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神奇的超感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神奇的超感能力
动物进化出了一些超乎寻常的感知能力,如鹰的夜视能力,蛾子在空气中嗅闻微弱气味的能力,鲸类动物向千里之外的同伴传播声音的能力,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人类所不具备的。
动物的这些能力是在自然选择的巨大压力下逐渐进化而来的。
当一种捕食动物进化出了一种新的捕猎能力时,一些被猎者也会在残酷生存竞争中进化出相应的对抗能力,其中一些杰出的能力渐渐在遗传基因中固定下来,成为动物特有的超感能力。
触觉
大多数哺乳动物和一些鸟类的脸部都长有长长的触须或鼻毛,这些触须或鼻毛对于触觉十分敏感。
触须遇到异物阻碍会产生些许弯折,并同时被神经系统感知。
一些动物如老鼠,其触须的触觉敏感程度令人惊异,它们甚至可感知到空气轻微的流动。
对于生活在水下的鱼来说,触须看起来用处不大。
但事实并非如此,它们身体两侧进化出了一种特殊的毛细胞,可通过触觉感知到水的流动。
鲸类甚至进化出了一套更为高级的感知“工具”。
它们
拥有一种叫做“劳伦氏壶腹”的电敏细胞,这种细胞通过小管与皮肤表面相连,可感知到水中其他鱼类在肌肉收缩时发出的电脉冲。
据认为,这种被称为“壶腹”的电敏细胞还能帮助鲨鱼利用地磁导航,感知水温和海水含盐度。
科学家利用鲨鱼的这种敏感的电感知能力,开发出了电子驱鲨器,以避免潜水员在水下潜水时遭到鲨鱼的袭击。
听觉
鲸类在海水里利用超低频声音联系远在几百千米之外的同伴。
科学家对座头鲸的歌声进行研究后发现,在交配季节里,雄性座头鲸会重复发出一系列复杂的低频声音,其频率在10~20赫兹之间。
由于人类耳朵无法听到20赫兹以下的声音,研究人员必须使用专门的水下扩音器才能感知这一频率范围内的声音。
有些动物则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展示它们的超常听力。
海豚、蝙蝠、????(一种????超科的食虫小哺乳动物,类似老鼠但有长而尖的口鼻以及小眼睛和小耳朵)和南美产大怪鸱这些动物都能发出一系列的“咔嗒”声,然后通过倾听返回来的回声来感知周围环境,为自己导航。
拥有了这种奇特的能力,即使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下,这些动物也能对自己的位置,周围的环境,周围的障碍物以及猎物等了如指掌。
科学家将动物的这种能力称为“生物声纳”或“回声定位”,即
某些动物在运动时利用自身发出声音的回声进行导航。
蝙蝠发出的高频率声音可高达10万赫兹,振动幅度可达每秒200次,这样的能力足以让它们轻而易举地捕食一些身体奇小而速度奇快的猎物,如蚊子。
海豚也是擅长利用生物声纳的行家里手,许多实验表明,它们可以分辨出高尔夫球和桌球,因为它们能够利用生物声纳感知到这两者之间密度的不同。
科学家一度认为回声定位能力是少数几种动物才拥有
的独特能力,但美国一位名叫本?安德伍德的盲眼少年的经历颠覆了科学家的这一认知。
安德伍德虽然眼睛看不见,但他不但能走能跑,而且还能自由自在地玩溜冰板。
研究发现,安德伍德的秘密在于他能够像海豚一样,发出一系列的“咔嗒”声,然后根据回声来判断周围环境。
这一例子充分说明,人类的潜能是无限的,在人体中亦隐藏着某些待开发的超感能力。
视觉
科学家认为,鸟类是脊椎动物中视力最优秀的动物。
它们能够看见四种波长的光,被称为四色视力,而大多数人类的视网膜只能分辨三种波长的光。
鸟类能够识别的第四种光是光谱中的紫外线部分,而人类只能借助于特殊的仪器或摄像技术才能看到紫外光。
能看到紫外光的能力让鸟类拥有一个不可思议的视觉
世界,这对于鸟类的生存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比如,对于一只雌鸽子或雌孔雀来说,能够拥有这种四种波长光的辨别能力,它们就能看到雄鸟羽毛的样式和斑纹的微妙不同之处,从而为自己选择理想的伴侣。
紫外光敏感能力对动物的觅食也是很有帮助的。
一种叫做红隼的鹰在天空翱翔时,通过紫外光的反射,能够看到小啮齿动物的尿迹,许多鸣禽能够看到强烈反射紫外光的浆果,蜜蜂、黄蜂和其他一些传授花粉的昆虫也能看到紫外光,它们能够轻易发现开花植物上人类肉眼看不到的“采蜜向导”。
