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考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江考释

摘要:乌江是两千多年前长江下游的重要渡口,也是当时长江入海口往上游的第一渡口。镇名源于镇北一条小河——乌江河。乌江河入长江处称乌江浦,秦汉时设乌江亭属东城县,西晋太康六年析东城益棠邑地设乌江县,此后有1083年县治历史,南北朝时曾有120年的郡治经历。独特的地理位置,震憾人心的历史事件,使其一直是大江南北的交通要道,长江北岸的战略要地,古都南京的安全屏障,吴楚文化交流融合的界面。

二十一世纪,南京市浦口区在乌江河北岸又设一乌江镇。这不仅增加了“乌江”名称的奇特份量,也反映了“乌江”品牌的重要。本文考释的“乌江”只是和县乌江镇,与其他乌江镇无关。

乌江镇隶属安徽省巢湖市和县,位于长江左岸,地处东径118°27’,北纬31°51’,北距南京市市区40公里,南距和县县城历阳镇20公里。沟通滁河与长江的驷马新河经镇北由西向东汇入长江;宁芜、宁巢公路从北往南穿镇而过,镇南九公里处是和县至马鞍山汽车轮渡的渡口。乌江镇对岸是江苏省南京市的浦口区(原江浦县)。2005年撤区并乡后,乌江镇全镇面积138平方公里,总人口6.7万人。

一、建置与沿革

远古时期,乌江地域就有人类劳动、生息,发现“和县猿人”的龙潭洞遗址离此仅二十多公里。从三皇五帝历夏、商,江淮之间,巢湖、和县一带形成的氏族方国,中原人称为“巢”或“南巢”。历阳(今和县县城)位于合肥、巢湖的东侧长江岸边,应当是南巢的东部边界了。《历阳典录》载“按春秋江淮间小国,若六、舒、巢、钟离皆与和含相距不远而巢为尤近,意和含古以江浒旷地属巢”,与历阳相距二十公里的乌江却不属“巢”《太平寰宇记》载:“左传‘吴楚太子建之母於巢’又云‘楚子囊师於棠’。……楚地和州,盖分为二邑,皆楚境,战国时犹为楚地。”“盖分两邑”,指的是“巢”和“棠”。“巢”就是历阳、含山、巢湖一带,棠则指的是乌江、江浦、六合地域。江浦县志载:“春秋战国时期,江浦地在棠邑,周灵王十三年(公元前559年)属楚,敬王三十四(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始能江淮,地遂属吴。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来吴,不能正江淮,重归于楚”。这就是说,周初封土建国时乌江属“棠邑”,春秋时,“棠”和“巢”大体上一样均属楚,后入吴,战国时,越灭吴归越,越亡后又都复归于楚。

秦至东汉末年,历阳置县,属扬州九江郡。乌江、江浦一带不属历阳,属九江郡的东城县和棠邑县,乌江属东城。江浦县志载:“始皇二十六年,县地分属九江郡棠邑县、东城县,棠邑居东,领今县境大部分区域、东城处西,涉今县境西南一角。”从《中国历史地图集》上看,春汉时,乌江属九江郡东城。

“乌江”这个名称首见于史册为太史公《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兵败垓下后,“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历阳典录》说:“乌江县本秦为乌江亭,汉东城县地,项羽败於垓下,东走至乌江,亭长舣船待处也。”即乌江在秦汉时为东城县的一个亭。按秦制:“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游徼。……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乡、亭亦如之。”东城旧址在定远东南三官集附近,“项羽过东城的目的是要强渡乌江渡口回江东老家去。四溃山北侧就是从西北面的阴陵逃往东南东城直至乌江渡口的秦时驿道”,这个三官集从地图上看离乌江的直线距离不超过一百公里,这一带秦汉时多丘陵、沼泽,因民“稀而旷”,且驿道已到江边,乌江属东城是交通的需要。这就是历阳与乌江、江浦一带当时分两邑的大致态势。

