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权益及其保护课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耶林《为权利而斗争》:所有的权利都面临着被侵犯、被抑制的危险,因为权利人主张的利益常常与否定其利益主张的他人的利益相对抗。
所以权利的前提就在于时刻准备着去主张权利,要实现权利,就必须时刻准备着为权利而斗争。
为权利而斗争不仅仅是主张自己利益的任何一位市民的权利,他同时认为这是旨在为权利而斗争的市民的一项义务。
他认为人的生存不应该只是肉体的存在,还必须同时是精神的生存。
为为权利而斗争正是通过保护保护自己的权利而保护自己的精神的生存条件。
“主张权利是精神上的自我保护的义务,完全放弃权利是精神上的自杀”
2洛克《政府论》: 提出统治者的权力应来自于被统治者的同意,建立国家的唯一目的,乃是为了保障社会的安全以及人民的自然权利。
当政府的所作所为与这一目的相违背的时候,人民就有权利采取行动甚至以暴力的方式将权力收回。
克在试图解决政治权力的产生以及来源这一问题的时候,也是从人的“自然状态”出发,围绕“自然法”,“自然权利”,“契约”等范畴展开论述的
3、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 人权是一种道德权利,而不是政治权利,作为最低限度的人权应包括生命权、公平对待的公正权、获得帮助权、不受专横干涉的自由权、诚实对待权、礼貌权、儿童受照顾权等7项基本权利。
本书见解独到,发人深思,为我们了解人权问题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4、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所有的集体主义社会,从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到斯大林的共产主义,都无可避免地会迈向专制极权。
哈耶克主张,实行中央计划的经济体制必须有一个小团体(统治阶级)决定资源和产品的分配和发放,由于没有市场机制和自由价格机制,这个小团体无从得知正确的情报,也因此根本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来分配资源和产品。
对于经济计划在实践上的不同意见、加上中央计划者在分配物资上的不断失败,最后将导致计划者开始运用高压的强迫力量以维持计划的实行。
哈耶克进一步主张,社会大众会感觉计划的失败是因为国家权力不够、无法有效推行目标所造成的,这样的感觉会使大众开始投票支持中央集权,并会支持那些看似“可以让计划付诸实现”的“强人”攫取政治权力。
5弗莱纳《人权是什么》:欧洲大陆的人们理解,人权“是由宪法和成文法赋予公民的权利”;而北美大陆的人们则认为,人权高于宪法,“它们是上帝赋予的、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
显然,这种认识的差异,并不会影响对人权的保护和实施。
:6 世界人权宣言:对人类家庭所有成员的固有尊严及其平等的和不移的权利的承认,乃是世界自由、正义与和平的基础,鉴于对人权的无视和侮蔑视已发展为野蛮暴行,这些暴行玷污了人类的良心,而一个人人享有言论和信仰自由并免予恐惧和匮乏的世界的来临,已被宣布为普通人民的最高愿望,鉴于为使人类不致迫不得已铤而走险对暴政和压迫进行反叛,有必要使人权受法治的保护,于有必要促进各国间友好关系的发展,鉴于各联合国国家的人民已在联合国宪章中重申他们对基本人权、人格尊严和价值以及男女平等权利的信念,并决心促成较大自由中的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改善,鉴于各会员国业已誓愿同联合国合作以促进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普遍尊重和遵行,鉴于对这些权利和自由的普遍了解对于这个誓愿的充分实现具有很大的重要性,因此现在,大会发布这一世界人权宣言,作为所有人民和所有国家努力实现的共同标准,以期每一个人和社会机构经常铭念本宣言,努力通过教诲和教育促进对权利和自由的尊重,并通过国家的和国际的渐进措施,使这些权利和自由在各会员国本身人民及在其管辖下领土的人民中得到普遍和有效的承认和遵行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4.13):分为导言,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保障,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保障,少数民族、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权利保障,人权教育和国际人权义务的履行及国际人权领域交流与合作等六部分。
行动计划表示,从2009年到2010年,国家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消极影响,切实保障全体社会
成员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
行动计划说,国家将继续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强化行政执法和司法中的人权保障,提高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的保障水平。
行动计划指出,国家将采取措施,进一步保障少数民族、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权益。
行动计划说,2009年至2010年期间,国家将结合普法活动,积极依托现有的义务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体系和国家机关内的培训机构以及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有计划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权教育,普及和传播法律知识和人权知识。
在此期间,国家将继续认真履行已参加的国际人权条约规定的义务,倡导并积极参与国际人权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7《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公约》:包括两条可选协议。
第一条协议构建了一个独立的上诉机制以便成员国内个人能够提交申述,这种沟通最终将到达人权委员会。
