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论文.doc

合集下载

【论文】论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

【论文】论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

论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摘要经济地理学是以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为中心内容的一门学科,它是人文地理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空间组合类型和发展过程等内容。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最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为什么经济活动在地球表层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出发,造成经济空间分布有疏有密的根本动力是自然环境本底的非均匀分布以及经济自身的集聚和扩散力量。

在目前的情况下,全世界面临着一些令人困扰的问题。

其中,人口、资源、环境、贫富差异问题尤为突出,引起有远见的政治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地理学家等的关注。

经济地理学在研究这些问题上发挥着特殊作用,也具有很大的贡献。

关键词:经济地理学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贫富差距一:经济地理学对世界人口问题的贡献世界人口问题的关键,一方面是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问题。

由于人口激增,世界越来越拥挤,人地关系的矛盾日益激化。

另一方面,世界人口问题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比较缓慢,发展中国家仍维持高增长势头。

如2002年,世界人口年平均增长率1.3%,欧洲和北美分别为-0.1%和1.2%,而非洲却达2.2%。

低发展水平国家人口的迅速增长,不仅影响国民生活水平、入学、就业等,也影响国际之间的政治关系(如非洲中部饥民外逃,使邻近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经济地理学者提出了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协调理论、区域可持续发展测度指标体系等,在国家和地方的可持续发展决策中占有了重要一席。

人地关系的协调问题,特殊地区的人口生存问题,都是经济地理学家研究的课题。

比如,世界人口的食品供应上,粮食生产的增长是否可满足21世纪中期100多亿人口的需要?饥民问题是否可以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这些方法可否引起其它问题?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可以给以有价值的回答。

二:经济地理学对世界资源问题的贡献世界资源问题,主要指不可再生资源的萎缩。

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

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

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院校:吉首大学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名称: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题目: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竞争力比较分析学期:2012-2013第一学期目录摘要---------------------------------------------------------31.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1.1交通枢纽作用-----------------------------------------------31.2增长极作用-------------------------------------------------41.3支撑经济总量的中流砥柱作用---------------------------------42.经济竞争力的比较分析------------------------------------------43.城市群发展竞争力的比较分析------------------------------------53.1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现状----------------------------------53.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现状------------------------------------64.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比较分析--------------------------------------6 4.1空间网络差异------------------------------------------------64.2时间错位差异------------------------------------------------64.3生态位扩充差异----------------------------------------------75.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竞争力的比较分析-----------------------------75.1发展水平----------------------------------------------------85.2发展能力----------------------------------------------------86.总结-----------------------------------------------------------8附录:参考文献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竞争力比较分析摘要一国的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其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

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

浅谈经济活动区位摘要:经济活动区位是从事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人类的决策结果。

区位决策是决策者在占有或多或少信息量的基础上,自身对信息的判断与加工后的决定。

那么,进行怎样的区位决策,区位决策是否合理或合理性如何,取决于在决策时的信息占有量以及决策者的信息利用能力。

关键词: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区位理论;区位条件;区位因子;影响因素;1区位的基本概念“区位”源于德文的standort,是1882年由W.高次首次提出。

区位在1886年被译为英文“location”。

区位同位置不同,既有位,也有区,还有被设计的内涵。

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尽管我们将区位定义为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现代区位理论并不把诸如动值物占据某特定场所繁殖、生存的行为纳入区位理论范畴,而区位定义中的某事物限定在人类为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的诸活动,即人类活动或人类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既然是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那么人类活动的领域和空间的扩展必然导致区位的发展与变化。

因此对于区位的理解与把握也必须从动态和发展的角度入手。

农业经济时代中,人类如何选择作为其主要经济活动的农业活动的场所是社会面临着的问题,由此产生了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在工业经济时代早期,工业生产活动的场所主要取决于生产成本的大小,运费作为一个影响空间成本的重要因子,受到格外关注,因此最早出现了以成本(主要是运费)最小的韦伯工业区位理论;随着工业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生产更多地受到市场的直接制约,市场因子倍受关注,因此就有了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进一步多样化,仅考虑单一的经济因素已不能全面地反映工厂区位选择的目标,从而重视非经济区位因子以及行为因素的新的区位理论应运而生。

人类活动不仅在生产活动中,在消费和流通活动中的区位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从而出现了反映作为人类生活基本场所的城市和聚落的空间配置规律的理论,如中心地理论得到了发展。

经济地理学论文

经济地理学论文

跨国公司(企业)的区位选择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新兴的企业形式出现,跨国公司在全球化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仅仅只依靠本国企业,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他国的企业参与进来。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对外实行开放政策,一大批外国企业进入中国,中国为这些企业提供优惠的政策,使得这些企业在华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和扩张。

随着开放的深入,跨国企业为了达到成本的最小化和利益的最大化进而寻求更好的区位,一些原先在东部沿海地区的跨国企业会进一步转移到内陆地区,最终再转向西部。

本文主要分析跨国企业的区位选择。

一、区位的概念研究跨国企业的区位选择,首先需要理解区位的概念。

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由于区位理论限定于研究人类为生产和发展而进行的诸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二、跨国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跨国直接投资区位,涉及三个问题。

