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1).(DOC)

合集下载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电子版)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电子版)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目录•内容提要•序•前言•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一、 20 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二、 20 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一、研究对象•二、学科体系•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一、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二、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三、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四、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二、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三、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第五节本书编写指导思想、结构及篇章安排•一、本书编写指导思想•二、本书的结构安排•第一篇经济活动区位•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一、区位与区位理论•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三、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第三节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二、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三、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四、其它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四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二、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三、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四、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五节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交通要素及其内涵•二、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三、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分析•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五、理论与现实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一、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四、韦伯区位论的意义•五、理论与现实•第三节其它工业区位理论•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二、胡佛的区位理论•三、区位的相互依存学派•四、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五、艾萨德的区位指向理论•六、格林哈特的工厂区位理论•第四节行为区位理论: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与行为矩阵•一、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二、普雷德的行为矩阵•第四章中心地理论•第一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二、中心地理论的有关基本概念•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四、中心地理论的实证研究•五、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第二节廖什的中心地理论•一、廖什的中心地系统•二、廖什理论与克里斯塔勒理论的差异•第三节中心地理论的发展•一、贝利和加里森的中心地模型•二、中心地的等级性•三、中心地系统的变化•四、人口密度与中心地•第四节中心地理论的应用研究•一、在集市研究上的应用•二、在国土规划与整治中的应用•三、在城市体系规划中的应用•第五章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第一节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一、企业增长动因及战略•二、企业的空间扩张•第二节企业空间演变模式•一、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二、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三、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四、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五、模式比较及在中国应用•第三节公司组织结构类型及其空间特征•一、公司组织结构主要类型•二、公司组织结构的空间特征•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第一节跨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一、跨国直接投资原因•二、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三、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第二节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一、公司总部的区位特征•二、公司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区位特征•三、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第三节跨国公司对投资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一、跨国公司与投资地联系的背景•二、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三、跨国公司与投资地的相互作用关系•第二篇经济活动区域分析•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第一节区域经济结构•一、区域产业分类•二、区域产业结构模式•三、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四、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第二节区域空间结构•一、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二、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三、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四、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第三节城市与区域关系•一、城市的一般特征•二、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域约束•三、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第四节农村工业化与农区发展•一、农村工业化的特征•二、农村工业化对农区发展的作用•第五节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一、技术与技术创新•二、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三、技术创新的空间差异与区域经济格局变化•第八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一、区域经济增长因素•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三、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第二节经济地域综合体•一、经济地域综合体概述•二、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结构•三、经济地域综合体的建设与管理•四、经济地域综合体理论的现实有效性评价•第三节经济区与经济区划•一、经济区•二、经济区划•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第一节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一、赫希曼的极化 - 涓滴效应学说•二、梯度推移学说•三、中心 - 外围理论•四、区域相互依赖理论•第二节区际联系•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二、区域分工理论•三、区域合作理论•第三节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一、区域经济差异概述•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可控性分析•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三篇经济活动全球化•第十章经济活动全球化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第一节发展历史•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二、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关系•三、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第二节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一、技术进步•二、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三、国家的经济调节及干预作用•四、国际经济协调•第三节经济活动全球化特点及地理意义•一、世界贸易不断扩大、世界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建立•二、经济全球化发展地域差异明显•三、国际水平分工进一步发展、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四、经济全球化呈现多极化趋势•第四节经济活动全球化趋势•一、随着科技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合作条件进一步改善,有利于全球化发展•二、国际间人员、文化的交流将为经济全球化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三、国际资源交流参与各方可获利性将克服国家间利益分配上的争执,使经济全球化具有波状推进的特点•四、国家间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将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第十一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产业分析•第一节车工业•一、汽车及汽车工业•二、汽车工业的影响因素及布局变化•第二节电子工业•一、生产格局的全球化•二、消费市场的全球化•三、技术、资本、劳动力、交通是重要区位因子•第三节服务业•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条件•二、现代服务业特征•三、邮电通信业及其布局•四、国际服务贸易及其布局•第十二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区域影响•第一节新的国际分工格局•第二节全球化与当地化•第三节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一、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机遇与挑战•二、不同地区全球化效益的差异•三、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经济主权独立的关系•四、发展中国家全球化对策•五、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其启示•第十三章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第一节公司(企业)调查及分析方法•一、企业问卷调查及定量分析•二、企业案例调查及定性分析•第二节经济地理区域及部门分析方法•一、区域经济地理条件评价方法•二、区域人口、就业和经济活动模型分析•三、项目评估与方案优选•第三节经济地理信息系统•一、地理信息系统(GIS)•二、经济地理信息系统•第十四章经济地理学理论新进展•第一节新产业区研究•一、新产业区概念由来•二、新产业区研究的主要问题•三、研究新产业区的意义•第二节经济活动地理研究的社会化•一、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二、福利地理学( Welfare Geography )研究•第三节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观点•一、新贸易理论( new trade theory )•二、对经济地理学传统的看法•三、克鲁格曼空间经济模型•四、克鲁格曼经济地理研究的特点前言记得三四年前,有一个学生来买我的书,从衣袋里掏出钱来放在我手里,那钱上还带着体温。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一)区位——区位同位置不同,既有位,也有区,还有被设计的内涵。

