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马航失联_事件看突发公共事件的谣言传播_陈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目]此论文为2012年河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突发公共事件的谣言传播与应对策略研究(立项编号122400450397)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慧,黄淮学院文化传媒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突发事件传播管理。
从“马航失联”事件看突发公共事件的谣言传播
○陈慧
(黄淮学院文化传媒学院,河南驻马店463000)
[摘要]转型期的中国,突发公共事件呈上升趋势,而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往往伴随着谣言的爆发,尤
其是新媒体环境下,谣言的传播渠道多样化、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过程复杂化。
笔者以马航失踪事件为例,通过分析该事件中谣言传播的特点,思考传统媒体、新媒体以及社会公众如何携手构建良性发展的媒介生态系统。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马航;谣言传播中图分类号:
G20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4)6-0088-02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突发公共事件近年来呈上升趋势,而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往往伴随着谣言的爆发,尤其是新媒体环境下,谣言的传播渠道多样化、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过程复杂化,笔者以“马航失联”事件为例,探讨新媒体语境下,突发公共事件中谣言传播呈现出的一些新的特征,以期寻求有效应对措施。
今年3月8日马来西亚航班MH370失去联系,在人们焦虑等待消息的同时,各种传言、谣言和流言层出不穷,从“在南宁机场迫降”到“已在越南坠毁”,从“5人办理登机却未成行”到“假护照持有者是亚洲面孔”,再从“飞机曾折返马六甲”到“越南发现穿着救生衣的尸体”等等,不断有谣言被证伪,不断出现新的谣言,新媒体实现了信息的实时更新,同时也成为谣言滋长的温床。
一些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争夺时间中,也加入谣言传播的队伍,不仅对其公信力造成伤害,更是对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因此,通过分析该事件中的谣言传播,思考传统媒体、新媒体以及社会公众,如何携手构建良性发展的媒介生态系统,无疑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一、“马航失联”事件中谣言传播的新特点
马航失联事件牵动着国人的心,事件发生后纷纷通过微博为乘客祈祷,借助资料对“失联”客机做各种推测和分析,期待生命的奇迹出现。
然而当无法获得确定性消息时,一些缺乏真实根据,或未经证实、公众一时难以辨别真伪的闲话、传闻便开始滋生并被广泛传播。
尤其是社交媒体环境中,新闻消费速度明显地快于新闻产出速度,对真实有效信息的需
求缺口被放大,但满足这种社交环境饥渴的是谣言。
(一)社交化媒体的介入,加剧谣言传播
3月8日,马来西亚航空公司飞往北京的MH370航班,原本北京时间6:30抵达北京,机场里接机人苦苦期盼,等来的却是网络上航班失去联系的消息。
网络上比较早的一条权威的消息由@微天下于8时29分发布:“法新社报道,马来西亚航空称与一架载有239人的飞机失去联系。
微天下正在核实并将跟进报道”,@央视新闻和@人民网跟进并发布。
很快,微信的朋友圈和公众平台开始发布和推送消息。
未经核实的社交网站消息频频成为传统媒体信源。
波音中国总裁马爱仑@小马哥爱747关于“飞机已经找到”的微博、天涯网友杜撰的“失联航班被菲律宾海事船发现”的消息都被各大媒体广泛转发。
对事实的真相追求,在这个时候也抵御不了对信息速度的渴求。
事发第二天,谣言势力虽有所减弱,但关于“遭受恐怖袭击”、“乘客获救”、“假护照谜团”等谣言仍然活跃在微博、微信等平台,此起彼伏。
当确凿信息没有出来的时候,就形成了很大的信息需求空间,有需求就有生产,这个空间如何填补它。
在社交媒体上,哪怕随意发个东西,以讹传讹,加入情绪化的表达,就会发酵,像病毒一样开始传染。