一是为何跨国投资;二是选择在何国家投资;三是在微观上,选择在投资国的何地点投资。

(1)跨国直接投资的原因公司为何跨国投资呢?查阅相关资料,有多钟相关理论,包括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拉格曼的国际生产内部化理论,邓宁的折中理论等以下主要介绍经济地理文献中引用较多的产品周期理论和折中理论。

产品周期理论:1、新产品引入阶段。

新产品创新国家在满足本国需求基础上,将产品出口到其他国。

2、成长和成熟阶段。

其他国家逐渐掌握生产技术,制造略有差别的产品,产品创新国逐渐丧失竞争优势,出口下降。

3、标准化阶段。

随着技术发展和成熟,产品实现标准化,发展中国家以成本优势制造类似产品返销到产品创新国和其他市场。

产品周期模式图式折中理论:1、企业的所有权优势2、内部化优势3、区位优势当一企业仅仅拥有所有权优势时,它可将其优势转让给其它企业以获取收益;当一企业拥有所有权优势并在企业内部利用这种优势时,它可通过产品出口获取收益;只有当企业内部利用所拥有所有权优势,并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的区位优势时,对外直接投资才会发生。

经济地理论文

经济地理论文

探究中关村之高新技术产业北京工商大学摘要:说到北京市海淀区人们总能首先想到这里有一个被称为“中国硅谷”的地方——中关村科技园区。

中关村是北京的高科技中心,是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这里聚集着国内外各种高新技术型企业上万家,国内企业如方正,联想等,外资企业如诺基亚,惠普,IBM,微软等。

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在国内外地位的日益提高,其发展也带领中关村成为北京市开发区的重要经济支柱。

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于北京的经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人才;电子通信产业一、基本状况(一)中关村是北京高科技中心,被誉为“中国的硅谷”。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它位于北京城的西北部海淀区一带,位于西北三环路西北四环路中间。

他与中国最著名的两所大学,清华和北大相邻。

从园区的构成来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关村科技园区现已形成一区八园的发展格局,包括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科技园、亦庄科技园、石景山园、德胜园和健翔园,其中海淀园的主要功能是高新技术成果的研发、辐射、孵化和商贸中心,其他六园主要功能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基地。

海淀园位于海淀区,规划占地面积217平方公里;丰台园位于南郊的丰台区,昌平园位于北郊的昌平区,作为高科技产业基地,两园面积各占地5平方公里;亦庄科技园位于北京东南郊京津唐高速公路起点,面积7平方公里;电子城科技园位于首都东北郊酒仙桥,面积10.5平方公里;德胜科技园坐落在北京市西城区,规划区面积约6平方公里;健翔园坐落在北京市朝阳区,面积约4.2平方公里,石景山园在北京市石景山区中部,是最新建造的科技园。

八个科技园共同构成了沿京城五环路布局的颇具特色和充满活力的高科技产业带。

(二)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十五”初期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的增速有所放缓,中期阶段增长势头再次加剧。

2003年高新技术产业以较快的发展速度带动整个制造业进入高增长的发展阶段。

经济地理学论文(DOC)

经济地理学论文(DOC)

吉首大学JISHOU UNIVERSITY吉首大学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题目:我国城市土地利用问题分析姓名:田曦芳学号:*********** 学期:2012-2013 第一学期目录1 资源型城市的土地利用问题 (3)1.1 济宁市地下煤炭开采与地面建设 (3)1.1.1 济宁市煤炭开采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3)1.1.2 解决煤炭开采与地面建设的对策 (4)1.2 徐州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格局演化 (4)1.2.1 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的时空格局特征 (4)1.2.2 徐州城市建设用地的时空格局演化 (4)2 城市建设用地扩展问题 (5)2.1 大庆市建设用地扩展 (5)2.1.1 大庆市建设用地概况 (5)2.1.2 大庆市建设用地扩展的因素 (5)2.2 珠江三角洲建设用地扩展 (6)2.2.1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概况 (6)2.2.2 珠江三角洲建设用地扩展的空间特征 (6)2.2.3 珠江三角洲投入产出与建设用地效率的耦合关系 (7)2.2.4 珠江三角洲建设用地扩展与经济增长模式的关系 (7)2.2.5 解决措施 (8)3 城市建设与耕地的矛盾 (8)4 土地集约利用 (9)4.1 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 (9)4.1.1 土地集约利用内涵 (9)4.1.2 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耦合关系 (9)4.2 香港与深圳土地集约利用分析 (11)4.2.1 香港与深圳土地利用结构比较 (11)4.2.2 香港与深圳土地集约利用分析 (11)4.2.3 香港与深圳差距产生的原因 (12)4.2.4 深圳今后应如何向香港学习 (12)我国城市土地利用问题分析摘要:中国目前正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也正经历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变化:城市的扩张使得城市用地景观逐渐替代了农业用地、自然用地为主的景观。

与此同时,快速的城市化也产生了许多生态和社会问题,为使城市扩张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必须了解城市扩张的驱动因素。

《经济地理学》课程建设论文教学改革论文

《经济地理学》课程建设论文教学改革论文

《经济地理学》课程建设论文教学改革论文摘要:经济地理学以人类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具有理论指导与实践导向的双重意义,需要从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综合有效的教学方式、锻炼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等方面,构建更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

