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中国茶文化的兴盛——唐宋时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臼。 姓“木”,表明是木制品,“待制”为 官职名,为轮流值日,以备顾问之意。
茶碾。姓“金”,表示由金属制成, “法曹”是司法机关。
茶磨。姓“石”,表示用石凿 成,“转运使”是宋代负责一 路或数路财赋的长官,但从字 面上看有辗转运行之意,与磨 盘的操作十分吻合。
水杓。姓“胡”,暗示由葫芦 制成。“员外”是官名。“员” 与“圆”谐音,“员外”暗 示“外圆”。
化 之 史
儒教体验区
夏 商 周 秦 汉 三 国 晋 南 北 朝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儒教与茶(中和之道,以茶养德)
中 华
中庸 和谐
养廉、 雅志、 积极 人世
茶 文 化 之 史
二十四器缺一,则茶废也——陆羽 无茶不成礼 壶柄为尊
夏 商 周 秦 汉 三 国 晋 南 北 朝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华 茶 文 化 之 史
僧道的饮茶
唐代僧人已经开 始“以茶供佛”, “以茶拟禅”。
夏 商 周 秦 汉 三 国 晋 南 北 朝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以北苑为先导的宋代茶叶

北苑建茶
周絳《补茶经》则认为:“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
华 茶 文 化 之 史
夏 商 周 秦 汉 三 国 晋 南 北 朝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全方位的茶学文献

《大观茶论》
制茶到饮茶的方方面面
华 茶 文 化 之 史
蔡襄《茶录》
上篇论茶、下篇论茶器
夏 商 周 秦 汉 三 国 晋 南 北 朝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3.2 茶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 华 茶 文 化 之 史
道教的思想起源
殷周时期的祭祀上天和祖先
上古时期,崇敬自然与鬼神
道教的发展史
佛教体验区
夏 商 周 秦 汉 三 国 晋 南 北 朝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佛教与茶(禅茶一味,以茶修心)
中 华 茶 文 化 之 史
禅是一种境界。讲求的“禅茶一味”,“禅”是心悟,“茶”是物质的灵芽, “一味”就是心与茶,心与心的相通。 ——陈云君
四 茶的传播
随着中朝两国佛教禅师的不断往来,茶叶被带到朝鲜半岛。 新罗的使节大廉,在唐文宗太和后期,将茶籽带回国内, 种于智异山下的华岩寺周围,朝鲜的种茶历史由此开始。
中日之茶
早在汉代已传入日本 唐代,公元805年(陆羽逝后次年),日本僧人最澄和空海随遣唐使历经50天横渡大海, 来到中国学习佛法。最澄禅师从中国学习种茶,并将茶叶和制茶工具带回日本。
南宋时,日本荣西禅师两次来到中国,又从中国引进了寺院的饮茶方法,并制定了饮 茶仪式。
茶 祖
日本僧人南浦绍明于1259年将径山茶宴传入日本。 ——日本18世纪百科全书《类聚名物考》记载
中 华 茶
和 ,
文 化
自 之
羽 化 登 仙
长 生 不 老
然 史 纯 朴
隋唐时期,礼仪制度达 到了高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夏 商 周 秦 汉 三 国 晋 南 北 朝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其基本信仰是“仁”,即人人友爱。
中 华 茶 文
“礼”是实现“仁”的基本途径
国家宗教
仁义礼智信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名承之,字易持,号古台老人。
茶盏。姓“陶”,表明由陶瓷做成, “宝文”之“文”通“纹”,表示 器物有优美的花纹。“去越”意思 是非“越窑”所产,“自厚”指壁 厚,加上“兔园上客”的号,就是 宋代著名的“建窑”所产“兔毫盏” 了。 名去越,字自厚,号兔园上客。
汤瓶。姓“汤”即热水,“提点” 为官名,含“提举点检”之意, 是说汤瓶可用以提而点茶。“发 新”是指显示茶色,“一鸣 ”指 沸水之声。 名发新,字一鸣,号温谷遗老。
中 华
汉 代
魏晋 南北 朝
隋唐 时期
茶 文 化 之 史
夏 商 周 秦 汉 三 国 晋 南 北 朝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佛教教义
因缘说
一是关于因果与修行的理论方面的
中 华 茶 文 化 之 史
轮回说 二是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方面的,佛
教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的理论,是建 立在佛教修行(主要是禅悟)基础上的 成果。