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二)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的理论。

根据上面对区位的限定,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human activities)所活动、文化活动、经济活动等,像这样的人类活动内容或实体,称之为区位主体,它指区位中占有其场所的事物。

讨论经济活动的区位理论则构成经济区位理论(economic location theory)。

区位理论有两层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前者是区位主体已知,根据区位主体本身固有的特征出发,来分析适合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然后从中优选最佳区位;后者正好相反,大的区位空间已知,依据该空间的地理特性、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来研究区位主体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

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一)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件随之不同,例如,在选择工业区位时,劳动力、资本、原料、能源、运输、市场等一般是主要的区位条件;而在选择农业区位时,(二)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区位因子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为表2—1。

帮你解决一切难题包括企业和个人一切的一切现在==免费注册==(用你的姓名抢注)享受会员功能极力推荐。

补充一下信息实名认证要用到身份证相片用手机照下来然后上传上去就行了,实名认证是对用户资料的真实性进行验证审核。

保障用户的合法权益。

在韦伯工业区位论中,将成本归纳为三种,即运费、劳动力成本和集聚、分散所带来的成本变化。

考虑三者后的最低成本点就是最佳区位点,成本因子又可分为运费因子和非运费因子,运费因子是以运输为主随距离的变化而有规律变化的因子,这些成本在各个场所以系统的且可预测的方式变化,因此一直作为区位理论成本研究的基础;而非运费因子,包括诸如劳动力、动力、水、税金和资本的利息等与投入相关的各种因子以及能够产生集聚和分散经济的各种因子,这些因子一般相对比较固定,不表现出随距离规律性的变化,其中的集聚和分散因子则只与经济活动的规模等有关。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第一章绪论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本书观点角度一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与地理环境(地理空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①研究经济活动区位与地理环境(地理空间)相结合的规律A 经济系统各要素在空间中是怎样分布的?为什么这样分布?B各要素在空间中是怎样关联的(结构关系)?C 经济过程的空间相互作用如何?D 经济活动该怎样再分布,依据是什么?研究目的是:指导社会实践,更好地协调和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②研究经济活动区位与地理环境(地理空间)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形态A.经济活动及经济活动体系与地理环境区位相结合B. 经济活动体系与一定区域(整体)地理环境相结合③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状态(静态、动态)角度二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组织的学科。

包括组织的原理、过程、方式等。

确定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的位置、强度、关系等具体四个方面内容:(见P4-6)二、经济地理学的特性(一)地域性体现在:各种经济活动、经济现象都必须落实到一定的地域空间上,即地域性,离开地域性或地域性不强,实际上就失去了地理性!核心问题是:地域分异规律。

-----各地区存在差异、存在分工协作(二)系统性 1.集中体现在研究对象的系统性(整体性、结构性、功能性、环境性、状态性、过程性)2.该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大系统与外界之间存在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3.该系统是一个可调节改变其状态的可控系统可随其中某子系统或某要素的改变而改变第二章经济活动一、经济活动的概念经济活动是与经济有关的各种人类活动,是人类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包括微观经济活动和宏观经济活动。

1、微观经济活动----以个体价格、市场为约束,以特定资源具体利用为特征的经济活动。

研究经济活动个体的地理空间组织2、宏观经济活动----是国民收入、总资源利用和总价格指数决定(决策)构成的过程。

研究区域经济体系的建立与优化二、经济活动过程经济活动过程由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四个阶段构成的完整的经济循环传统经济活动过程:资源-----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废弃物排放循环经济活动过程:资源-----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再生资源三、经济活动特征1、经济活动利益最大化要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综合效益达到最大化的特征。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总结第一章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前些年关于经济地理最有影响力的书籍是由苏格兰学者奇泽姆1889年出版的《商业地理手册》。

经济地理学这个名称是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他的《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

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

2、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①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研究区位理论→对区域经济整体的研究→对区域之间发展问题的研究)②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研究客体企业组织→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的研究)③研究思维方式的变化(规范性分析→行为主义对行为差异的考虑→解构主义地理学→注重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

经济地理学定义: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3、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①经济活动的内容②经济活动区位③经济活动空间组织④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①通论经济地理学②区域经济地理学③部门经济地理学④公司地理学。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6、区位:主要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7、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称为区位主体。