引言經济地理学是一门跨自然、社会经济、技术三大学科的边缘科学,也是大部分国家地理科学体系中发展最快的分支学科。

经济地理学既是地理学各专业的主干课程,同时金融、财经、物流等相邻专业也将其设为必(选)修课程。

文章主要探讨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体系构建,通过教学改革优化研究,为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实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一些思路。

一、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体系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经济地理学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学科体系,其中理论层次最高的分支是通论经济地理学,此外,还包括区域经济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公司(企业)地理学等分支学科,其中部门经济地理学又可根据国民经济部门(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分为若干分支学科。

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

一方面,由于理论视角的多元化,经济地理学不断提出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越来越重视非经济因素对经济地理现象的影响;另一方面,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地理学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的研究中起到较大作用,如运用相关知识开展国土规划、城乡协调发展、新农村建设等应用研究。

因此,该学科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

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理论基础课,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该课程可以起到完善知识体系框架、促进专业技能发展的作用。

目前高校经济地理学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内容结构不合理,过度依赖教材,脱离我国实际,或没有紧跟学科发展步伐,部分知识陈旧等;二是授课方法单一,学生被动学习,课堂气氛沉闷,缺乏有效互动;三是重结果轻过程,注重书本理论知识灌输,忽略学生能力培养。

基于此,应从三个方面构建经济地理学的课程教学体系:第一,结合中国发展实际,对理论知识进行取舍,同时根据学科进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第二,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式,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第三,有效开展实践教学,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经济地理学论文

经济地理学论文

空间经济学的历史、现在与未来摘要:空间经济学是当代经济学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之一,也是当代经济学中最激动人心的领域。

它研究的是空间的经济现象和规律,研究生产要素的空间布局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

空间经济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它从微观层次探讨了影响企业区位决策的因素,在宏观层次上解释了现实中存在的各种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现象。

关键词:空间经济学、区位、空间、克鲁格曼正文:一、空间经济学的历史演进空间经济学是在区位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门学科的总称。

既然经济的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既然一国之中生产要素的流动并无更多的限制,为什么仍有那么多经济活动的集聚?在经济开放和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一国经济活动的区位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一国或一个地区是赢得“中心”地位,还是沦为“外围”?一个国家或地区如何参与国际分工?这些问题都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

而空间经济学就是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得到发展的。

“空间经济”一词被提出的时间并不长,但将地理空间与经济问题结合起来分析的传统则可以追溯到经济学最初时期。

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中提出了“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的理论,认为国富源泉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各国都应当根据本国的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生产其成本最低、最有价格优势的产品,通过同质产品价格差,即以廉价谋天下进行双赢的国际分工和交换。

1817年,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进一步提出相对成本和比较优势理论。

即使一国在每一种商品生产上都比其他国家绝对地缺乏生产率,它依然能够通过生产和出口那些“与外国相比生产率差距相对较小”的产品,在国际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而拥有其比较优势,就是同质产品在不同地区间的机会成本差异,这样不同产品的比较优势将为不同国家和地区分享。

1867年,卡尔•马克思(Karl Marx)在《资本论》(Das Kapital)第三卷中论述超额利润如何转化为地租时,提到了级差地租的第一种形式,即是从土地的空间区位与地租的关系角度加以阐述的。

经济地理学(DOC)

经济地理学(DOC)

石河子经济发展概况及评价摘要:以石河子市为中心,以国营农牧团场为依托、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体,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交建商服综合经营,工农结合、城乡结合、贸工农一体化的新型经济联合体。

关键词:市场承接转移产业经济技术开发区正文:概述:在半个世纪的开发、建设历程中,垦区各族人民发扬“艰苦创业、开拓奋进、团结奉献、争创一流” 石河子的石河子精神,在亘古荒原上建成了被誉为“戈壁明珠”的石河子新城,创建了以石河子市为中心,以国营农牧团场为依托、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体,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交建商服综合经营,工农结合、城乡结合、贸工农一体化的新型经济联合体。

石河子是军垦事业的缩影和自治区、兵团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特别是近几年来,农八师石河子市党委和市人民政府带领垦区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195.52亿元,比上年增长17.6%。

师市实现生产总值188.51亿元,增长17.5%。

人均生产总值33 400元,增长18.7%。

农业石河子垦区系典型的灌溉农业,水土光热资源较为丰富,宜农宜林宜草宜牧。

经过五十年的发展,现代化农业已初具规模,形成了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大农业优势。

机械化程度达85%,科技贡献份额达45%,农业商品率达85%。

是自治区、兵团棉花生产基地,其中,“银力”牌棉花享誉国内外,总产量占全疆九分之一,建成了全国天然彩色棉花生产基地。

盛产优质瓜果,“花园”蟠桃、“下野地”西瓜闻名遐迩。

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大力推行精准农业、膜下滴灌技术及高密度植棉模式,促进了“特色、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

目前,已建成一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园区。

工业突出工业主导作用,以做大做强三大上市公司和优势产业为支撑,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线,以项目引进为重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新型产业格局正在形成。