夏 商 周 秦 汉 三 国 晋 南 北 朝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唐宋
中 华 茶 文 化 之 史
夏 商 周 秦 汉 三 国 晋 南 北 朝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一 兴盛于全社会的饮茶
顾 渚 紫 笋
中 华 茶 文
代表人物——(美男)唐玄宗李隆基
化 之 史
• 吴理真
宋孝宗在淳熙十三年 (1186年)封吴理真为 "甘露普惠妙济大师"
宋兔毫纹盏
宋茶盏
三 茶与文化
传统茶学的形成与 发展
茶与中国传统文化
夏 商 周 秦 汉 三 国 晋 南 北 朝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3.1 传统茶学的形成与发展
中 华 茶 文 化 之 史
自从陆羽生人间 人间相学事春茶
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 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卷之五云︰ 「民俗,„„或有从外新来,邻左居住,则相借动使,献遗汤茶,指引 买卖之类。更有提茶瓶之人,每日邻里互相支茶,相问动静。」
夏 商 周 秦 汉 三 国 晋 南 北 朝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二 制茶和饮茶
中 华 茶 文 化
唐代的煎茶 宋代的点茶、斗茶和 分茶
之 史
唐朝的煎茶
• 在煎茶前,为了将饼茶碾碎,就得烤茶,即用高温“持以逼火”,并且经常 翻动,“屡其正”否则会“炎凉不均”,烤到饼茶呈“虾蟆背”状时为适 度。烤好的茶要趁热包好,以免香气散失。至饼茶冷却再研成细末。煎茶需 用风炉和釜作烧水器具,以木炭和硬柴作燃料,再加鲜活山水煎煮。
TIME:SONG DYNASTY 文会图——宋徽宗
中 华 茶 文 化 之 史
茶肆
插 四 时 花
挂 名 人 画
该书卷之二云: 「朱雀门外街巷„„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房」。「潘楼东 街巷„„,茶坊每五更点灯,„„北山子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 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卷之三云︰ 「马行街铺席„„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夜市直至三更尽, 才五更又复开张。„„至三更方有提瓶卖茶者」。
鎏金银镡子
鎏金银茶托
鎏金流云纹长柄银匙
系链银头箸
夏 商 周 秦 汉 三 国 晋 南 北 朝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月夜啜茶》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士修) 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张荐) 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李萼) 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崔万) 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真卿) 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皎然) 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士修)

主张饮茶要趁热连饮,因为“重浊凝其下,精华浮其上”,茶一旦冷了, “则精英随气而竭,饮啜不消亦然矣”。书中还谈到,饮茶时舀出的第一碗 茶汤为最好,称为“隽永”,以后依次递减,到第四五碗以后,如果不特别 口渴,就不值得喝了。
煮茶是在风炉上,中间包括了三个步骤:
• 1.水刚开,水面出现细小的水珠,像鱼眼一样,并发出一些 细微的声音,陆羽称之为“一沸”。此时加入一些盐到水中 调味; • 2.当锅边水泡如涌泉连珠时,陆羽称之为“二沸”。这时用 瓢舀出一瓢开水备用,用竹夹在锅中心搅拌,然后将茶末从 中心倒进去; • 3.稍后,锅中的水完全沸腾,陆羽称之为“三沸”,此时要 将刚才舀出来的那瓢水再倒进锅里,一锅茶汤就算煮好了。
唐宋的兴 盛 元明期间 全真教的 出现 清朝以后 衰落
汉魏两晋 起源时期
台湾的道 教
五斗米道
• 张角 太平道
内 丹 学 说
教 主 道 君 皇 帝
道教体验区
夏 商 周 秦 汉 三 国 晋 南 北 朝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尊道贵德——道教最高信仰 仙道贵生——道教鲜明特色
中 华 茶 文 化 之 史
宋代点茶
喝茶前,置茶托,可避免端茶时烫到手。宋 代普遍使用漆制茶托。
宋人斗茶者,多为一些名流雅士,犹若今日之球赛。 斗茶内容包括:斗茶品、斗茶令和茶百戏。 茶品,为一斗汤色,二斗水痕; 茶令如酒令,不过斗的是吟诗作赋; 茶百戏,又称汤戏或分茶,通过茶水注入茶碗的技巧,使茶汤的汤 花呈现若山水、状花鸟的水墨图画。