在第一条可选协议之下,拥有联合国国际人权法系统中最复杂的法学系统。
第二条可选协议废止了死刑。
8《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只有在创造了使人可以享有其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正如享有其公民和政治权利一样的条件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自由人类享有免于恐惧和匮乏的自由的理想考虑到各国根据联合国宪章负有义务促进对人的权利和自由的普通尊重和遵行,认识到个人对其他个人和对他所属的社会负有义务,应为促进和遵行本公约所承认的权利而努力。
9约翰密尔《论自由on liberty》::(1)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2)论个性自由;(3)论社会对个人自由的控制。
通读该书,可以看到对个人和社会之间权力界限的划分是全书的核心要义之所在。
这部著作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益,个人(成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只有当自己的言行危害他人的利益时,个人才应接受社会的强制性惩罚。
这就是密尔所划定的个人与社会的权利界限。
如果整个人类,除一人之外,意见都一致,而只有那一个人持相反意见,人类也没有理由不让那个人说话。
正如那个人一旦大权在握,也没有理由不让人类说话一样。
《论自由》还探讨了自由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简单将之归结为两句格言:第一,个人的行动只要不涉及自身以外什么人的利害,个人就不必向社会负责交代;第二,关于对他人利益有害的行动,个人则应当负责交代,并且还应当承受或是社会的或是法律的惩罚,加入社会的意见认为需要用这种或那种惩罚来保护它自己的话。
10从生存权保障之历史性展开及其性质之形成变迁开始落笔,进而讨论生存权与平等原则之关联,并透过行政国家的福利国家观点,做与政治、社会之跨领域之深入探讨;再切入生存权之传统领域,来开创其作为具体性权利之论说阐述其具体性权利论说后,辄更剑及履及地讨论到生存权的司法保障问题;而以对生存权理论性的批判性分析殿后,使生存权问题,从历史演变的时间,和相关问题比较的空间,做时空纵剖横切的立体综合研究分析。
本书后半,作者又把生存权周边的教育权、环境权、劳动权等属于社会权之问题论述,并予附入。
至于第十三章以后,作者将其稍后之相关论文刊载,既具比较研究、对照思考之情趣,
又显现了大须贺氏对生存权相关问题之研究深入、见解渊博;使本书牡丹绿叶、相益得彰。
11刘瑜《民主的细节》:权力制衡美国的开国之父们在设计美国宪法时,主导思想本来
就不是"民煮最大化",而仅仅是"制衡最大化"。
,“自由”、“权利”、“制衡”的保障,都来自宪法,准确地说是人们对于宪法和法律的尊重。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认为西方的传统不是民煮,而是“契约精神”。
民主制度说得一文不值却是一种"智力上的懒惰"。
承认民煮既给美国社会带来很多切实的进步和改善,同时也承认它还是有无力解决的问题,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承认杯子不是满的,同时也承认半满的杯子总比全空的杯子要好,才是一种智力上的承担。
12熊培云《重新发现社会》:不会只停驻于揭示当下社会的种种,而是通过国家与社会、经济与社会、物权与税权、自由到民主、孔夫子到孔先生等等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变迁,揭示出中国如何从“全能主义国家”、“国家至上”的价值体系走出,如何重新发现社会,重新发现我们是谁,如何让我们回到共同的底线。
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历史、文化、互联网等领域。
作者以“中国,重新发现社会”为大脉络,既条分缕析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又提纲挈领地记录了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革命性成长。
如何超越左右纷争,重建国家伦理底线;如何重新焕发社会的活力与创造、扶正个体的权益与价值,即在“自由即秩序”的条件下建设一个“新新中国”,
13:徐贲《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全球化的新经验前所未有地向人们提出了群体尊严问题。
在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弊病无一不与一些群体损害另一些群体的尊严有关。
群体在国际间所遭受到的无尊严和蔑视与个人在国家群体内部遭受到的无尊严和蔑视十分相似。
反对无尊严和蔑视就是争取承认。
争取承认从根本上把全球正义和社会正义联系为一个整体。
全球政治和公民政治中,对群体和对个人的基本道德原则都是首先从反面来确立的,那就是不伤害和不羞辱。
隐藏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凶残和野蛮可以多么轻易地把人的无尊严确立为一种当然的生活方式。
阶级的、民族的、政治差异的互相敌视和酷烈斗争、暴力残害和制度性压迫、以消除某种人为目的的意识形态法则,都在蔑视和嘲笑人类的完整存在。
在人种的、民族的、阶级的或政治集团的强者眼里,自然和历史是不同情弱者的,弱者必须灭亡。
结论是,人类不可能以共同的完整存在来判断是非和美丑,人类必须以虚无和绝望来接受道德地狱的未来。
全球正义拒绝这样的结论,即使在地狱之门打开之后, 全球正义也还是要坚持重申人类的整体性和人类的共同尊严。
14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作者明确指出,这段艰难的历程并非如大多西方汉学家所言,是一段西方因素不断输入而中国仅仅被动回应的历史。
作者拈出“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反对外来因素的民族或种族抗争”以及“在新的天地里寻求一条求生之道”三条线索,作为推动近代中国发展的三股最重要动力,并通过对近代中国内部社会动荡的描摹,向世界讲述了“一个古老的儒家帝国经无比艰难,蜕变为一个近代民族国家”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