区位条件:某一场所所具有的属性或资质。

8、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区位因子分为经济因子和非经济因子,而经济因子又分为成本因子和收入因子,同时成本因子又分为运费因子和非运费因子。

9、简述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①土地因子:任何经济或都以一定的空间为依托,土地的自身特性,以及所处的经济区位都对经济活动区位有重要影响。

②原材料因子:它是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对象,主要通过运费大小、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以影响。

经济地理学整理[1]

经济地理学整理[1]

掌握: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是什么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1〕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瞧瞧,包括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第四次产业。

所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范畴。

〔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什么缘故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各种经济活动是相互关联的。

〔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

第2章工业经济区位论1.掌握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全然概念与三种区位指向;A区位因子:是指碍事区位主体分布的缘故。

B类型:区位因子分为一般因子和特不因子。

一般因子与所有工业有关,例如运费、劳动力、地租等;而特不因子与特定工业有关,例如空气湿度等。

C在区位因子中,还可分出区域性因子,集聚、分散因子。

韦伯分三个时期逐步构建其工业区位理论:No1: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全然工业区位格局〔运费最小的区位〕。

No2:劳动费指向,能够使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全然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当节约的劳动费大于增加的运费时,企业可能会离开运费最低点,转向劳动费最低点〕。

No3:集聚指向,能够使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全然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集聚节约额比运费〔或劳动费〕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大时,便会产生集聚。

一般而言,发生集聚指向可能性大的区域是多数工厂互相临近的区域。

〕。

帕兰德和胡佛对运输因子的革新〔本钞票学派〕帕兰德:以不完全竞争的前提,以价格为变量研究区位空间的均衡,提出远距离运费衰减理论。

认为企业应当布局在生产的所有费用总和最小的区位胡佛:他将运费分为场站作业和线路运输费两个局部,并指出总运费是一条增长逐渐放慢的曲曲折折曲曲折折折折线,而不是直线。

经济地理学(德州学院)教学大纲.doc

经济地理学(德州学院)教学大纲.doc

教学大纲一、课程目的、任务木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运用多种理论思维和实践视野,让学生正确认识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属性和基本范畴,掌握经济活动的“区域综合、空间差别和空间分界”等空间性质,能够对社会经济的空间内涵与过程进行动态分析,熟悉学科的演化过程与发展特点,了解当代经济地理学的热点领域及其相关研究方法。

二、课程内容本课程的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五部分:■导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学科的相关基础知识和最新研究进展);■宏观尺度的经济地理学(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及其对经济活动空间布局的影响、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其影响、全球产业链与国际产业转移);■中观尺度的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的演化机制、产业活动的空间分布、产业集群与新产业区);■微观尺度的经济地理学(传统经济区位理论、基于金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的生产要素配置问题、制造业跨国公司发展及其全球性布局、现代服务业企业的发展与布局);■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的特色在教学方式上,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理探讨与应用创新相结合。

金部课程设计为若干个匝要主题,每一主题先从相关概念定义入手,引出每一主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并依据相关的核心内容逐层展开分析(包括不同论点的综述、权威观点的介绍、典型案例的比较等等)。

在实践环节上,结合教学内容的重点,通过进行重要的主题讨论和富冇特色的主题实习,以提高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四、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李小建・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参考书目:l.Eric Sheppard and Trevor Bames(EDS.),2000,A Companion to Economic Geography, Blackwell, Oxford3.吴传钧•中国经济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陈才.世界经济地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5.丁四保•区域经济学•北京:髙教出版社,2003.五、考核方式与评价结构比例1.平时成绩占30 %,通过兴趣小组、课程论文、课堂讨论、野外实习等形式评定。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础概念1区位: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2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可分为古典区位理论,现代区位理论3区位因子: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4正确的区位是纯利润最大的地点5区位因子的分类:经济因子——成本因子(运费因子,非运费因子),收入因子。

非经济因子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经济活动一般包括:生产,流通,消费活动。

其中生产活动是经济活动的基础2生产的三要素:自然投入,劳动力,资本3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主要是通过自身特性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4土地的利用方式,一作为劳动对象,这种利用形态下土地的自然特性起决定性作用二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在这种利用形态中,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其决定作用5农业土地利用受自然生产力和经济区位的双重影响:工业土地利用:郊区区位型,城市区位型6土地因子:自然属性—土地利用的可能性,经济属性—土地利用的可行性7原料:是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对象。

随着交通便捷性的提高和运输成本的降低,远距离获得原材料的成本可能性增大8能源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因素,稳定的能源供应是一区位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

大量消耗能源的产业活动,在区位选择中必然需要接近廉价的能源供应地9经济学中的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金融资本、固定资本存在所谓的地理惯性和累积性,固定资本沉淀区对企业有吸引力。