公元15至16世纪,在被誉为日本茶道开山伯祖的村田珠光、中继者 武野绍鸥和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居士的努力下,形成了有深奥 哲理、有思想性、可陶冶情操的日本茶道。
茶筅。姓“竺”,表明用竹制成, “善调”指其功能,“希点”指 其为“汤提点”服务,“雪涛” 指茶筅调制后的浮沫。
茶巾。姓“司”,表明为丝织品。“职方” 是掌管地图与四方的官名,这里借指茶是方 形的。“如素”、“洁斋”均指它用于清洁 茶具。
夏 商 周 秦 汉 三 国 晋 南 北 朝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茶筛。姓“罗”,表明筛网由 罗绢敷成。“枢密使”是执掌 高级军事的最高官员,“枢密” 又与“疏密”谐音,和筛子特 征相合。
茶帚。姓“宗”,表示用棕丝制成, “从事”为州郡长官的僚属,专事琐 碎杂务。“弗”即“拂”,“不遗” 是其职责,号“扫云”,就是掸茶之 意。
盏托。复姓“漆雕”,表明外 型甚美,也暗示有两个器具。 秘阁为君主藏书之地,宋代有 “直秘阁”之官职,这里有盏 托承持茶盏“亲近君子”之意。
化 之 史
韦鸿胪,名火鼎,字景旸,号四窗间 叟。 赞曰:祝融司夏,万物焦烁,火炎昆 冈,玉石俱焚,尔无与焉。乃若不使 山谷之英堕于涂炭,子与有力矣。上 卿之号,颇著微称。 姓“韦”,表明由坚韧的竹制成,“鸿胪”为执掌朝祭礼仪的机构。“胪”与“炉” 谐音双关。 “火鼎”和“景旸”表明它是生火的茶焙,“四窗间叟”表示它开有四个窗,可用以 通风,出灰。
茶品
1、一是汤色
汤色即茶水的颜色,以纯白为上。 青白、灰白、黄白,则等而下之。 色纯白,表明茶质鲜嫩,蒸时火候恰到好处,色偏青,表明蒸时火候不足;色泛灰, 是蒸时火候太老;色泛黄,则采制不及时;色泛红,是烘焙火候过了头。
• 2、二是汤花
汤花是指汤面泛起的泡沫。 汤花优劣二条标准: 第一是汤花的色泽,以鲜白为上; 第二是汤花泛起后,水痕出现的早晚。早者为负,晚者为胜。如果茶末研碾细腻,点 汤、击拂恰到好处,汤花匀细,好像“冷粥面”,就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 效果,被称为“咬盏”。反之,汤花泛起,不能咬盏,会很快散开。汤花一散,汤与盏相 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
夏 商 周 秦 汉 三 国 晋 南 北 朝 隋源自文库唐 宋 元 明 清
全方位的茶学文献

陶谷 荈茗录
唐五代宋初的饮茶的典故
华 茶 文
南宋 审安老人 茶具图赞
《茶具图贊》用白描画法将盛行于宋代的 斗茶用具记录成图,称之为“十二先生”, 赐以名、字、号,并按宋时官制冠以衔职, 非常形象生动地反映出宋代社会对茶具的 钟爱和对茶具功用、特点的评价。
把捶碎的茶移置“茶碾”或 “茶磨”中,研碾成细末。
用“罗”筛滤细粉,淘汰粗的茶屑,使茶末更为细致。
把茶末放于茶盏中里,点茶前需要先把茶 盏加热,否则茶不浮。
将茶瓶中煎好的沸水注入茶盏(即点茶)。 宋代“斗茶”注水时讲究水煮要用力,落水 点要准,否则会破坏茶面的艺术效果。
以“茶筅”(为搅拌工具,大都为竹制) 击拂茶汤如浓香油,使茶末和水交融,并泛 起汤花。
唐代的煎茶重于技艺,那么宋代的点茶更重于意境
• 点茶法是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 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 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Tea Whisk
点茶步骤
将团茶以绢纸包住,烘焙之后,再用“槌” 击碎,捶碎过的茶饼须立刻碾用,否则时 间过久,会导致茶色昏暗。
陕西法门寺出土的唐代金银茶具
金、银、玻璃、秘色瓷等的宫廷茶具
唐僖宗 唐朝第二十一位皇帝
陕西法门寺出土的唐代金银茶具
焙炙器
金银丝笼
陕西法门寺出土的唐代金银茶具
鎏金茶碾
鎏金茶罗
茶碾子是碾茶器,在煮茶时,供碾碎饼 茶之用。
茶罗子,即茶筛。它是饼茶经茶碾碾成碎末 后作筛茶用的。
鎏金摩羯纹银盐台
平顶山学院
茶文化之史
选自锐普PPT论坛拽拽:http://www.rapidbbs.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1587
选自锐普PPT论坛yzgrey:http://www.rapidbbs.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872
清静寡欲——道教行为标准
自然无为——道教生活态度 柔弱不争——道教自我修养 返璞归真——道教理想状态 天人合一——道教文化主体
天道承负——道教善恶报应
性命双修——道教修炼要诀
夏 商 周 秦 汉 三 国 晋 南 北 朝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茶 清 净 无 为 道 家 思 想 性 俭 而 吸 日 月 之 精 华 采 天 地 之 灵 气 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