此外社交媒体上还有一些其他的谣言,如飞机的燃油耗尽,已经在马来西亚坠毁,或是着陆。
马来西亚交通部部长表示,目前还没有飞机残骸的消息,请大家抵制谣言或猜测。
还有大量的社交媒体用户,发布了毫无根据的猜测,比如这架飞机可能被朝鲜的导弹击中。
这次有关马航客机事件的反
文化与传播
88
应,再次证明了这样一种现象: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当民众无法从权威机构获取更多真实信息满足其获取真相的需求时,猜测、谣言很快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大肆传播,这是在面临灾难时,民众的群体反应。
(二)信息焦虑中,传统媒体的尴尬角色
马航谣言的传播过程中,一些传统媒体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最重要的原因是,新媒体平台上信息的瞬时更新对传统媒体报道速度形成了极大的压力。
个别急于抢新闻的传统媒体在没真实信息源的情况下,与自媒体“抢时间”,对自身话语权负责和珍惜打了折扣。
碎片化的真假信息满天飞主要出现在社交媒体上,这一切都是因为社交媒体的多信息源和高传播速度,大多数主流媒体保持着审慎的态度。
社交媒体可以在“黄金一小时”内表现出强大的移动传播和移动表达能力,不过,由于传播速度过快,信息过于密集,信息来源真实度不高,公众仍然需要从传统媒体上求证,帮助进行选择。
这意味着,公众对于信息的内容高度关注的同时,对信息的首发者并没有太多关注,这时候,传统媒体就显示出其不可替代性。
然而传统媒体的全球资讯获取能力薄弱,一些传统媒体的驻外记者,只是负责从当地媒体编译资讯,缺乏自主采集处理第一手资讯的能力。
此外,当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互动和融合是多层面、深层次、全方位的。
从BBS、新闻组、聊天室到博客、微博、微信,谣言以链状、树状、放射状的样式传播。
而像马航失联这样重大突发事件引发的谣言,则呈现出“漩涡”型复式传播特点。
各媒介间通过复制、粘贴、超链、转载、分享等相互连接,构成了一个庞大分散的社会网络空间,为谣言的自由交叉传播创造了条件,借助公众对于事件的大量关注,就可能积蓄能量形成井喷。
(三)造谣、传谣、再辟谣的恶性循环传播
“动态滚动”的信息助长了一些媒体不负责任的传播行为马航失联信息公布当天,网络上便呈现出谣言肆虐的舆论状态。
造谣、传谣、再辟谣成了这几天来网络舆论的常态。
这些传闻不仅没有为救援人员以及公众提供任何有效帮助,反而混淆视听,不断撩拨围观者的心绪与神经。
对本来就焦灼难耐的乘客家属而言,忍受各种传闻的煎熬无疑是更大的心理伤害。
媒体和媒体人的公信力在不停的“证伪”过程也一再被质疑。
媒体“动态滚动”的信息看起来是在给焦虑的公众提供一些方向和看法,但从结果来看都是徒增烦恼,助长了一些媒体不负责任的传播行为。
二、“马航失联”事件中谣言传播的原因(一)权威信息的稀缺
马航此次危机事件处理存在问题,没有一个迅速的反应机制,最终造成各种信息满天飞。
官方要及时地公布信息,即便搜救没有进展,也要对外公布一下。
人民日报在事件发生当天中午一点半发微博称,越南海军确认飞机坠毁地点,越南救援队已出发。
此后微博、微信上关于“坠毁”“解体”“飞机残骸已被发现”的消息流传开来。
下午近四点微天下正式辟谣,称越南军方否认发表过飞机坠毁的消息。
但截至删除前,该微博已转发近30万。
虽然有诸多自媒体,但现实是:事实是极度稀缺的。
喇叭多事实少的悬殊落差,其结果,从传播事实变为表演自己,谣言的发生与传布,由此滋生。
(二)新媒体缺乏纠错机制
由于新媒体传播主体的隐秘性,导致不能确认消息的始发者,看不到传播链条,没有辟谣的纠错机制。
尽管微博的纠错机制相对完善,在微博被辟谣的消息仍可能在微信、论坛大肆传播。
与许多近年发生的重大事件的信息传播过程一样,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又一次成为新闻线索的阵地,以及追踪消息的集散中心。
然而,在信息的快速传播过程中,社交媒体上充斥了大量道听途说未经证实的消息,各种信源渠道之间相互否认、相互辟谣的场面比比皆是。
无论是普通的个人用户还是各路媒体账户,几乎都被裹挟进了信谣传谣的过程。
(三)灾难事件中的心理焦虑
首先是真相焦虑。
马航当局信息发布的有限,导致各种猜测在民间流传。
谣言不断被证伪,又有新的谣言产生,这种虚假信息的恶性传播导致公众对于真相的焦虑。
其次是救援焦虑,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准确的最后救援消息,特别是家属,我们可以想象其绝望中的渴望和盼望。
从人的生存极限来看目前仍有希望会发生奇迹,救援也许能够超乎我们的想象,尽管这种概率很低。