金融资本,是流动性和双刃剑作用10新兴企业关注风险资本的获得11劳动力特征:数量特征,质量,成本,12空间劳动力区位主体类型一,一般主体:数量大,质量高,成本低的区位有影响力二,劳动密集型主体:数量和成本主导作用三,知识密集型主体,劳动力素质主导13技术与知识已经成为影响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最重要因素之一14技术与知识的地理集中成为经济活动地理集中的重要推动力第三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一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有制约作用二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特性差异,也导致其具不同的区位选择三现代社会制定了各种形式的规范来限制一些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也影响相关经济活动的区位分布2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即市场的重要性)一市场是经济活动生存的空间,是经济活动价值实现的场所二经济活动按市场需求开展,可使各种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三经济活动需要平等竞争,公正开放的市场环境四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也要借助市场来实现3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存续(即持续性和经济合理性)一对经济活动持续性的影响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必须达到一定规模积所谓的需求门槛,需求门槛因经济活动的性质和类型不同而不同二对经济活动合理性的影响:①规模经济,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随产量增加,平均成本不断下降②规模经济是因为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固定成本可认为变化不大,那么新增产品就可以分担更多的固定成本,从而使总成本下降4市场特性一般包括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管理秩序市场意识的差异往往来源于不同地区人们的传统意识的差异市场需求特点往往取决于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偏好。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绪论经济地理学导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一、经济地理学概念:研究人的经济活动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二、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产业结构和产业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1、人的经济活动——由产业结构反映2、周围环境——空间(区域)内其他事物的影响3、人的经济活动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产业空间结构产业结构:各产业之间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

产业空间结构:即产业结构(或经济活动)在空间地域上的投影,又指产业布局。

具体形态有:1、综合型:集镇、小城镇、城市2、功能性:工业区、商业中心、农业区3、专业化生产区:商品粮生产基地等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的产生一、经济地理学的形成基础:1、实践基础——三大地理发现2、地理学的发展;区位论二、经济地理学的经历三个阶段:1、古代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萌芽2、近代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的诞生3、现代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第三节、学习经济地理的学作用一、经济地理学的学科特性1、地域性:地理学的基本特性。

表现为地域分异规律的存在,也是地理学家为之奋斗的原因之所在。

2、综合性:这是经济地理学交叉学科的要求。

3、统一性:即人地相关性,经济地理学研究人地相关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优化人地关系。

二、经济地理学的任务1、理论上任务:探讨和总结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2、实践上任务:参与部门各类生产基地的布局研究;参与各级各类地域和各种城市规划;参与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的开发利用评价第一章经济活动区位与影响因素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一、区位与区位理论1、区位含义:主要指给经济活动主体带来经济收益可能和机会的某位置。

2、区位理论含义:一般指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此处研究经济活动主体合理空间选择和安排的理论。

有两层含义:●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指区位主体已知,根据区位主体本身固有的特征出发,来分析适合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然后从中优选最佳区位;例如:零售业区位论;公司区位选择●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大的区位空间已知,依据该空间的地理特性、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来研究区位主体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

经济地理知识点.doc

经济地理知识点.doc

第一章1. 何谓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一)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1.区位研究代表理论: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廖什区位经济论特点: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

2.区域研究(1)区域科学代表理论:艾萨德创立的区域科学。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

(2)其它区域研究3.全球化研究(二)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研究客体的变化:企业组织向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以及公司地理、企业地理等研究领域形成。

(三)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1.规范性分析2.实证主义分析3.行为主义分析4.结构主义分析3. 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4.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1.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产业(或初级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四产业,所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范畴。

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联合、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

4.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

该研究包括微观上的企业区位与环境关系,中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宏观尺度上的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

5. 简述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及其意义一、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1. 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经济学研究资源如何配置才能满足人类需要等问题。

经济地理学试图寻求经济活动的区位和空间组织的一般规律。

而这种空间分异规律形成的关键是经济规律的作用。

2. 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在发展中借用了不少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3. 经济地理学与政治经济学:按照政治经济学观点,生产关系(国家制度等)和生产力(经济活动)互相影响。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doc

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doc

第一章:1、国内最古老的经济地理文献当属战国时代的《山海经》和《禹贡》。

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奇泽姆出版了《商业地理手册》。

罗蒙诺索夫在他的《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但并为对这门学科的特点和要领做具体说明。

德国的地理学家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一文,论述了经济地理学的性质特点。

2、我们从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特点)三方面对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脉络加以梳理。

3、研究对象:欧美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经济地理学集中研究生产、批发和消费活动的分布。