研究人员最近发现,极少部分的拥有某种突变基因的人类也拥有四色光视力,能让他们看到大多数人类无法看到的斑斓多彩的世界。
老鹰、秃鹰和猫头鹰等猛禽拥有超级敏锐的视力,它们能够发现远距离的猎物,哪怕是一些体形很小的猎物。
猛禽的这一特点得益于多种视力增强机制。
这些鸟类的两只眼睛都正对着前方,所以它们拥有双目同视的视觉,可以看得更远,并拥有重叠视野。
此外,猛禽的视网膜上密集地布满了大量光感细胞,例如秃鹰眼睛里的光感细胞多达100万个,是人类的5倍之多。
夜行动物拥有天生的夜视能力,而人类若想在黑暗中视
物,就必须借助于高科技的夜视目镜。
以猫头鹰为例,它们拥有一对占到头部很大比例的大眼睛,它们的眼睛呈管状,可以看得很远,瞳孔能开得很大,可以让更多的光线进入密布光感细胞的视网膜。
猫头鹰对微弱光线的感光能力是我们人类的100倍以上。
猫头鹰的视力超绝,但并非没有缺陷――虽然它们可以看得很远,但它们的眼珠无法在眼窝里自由转动。
作为这一缺陷的补偿,它们的脖子可以向左和向右转动270度,还可以向上转动90度。
一些猫头鹰和其他一些夜行动物,都拥有额外的眼睛结构,即视网膜后面的被称为“反光膜”的高反光层。
晚上行车时,司机可以在车前灯的光线里看见兔子、鹿或猫的一对闪闪发光的眼睛。
实际上,这些动物的眼睛并不发光,而是它们视网膜后面的反光膜的作用,进入眼睛的光线在反光膜上被强化,再反射到视网膜上。
捕食动物利用强化的夜视能力,更容易捕捉到猎物,而被追捕的猎物则利用强化的夜视能力及时发现危险。
人类的眼睛是没有这种反光膜的。
嗅觉和味觉
嗅觉和味觉对于人类来说是密切相关的,人类总是首先通过鼻子嗅闻和识别食物。
动物也能通过它们的鼻犁骨器官在空气中“品尝”与食物有关的微弱气味。
大多数脊椎动物的鼻犁骨器官在嘴里,必须张开嘴与空气接触才能感知气
味,所以当一条蛇伸出舌头时,它很有可能是为了将它的鼻犁骨器官与外界接触,以便感知空气中的气味。
科学家认为,人类也拥有鼻犁骨器官,但早已在进化过程中失去了其大部分功能。
敏锐的嗅觉并不限于脊椎动物,一些吸血生物,如蚊子和虱子,对人类呼吸时从肺里呼出来的二氧化碳十分敏感。
科学家最近确认,嗅觉神经元表面有一种特异的受体蛋白质,可以感知含量极低的二氧化碳的存在。
根据这一发现,研究人员有可能在未来研制出某种新的除蚊剂来有效地控
制传播疾病的蚊子,如疟蚊。
对于雄性蛾子来说,空气中有着爱的信息,它们如羽毛般柔软的触须可感知到空气中存在着的极少量的被称为信
息素的化学物质。
蛾子没有鼻子,但它们的触须也可以“闻”到信息素。
雌性蛾子从腹部的特殊腺体释放出某种信息素,只要寥寥几个信息素分子落在了雄蛾触须的特殊感觉细胞上,雄蛾就会产生强烈的求偶愿望。
有研究认为,人类也会产生某种吸引异性的信息素。
温感能力
蛇是地球上最成功的动物之一,它们拥有天生的毒液,它们没有肢体的累赘,行动起来非常敏捷,其中一些蛇类更是具有一种超感觉能力――温感能力,即对红外光线的感应
能力。
在响尾蛇的眼睛的后面,有一个被叫做“颊窝器”的热敏感小窝,它使响尾蛇拥有了探测红外线(即热辐射)的能力,以此发现温血动物(它们的猎物)。
颊窝器内的热敏感受器,即红外线感受细胞,能够通过动物身体的热量与较低环境温度之间的细微差别,来感知动物的存在。
颊窝器并不只是简单的热敏传感器,蛇还利用它来测量和判断距离,即使是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它们也能准确判断出猎物的位置,并一击而中。
一种名叫妖艳木吉丁(Melanophila acuminate)的甲虫也拥有这种红外线感知能力,只不过它们利用这种能力的目的与响尾蛇不同。
这种甲虫喜欢在发生森林火灾后的林木中产卵,因为正常树木的树液和其他黏性液体会妨碍到它们。
这种甲虫的腹部有一种特殊的热敏感细胞,只要感受到附近森林火灾的红外线辐射,这些细胞就能激活神经细胞。
研究证明,甲虫的这种热敏感细胞可感知到12千米之外的森林火灾。
科学家如今已经将甲虫的这种出色的感知能力广泛应用于军事和工业领域,开发出性能极佳的火灾检测器和热成像系统。
导航能力
一些有着长距离迁徙习惯的动物,如海龟、鸣禽、黑脉
金斑蝶和大西洋鲑等,它们为了寻找新的食物来源、繁殖场所和栖息地而长途跋涉,形成大自然中一道奇伟壮丽的独特景观。