最后是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的传播变异焦虑。
这次突发公共事件当中,不少媒体微博名人微博,颠三倒四,发布了不少有问题的信息,包括国际的各大通讯社,也频出错误,使人感到焦虑。
在社交媒体时代,新媒体的强大影响力往往被大多数传统媒体忽视。
当微博已经启动自净化功能时,我们的私密分享圈中,以及传统媒体的报道中,还出现一些错误,使人不得不焦虑,谣言在其源头已经得到净化时,在其后续的长尾传播中常常陷入无法净化的尴尬境界。
三、从“马航失联”事件看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
在模糊或危急情境中,权威信息源失语使谣言有机可乘。
“客观上的不确定性和主观上的焦虑质疑,成为公众主动接触谣言的动力。
”周荣庭强调,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对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来说都是考验。
两者应在合作竞争中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才能构建良性发展的媒介生态系统。
(一)传统媒体应将“求证”置于“求快”之上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谣言拉锯战中,面对真相的真空,有的传言是出于善意想象,有的是出于急切期待,但其中不乏利用热点事件哗众取宠、添油加醋甚至恶意杜撰谣言的现象。
在这场信息舆论战中,尽管时效性极强,传统媒体也应当坚守自己的专业求证。
事实上,能够与自媒体抗衡的利器是传统媒体的专业性。
这种专业性体现在对事实的求证和谣言的证伪,也体现在舆论引导的专业。
传统媒体进驻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后,仍掌握很大的话语权,但其权威性和公信力要经受更大考验,特别是面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传统媒体首先要发挥其在新闻把关人方面的优势。
对信息进行筛选、校准、把关,最后给出最准确的信息,将“求证”置于“求快”之上。
同时,传统媒体应重视独特信源的掌握和发布,尤其是权威主流媒体往往有资源、有能力挖掘整合信息,提供自媒体淘不到的东西。
(下转第115页)
89
(上接第89页)
(二)新媒体应提高把关能力
互联网传播迅捷、海量信息、互动交流,极大地改变了以往信息传播的格局。
在马航失联事件报道过程中,新媒体负责实时传递、海量转发。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作为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新媒体应提高把关能力,不能成为谣言传播中的放大器。
在这场新闻战中,新媒体不断证明自己正在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合作,已成为一种趋势。
(三)社会公众应该注重自身媒介素养的提升
公众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如何不被谣言“牵着鼻子走”,舆论素养需要提高,不仅要提升对信息的搜集、组织、传播和使用的能力,也要加强对媒介的使用、评价以及基于资源的学习能力。
身处信息源与信息通道多样化的时代,很多谣言会在第一时间被其他信息源的相互印证击碎,在信息海洋中,信息传播本身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能对一些杂质消音。
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公众用户都需要自觉地遵守网络秩序,不要制造谣言、网络暴力,去维护这个平台。
随着社会化媒体发展,“新闻人”的概念已从专业新闻从业人员扩大到每一个公民,都要培养媒介素养。
每个参与报道的人在遵守新闻职业
道德之前,首先要学会尊重人,保护人。
突发公共事件是一块试金石,检验着媒体对新闻的掌控能力和报道能力。
社会政治文明、经济文明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信息的知情权被提到首要的议事日程,互联网全球开放、传播迅捷、海量信息、匿名登录、互动交流,极大地改变了以往信息传播的格局。
从马航失联事件报道过程中可以看出,传播通道正在逐渐被社交媒体占领,传统媒体不能满足于等待官方新闻发布,充当“新闻搬运工”,而是要凭借集团作战优势,通过深入调查,在内容开发上多下功夫。
【参考文献】
[1]刘超.微博谣言防控措施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2(3).
