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好小学语文课前预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做好小学语文课
前预习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浅谈如何做好小学语文课前预习
苗承菊【摘要】: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一条重要途径,它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新课的内容,了解重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本文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的必要性出发,结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点滴经验,简单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前预习的几点方法。
【关键词】:课前预习必要性预习方法兴趣指导原则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以学定教。
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学生的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
每一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
一直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课前预习都是不够重视的。
其实,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前奏曲”,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
在大力推行创新改革的今天,我认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一个不能忽视的环节就是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不但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兴趣,激发求知的强烈欲望,这对于教学是十分有帮助的。
我认为要做好课前预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文会“友”,激发阅读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预习”中,我们所接触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吸引读者的故事情节,给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性格特征,震撼心灵的思想教育,文笔独到的作者名家等。
一篇篇鲜活的文章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使他们有了想读书、愿读书、爱读书的兴趣,也在读的过程中结识了很多的“友人”,顿觉生活丰富多彩,其乐无穷。
此外,“预习”中所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包括文章的时代背景、诗词常识、以及课文中重要的人、事、景、物等。
这些内容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也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此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课外摘抄本,在预习中把有关内容分类摘抄下来,这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又能提高阅读的积极性,并在兴趣的引导下,为逐步理解课文,主动完成预习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给预习方法,培养预习能力
教师在学习新课之前,可以根据单元导读和预习提示,结合教材特点,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有效地指导预习过程,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
1. 阅读单元“导读”,明确预习目标。
在进行每一单元的教学前,首先要让学生认真阅读“导读”部分,使学生对教材有一个总体的印象,了解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一个什么主题开展的,明确单元训练
的重点是什么?在预习中都要从哪些方面做起。
在指导学生学习每篇课文时,还要让其反复阅读“导读”,以便加深理解。
2.阅读要有层次,培养自读能力。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
”可见,阅读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
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要求,培养其自读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具体步骤如下:
(1)初读---圈、点:教师在“预习”中经常提出这样的要求: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什么?学生初读课文时,要指导他们边读边画出文中的生字词,比如:文中的生字连词可以用“___”标出;容易写错的字用“△”标记;需要着重理解的词语可用“=”标明,并认真思索。
读通句子,读准字音,不添字丢字,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这是预习的基本要求。
把课文读通顺,而后整体感知,才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再读---勾、画:给不认识的字注音,把不理解的词结合以前积累的方法加以理解,如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词典理解词意,或查阅资料等方法。
遇到描写优美的句子用“﹏”画出,并反复朗读;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待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将读不通的句子或语段多读几遍,直到读通顺,读流利为止。
(3)细读---疑、思:带着问题读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指导学带着问题读书,能启迪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带着问题,学生边读边思,问题解决了,课文内容也就理解了。
根据单元“导读”提出的学习要求,逐句逐段的去读,做到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文章的写作特点等,以便今后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
(4)精读---悟、注:精妙之处多多读。
“预习”中把文章写得精彩的段落、章节,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
不少课文的“预习”中有这样的要求:“把最使你感动的地方画下来,如有感想就在旁边简单写一写。
”因此,可以指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画出课文中最令人感动的地方,融入自己的理解,初步学会用简洁的文字给课文加批注,培养思维能力。
此外,在课文中遇到“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修辞句”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都可以加上恰当的批注,谈谈自己的理解、体会。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预习,学生手、脑、口并用,既提高了预习能力,又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3. 检查阅读效果,及时总结评价。
教师要对预习效果进行有效地检查、评价。
当教师的都有这样的体会,光口头布置的作业,而不落施检查,这样的作业等于没布置。
课堂上,对于在预习过程中阅读表现积极、声情并茂者,教师要不吝赞美之词,及时表扬、鼓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调动其读书的积极性。
教师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认真地评价,交流预习成果,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分享成果、表现自我、展示个性、体验自己和他人成功的喜悦的舞台,让学生的辛勤劳动得以展现,使“预习”更好地服务于课堂。
三、尊重学生差异,巧妙把握原则
课前预习教师要把握好一定的指导原则。
1. 循序渐进的原则。
教师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原则上,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扶到放的原则。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前预习并不意味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相反,教师要有目的地指导、围绕单元训练目标精心地设计预习、有效地检查评价,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更充分发挥,其目的是使学生得到更切实的收获。
2.具体精思的原则。
即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制定课前预习内容要“具体化”,而过程则要“精思化”。
所谓“具体化”,是指教师要给学生具体的预习提示,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口、手等器官。
所谓“精思化”,是指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不是为了预习而预习,而是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让大脑充分运转,使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预习时,可把自己的想法、怀疑一一提出来,多问几个为什么。
听课时,通过老师、同学们的讨论发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相吻合,心中便有了成功的快感,这种快感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因材施教的原则。
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和学困生的预习要求最好是有所区别。
例如,有四项预习要求,优秀生可要求全做,而学困生则量力而行,做最基础的前两项,多做给予表扬,这样降低难度,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到预习中来,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还要做到多鼓励,对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发现大力表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总之,“预习”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特别是对于可塑性强的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因此,对小学生加强预习习惯的引导和养成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任务也是艰巨的。
这是一个长时期的、细致的工作,今后,我将继续在工作实践中去探讨去尝试,让课前预习为孩子们的语文学习开辟一片蔚蓝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