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戏曲艺术 Word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曲艺术
1.昆曲与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两座高峰。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有
①昆曲是中国舞台艺术中集中国文艺之大成的代表品种
②京剧是在昆曲和秦腔基础上,吸收徽戏和汉戏等剧种的优点和长处基础上演变而成,全面和集中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
③昆曲名称正式产生于清初,京剧正式形成于乾隆年间
④昆曲属于曲牌联套体,京剧属于板腔体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昆曲属于古代戏剧的一种,是中国舞台艺术中集中国文艺之大成的代表品种,①正确;京剧是在徽调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②错误;京剧正式形成于道光年间,③错误;昆曲属于曲牌联套体,京剧属于板腔体,二者演唱的特点不同,④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
2.清廷从政治标准出发,多次颁布法令,对民间戏曲进行干预,禁唱词曲;同时,清政府尤其是乾隆后期又召集民间不同的戏班进宫演唱,供他享乐。清廷的上述做法
A. 使京剧艺术带有强烈的阶级性
B. 使京剧在当时具有雅俗共赏性
C. 客观上为京剧产生提供了空间
D. 改变了戏曲的教化和娱乐功能
【答案】C
【解析】
据所学可知乾隆后期,京剧并未形成,且京剧艺术并不具有强烈的阶级性,故A 项排除;使京剧在当时具有雅俗共赏性,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来,故B项排除;据材料“清廷从政治标准出发,多次颁布法令,对民间戏曲进行干预,禁唱词曲;
同时,清政府尤其是乾隆后期又召集民间不同的戏班进宫演唱”可得出清廷的上述做法客观上为京剧的产生提供了空间,故C项正确;改变了戏曲的教化和娱乐功能,与材料内容不一致,故D项排除。
3.“乐”原指早期人们用以表达情感的文化活动,如诗歌、音乐、舞蹈等。西周时出现了十分严格的乐舞制度。祭祀时“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少八风。”这样的变化
A. 遵循血缘政治传统
B. 带有鲜明等级色彩
C. 强化了皇权的专制
D. 顺应了儒学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来看,“乐”成为一种制度,并且祭祀时不同等级的人用不同的制度,说明乐具有等级色彩,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血缘;C选项错误,此时皇帝制度还没有建立;D选项错误,这与儒学并没有关系。
4.宋以来的民间戏曲小说,凡是才子佳人的题材,男主角必定是个读书人,多半是秀才。但才子若要抱得美人归,实现大团圆,必定得进京赶考,考个状元。这反映了宋代以来
A. 文学作品推动科举制发展
B. 主流思想借助戏剧传播
C. 市井文化反映社会价值取向
D. 读书做官成为社会风尚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随着科举制的发展,知识分子大量进入政治领域,知识分子成为社会关注的主体,也就成为了民间戏曲小说的主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戏曲小说源于生活,它鲜活灵动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故市井文化反映社会价值取向,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不是文学作品推动科举制发展,故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主流思想借助戏剧传播,而是强调市井文化反映社会价值取向,B项错误。材料反映市井文化反映社会价值取向,而不是读书做官成为社会风尚,D项错误。
5.《东方杂志·农村之娱乐》中记述:“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之言辞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可见戏剧
A. 发挥了社会教化功能
B. 内容都是历史事实
C. 可以反映农民心声
D. 与学校教育形式相同
【答案】A
【解析】
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之言辞事实等字眼足以证明材料反映的是戏剧的社会教化功能,A正确;戏剧内容并不一定都是历史事实,B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戏剧对农民的教化而非反映戏剧反映农民心声,C排除;戏剧与学校教育形式是不相同的,D排除。故选A。
6.元代杂剧是在前代戏曲艺术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融合了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艺术,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成熟文学剧本。与传统诗词歌赋相比,元代杂剧的突出特点是
A. 流传范围广
B. 反映社会生活
C. 富于观赏性
D. 体现文化融合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融合了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艺术”“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成熟文学剧本”中可以看出,元杂剧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增加了元杂剧的观赏性,故C项正确,D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流传范围广和反映社会生活,故AB项排除。
7.史载,宋以后戏曲发展进入鼎盛时期,从明代起,每年五月三日,国家和民间都要举行祭拜关羽的活动,此后,关公戏经久不衰。此现象
A. 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形成
B. 体现了神化儒学的倾向
C. 突出了戏曲的教化作用
D. 强化了宗教观念世俗化
【答案】C
【解析】
材料指出明代以后关公戏经久不衰,而关公戏强调“忠义仁勇”,这实际上反映出戏曲的教化作用,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直接体现市民阶层的形成,也没有体现儒学的神学化,更不是说明宗教观念的世俗化,故A、B、D三项不准确。
8.中国古代戏剧在明清时期形成了所谓“洞房花烛”模式、“金榜题名”模式和“衣锦还
乡”模式,体现了一种“大团圆主义”。这
A. 反映了人民的理想主义追求
B. 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发展
C. 抨击了封建制度的腐朽
D. 冲破了宋明理学的束缚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洞房花烛’模式、‘金榜题名’模式和‘衣锦还乡’模式”和所学知识可知,“大团圆”戏剧模式体现戏剧世俗化发展,是市民阶层对理想社会追求的结果,故A项正确;科举制度发展只是材料中部分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批判封建制度腐朽,是对理想主义的追求,故C项错误;材料中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的体现,没有冲破宋明理学的束缚,故D项错误。
9.有学者指出,昆曲在获得它的崇高地位时,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却并没有在市场上得到充分认可,它是千百年来雅文化传统在表演艺术领域里最集中、最典型的结晶,而在演出市场上,民众比起文人士大夫群体来,却是更具有发言权的群体。由此可见,京剧在晚清取代昆曲成为主流戏曲形式,主要是因为京剧
A. 艺术审美价值更高
B. 内容贴近民众生活
C. 符合晚清政治潮流
D. 迎合民众文化需求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了京剧之所以能取代昆曲,因为它是市民文化的体现,它在演出市场上,更符合市民阶层的需要,故D项正确。A说法与材料不符。C项错误,它与政治无关。B项错误,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昆曲没有贴近民众生活,无法对比。
10.在中国戏曲中,昆曲被称为雅乐正声,明万历年间更是被视为“官腔”。随着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京剧的形成终结了长期以来的“花雅之争”,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衰落了下去。清中叶以后昆曲没落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等级观念的弱化
B. 统治阶层旨趣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