动物的长距离迁徙能力令人叹为观止。
北极燕鸥是动物界长途迁徙记录的保持者,在一年的时间里,它们从北极飞往南极,又从南极返回北极,路途长达两万千米。
幼鲑从出生地的淡水河游经几百千米到达海洋,成年后再回游到出生地。
黑脉金斑蝶是一种看上去十分脆弱,实际上却非常坚强的生物,它们的迁徙路线几乎遍及北美洲。
这些动物没有指南针,没有卫星导航系统,没有勘测地图,没有雷达,没有我们人类所拥有的种种复杂的仪器和工具,那它们是如何长距离迁徙而不迷路的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科学家们,直到最近才开始逐渐揭开谜底。
动物的长距离迁徙能力或许源于它们所拥有两种杰出的超感能力:偏振光视力和磁感受器。
人眼能看到自然光,但人眼没有辨别和觉察偏振光的能力。
每当黎明和黄昏,太阳低垂在地平线下时,人眼便无法看到太阳的光线,但鸟类和蝴蝶却能够看到此时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偏振光。
科学家认为,鸟类等动物正是以这种偏振光线作为迁徙路途中准确的参照点。
迁徙动物还有可能利用它们体内的“磁罗盘”来进行导航。
最近对信鸽的研究发现,它们的喙部含有一种微小的磁性晶体,这是一种“磁铁矿”,直接与神经系统相连,磁性
受体起着罗盘的作用,这种简单但可靠的罗盘对地球磁场十分敏感。
研究发现,迁徙动物擅长在大自然中寻找各种可用于导航的线索,如太阳、星星和地标等,加上它们出色的辨别偏振光的能力和对磁场的敏锐感觉,在它们的大脑里很自然地形成了一幅精确的路线图,导引它们完成惊人的千里迁徙。
电子标签
1803年的秋天,美国博物学家约翰?詹姆斯为了证实鸟类每年迁徙是否回到同一个地方,将一条细绳系在一只即将飞回南方的候鸟的腿上。
第二年春天, 约翰?詹姆斯发现那只鸟的确飞回来了。
之后科学家采用类似的方法研究动物的迁徙,如给动物附上金属标签,然而这种金属标签有时作用并不大,给出的信息太少,只知道动物发放地和目的地,而且多数动物无法被科学家再捕获。
最新的科学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科学家可以给迁徙的动物附上电子标签,可以不断地发射信号并被电子接收器或卫星接收,科学家不需要捕获这些动物就能得到它们在迁徙途中的有价值的大量信息。
不过这种先进的电子标签也有缺点,一是它们的价格昂贵,二是它们的重量较重,会影响某些动物(如候鸟)的迁徙速度。
图为美国新泽西州开普梅一个鸟类观测站的研究人员
将电子标签贴在帝王蝶的翅膀上,用来跟踪它们的迁移行程。
帝王蝶是地球上唯一的迁徙性蝴蝶。
在北美洲,黑脉金斑蝶会于每年的8月初向南迁徙,并于春天向北回归。
人类的“超感”发明
一些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它们的触觉、味觉、听觉、视觉和嗅觉等都得到了强化,它们的超感能力让人类望尘莫及。
不过,人类拥有发达的大脑,人类运用智慧和创造能力,发明堪与动物超感觉能力相媲美的仪器和设备。
让我们来看一看,人类的“超感”发明与动物的超感觉能力哪个更厉害。
全球定位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GPS)用途广泛,旅行者只要随身携带相应的无线电接收装置,几乎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能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
对于地图制作者、土地测量员、极地探险者以及乘游艇跨洋旅行的人来说,用GPS导航是不可缺少的。
对于司机来说,有了车载导航系统,迷失方向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就导航的准确性以及方便快捷而言,GPS完全可与擅长于长途迁徙的动物的导航本领相媲美。
声波定位仪
声波定位仪也叫声纳,是声音导航与测距的缩写。
声纳
从发射器中发射出可穿越空气和水的低频率声音脉冲,声音脉冲遇到障碍物表面时会被反射回来,专门的接收装置用来“倾听”这种回声。
将声音脉冲的传播速度与回声传回所需的时间相乘,就可知道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
