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
• 三、居住
• 1、里弄住宅,实际上是中国传统的低层院落式住宅,在资本 主义新的条件下的变种。为了在小块的土地上建造一些密集的、 低层的、独门独户的出租住宅,而逐渐由原来的三合院住宅演 变成联立式住宅。 • 里弄多在私有土地上建造。里弄内有总弄、支弄,总弄通 大街。房屋很少考虑朝向,建筑密度很高。 • 2、棚户区,多形成在工业区附近,没有上下水道,没有像样 的道路,地势低洼。 • 3、花园洋房,在租界区内,多为外国人和中国上层统治阶层 居住。 • 4、高层公寓,主要为来自国外的淘金者,没有更多的钱建造 洋房的外国人。兴建于30年代。商人认为房地产行业稳定,而 里弄不好收房租。当时,建筑材料低廉,人工较便宜,高层建 筑的技术比较成熟。多集中在商业区附近。
上海市都市计划三稿
20世纪初的上海外滩
20世纪初的仁记洋行大楼
• 大上海计划肩负的使命 (一)促进城市统一 大上海计划是国民党政府在政治上无法实现对租 界统一领导的情况下,设想通过城市规划建设来动摇 租界的发展基础,抑制租界的发展,最终实现对上海 的统一控制。对此,国民党政府充满期待。 1927年7月7日,蒋介石亲临上海,在上海特别市 成立典礼上讲话:上海特别市,非普通都市可比,上 海特别市乃东亚第一特别市,无论中国军事经济交通 等问题,无不以上海特别市为根据,若上海特别市不 能整理,则中国军事经济交通等,即不能有头绪,上 海不仅成为中国各地之模范,并当依照总理建国方略 之计画,一一实行之,上海特别市,中外观瞻所系,
上海市都市计划一稿

初稿完成后,经过五个月的修改,于1947年5月 完成了“大上海都市计划总图”报告书(二稿)。 • 二稿与一稿相比,在人口规模方面有增加,订出 了五十年后增加到1500万人的计划,在土地使用方面, 提高了人口密度,以免城区范围过大;对于铁路、港 口等技术问题又作了进一步的研究,甚至连编组站的 位置及联结其他路线的细部也画了出来,并设想了市 内高架道路。在进行二稿的同时,做了改建闸北西区 的详细规划,按邻里单位及行列式进行布置,还研究 了日照、绿化等卫生问题。同时,还考虑了改善市容、 管理工厂建设的规划草案等。

(2)租界城市。即帝国主义国家强迫中国在某些 口岸或城市划出的供外侨“居住和经商”的一定区域。 它是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各种侵略和罪恶活动的 据点。如上海、天津、汉口。 • 此外还包括有些由中国官僚资本或民族资本开办 的新的工矿企业而兴起的新城市和近代交通型城市。 •
第二类则主要表现为许多约开商埠城市。数量
近代城市基本的 输入,或由于本固资本的发展,而产生较大变 化或新兴起的城市。 • 第二类是原来的封建城市,由于受到帝国 主义的侵入及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发生了局 部的变化。
第一类城市包括:(1)受帝国主义列强 直接控制的城市:1)割让地;2)租借地;3) 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沿线附属地城市;4)占 领地。 这类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特点主要是,多 半原来并无基础或基础较差,但地理位置十分 重要,是在列强占领以后被选定发展起来的。 城市一般按帝国主义的侵略意图进行规划建设, 显得较有条理,但其布置手法和建筑形式,都 是当时西方各帝国主义国家流行形式的移植, 整个城市反映出明显的殖民地色彩。
• (二)强化等级秩序 • 由于列强横行,租界分割,清末以来的上海,城 市建设各自为政的情况非常突出。在大上海计划制定 时期,国民党政权并不稳固,因此抱有建立稳定秩序 的强烈愿望。中国传统城市建设中的轴线和对称无不 体现了王权的至高无上,国民党政府在上海特别市中 心区的建设过程中,有意继承了中国传统城市的轴线 和对称的构图方式,以此来强化统治权威。
在新市中心区建设中,道路分布引进了西方城市 规划的理念,但在构图上重视轴线和对称。
中心区的路网以世界路、大同路为南北轴线,三民路、 五权路为东西轴线,市政府大厦坐北朝南,位于南北 轴线上,图书馆、博物馆以南北轴线为对称轴遥相呼 应。在市政府大厦建设的三项设计原则中,有两项就 是与秩序有关: 一项是平面布局上要使市政府与附属各局分立,另一 项是附属各局建于市政府周围,分期建设。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城市都是封建社会型的。绝大部分 是地主封建统治阶级以及一些商人、手工业者的聚居地。城市 在政治上统治着乡村。城市集中着官府,地主宅第,以及商业、 手工业及其他劳动人民,城市大部是消费性的。城市的功能结 构简单,平面形式沿袭着封建社会的城制,建筑面貌也完全是 中国传统的形式。 • 鸦片战争以后,封建社会经济开始逐渐解体,逐渐形成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城市是社会经济的产物,这种变化必然使 原有城市发生不同内容和不同形式的发展。 • 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入,不仅使中国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 的变化,也对我国城市尤其是东部地区的很多城市产生了深刻 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根据“南京条约”于1843年开辟 为商埠,帝国主义相继而来,从此上海发生了很 大的变化,从一个小城市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甚至 远东地区最大的城市,成为帝国主义在中国进行 经济侵略的最大基地、旧中国的工商业中心、世 界闻名的“冒险家的乐园”。