惠勒和马勒,《经济地理学》第二版(1986)4、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第二章1、名词解释: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区位论: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即在区位主体已知的条件下,从区位主体本身的固有特征出发,分析适合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然后从中优选最佳区位;另一层与前者正好相反,即空间区位已知,根据该空间的地理特征、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研究区位主体即人类活动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区位条件:不同的商业活动队区位条件的要求不同;同类的商业活动随经济条件的发展,对区位条件的要求不同。

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即经济活动产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

(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2、区位理论可以分为古典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

古典区位论的代表人物:韦伯、廖什等。

现代区位论的代表人物:艾萨德、贝克曼等。

3、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论的区别: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不同。

《经济地理学》题库打印

《经济地理学》题库打印

《经济地理学》考试题库一、名词解释区位条件:针对于区域而言,区域的特征(资质)或属性。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因素。

针对于经济活动主体而言,起到重要决策作用的影响因素。

节约经济:经济活动因选择合适区位、合理调配资源和要素而节约运费、减少相应的劳务支出和管理费用所产生的收益。

集聚经济:因相关集聚活动在空间上合理组合而在技术、市场、劳动力、基础设施、资源和产品利用等方面得以互补、共享所产生的收益。

规模经济:经济活动因区位优势、合理集聚而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由此而引起规模增大所产生的收益。

范围经济:经济活动主体涉及的范围广、门类多,风险低。

区位重量:整个工业生产与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质量等于生产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

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职能的布局场所或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区的居民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方或场所,一般指城镇,有时也指商业零售中心。

(城市、工厂、商店)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也就是说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

横向一体化: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

导致行业垄断。

纵向一体化: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

塑造产业集群。

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以上国家(包括公司母国)具有生产或实际性经营活动的公司区域经济结构: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区域产业结构:指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是区域进行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增值的载体。

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关联产业: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基础产业: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

支柱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第一章:序论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彼此关系的学科。

2.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进展特点?(1)研究区域尺度的转变。

从偏重于对区域内的单体企业(农场、工厂、商业点)的微观分析,转变到对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和谐进展的分析。

50年代以后研究区域尺度再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研究区域之间的进展问题。

最后再进展到研究经济活动的全世界化。

(2)研究企业组织的转变。

战后以来,作为经济地理学要紧研究客体的企业组织,加速向着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世界性经营进展。

(3)研究思维方式的转变。

标准性分析:从某一大体命题动身演绎推理出结果到实证分分: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式探讨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到行为主义分析: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到结构主义分析: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阻碍经济形成中所起的作用。

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论在区别4.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有哪些?(1)人地关系的理论研究联合国里约热内卢会议发表的《21世纪议程》标志着在经济进展中人们加倍注意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人们对进展经济和爱惜资源环境的关系的熟悉,已从本世纪上半叶的“环境决定论”,70年代罗马俱乐部的经济“零增加”以爱惜地球生态环境的思想,转移到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和谐进展上来。

(2)全世界与地址关系的理论研究(3)区域经济进展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①效率至上②威廉逊的倒“U”型曲线论③胡鞍钢主张二者兼顾但偏向于公平。

(4)企业与区域经济进展的关系直接阻碍(技术、治理、产业关联)间接阻碍企业利益与区域利益之间并非完全重合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阻碍因素6.区位:要紧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现代区位理论把区位概念为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7.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

其大体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区位主体:指区位中占有其场所的事物。

(完整版)经济地理学讲义

(完整版)经济地理学讲义

第一章绪论§1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特性1.1 研究对象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科学研究任务从“人地关系”角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关系的学科,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规律(2)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形态a。

经济活动及经济活动体系与地理环境区位相结合b。

经济活动体系与一定区域(整体)地理环境相结合.(3)既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状态(形式、静态、特征),也研究它的形成、变化、发展过程(方式、动态、特征)规律。

从经济活动组织过程角度:经济地理学也可表述为是研究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组织决策的学科,研究如何将经济活动组织落实到地理空间中,也就是确定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的位置、强度和关系强调的是组织的原理、过程与方式。

位置指的是经济活动实体在地理空间中占据的位置(区位)。

强度指的是经济活动实体在地理空间分布的范围大小和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强度,包括密度。

关系指的是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及各要素(包括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经济环境要素)的关系。

研究任务(续)其研究任务可概括为:(1)研究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组织的原理(2)研究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两类组织(决策)方式(3)既研究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状态,也研究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过程(4)既要分别针对不同的经济活动,也要分别针对不同尺度的地理空间和不同特征的地理空间)来讨论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的组织,更要分别讨论经济活动个体的地理空间组织方式和区域整体经济体系的地理空间组织方式。

1。

2 学科特性经济地理学的地域性地理学必须与地域条件结合,研究各种现象的地域分异规律,这是地理学的灵魂,离开了地域性或地域性不强,实际上是失去了地理性,或是地理性不强。