到了秦时,乌江已是长江下游的重要渡口。项羽西渡伐秦,由此过江,《史记》曰:“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闻东婴已下东阳,使使欲与连和俱西。……”。东阳,在今天长县西北,离乌江不远,可以推断,项羽西渡,该由乌江渡江。战败逃亡,又“乃欲东渡乌江”,应是老马识途。汉兴,作为地域,人口不断增加;作为下游渡口也越来越重要。《太平寰宇

记》载:“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仁椐乌江以讨吴。”《续通典》载:西晋“太康六年(公元285年)於东城界置乌江县。”当时的乌江县大体上由东城地域析出,也包括堂邑的一部分地域。江浦县志载:“晋太康六年,于县境西南置乌江县,治乌江镇,隶扬州淮南郡,领今县城以西地区。”对照和县志书《历阳典录》,“乌江令,二汉无,晋书有,太康地志属淮南”,“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分淮南阳郡之乌江、历阳二县置历阳郡”即太康六年(公元285年)至永兴元年乌江与历阳均属淮南郡,到永兴元年乌江县就归属历阳郡了。从此乌江、乌江县就和历阳、和州密不可分了,因为乌江离历阳的距离毕竟只有二十公里。两晋,乌江县一直属历阳郡。

南北朝时,征战连年,更替频繁,长江沿岸更是用兵之地,乌江的建置也多变。

刘宋:“孝武大明五年(公元461年)以乌江并怀德二县立临江郡,前废帝永光元年(公元465年)省临江郡,怀德即住郡汉乌江还本。”“永初十年(公元421年)公淮东为南豫州……”临江郡及乌江县属南豫州。

齐:“南豫州,历阳郡,历阳、龙亢、雍邱。”,“临江郡,乌江、怀德、赞部,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罢併历阳后复置”,“建元二年(公元480年)太祖以两州损费甚多省南豫。永明二年(公元484年)割扬州宣城、淮南,豫州历阳、谯、庐江、临江六郡复置南豫州。”临江郡及乌江县仍属南豫州。

梁:“乌江梁置江都郡。”

陈:“乌江县陈改为临江郡。”

北魏:“魏书志,乌江县属临滁郡,无历阳县。”

北齐:“历阳郡后齐六和州。”,“乌江县齐改为齐江郡。“”梁末,侯景乱。江北之地,尽属高齐,六为和州。改临江为齐江,以和州领历阳,齐江二郡及后又省齐江并乌江併入历阳一郡。“

北周:“大象初(公元579年),尽取陈江北地併入历阳。”,“乌江县周改为同江郡。“

隋:“乌江县……开皇初(公元581年)郡废大业初置属历阳郡,有六合山。”

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南北朝这160年里,乌江有120年(公元461年至公元581年)的郡治历史。名称、建置的变化均与战争胜负,地域易主有关。临江、江都、齐江、同江,郡名都有“江”字,这充分说明乌江在南北朝时,作为长江渡口、沿江屏障的战略地位之重要。

隋、唐:乌江县均为县建置属历阳郡或和州。《新唐书•地理志》云:“和州历阳郡上……乌江县上……”。

五代:乌江随和州先后属吴、南唐、周。“和,吴、南唐、周有。”,“和州领县三,历阳旧县、乌江旧县、含山旧县。”

宋:乌江属和州。《宋书•地理志》:“和州上。……南渡后为姑孰、金陵藩蔽。……乌江县中。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废为镇,七年(公元1137年)复。”

元:乌江属和州。《元史•地理志》:“和州中……乌江县中……”

明:裁为镇。《明史•地理志》:洪武初(公元1368年)省州(指和州)入县。二年(公元1369年)复改县为州,乃属庐州府。七年(公元1374年)……东北有乌江废县。……”从此乌江县就成了镇的建置。乌江从太康六年到洪武初共有1083年治县历史。明、清一直为镇建制,属和州或历阳。

明初,乌江废县为镇后,其地域也就不是原乌江县地域,大致缩小到现和县乌江镇地域。江浦县志载:“明初乌江县入和州,属庐江府;……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划和州遵教、怀德、任丰、白马4乡及六合县孝义乡,滁州丰城乡置江浦县”。所划出的地域正是今江浦县城以西至驻马河边原乌江县的大部分区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