经济地理学论文

经济地理学论文

经济地理学论文引言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

通过对地理环境、资源分布、交通运输、市场地位等因素的分析,经济地理学帮助我们理解经济发展的空间模式以及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

本论文将探讨经济地理学的相关概念和主要研究方法,并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为例,讨论经济地理学的应用和意义。

一、经济地理学的概念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空间内经济活动及其空间组织规律的学科。

它关注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与布局,揭示区域经济的空间差异和发展规律。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地理环境、资源分布、人口流动、交通网络、市场地位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经济地理学帮助我们理解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城市化进程以及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

二、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经济地理学采用多种方法来分析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区域发展。

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1. 空间分析方法空间分析方法是经济地理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其他技术工具来获取、处理和分析空间数据,揭示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格局。

空间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某一地区的经济特点、产业结构以及资源利用状况。

2.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经济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研究地点选择对企业竞争力和效益的影响。

区位理论认为,企业选择的地点将直接影响其物流成本、市场接触机会以及与其他企业的合作机会。

通过研究企业的区位选择,我们可以了解企业的空间组织策略,并从中获得理论和实践的启示。

3. 空间计量经济学空间计量经济学是将经济学和空间分析方法相结合的一项研究领域。

它研究经济活动与空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和计量方法。

通过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我们可以量化经济活动的空间关联性,揭示经济发展的时空动态。

三、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经济地理学分析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城市化进程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地理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模式和影响因素。

经济地理学论文.doc

经济地理学论文.doc

简谈产业集群20132275 13级金融五班金亮州摘要: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企业空间组织形态,在当前各国经济体系中表现出非凡的活力,这些集群犹如“平滑空间上的粘滞点”(Markusen,1996),吸收集聚了稠密的经济能量,呈现出蓬勃的区域竞争力。

产业集群通过技术信息的外溢和共享,促进了企业的创新;通过行业、市场信息的外溢和共享以及通过增强企业间的信任,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了企业的合作。

创新能力的增强和企业问合作分工的提高,明显在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这使得产业集群企业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区域经济1 引言从20 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加速推进和市场争夺的日益激烈,世界上一些区域特别是老工业区,在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区内大量企业或破产或迁移至其它区域,区域经济发展丧失了原有的活力,甚至出现了停滞现象。

与此同时,一些地区(诸如“第三意大利”,美国硅谷地区等)却在竞争中赢得了区域竞争优势。

究其根源,是因为在这些区域内陆续出现了一些颇具特色的产业组织形式——产业集群。

如今,放眼全球,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企业空间组织形态,在当前各国经济体系中表现出非凡的活力,这些集群犹如“平滑空间上的粘滞点”(Markusen,1996),吸收集聚了稠密的经济能量,呈现出蓬勃的区域竞争力。

这种产业集群现象既出现在传统产业中,如意大利北部的制鞋业、法国南部的香槟省、德国的鲁尔工业区、美国的钢铁带等,也出现在大量代表新经济发展方向的高科技产业中,如美国的硅谷、波士顿的128 公路、印度的班加罗尔地区、台湾的新竹等。

在我国的一些地方尤其是苏、浙、闽、粤一带也出现了类似的产业集群现象,这些产业集群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典型的省份如浙江,2002年6月,在88个县市区中,有85 个县市区形成了块状经济(即产业集群)。

另外较为典型的省是广东省,出现了许多经济规模超过10 亿、几十亿到100 亿元产业相对集中、产供销一体化、以非公有经济为主要成分的,以专业镇形态存在的乡镇产业集群。

世界经济地理论文

世界经济地理论文

前言运用我所学的《世界经济地理》的知识以及在图书馆和网络上的收集的资料简要浅析湖北的地理概况以及湖北在中部崛起中的地位与意义。

目录一中部崛起……………………………………背景含义意义二举例分析地理与经济的联系………………美国日本三湖北地理简介………………………………四湖北在中部崛起中的地位优势……………五结论…………………………………………一中部崛起(一)背景继东部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并涌现出、、等城市群,以及中共中央提出“”的战略,中部地区成了“被遗忘的区域”,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于东部沿海地区,为此,中共中央提出了“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决策。

(二)含义为促进中部地区(山西、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和安徽六省)经济快速发展,中共中央提出了“中部崛起”的战略。

中部六省对中部崛起战略非常拥护,并报有很高期望。

中部六省希望中央加大对中部崛起的政策支持力度,支持中部建设全国粮食核心主产区,支持中部建立先进制造业基地,支持中部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国有企业改革,支持中部解决交通设施的薄弱环节,支持中部治理生态和环境,支持中部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支持中部减轻财政负担。

(三)意义中部地处我国的内陆腹地,自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水陆空等交通通达便捷,同时中部的几个省份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在我国农业生产上有着明显的优势。

在工业生产上,中部地区的工业基础也比较雄厚,有许多的老工业基地工业的产业门类比较齐全。

中部地区有其独特的生态优势。

因此,促进中部崛起,可以很好地保证我国的农业供应和工业支持,这更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二举例分析地理与其经济联系美国美国的地形特点是东西两侧高,中间低,山脉均为南北走向。