经济活动的区位(用地)选择、活动(功能)分区、区域分工与协作、不平衡区域发展模式,都是体现地域分异的,即体现地域性。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第一章导论1.研究对象: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①经济建设的区位与空间组织,是经济建设中具有长远性和全局性的战略问题,当代经济学中,经济创新以及经济增长的来源这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并未得以解决,而经济地理学家却可在这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②-a人口问题:人地关系的协调问题,特殊地区的人口生存问题,经济地理学家均可开展相应的研究。

②-b资源问题:在经济发展中,注重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经济地理学家大有用武之地。

②-c环境问题:由于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这便决定了它比其它许多学科更能在提出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告诫人们注重与环境的关系问题。

②-d贫富差异问题: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可以研究贫富差异的区域格局以及引起这些差异的地理条件,并借助一定理论提出缩小这些差异的措施。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1.区位条件:指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2.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3.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二者的联系: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同,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4.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①土地: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一种是作为劳动对象;第二种是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土地利用的空间竞争显得格外显著。

②原材料: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运费大小,原材料的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③能源:能源直接影响到产业经营成本、效率、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公众对企业发展的态度,稳定的能源供给是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

④资本:资本是生产要素中流动性最大的要素,资本在不断流向最具创利机会的地区。

⑤劳动力:劳动力素质、劳动力成本、劳动力的空间移动等对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及其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第一章 绪论1、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

2、20世纪上半叶,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最重大事件当属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

3、20世纪50年代,艾萨德创立了区域科学。

4、战后以来作为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客体的企业组织加速着向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5、经济地理学的概念: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极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6、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7、地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学科。

根据研究对象不同,地理学可划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学科技术。

8、基于中国地理学科的特殊发展历史,杨吾扬等提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的地理学三分法。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区位的概念: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区位理论可以分为古典区位理论、现代区位理论。

古典区位理论实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地租学说、比较成本学说基础上,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发展起来的。

3、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最早提出区位因子的韦伯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即特定产品在某处生产比在其他场所产生的费用降低的可能性。

4、区位因子的分类区位因子 非经济因子经济因子 成本因子 收入因子运费因子 非运费因子5、经济活动一般包括生产、流通、消费活动,其中生产活动是经济活动的基础,因此成为讨论经济活动区位最重要的环节。

6、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中的要素有:土地、原材料、能源、资本、劳动力、技术与知识。

7、区域环境是除了基本生产要素之外,影响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区域环境主要有:自然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政策环境。

区域环境:所有影响区域内经济活动的外部因素。

《经济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doc

《经济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doc

《经济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第一章绪论1、概念题实证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为经济地理研究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发,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5、简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彖的内涵。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1)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次产业(或初级产业),如农、林、渔业和采掘业;第二次产业,如制造业、供水、汽、电等;第三次产业,如各种商业与贸易、旅游与娱乐、仓储与运输、旅馆与饮食等服务业;第四次产业,如金融、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业、咨询业等。

所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范畴。

(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

它既包括工厂、商店、农场、车站、码头、交通线路等的单独研究,也包括具有多种分部(如工厂、商店、运输公司等)的公司的区位的综合研究。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各种经济活动是相互关联的。

考虑这种关联,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合作、经济要索的区际流动等问题。

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全球性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如大经济格局变化)也成为经济地理学研究重点之一。

(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

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尤其是我国人口众多且资源有限,研究两者关系具更为重要的意义。

该研究包括微观上的企业区位与环境关系,屮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宏观尺度上的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等等。

9、试述半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除了教材上讲解之外,还有哪些?为什么?)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地理学始终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作为基础理论研究,经济地理学可以从多角度对建立人地关系理论做出贡献。

经济地理整理.doc

经济地理整理.doc

绪论与研究方法掌握第一章绪论:什么是经济地理学?了解第二章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比较法、归纳法、演绎法、实证法)一、什么是经济地理学?(1)什么是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教科书定义)经济地理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空间规律的学科,它是处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边缘学科。

(2)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概括地说是人类经济活动;按实体来说,分为:要素:经济活动的参与和影响因素;企业:经济体系中的基本生产单位;产业(行业):按生产活动性质的分类;城市:经济活动在特定空间集聚形成的经济实体;区域:具有一定经济整体性的特定地域范围;(3)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空间差异: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与空间分布规律,是静态的;空间过程:空间差异或空间分布的动态变化;空间相互作用:经济实体之间通过要素及信息交流产生的相互影响;(4)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目的1、找出经济活动的空间规律:这是对现象的研究;2、对经济活动的空间规律给予解释:即建立理论;3、提出经济活动的决策或政策:即实际应用;如各种规划、战略或布局决策;二、经济地理研究方法(1)经济地理调研方法定性:文献、访谈、问卷、实地观察;定量:统计年鉴、普查资料、抽样调查;(2)经济地理分析方法比较法;归纳法;演绎法;实证法;比较法实例分析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城市发展比较分析1、发展水平比较2、原因分析结论1、东部城市发展水平高,中、西部城市发展水平较低;2、城市发展水平呈现出由东向西的梯度递减;结论中西部城市发展落后的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结构水平低,工业布局集聚度低。