人类正是根据海豚和蝙蝠回声定位的原理发明了声纳,但是要赶上动物天生的回声定位能力的水平,人类的探索之路还很长。
卫星成像技术
秃鹰可以从4500米的高空发现地面的体形很小的猎物。
如今人类研制的高级成像卫星比秃鹰更强,可以从450千米的高空拍摄分辨率达60厘米的地面图像。
不过,卫星无法透过云层“看”到地面上的东西,观察范围和覆盖率也受限于卫星在地球轨道上的位置,而高分辨率的图像数据资料还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处理。
成像卫星与秃鹰的远视能力原理不同,但要论孰优孰劣,只能说是各有千秋,难分高下。
色谱仪
色谱仪的基本原理是将颜料、石化产品、药品以及气体等化合物,混合在气体或液体的溶液中,然后使用色谱仪将混合剂中物理属性不同的各种成分分离出来并进行检测。
有很多种色谱分析法,从经典的纸层析色谱分析法,到较复杂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等。
通过色谱分析,可对分离出来的
化合物进行更详细的分析和鉴定。
这一技术的产生是受动物超感味觉和嗅觉的启发。
但是,即便是最先进的色谱分析技术,目前也还无法鉴别构成许多信息素的神秘化合物。
在这方面,小小的蛾子和蚊子就能轻易胜过人类的色谱分析技术。
伏特计
人类制造的伏特计(电位表)可对电刺激作出反应,测量出以伏特为单位的电位差。
鲨鱼的“劳伦氏壶腹”也能测量电压,所不同的是,鲨鱼天生的电感能力比人类的仪器要敏感得多,它们高度敏感的电感受器甚至能对只有几微伏的电流作出反应,再加上它们对盐度、温度和地磁的敏感,伏特计和鲨鱼谁更厉害些呢?显然胜出的是鲨鱼。
热成像技术
响尾蛇和妖艳木吉丁甲虫利用它们天生的红外线感知能力发现周围的目标,热成像摄像机利用的就是这一原理。
热成像摄像机将红外辐射转换为彩色编码图像,以不同的色彩表示不同的温度,如紫色显示的是23℃,红色显示的是35℃。
热成像技术用途广泛,从在火灾现场寻找幸存者,到建筑物勘察等。
不过,即便是最先进的热成像设备,其红外线“视力”也远远比不上小小的甲虫和响尾蛇。
超声波夜视镜(夜视仪)
夜行动物依靠它们视网膜后面的反光膜强化入射光线,而人类发明的夜视仪上的图像增强管的能力也不弱,它可收集和增强红外线光和周围环境中的可见光,将光子转化为可放大数千倍的电子,电子击打涂磷的屏幕,激活并释放出光子,在屏幕上显示出佩戴夜视仪者能够看见的图像。
不过,夜视镜有些笨重,图像质量有时也不能得到保证,特别是当强光突然照在图像增强管上的时候。
因此,动物天生的夜视能力显然要比人类发明的视镜更胜一筹。
超声波
人类的耳朵只能听到从低频20赫兹到高频2万赫兹范围内的声音,而蝙蝠则能轻松地听到高达15万赫兹的超高频声音。
简单的蝙蝠侦测器可将蝙蝠发出的超高频声音转换为人耳可以听到的声音,高频声波还可被转换成我们可以看到的图像信息,例如利用超声波技术看到母腹中的胎儿。
超声波技术广泛用于医学和工业上的诊断成像,甚至还被用于清洗一些复杂的化合物成分。
超声波技术的应用如此成功,人类在这方面的发明显然超越了大自然的力量。
紫外线视觉
紫外线辐射对人类有害,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会对皮肤造成损伤。
但是,紫外线在医学上拥有许多用途。
例如,紫外线可用于鉴别补牙材料的真伪好坏,在生物医学的研究中可用于发现荧光蛋白质,在犯罪现场可协助法医进行现场勘查。
紫外线传感器还能从天空俯视地球,探查臭氧层空洞和沙尘暴的情况,还可探查可见光无法看到的太空深处的宇宙结构。
紫外线技术的广泛用途表明,人类发明的紫外线技术已超越了自然,人类能够藉此像鸟类那样看到神奇的四色世界,确实是令人非常惊异的发明。
触觉
人类的触觉实际上也非常灵敏,比如对于物体的纹理、质感以及温度的感觉。
如果有机会见识盲人如何用手指熟练地触摸和辨识盲文,就可知道人类触觉的适应能力有多强,能达到多么敏感的程度。
至于遥感,人类只得依赖于一些机械技术,如用来感知地震的地震仪,用于医学诊断的腹腔镜,以及用于处理危险材料的机器人手臂等。
相比之下,动物超敏感的触觉,如猫的胡须,对细微运动的感知能力要比人类发明的强化触觉技术要强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