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自东北向西南扩展,与大西洋岸平行,山脉两侧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贮量占全国的1/5,产量占全国的3/4,是美国重要的煤炭基地。

西部的落基山脉号称北美的脊骨,山体宽500 公里,纵贯美国西部山峰高耸入云,为中部在平原竖起一座天然屏障。

经济地理学论文

经济地理学论文

青海民族大学经济地理学论文题目:安徽桐城市经济开发区的区位选择作者:赵大海院系: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班级: 10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班二○一二年六月八日摘要::建国六十多年,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造成区域差距拉大这一不容忽视的问题。

以1980年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设立为标志,以1990年上海浦东新区的建立为转折点。

经历过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的发展过热及后期的整顿,经历着市场经济的考验和洗礼,我们国家的开发区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壮大,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可以说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产物,纵观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20多年的发展历程,它可以说是改革开放的一个历史缩影,不仅在引进外资,发展经济,扩大出口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取的令人瞩目的成绩,并在其所属城市及区域经济社会各个层面的作用影响也很突出,成为区域经济体系的核心区,外向型经济的主阵地、经济的强劲的增长点、改革开放成就的集中展示区。

回顾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然后分析了经济发展中区域差距拉大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简单总结了国内经济学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最后通过对安徽省桐城市山水龙城开发区的区位选择分析经济差异的原因。

关键字: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区位选择一、区位的概念研究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区位选择,首先需要理解区位的概念。

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由于区位理论限定于研究人类为生产和发展而进行的诸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区位选择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区位选择,涉及二个问题。

一是为何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二是选择在哪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以安徽省桐城市的区位选择来看。

桐城经济开发区是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经国务院审核保留的省级开发区,核准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远景规划40平方公里。

开发区是桐城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开发区,又是东城区,位于合九铁路与沪蓉高速公路之间。

经济地理学论文

经济地理学论文

经济地理学论文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与经济活动相互关系的学科,其研究领域涵盖了各个层面,从个体企业到全球经济发展。

本论文将探讨经济地理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部分:经济地理学的概述和发展历程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在过去几十年中得到了日益重视和发展。

它关注的是地理环境如何影响经济活动以及经济活动如何塑造地理环境。

这种相互作用对于理解现代经济的发展和地域差异至关重要。

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的工业革命时期,当时人们开始关注工业活动的地理分布。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地理学逐渐扩大了研究范围,包括了城市化、区域发展、国际贸易等诸多方面。

第二部分: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1 地域差异经济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地域差异。

不同地理环境下的经济活动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模式。

例如,发达国家的经济活动往往更加集中在城市地区,而农业活动则更多分布在农村地区。

通过研究这些地域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

2.2 区域发展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区域发展。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一些地区发展迅速,而其他地区则相对滞后。

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的资源、劳动力和市场条件等因素,我们可以找到促进区域发展的有效策略和措施。

2.3 国际贸易与全球化国际贸易和全球化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全球化带来了跨国企业和全球供应链的形成,地理位置对于企业的竞争力变得更加重要。

经济地理学通过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优势和劳动力成本等因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国际贸易的格局和发展趋势。

第三部分:经济地理学的应用与前景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价值,尤其是在城市规划、区域政策和企业定位等领域。

通过运用经济地理学理论,政府和企业可以更好地制定发展战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未来,经济地理学仍将继续发展并提供更多对经济发展的深入理解。

随着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不断推进,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将面临更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经济地理学论文doc

经济地理学论文doc

雀之灵民族饰品店的区域决策分析报告1 项目总论本部分主要对项目的基本情况进行简单的介绍,从而为后面的区域决策研究做铺垫。

项目概述项目名称:雀之灵民族饰品店项目地址:长沙南城橘子社区项目的背景与意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近年来民族文化不断升温,尤其是云南民族文化,以《云南印象》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民族文艺作品让云南红土地得到人们前所未有的瞩目,无数人对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充满向往。

再加上杨丽萍、李怀秀李怀福、茸巴辛娜等云南少数民族歌舞演员在艺术舞台或者国内大赛取得的成绩,全国上下甚至世界范围内都出现了云南热。

在国外,2006年以云南风情为主题的“2006文化中国艺术节”的各项活动在美国引起强烈反响。

美国当地时间16日,文化中国艺术节嘉年华会在纽约曼哈顿炮台公园隆重举行。

精彩的展演活动吸引了上万名华人华侨和当地市民参与。

美国总统布什为2006文化中国艺术节发来贺信。

布什在贺信中高度赞扬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的传统美德以及在美的华人对美国社会所作出的贡献,并希望这些传统美德能够世世代代传扬下去。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飞跃发展,人们正从温饱型步入小康型,崇尚人性和时尚,不断塑造个性和魅力,已成为人们的追求。