归纳法实例分析深圳市“三资”企业空间分布特征与机理1、空间分布特征2、空间分布机理结论空间分布机理可归纳为五种效应:规划效应、通道效应、中心效应、边界效应、联系方向效应演绎法实例分析城市中住房价格的空间变化1、假设前提2、确定变量3、建立关系式4、演绎推导5、得出结论提出要解释的问题:城市中的住房价格在空间上是如何变化的?给定假设条件来简化问题:所有的就业都在CBD;交通成本各方向都一致结论:当住户都在市中心上班时,城市中住房的价格会随距市中心距离的增加而下降,即房价随距离而递减;下降的速率与单位距离交通成本成正比,与住房面积成反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地理学第一章1.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

2.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有“货殖列传”一章,记载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

3.苏格兰学者奇泽姆1889年出版了《商业地理手册》。

4.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是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他的《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来的。

5.1882年,德国的地理学家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一文,提出科学鉴定科学系统的经济地理学。

6.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3)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6.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7.研究对象: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8.学科体系:1)通论经济地理学;2)区域经济地理学;3)部门经济地理学;4)公司(企业)地理学。

9.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1.区位:在本书中主要是指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2.区位条件:是区位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3.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分为经济因子和非经济因子。

4.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①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②另一种是作为作业空间和活动场所,像工业、交通以及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等。

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原材料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大小、可替代性、自身价值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3)能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当地的能源供给保证度是许多企业选择区位的标准之一;(4)资本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①固定资本的地理惯性使得固定资本成为大型装置型工业企业选择区位的重要考虑因素。

②资金尤其是融资条件,对企业经济活动尤其是小型企业的创立与发展至关重要;(5)劳动力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①劳动力成本的空间差异;②劳动力成本;③劳动力素质;④劳动力移动(大城市地区劳动力的质、量都会比其他地区体现出优势,因而对于劳动力力需求较高的企业或者产业来讲,具有较强的吸引力);5.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①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存续;②区位的市场影响力的地域范围,直接影响着当地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6.产业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①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②“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③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④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7.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政府往往通过规划和对特定地区的基础设施投入以及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经济政策的实施,并采取率先投入、提高当地期待收入等手段促进经济活动向政府鼓励的地区发展,引导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

8.交通要素:交通线、交通流、地域。

9.定价制度: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和均一定价。

(具体看一下适用于什么情况)10.交通网的密度: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当然也必须考虑到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

11.交通网密度越大,交通越便利。

12.交通网连结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

13.通达度: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以程度的指标,可以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来衡量。

14.分散指数:是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

15.分散指数越小,说明网络内部联系水平较高,通达性越好。

第三章1.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理论前提:(“孤立国”的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且收成相同;(4)距城市80km之外是荒野,与其他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只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主要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另外,企业经营型农业即合理的农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农业,因此,追求利益最大化也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

2.理论形成机制:(1)运费与距离和重量成正比;(2)纯收入是距离的函数;(3)每一种生产方式均有运距和收益的曲线,曲线的斜率不同;(4)农场主选择收益最大的农作物生产。

3.理论的局限性:杜能圈是一种完全均质条件下的理论模式。

因此他考察了河流和其他小城市的影响以及谷物价格和土质的影响。

4.杜能圈: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

为距离城市最近的农业地带,主要种植或生产易腐难运的作物和产品,如:蔬菜、果品、鲜奶等。

本圈大小由城市人口规模所决定。

第二圈:林业圈。

生产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木炭等,由于重量和体积均较大,从经济性角度考虑必须在城市近处(第二圈)种植。

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

没有休闲区,在所有耕地上种植农作物,以鼓舞(麦类)和饲料作物(马铃薯、豌豆等)的轮作作为主要特色。

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六区(马铃薯、大麦区、苜宿区、黑麦区、豌豆区、燕麦区)轮作。