• • •
上海开埠后不久即设立租界。上海的发展过程实 际上就是租界的不断扩张的过程。上海的城市性质是 和租界不可分的。 1845年11月,英帝国主义与清朝地方官员订立所 谓的“地皮章程”中,规定划出一定的地界为英国人 居住,这种租地界限,便是后来的租界。 1848年,美帝国主义签订“望厦条约”,占据虹 口一带为美租界。 法帝国主义在“天津条约”后,在上海占租界。 日本帝国主义占据虹口一带,形成其势力范围。 上海自开埠以后,1880年已达100万人,1930年 至300万人。解放前已达500多万人。
上海市中心区规划道路系统图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时期制定 的上海都市建设第一期规划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手上海, 组织成立了上海都市计划委员会,制定了都市 计划图(一稿)。参加此项工作的有当时从欧美 学成回国的几位专家:程世抚,钟耀华、金经 昌、黄作椠、陈占祥,还有德人鲍立克等。

一稿内容包括大上海区域计划及上海市土地使用及干道系 统计划两种。其主要内容如下:人口规模推算为1000万人;在 现有市区外作一绿化及农田环形地带,在其外发展新区,新区 按分散的卫星城的方式布置;住宅区以4000人为小单位(实际 上即邻里单位),组成“中级单位”,再组成“市镇单位”, 若干“市镇单位”组成“市区单位”,全市即由若干“市区单 位”组成;扩大中心区的范围,以疏散原来中心地区的过分拥 挤状况;放弃黄浦江沿岸码头,在附近乍浦及吴淞另建容量较 大的新港;将道路按功能加以分类,分区域公路、环路、干路、 辅助干路等。 • 规划中充分地运用了当时一些新从欧美留学回来的建筑师 带回来的“卫星城镇”、“邻里单位”、“有机疏散”、“快 速干道”等最新的城市规划理论。与1929年的“大上海都市计 划”图相比,注意了城市功能及交通问题,对某些细部的技术 问题也有较周密的考虑。
上海市都市计划二稿

1948年后,一些设计者们经过一番研究,在1949 年春上海解放前夕完成了三稿(图10—1—11),三稿 中又进一步研究了疏散市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提 高绿地比重,使绿地占全市用地28%;研究了工业区 的分布,并提出在工业区附近建立住宅区,以减少人 流;拟定了南北快速干道及环路系统;在对外交通方 面,拟在吴淞蕴藻浜建集中的引入式港口,铁路尽量 与港口及工业区直接联系,并在何家湾设新的编组场。 • 明显地可以看出,三稿与二稿相比,除了介绍欧 美新的规划理论外,进一步研究市际与市内交通问题, 发现了上海市存在的实际问题,如编组站的设置问题。
一、上海的工业布局
• 上海迅速发展的原因是工业的迅速增加与高度集 中,其中外国资本开办的工业增长得很快。其特点如 下: 1、上海工业区与住宅混杂。 2、工业分布的盲目性造成市内交通运输的严重不合 理。 3、工业的分布与市际交通不相配合。
二、交通
• • • • 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处,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中国最 大的港口。 交通分为对外交通和市内交通 对外交通的特点: 1、由于沿海、沿江贸易发达,造成对外交通频 繁,但是沿海、沿江岸线利用率低,以致部分地段沿 江阻塞。 2、铁路的修建没有考虑城市的发展,铁路与城 市道路的交叉使城市道路交通能力受到限制。
在道路的命名上,更体现了建立秩序的做法。中心 区的路名,有以纪念孙中山的世界大同、三民主义、 五权宪法等政治理想而命名的世界路、大同路、三民 路、五权路等。有以中华民国上海市政府几个字为头, 分别组成道路名称,比如中原路、华原路、民庆路、 国康路、上达路、海通路、市京路、政通路、府前路 等。这种路名的命名方式,无疑是在城市建设中突出 一种政治秩序和理念,使老百姓对上海市政府的权威 给予认同。

