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的启蒙主义

鲁迅创作的小说数量不多,篇幅也不大,但几乎篇篇作品石破天惊。鲁迅创作小说不是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也不是为了迎合当局而赢得苟活。他是站在时代前列的战斗者,在中国四处黑暗和人民几乎麻木不仁的情况下,像一座孤岛上的长明灯一样,用自己犀利锋锐的“钢笔”启蒙人们的思想觉悟,并且指引人们站起来向前走去。
例如《孔乙己》,主人公孔乙己是咸亨酒店里的“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从这样的态势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想上而上不去,要下又不愿下的可悲人物,以致于歧视“短衣主顾”,而又被丁举人“打折了腿”的半空人,必然成为科举制度下的牺牲品。揭露了产生孔乙己这样的人物,根源于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人们应该去摧毁这种不符合人性又摧残人性的封建制度,建立“第三样时代”的中国。同时,像孔乙己这样的人,要想永久“排出九文大钱”,是不可能的,他脱离了人民群众,失去了生存的根本土壤。说明了不与民为伍的做法,是违背群众观点的。当然,每当孔乙己一到酒店,就“充满快活的空气”,在这里,揭示了人民群众的麻木不仁,不觉悟,甚至把自己的人当作看客对象,认为自己是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之人,嘲弄别人是人生的最大幸福。另外,短衣帮也不愿让孔乙己这类人站到自己这边上来,否则会失去他们生活仅存下来的“快活”。至于丁举人和掌柜,他们是上流社会的代表。丁举人为了白面书生孔乙己的“偷”,竟私自把孔乙己“打折了腿”,而掌柜却不怜悯孔乙己的死活,只顾对自己那“还欠十九个钱呢”念念不忘。可见上流社会的冷酷、凶残的本性。鲁迅在这篇文章里,淋漓尽致地刻划出不同层次的人物,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劳动人民受政治压迫、经济剥削、思想毒害的同情,也剖析了产生这些的根源。
比如《故乡》,我是闺土的历史见证者,通过闺土少年与老年的鲜明对照,批露了封建礼制下的人们的畸形生长。闺土是个农民形象。小时候的闺土是那样活泼、聪颖,让我知道自己“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使我哭着不让“被他父亲带走”。而长大后,却出乎意料,老年的闺土变得愚昧、麻木,“仿佛石像一般”,令我不觉感到悲哀、气闷。我们终于被“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隔离起来。因此,我希望“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在这里,鲁迅给我们指出了“高墙”就是封建制度。正因为封建制度的束缚,中国农民才变得愚昧、麻木,时刻不敢轻易改变“老爷”的称呼。只有打破封建礼制的桎梏,才能“有新的生活”。
再如

《药》,华老栓为了治愈小栓,而忙于半夜里去买蘸着夏瑜鲜血的馒头,又从花白胡子和驼背四爷的说话声里,看出农民对革命的漠然置之态度。康大叔是个刽子手,而他讲话,“众人都耸起耳朵听他”。这是莫大的悲哀,同样地说明农民愚昧、麻木不仁到极点。又间接地反映出,革命者的革命是单枪匹马式的,根本没有得到中国广大农民的参与和支持,必然要以失败而告终。只有团结广大劳动人民,革命才有可能取得胜利。
当然,不胜枚举,《狂人日记》揭露出封建礼制是“吃人”的本质,《阿Q正传》刻画的“阿Q精神”和辛亥革命失败的总结,《伤逝》点出的爱情悲剧,《祝福》中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等等,无不包含鲁迅的启蒙思想。

二、鲁迅人生的启蒙主义
鲁迅不仅在文学上创作上融入他的启蒙思想,而且在他的实际行动上也体现了启蒙主义,达到了言行一致的完美统一。
启蒙思想不是由鲁迅发起的,而是维新派掀起的。后来在梁启超等人的致力下,声势在神州大地变得更大起来。鲁迅便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接受《天演论》《法意》等著作而受到影响的。
后来,鲁迅到日本仙台医专后才发生思想上的质变。弃医学文之前,他仅仅是个人认识,只想把医学学好,以便回国救治那些不堪忍受病苦而将被病魔夺去生命的国民。幻灯片事件后,他毅然弃医从文,了解到“文学是战斗的”,可以改变人的思想、改变社会、改造人类。因此,在日本留学期间,他与胞弟周作人创译《域外小说集》,主要是翻译国外弱小民族的反抗文学。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唤起国人的觉醒”、“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矢志并未泯灭。相反地,鲁迅还努力地写了两篇论文《摩罗诗力说》和《文化偏至论》,点出人类最深刻的“立人”思想。
回国后,特别是《狂人日记》发表后,一系列创作隐含的启蒙思想不言而喻。与许广平认识,也是建立在深刻认识社会的思想根基上的。就是鲁迅在与徐炳昶通信往来时,也提到“思想革命”的重要性。鲁迅在“左联”社解散后,还提出了民族革命的大众文学。可见,鲁迅时刻把人民思想的觉悟作为己任的。因此,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综上所述,文学是主观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小说是文学的一个方面。所以,小说里包含的思想就是作者本身的思想。又在鲁迅呐喊的旗帜下,启蒙主义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鲁迅在黑暗势力面前,他恶魔般地矗立着;在人民大众面前,他忠实如牛。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一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因此,“

鲁迅精神”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鲁迅小说的启蒙主义特色首先表现在:尖锐的揭露旧制度、旧道德的“吃人”本质,“使读者认清其罪恶,警醒起来,参加反封建的斗争。
无论是对“上流社会的堕落”的嘲讽,还是对“下层社会的不幸的描写,都是对封建势力虚伪、残虐本质的暴露。鲁迅描写”下层社会的不幸“,绝不只是出于同情,而是为了”发社会之蒙覆,振勇毅之精神“。通过下层人民的悲惨遭遇,激起改变旧制度的斗志。
鲁迅小说启蒙主义特色更重要的表现是对国民劣根性的针砭。
鲁迅小说启蒙主义特色还表现在对知识分子心态的剖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