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第四节社会组织理论与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社会组织理论与管理
尽管组织研究有其悠久历史,但真正形成比较系统的组织理论是在20世纪初期。就其整个发展历史而言,组织理论的产生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和法
国大革命引发的社会现代化浪潮紧密相关。特别是工业革命后,社会分工急剧发展,以工厂为代表的新型社会组织大量涌现,所以无论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需要人们对这些组织形式及其管理问题作出解释,进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组织理论。
一、组织理论的研究角度
组织研究涉及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各种理论、观点之问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所以尽管这一研究领域的历史比较短,但研究成果却非常丰富、庞杂。
从广义上说,组织理论是人们对组织现象的理论认识,是有关组织成因、性质、结构、功能、运作机制等方面的概念、判断、推论的总称。由于介入组织研究的学科很多,而不同学科在研究目的、视角和方法等方面又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就产生了形形色色的组织理论。总体来看,组织理论研究主要有如下五个研究角度。
(一)管理学的研究角度
管理学关注的中心问题是组织——特别是工厂组织——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它对组织现象进行解释的基本逻辑是效率机制。在管理学看来,组织作为人类理性发展的产物和工具,完全有可能帮助人们提高活动效率,实现各种组织目标。但这其中的关键是要找到一种确定的技术和方法。管理学考察的重点是在资源供给和制度安排既定的情况下,如何对组织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对组织构成要素进行有效的组合,对组织运作流程进行妥善的安排等一系列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就构成了不同理论流派。
(二)经济学的研究角度
经济学关注的中心问题是组织作为一种新的资源配置方式是如何产生比传统的、分散的个体生产组织形式更高的效率的。在组织理论发展的初期,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都认为,组织的决策和其他行动的动因是对利益的追求,而实现利益的最佳途径是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在经济学看来,组织是资本与劳动力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资源配置方式可以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管理只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中问环节。既然如此,经济学考察的重点首先是怎样寻求一种最佳的资源配置方式,然后才是具体管理的问题。
(三)心理学的研究角度
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组织现象源于20世纪20年代之后。心理学关注的中心问题是除了设施、设备等物的因素之外,人本身的因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所以,心理学考察的重点是在组织框架下,人是怎样思维和行动的,特别是人性、人的需要、人际关系、激励等因素对个人行为从而对效率会产生什么影响。尽管心理学有关研究的指向也是效率问题,但解释的基本逻辑却是行动者行动背后的心理机制。
(四)政治学的研究角度
政治学关注的中心问题是利益关系问题。在政治学看来,组织过程实际上是一
个政治过程,每个组织及其内部各个群体、个人都有着自身独特的利益,因而形成了复杂的利益博弈关系。基于这种认识,政治学对组织现象进行解释的基本逻辑是竞争机制,考察的重点是组织之间以及组织内部的权力关系是怎样形成的,如何调整各种利益关系以使之处在一种相对均衡状态之上。政治学相信,组织之间、组织内部的权力关系和利益关系的相对均衡与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是相互影响的。
(五)社会学的研究角度
社会学在组织研究方面的中心问题是相对于家庭、作坊及非正式组织等其他人际关系模式,正式组织有什么样的优势,形成这种优势的机制又是什么。在社会学看来,组织是
一种集体行为的结构,它可以将个体的行动有机地整合起来,使人们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获得一种相对的确定性。因此,社会学对组织现象的研究是综合性的,考察的重点既包括组织的生成机制,也包括组织的运作机制。例如,探讨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交换关系,以及组织与环境是如何影响社会运行与发展的。
二、组织理论的发展形态
从学科的角度可以看出不同特色的组织研究,就人们对组织现象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把20世纪初以来的组织理论分为四种形态,即理性系统组织理论、自然系统组织理论、开放系统组织理论和行动者系统组织理论。
(一)理性系统组织理论
理性系统组织理论产生于20世纪初期,主要代表人物是马克斯·韦伯、泰罗(F.W.Taylor)和法约尔等人。韦伯主要在分析权威类型的基础上提出科层组织理论,认为“科层制是最理想的组织形式”。泰罗通过一系列细致的实验,指出专业化分工、合理化的工艺流程和标准化的训练是组织效率的根本保障。法约尔则从宏观的角度重点探讨了正式组织结构与一般管理过程的关系。这种形态的组织理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把组织看成一个理性工具,认为组织的效率源于组织成员的理性。这种理论倾向一方面反映了西方近代以后的主流思维方式,另一方面确实能够较好地解释西方工业化初期产生的组织现象。
(二)自然系统组织理论
自然系统组织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是在对理性系统组织理论的批判过程中形成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梅约(Elton Mayo)、马斯洛(A.Maslow)、赫茨伯格和麦克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等人。梅约主要研究了组织非正式结构对工作效率的影响;马斯洛和赫茨伯格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考察了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等问题;麦克格雷戈则主要探讨了人性及人的行为假设与管理模式的关系问题。这种形态的组织理论的共同特点是把组织现象看成一个自然历史发展的过程,认为组织并不是一种纯粹的理性工具,而是人们为了完成某种特定的任务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结构,因此建立在情感认同基础上的非正式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动机、需求对组织目标的实现有着重大的影响。自然系统组织理论一方面承认组织是人们围绕某种目标精心设计,具有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流程和严格奖惩制度的系统;另一方面又强调非正式关系及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地位,间接地指出了组织及其运作过程实际上受到特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三)开放系统组织理论
开放系统组织理论流行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在这期问,人们探讨的主题是组织与环境的关系,形成了权变理论、制度学派、组织环境理论等几个很有影响的理论流派。权变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洛尔施(J.W.Lorsch)和劳伦斯(P.R.Lawrence),基本观点是认为组织的最佳结构取决于它的环境条件、技术、目标和规模等因素,所以应根据具体情况对组织进行设计和管理。制度学派有新旧制度主义之分,代表人物分别是西斯尼克(P.Selznick)和迈耶(J.Meyer)。旧制度主义的基本观点是认为组织是一个制度化的组织,是处在社会环境、历史影响中的一个有机体,组织的发展演变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是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新制度主义认为以往的理论过于注重组织的技术环境,因而主张把研究的重心放在制度环境上,强调合法性机制的重要性。组织环境理论侧重研究了组织变量与环境变量的关系,同时进一步分析了一般环境与具体工作环境的关系,主要代表人物有汤普森(W.Thompson)、配鲁(C.Perrow)等。这种形态的组织理论的显著特点是人们的注意力已从组织内部转移到组织环境上,组织被当成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加以研究。
(四)行动者系统组织理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组织研究一直非常活跃,有关理论层出不穷。从产生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