• 市内交通的特点: • 1、老城区由很小的方格网道路组成,道路的宽 度极小,一般为2-3米,不能行驶机动车。 • 2、租界内道路为简单的方格网(棋盘街),间 距100米以下,道路宽度10米左右。 • 3、由于租界及地方势力的影响,使部分邻近的 道路无法打通,以致不少道路形成瓶颈,道路通行 能力降低。 • 4、最初在租界内形成公共交通系统,1908年有 轨电车,1914年无轨电车,1924年公共汽车。
非有完善之建设不可,如照总理所说办理,当比租界内, 更为完备,诸如卫生经济土地教育等事业,一切办得极完 善,彼时外人对于收回租界,自不会有阻碍,而且亦阻止 不了,上海之进步退步,关系全国盛衰,本党成败,不能 不切望全体同志联合起来,协助建设。 讲话充分表明了 要在城市建设上胜过租界的目标,并为租界的回收创造条 件。 港口的建设是大上海计划的核心,只有港口的成功 建设,才能实现以港兴市,新的市中心区才有存在与发展 的基础。但最初实施建设的不是港口,而是市中心区。选 择市中心区着手,表明国民党政府要在上海重新建立、强 化统治地位和权威中心的迫切愿望。在此视角下,城市规 划承载了统一上海的决心、信心和号召力,并希望获得广 大市民认可和拥戴。相反,当时上海租界的高层,却因上 海新城的崛起而感到一阵恐慌。
• 城以港兴,依托“襟江带海”的地理优势, 是上海城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特点。上海的城 市发展是伴随着不断改造吴淞江水系(苏州河 等),开拓黄浦江水系而逐步演进的。 • 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处的南岸,有黄浦江深 水航道而成为天然良港。由于地理位置优越, 城市发展的很早。早在南宋的时候这里就形成 市镇,旧城沿黄浦江一带形成繁茂的地区。
“罗别根花园”
极具北欧风情的花园别墅--马勒别墅
• 四、市政设施 • 市政工程设施: • 大多数为租界区建设,基本上为租界区服务, (如供水、排水、电、电话、电报、煤气等)。而且 租界区工程设施与中国区设施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 规划,因而管网布局混乱,布局极不合理,为后来的 调整增加很大的难度。 • 五、绿化 • 由于土地昂贵,绿化很少,仅在租界内有少量的 花园,全上海只有1平方公里(总面积894.18平方公 里,占0.009),上海人口500万,人均0.18平方米。
很多,差不多遍布全国各地。我国近代被迫开放的港 埠、陆埠城市共达70余处(不包括我国自行开放的32 处)。约开商埠最多的国家为英、日两国,其中英国 30处,日本29处。一些原来的传统手工业商业中心或 位于原交通要道的城市,由于被新的资本主义工商业 或位于新交通线上的城市所取代而日益衰落。
五 由“租界”发展的大城市—上海
• 六、上海的城市规划工作
• • 上海由于帝国主义的分割统治,没有统一的城市规划。 1929年国民党提出了一个上海新市区及中心区的规划,在 中心区建成了运动场、体育馆、游泳池等一组建筑。此外在中 心区开辟了几条道路。抗日战争爆发后结束。 • 日本占领上海在1938年,着手对上海进行规划。以“大上 海都市规划”中的新市中心为中心,划分为十种区域:(1) 第一住宅区(高级住宅区),(2)第二住宅区(普通住宅 区),(3)第一商业区(商业及旅馆),(4)第二商业区 (游戏场),(5)第一工业区(轻工业),(6)第二工业区 (重工业),(7)工业特别区(军事工业及危险品工业), (8)公共地区,(9)仓库地区,(10)杂居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