[2]孙嘉卿,金盛华,曹慎慎.灾难后谣言传播心理的定性分析——以“5·12汶川地震”谣言为例[J].心理科学进展,2009(3).[3]孙嘉卿.微博谣言特征及辟谣策略研究——
—基于新浪微博的质性研究[J].中国出版,2012(5).
[4]王璐.微博谣言中“塔西佗陷阱”的“公众总不信”表现及应对——
—由“总参一姐”微博走红说起[J].东南传播,2012(12).[5](法)让-诺埃尔·卡普费雷著,郑若麟译.谣言——
—世界最古老的传媒[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选材以小见大,做到出奇制胜的典范作品,非契诃夫的《一个小公务员之死》莫属。
小说讲述了一个下级公职人员因打喷嚏把唾液溅到一位将军身上,虽几次道歉但终于吓死的故事。
一个喷嚏不可谓不小,但作者通过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事反射出一个社会大主题——
—沙皇专制下高贵者主宰卑贱者命运,造成地位卑微的小人物精神异化、性格扭曲、心理变态、忐忑不安的黑暗社会现实。
三、运用逆向思维,力求变通取胜
所谓逆向思维,就是不拘泥于传统的题材或见解,朝着多方向甚至是相反的方向去思维探索,找出新的题材或见解更深刻反映主题的思维方式,这主要也是体现一个求“新”的问题。
按照一般的想法,圆是最常见的,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太阳、满月等等。
但是,如果写这些,就会写得太一般化,很少能写出新意。
有同学运用发散思维,写井口,写车轮,写句号,写出了新意。
由此可见,在选材过程中,如果“山重水复疑无路”,那么运用逆向思维,往往可以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的确不失为获取新材料,另辟蹊径的有效手段。
四、揭开人物外在的躯壳,注入具有社会意义的深刻内涵
人的本质属性是他的社会性,社会由人组成,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
社会越发展,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就越密切。
只要你生存,就要与社会打交道。
同时,我们写文章的根本目的是感染人、教育人,最终有益于社会,那种单纯描写人物性格的文章虽然有时也能娱人娱己,但很少有长久的生命力。
如果在写人的文章中能透过人物本身,表现出某些社会的本质方面,那么文章就会充满生机活力。
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在选材过程中就应尽量选取那些能折射出时代或社会的发展变革、重大事件的人物来写,这样,你的文章不但会具有鲜明的时代感,而且会使主题更加鲜明,人物性格更加突出。
五、推己及人,以一己之心度他人之意,力排众想,知彼定己
对大多数人而言,往往存在一种求同的心理定势,如不假思索,
必然也会“同流合污”,这就是心理定势在作怪。
但是,如果你稍稍动
动脑,将心比心,以己之心度人之腹,也许就会有一种全新的材料在
等着你,如果你感受到了它,它就会激起你内心深处强烈的写作欲
望,这时你再形诸于文,定会给人一种不同寻常的感受。
因此,选材时不妨试一下,针对这个题目,别人会写什么,别人会
从什么角度选材,大多数人会怎样写,这样,你不走阳关道,专走独木
桥,定会曲径通幽,出奇制胜。
六、借助联系,等第一个跳出来的念头
在写作中往往遇到这种情况,当你第一眼看到题目时,脑子里一
下子跳出一件事、一句话或一个片断,随即又被“杂烩”混成一片或者
深藏起来再也寻它不着。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最好牢牢地抓住它,千万
别让它溜走。
这第一个跳出来的材料,虽然有时与题目要求不一定合
拍,但只要加以“改造”,一定会变成难得的好题材或文章中一个重要
的“分子”。
因为它之所以能一下子“跳”出来,一定在当初给过你深刻
的印象,所以才在你的心底埋藏了许久,一定曾强烈地震撼过你的心
灵,那么也就最富有强烈的情感,就最富有魅力,既然它曾强烈地打动
过你,那么写出来也一定会打动人。
而且,这种材料往往是“个人独有
的专利”,写出来就会具有独特的个性,就会与众不同,出奇制胜。
我们所说的选材要出奇制胜,这“奇”绝不是单纯的、不着边际的
强调离奇,而应在能正确、鲜明地表现主题,紧紧围绕中心选材的基
础上,做到新而不偏题旨,奇而合情合理,妙而不失章法。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