其中耕地的50%种植谷物。

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

为谷物(麦类)、牧草、休耕轮作地带。

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七区轮作。

同第三圈不同的是总有一区位休闲区,七区轮作为第一区黑麦区,第二区大麦,第三区燕麦,第四、五、六区为牧草,第七区为荒芜休闲地。

全部耕地的43%为谷物种植面积。

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

此圈是距城市最远、也是最粗放的谷作农业圈。

三圃式农业将农家近处的每一块地分为三区(黑麦区、大麦区、休闲区),三区轮作,即为三圃式轮作制度。

远离农家的地方则作为永久牧场。

本圈全部耕地中仅有24%为谷物种植面积。

第六圈:畜牧圈。

此圈是杜能圈的最外圈,生产谷麦作物仅用于自给,而生产牧草用于养畜,以畜产品如黄油、奶酪等供应城市市场。

据杜能计算本圈层位于距城市51~80km处。

此圈之外,地租为零,则为无人利用的荒地。

5.理论重点:(1)运费指向论:①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只用损重原料;②原料指向(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使用遍在原料和纯原料;③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

(2)劳动力成本指向论(临界等费用线:在综合等费用线中,与低廉劳动力供给地L的劳动力成本节约额相等的那条综合等费用线称为临界等费用线)(3)集聚指向论6.运费指向论的应用:(1)原料指数大于1的工业:钢铁业、水泥业、造纸业、面粉业、葡萄酒酿造业和乳制品业等;(2)原料指数小于1的工业:啤酒酿造业、清凉饮料制造业和酱油制造业等;(3)原料指数大致等于1的工业:石油精制工业、机械器材组装工业和医疗器械制造工业。

第四章1.中心地三原则:(1)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3的中心地系统;(2)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称为K=4的中心地系统;(3)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作K=7的中心地系统。

2.三原则适合的条件:(1)市场原则适用于由市场及其市场区域构成的中世纪的中心地的商品供给;(2)交通原则适用于如19世纪交通大发展时期,以及新开拓的殖民地国家;(在文化水平高、工业人口多的区域,交通原则比市场原则的作用大)(3)行政原则比较适合用于具有强大统治机构的绝对主义时代,或者像社会主义国家以行政组织为基础的社会生活。

3.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1)是消费市场状况;(2)购物空间的接近性;(3)零售业间的竞争状况;(4)地价4.核心部特点:高度的土地利用、空间垂直发展、白天人口集中和特殊职能布局等特征。

5.边缘部的特点:土地面积相对广、土地利用密度不高、职能的空间分化。

(在周边部分布着轻工业、交通站点、具备仓库的批发业、汽车销售和修理业、特殊服务业以及住宅区,各自不仅相互联系,而且每一部分与核心部和城市内部的其他区域,以及别的城市有着职能的6.服务业类型:(学会判断)(1)是以个人和家庭为对象,提供日常服务活动的服务业。

(2)服务业以企业(或行政机关等办公机构)为对象,是为其提供运营活动产生的服务性需求的经济活动。

(3)是具有办公机构性质职能的服务业。

第五章1.企业增长动因:规模经济、内部交易、技术优势和经济激励。

2.企业增长的战略: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多样化。

3.横向一体化: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

4.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

5.企业空间增长阶段:阶段一:企业形式十分简单,生产单一产品、具有一个工厂。

组织功能单一,仅管理一个工厂的生产。

没有战略、管理和日常运作的决策等级划分。

该阶段的企业空间格局以单区位为特点。

阶段二:随着企业生产规模和地理分布范围的扩展,引起组织的劳动分工。

该阶段的企业空间格局特点是不同功能部门在空间上的分工,变为多区位企业。

阶段三:随着企业的增大,企业生产活动走向多样化。

这是组织结构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形成多分部结构。

公司组织结构上产生三个等级:高层管理、战略决策;控制、协调和管理决策;以及企业日常运6.企业空间扩张规律:接触扩散(即地理扩散过程是由近及远进行的)、等级扩散(即经济或社会现象的扩张是沿着一定等级规模的地理区域进行的)7.四个企业空间演变模式的特点:①展示了公司从单厂到多厂、单区位到多区位的扩张过程;②在公司扩张中,销售起先导作用,其次为生产机构的建立;③市场占领促进公司的扩张。

8.公司组织结构的主要类型:功能部结构、产品部结构、区域部结构、顾客部结构、矩阵结构。

第六章1.跨国公司:是多区位公司的一种特殊类型。

是指在两个以上国家具有生产或实际性经营活动的公司。

2.产品周期理论(弗农):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产品阶段(各产品阶段会把区位选择在哪个地方,为什么?)(1)新产品阶段: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

主要出现在发达工业国的都市中心。

集中于主要工业国,产品通过出口供应他国市场。

(2)成熟产品阶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无需进行较大改变。

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生产成本,会在出口与投资他国生产之间进行利益权衡。

当出口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大于在当地直接生产的平均生产成本时,企业便会选择直接投资。

由于该阶段产品的市场只要在发达国家,其直接投资的对象以发达国家为主。

(3)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