因此,顺应时代的饰品文化显示出强大的发展势头和越来越广的市场,从事饰品销售有着广阔的利润空间。

项目介绍雀之灵民族饰品从根本来说其实就是来自于云南丽江的以纳西族民族特色为主的一种饰品。

它以手工为主,包括木制品、骨制品、石头制品、贝壳类制品和泊来品(即总店主人从周边国家淘来的带当地民族特色的饰品,主要也是手工制品)。

种类主要有项链、耳环、手链、手镯、手环、脚链、胸针、发簪、发饰、风铃、镜子、手机扣、钥匙扣、包包扣、装饰挂件、家居饰品等。

这些饰品,尤其是木制品,如果一直沿用木头本色,相对就会更单调,所以,在雀之灵民族饰品中又将纳西人运用于布料染色的工艺运用于饰品(包括板蓝根等纯天然植物,反复染制而成),这样做不仅丰富了饰品本身的装饰功能,即色彩鲜艳、永不褪色,而且对皮肤有消炎保健作用,克服了现代化学染料有害人体健康的副作用,同时更加突显出了纳西的民族风情。

经济地理学论文

经济地理学论文

经济地理学论文经济地理学论文在学习、工作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济地理学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经济地理学论文篇120xx年,我国第一次对海洋经济地理学展开分析研究。

如今,我国已经专门开设了海洋经济地理学研究委员会,实现了海洋经济地理学的快速发展。

随着海洋经济地理学的快速发展,该学科研究的领域正在逐渐扩大,分析研究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该学科具有极强的应用性,是值得大力发展的学科。

一、海洋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一)人和海洋的关系研究在国家的资助下,我国学者对海洋经济地理学展开了详细的研究分析,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海洋经济地理学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海洋资源研究,二是陆地和海洋结构的差异性,三是海洋和人的关系等。

海岸带是人类和海洋相互交汇的地方,也是海洋活动比较频繁的地方。

海洋带的环境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随着人口数量的逐渐增多,人类活动给海岸带的环境带来很大影响。

很多人类生活垃圾流向海洋,严重污染了海洋环境。

海洋经济地理学可以为治理海洋环境做出一定的贡献,减少外界因素对海洋的污染。

(二)海洋结合和产业布局的研究分析如今,海洋经济地理学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分析:一是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二是海洋经济地理学的自由分析研究。

海洋经济地理学先从海洋结构和海洋产业入手进行分析研究。

该学科首先研究了海洋结构的变化规律,海洋结构的特点以及海洋结构的变化方向。

其次,该学科把海洋结构的特点和当地的产业发展结合在一起,研究分析海洋结构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

最后,海洋经济地理学结合海洋结构的特点,分析研究了海洋结构的优化对策。

虽然我国已经展开了海洋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和分析,但是海洋经济地理学在研究和分析的过程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研究人员必须针对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对策。

(三)海洋产业发展的研究分析海洋资源也是海洋经济地理学研究分析的重点内容。

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

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

目录1. 前言 (3)2. 招商引资 (4)2.1 招商引资背景和重要性2.2 招商引资的现状2.3 走专业化招商之路1、加强对本地的发展规划2、进行专业的宣传策划3、进行系统的宣传推广4、系统招商的内容5、开展专业的招商策划3. 我国对招商引资的对策 (6)一.投资环境不断优化,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二.优化投资环境,认真抓好招商引资工作三.认真开展调研,发挥参谋作用。

4. 投资环境与招商引资的关系分析 (7)5. 结束语 (8)前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在我国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即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资企业)越来越多。

为了加强外商投资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更好地吸收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外商在我国境内投资建设必须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接受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禁止引进严重污染、破坏环境又无有效治理措施并且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项目。

限制引进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破坏环境或治理困难的项目。

对国内不能配套解决污染治理问题的项目,在引进时,应当同时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及相应的先进环境设施。

同时需要我们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把握环境与发展基本规律合理,环境保护要为招商引资提供环境质量和环境容量支撑,招商引资是迅速扩张经济发展规模的有效途径,但也要注意从招商引资源头把好环境保护关,如果一个区域的环境质量不佳,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招商引资的成本,影响了企业的投资积极性。

如今,很多有实力的企业也在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新的招商引资项目不应该单单从经济效益入手,要从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入手,现在上下都在学习科学发展观,更要求招商引资要有长远的眼光,科学发展的远见。

摘要:招商引资环境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只有栽好投资环境这棵"梧桐树",才能引得投资商这只"凤凰"来,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经济地理学论文

经济地理学论文

吴屯调查报告摘要:在贵州的安顺存在着一个数百年之久的文化——屯堡文化。

屯堡文化以安顺为中心,方圆近百里的地域内,平坝、普定、镇宁、紫云、广顺、长顺等县都分布着屯堡村寨,在这些屯堡里居住着一群至今仍保留明代江南汉族习俗的人群——屯堡人,数百年来由于大山的阻隔和与少数民族军事、文化心态的对峙,使屯堡人这群特殊的明代汉族移民至今仍未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交融,也由于他们数百年所形成奇特汉族部落集团的自我优越的封闭心理,也未能和发展迅速的主流汉族文化交融。

屯堡文化虽然历史悠久,但是屯堡人民没能利用好其资源来发展当地的经济文化,其中八寨之中的吴屯就是个例子。

关键词:屯堡文化资源发展经济文化吴屯正文:安顺屯堡文化既是云峰八寨,它位于安顺市区以南的十八公里处,由云山屯、本寨、雷屯、吴屯等八个屯堡村寨组成,它是安顺一个旅游景点。

