论:死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然后,分析每个阶段的区位要求,从而把这些阶段与企业的区位选择联系起来,揭示跨国公司进行跨国投资的内在原因及规律。
10、主导产业:所谓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11、关联产业:是指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冇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按照与主导产业的联系方式,可把关联产业分成前向联系产业、后向联系产业和侧向联系产业。
12、潜导产业:潜导产业是指当而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來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
13、增长极:是指貝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心。
14、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15、、•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对于该研究对象可进行如下阐述:(1)机构及活动的内容(2)经济活动区位(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doc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doc1.可持续发展:实现区域发展中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长期共荣,这也正是人地关系协调的基本思想。
2.人地关系是自人类在地球上诞生以来就存在的一种客观关系,属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范畴。
“人”----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社会人:“地”…-指的是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地理环境,由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组成。
“人地关系”,是指生活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的社会中的人们,为了生存的需要,不断广泛地和深刻地改造、利用地理环境,增强适应地理环境的能力;同时,地理环境也更加深刻地影响若人类活动的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
3.人口人口指生活在特定社会状态下,特定区域一定时刻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群体的总和。
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地域环境内的有生命的社会群体。
4.人口结构:一定地区,一定时期人口总体内部个各种属性的人口数鼠及其比例关系。
包括自然结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域结构5.性别比:指总人曰中男性人曰数量与女性人曰数量之比。
(每100名女性人曰对应的男性人口数,若性别比>100,则男性多于女性,反之,女多男少。
)6.生态脆弱区指生态系统组成结构稳定性较差,抵抗外在干扰和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较弱,易于发生生态退化旦难以自我修夏的区域。
7.大气污染通常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污染的现象(国际标准化组织)8.水污染: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9.工业废渣是指在工业生产中,排放出的有?毒的、易燃的、有腐蚀性的、传染疾病的、有化学反应性的以及其他有害的固体废物10.产业结构:是指包括各个产业的构成、务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
具体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
中国经济地理重点概要
中国经济地理重点总结Mr.孔填空:1分*10,名词解释:3分*5,简答【第二章及以后】6分*7,论述18分、15分。
第一章:略第二章1、我国的经济地理区位优势:·中国疆土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其中处于温带、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幅度最宽,水热条件良好,自然资源物种众多,和其他国土面积较大的国家对比,没有像俄罗斯、加拿大那样有广阔的严寒冻土地区,也不像位于热带中心的巴西和印度尼西亚那样炎热过湿。
·没有“回归线荒漠”现象产生。
季风强盛,利于农业生产发展。
·海陆兼备,邻国众多。
有利于对外经济贸易往来。
·海域辽阔,海域资源丰富。
2、辽阔的疆域对中国产业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地域空间·为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提供了蕴藏场所·可以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较大的回旋余地·地区之间差异较大,国土开发必须因地制宜·人流物流空间跨度大,受地形影响地域经济联系不便·可有效利用的国土空间有限,人地矛盾突出3、国土空间“缩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1999 ):65%的国土面积是山地或丘陵;33%的国土面积是干旱或荒漠地区;17%的国土面积构成了世界屋脊;55%的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的生产生活。
4、中国自然资源总体评价·总量大,人均相对量不足·种类齐全,部分资源质量不高,开发条件不理想·资源分布的空间差异大,配置不甚合理·资源开发强度高,浪费和破坏严重·资源供求压力明显,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大5、中国“资源威胁论”与“地大物博”论【论述必出一个】(1)、中国“资源威胁论”@20世纪末至新世纪初出现于欧美国家@ 代表性观点:目前,中国人均所得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以年均经济成长率8%计算,到2031年,就会追上美国在2004年3.8万美元的水准,届时全球的“资源枯竭”将更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