在方圆十一平方公里的青山绿水间,八个村寨分布有序,疏密得当,既可各自为战又能彼此为援,堪称军事防御体系的杰作。

每个寨子都建有寨墙、碉楼,石头外墙包裹着江南民居风格的四合院鳞次栉比,巷巷相通、户户相连,既宜人居又利巷战,被学者誉为“冷兵器时代的最后堡垒”。

此次考察吴屯,我们体验到了吴屯人民的热情和好客,他们不仅毫无保留的给我们介绍了吴屯的文化,而且还跟我们谈了很多关于屯堡文化。

从中我们知道了屯堡文化的历史文化的悠久,同时也感受到了在屯堡人民们的淳朴民风,那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气息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是生活的美。

吴屯虽然不是八寨的佼佼者,但历史的原因改变不了当地的文化气息,也改变不了当地屯堡人民的热情高涨。

现在就让我们来感受屯堡文化中的吴屯气息吧!一、屯堡文化之吴屯的历史来源。

在考察中,吴屯的乡亲们也跟我们说,吴屯的历史来源可用屯堡文化的历史来源来说明,都是来源于朱元璋大军征南和随后的调北填南。

明朝军队征服南方过后,为了统治南方,命令大军就地屯田驻扎下来,还从中原,湖广和两江地区把一些工匠、平民和犯官等强行迁至今贵州安顺一带居住,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人在亦兵亦民的过程中繁衍生息,既不断吸收当地的先进生产方式,以恪守各自世代相承的文化生活习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现在我们称之为"屯堡文化"的这样一种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他既执着地保留其先民们的文化个性,又在长期的耕战耕读生活中,创造了自己的地域文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谈产业集群摘要: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企业空间组织形态,在当前各国经济体系中表现出非凡的活力,这些集群犹如“平滑空间上的粘滞点”(Markusen,1996),吸收集聚了稠密的经济能量,呈现出蓬勃的区域竞争力。

产业集群通过技术信息的外溢和共享,促进了企业的创新;通过行业、市场信息的外溢和共享以及通过增强企业间的信任,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了企业的合作。

创新能力的增强和企业问合作分工的提高,明显在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这使得产业集群企业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区域经济Abstract:As a kind of enterprise organization form, industry cluster shows remarkable energy in the current economic system.These clusters “smooth space is stuck points”( Markusen ,1996), absorb the dense economic energy, showing the booming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Through technical information and sharing, industrial cluster promotes the enterprise’s innovation. Through the industry, the market information and sharing, by enhancing trust between enterprises, lowering transaction costs, industrial cluster promotes the enterprise s’cooperation. It obviously reduced in cost of production to enhance the cap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s’ cooperation division,, which makes the industrial cluster obviously improve the economic benefit , which greatly promot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Keywords: industrial cluster theory research regional economy1 引言从20 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加速推进和市场争夺的日益激烈,世界上一些区域特别是老工业区,在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区内大量企业或破产或迁移至其它区域,区域经济发展丧失了原有的活力,甚至出现了停滞现象。

与此同时,一些地区(诸如“第三意大利”,美国硅谷地区等)却在竞争中赢得了区域竞争优势。

究其根源,是因为在这些区域内陆续出现了一些颇具特色的产业组织形式——产业集群。

如今,放眼全球,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企业空间组织形态,在当前各国经济体系中表现出非凡的活力,这些集群犹如“平滑空间上的粘滞点”(Markusen,1996),吸收集聚了稠密的经济能量,呈现出蓬勃的区域竞争力。

这种产业集群现象既出现在传统产业中,如意大利北部的制鞋业、法国南部的香槟省、德国的鲁尔工业区、美国的钢铁带等,也出现在大量代表新经济发展方向的高科技产业中,如美国的硅谷、波士顿的128 公路、印度的班加罗尔地区、台湾的新竹等。

在我国的一些地方尤其是苏、浙、闽、粤一带也出现了类似的产业集群现象,这些产业集群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典型的省份如浙江,2002年6月,在88个县市区中,有85 个县市区形成了块状经济(即产业集群)。

另外较为典型的省是广东省,出现了许多经济规模超过10 亿、几十亿到100 亿元产业相对集中、产供销一体化、以非公有经济为主要成分的,以专业镇形态存在的乡镇产业集群。

正是由于这种以产业集群形态存在的块状经济,使这些省份的区域经济得以保持高速增长。

产业集群现象的出现及其成功地在世界范围内赢得竞争优势,使其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已经越来越引起有关国际组织和许多国家、地方政府及理论界的广泛重视。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已在全球极力提倡并推广地方产业集群战略。

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产业集群战略已经或正在成为新的工业发展政策。

与此同时,理论界也在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产业集群问题,以期对产业集群的建立和完善提供更加切合实际的理论指导,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产业集群是一些互相关联的企业和机构在特定地域内所形成的产业空间集聚现象,它既有本地社区的历史根源,又经常取决于本地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协作的关系集合。

2 产业集群的概念产业集群这个概念源自美国商学院波特于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

他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机构,他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

1998年,波特进一步指出,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同时还包括“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

到了2000年,波特对于产业集群的新界定是“那些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相互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和服务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机构(如大学、标准代理机构和贸易协会等)的地理集中地”或形成的地理集聚地。

3 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从产业集群的发展实践看,集群是在相关产业链或产业链部分环节上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密集型空间集聚现象。

产业集群的核心本质在于基于产业链的企业能够实现相互联系与合作,进而形成企业网络。

相对于市场交易中离散的、随机的买卖双方,空间上接近的企业和机构间更容易建立信任和协调的交易关系。

因此其具有如下基本特征:3.1产业集群的空间集聚性产业集群作为企业和机构的“扎堆”现象,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特征。

对于空间集聚,传统的区位理论大多从成本的角度来解释。

如根据韦伯传统的工业区位理论,决定工业区位因子有运输成本、劳动力和集聚效应,合理的工业区位是指向三个总费用最小的地方,这样可能在这些区位形成工业集聚。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作用日趋明显,许多理论开始从技术创新、信息传播扩散与学习的视角来研究空间集聚。

认为空间集聚是企业为获得更好的信息和服务,能够快速、更好地创新而形成的一种空间现象。

经济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还从非经济的角度论述了这种空间集聚,认为产业集群的产生不仅与经济因素有关,还与社会因素有关,产业集群中特有的社会关系如亲缘、地缘关系,有利于形成相互信任的产业文化,从而使集群中的企业受益现实中几乎所有的产业集群都表现为大量专业化企业和机构集聚在一地,形成专业镇或专业村。

如浙江绍兴大唐镇的袜业产业群、温州柳市镇的低压电器产业群,还有广东东莞等地的专业镇等。

对于现实中的这种专业化企业集聚现象,有资源依附型,也有历史上体制转轨原因所形成的产业集群类型,还有外资型等多种类型。

3.2产业集群的根植性根植性来源于经济社会学,其含义是指经济行为深深嵌入于社会关系之中。

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机构不仅仅在地理上接近,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具有很强的本地联系,这种联系不仅是经济上的,还包括社会的、文化的、政治的等各方面。

一个区域要取得持续发展,单纯依赖外力是不够的,如果区域内的企业只与国外或区域外部企业结网而不与本地企业发生联系,当外部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本地原有的成本优势如低劳动力成本或政策优惠等减弱时,区域内企业会寻找更佳的区位而“飞走”他地,致使本地经济走向衰落。

因此,在理解产业集群时,必须强调企业的根植性,强调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产业文化。

产业集群正是依靠群内经济主体之间频繁的互动、频繁的联系纽带而产生充足的社会资本,即建立在相互信赖基础上特有的产业文化。

在典型的意大利产业集群中,群内的企业家以及合作团体等机构,通过频繁的合作与交流,相互间建立起高度的信任,在保持高度灵活性的同时,还可通过协同作用,取得规模效益。

在这里强调产业集群的根植性,并不否定集群内企业与群外保持联系,在全球化浪潮下,区域发展不可能孤立地取得发展,企业也必须用全球化的眼光去搜寻新的信息、技术等,但产业集群理论作为一种区域发展战略,必须注重培养区域发展的内力,使区域本身获得一种“粘性”来留住和吸引企业,这种“粘性”就是集群的根植性,也是区域外其它竞争对手难以复制的。

3.3产业集群的专业化产业集群作为众多企业和机构的一种空间集聚现象,不是指毫无联系的企业单纯的距离靠近,而是有其特殊的产业内涵。

虽然集群具有跨产业的性质,但最终产品还是以一、两个产业为主,相关产业为这个核心产业服务,所以具有专业化的性质。

正是产业集群的专业化特征,才使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之间、企业与支撑机构之间产生了紧密联系,因为单纯的空间距离靠近并不必然导致经济主体之间产生密切联系,这一点在众多人为规划的产业区中已经得到证实。

大量专业化企业集聚在一定区域,加之长期所形成的相互信任的产业文化,降低了群内企业之间交易的不确定性,减少了交易费用,使区域实现了规模生产。

世界上现存的产业集群无不具有专业化的特征,如我国浙江嵊州的领带产业集群、诸暨大唐袜业产业集群、河北清羊绒产业集群和意大利普拉托羊毛纺织产业群等。

如果不具备专业化的特征,因不具备产业内涵,只能称其为空间集聚,而不能称为产业集群。

3.4产业集群的网络化网络是指“各种行为主体之间在交换资源、传递资源活动过程中发生联系时而建立的各种关系的总和”。

这里的网络化特征是指产业集群内部各个经济体之间由于专业化分工而产生的密切的交互作用,它包括正式的合作网络和非正式的合作网络。

前者表现为各行为主体之间通过各种合同形成的正式关系,而后者一般为非合同、在长期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关系。

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非正式网络关系对形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产业集群中的非正式网络往往是在非正式的交流与接触中、频繁交易或合作过程中基于彼此信任基础上建立的,所以相对稳定,它主要依靠人与人之间的共同经历或社会文化背景及彼此的信任基础。

这种非正式的网络形式能够有效地传递和扩散隐含经验类知识,从而更有效地推动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产生的社会化过程,加速知识创新,有效地保持与增强区域的竞争力。

3.5产业集群的学习性产业集群之所以具备持续发展的动力,就在于产业集群是一个学习性的区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