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作者:葛松超
鲁迅小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划出了文学的新生代,在传统思想突破上更开创了历史先河。鲁迅是文学艺术的巨匠,更是思想界的巨人。鲁迅作品总是奏响时代的最强音,折射出灿烂的思想光辉。鲁迅说过“我也并没有要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思,不过想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社会”。①鲁迅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的失败中,从根深蒂固的封建文化阻碍社会进步中,感悟到新文化启蒙的社会价值。《呐喊》与《彷徨》就充分显现出一个先驱者在历史转折的关头,对前进方向的深刻感悟和正确选择。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鲁迅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有迂腐、寒酸而又悲惨的孔乙己;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②的极端贫苦的有自发革命倾向而又不觉悟的阿Q;有辛苦麻木,把改变贫穷命运的希望寄托于神灵的老态的闰土。阅读其作品我们不难看出鲁迅善于从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写起,以他们麻木而扭曲的灵魂,辛酸而悲苦的生活,朦胧而幼稚的沉思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了对民主革命的渴望,从农民的命运和要求出发,深刻地思考着中国的出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鲁迅小说的寓意是深邃的。改造国民性,探求新生活,批判旧思想,倡导新革命,改良旧社会是其小说的主要思想。认识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分析小说情节的发展,我们由衷地感到鲁迅不愧是崇尚革命精神的代言人,一位社会现实的抨击者,一名不惮前行的勇士。在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潮流日益高涨的时候,鲁迅小说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作品中渴望民主革命,改良民主社会的思想流露在字里行间。
一、农民的悲惨命运暴露了封建社会的历史真相,揭示了社会衰败的历史根源,要改良社会,民主革命尤为重要。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而老屋的“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这是鲁迅《故乡》中描写的中国农村现状。中国农村日益衰败,农民生活日益凄苦。作者从农村的环境描写入手,把萧索荒寂的故乡深冬渲染得淋漓尽致,加之“阴晦的天气,呜呜的冷风,苍黄的天色,”把旧中国农村的那种荒凉与死气摹写了出来。这幅图画正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残酷蹂躏下日益破产的旧中国农村的缩影。读到此处,我们无不为中国农民的命运担忧。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现实促使广大的仁人志士作出深刻的思考:改良社会,进行民主革命势在必行。
鲁迅不惜笔墨把农民穷困潦倒的生活状况于叹息同情之中表现出来,以农民的悲苦引发人们思考中国的出路。《故乡》中的中年闰土因饥寒交迫而营养不良以致脸色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阿Q 正传》中的阿Q仅有的一顶破毡帽也因调戏吴妈而不得不送给地保作四百文酒钱的抵押,一件破衣衫也“大半做了少奶奶八月间生下来的孩子衬尿布,那小半破烂的便都做了吴妈的鞋底”,回到土谷祠后不得不思考他的生计问题。穷则思变,所以才有土谷祠中的革命幻想曲,要报复压迫者,实现他起码的物质要求。自发的反抗思想显示了他的革命要求。要革命的思想代表了当时生活无着的广大农民的愿望,这也是作者借他的作品所表现出的深刻的思想。虽然阿Q的革命思想及其行为天真幼稚,但当时无疑能激发更多的人们思考中国农民的命运,中国的出路。
鲁迅笔下的农民生活每况愈下。孔乙己的长衫“又脏又破”,腿被打折后,大约中秋节前的两三天,还只是“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去买酒喝。我们再从“排出九文大钱”到“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钱”,不难看出孔乙己的生活际遇和潦
倒。即使是《故乡》中的豆腐西施杨二嫂,以前的养尊处优已不再有,连“我”母亲的一副手套也塞在裤腰里顺便带走了。孔乙己为了生计,也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阿Q也曾觉得寒冷不可担当,第一倒是肚子饿,于是决计出门求食,最终在静修庵里偷拔了四个萝卜,被老尼姑责难,被大黑狗追咬,还落下了一个萝卜。看似小说中不经意的铺叙,实际上饱满了作者的辛酸,字里行间,我们不难读出中国农民生活的窘迫。改良社会,进行民主革命的时机已经成熟。
中国农民命运的悲惨不只是生活上得不到保证,更重要的是他们失去了起码的人身权利。孔乙己因“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而被“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阿Q也曾挨假洋鬼子的哭丧棒的拍打。受父权、夫权、族权、神权捆绑的祥林嫂的命运更是催人泪下。祥林嫂被婆婆卖到了深山坳里,被大伯收去房子赶出了贺家,她对柳妈说的“因有两个丈夫死后要被阎罗王锯为两半给两个男人”深信不疑。捐门槛更使她精神受到了致命打击,在鲁镇的祝福之夜,她不幸倒毙街头。封建礼教的精神枷锁成为中国农民身上的沉重的负担。他们失去了最起码的人身权利,封建社会的弱肉强食可见一斑。这种不平等的社会状况,确实令人深思。推翻旧中国,建设平等自由的新社会无疑是许许多多受压迫的国民的迫切愿望。
二、愚昧麻木的国民精神已到了必须疗治的地步,改变国民的精神成为我们的第一要著。
翻开鲁迅小说,作者对国民的愚昧迷信描写颇有见解。小说《药》中华老栓把人血馒头当药,而华小栓吃的人血馒头中的血正是反清民主革命者夏瑜的鲜血。革命者为人民而奋斗、牺牲,但人民群众并不理解,反把他的血当药吃。群众的愚昧麻木令人扼腕,革命者又是死得多么寂寞、冷清。民众觉悟何等之低,于此可见改变国民精神是何等的重要!阿Q的精神胜利法更是国民麻木的出色的描绘。阿Q能用力打自己的耳光来反败为胜;被假洋鬼子打了,以调笑、欺侮小尼姑以博得闲人们的喝彩而对“晦气”报仇,轻松得飘飘然似乎要飞去了;认为革命就是“手执钢鞭将你打”;画押以“孙子才画得很圆”自解。凡此种种,阿Q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悲惨命运,精神何等愚昧、麻木!《故乡》中闰土把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在神佛之类的偶像身上。《孔乙己》中的短衣帮不以自身的生活遭遇为痛苦,竟嘲笑命运同样悲惨的孔乙己。五十步笑百步,不禁令人辛酸与痛楚。
由国民的愚昧麻木不难看出沉滞落后,似一潭死水的封建社会,确实到了应予改朝换代的时候了。而作品所融进的改良社会、进行民主革命的思想于此得到了很好的表现。要推翻封建社会,首先要启发群众的觉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同时,更期望人民群众觉醒起来而争取做人的资格。作者暴露和解剖民族的病态的心理,揭示封建思想对人民群众的精神奴役和毒害,就是把改革国民劣根性摆在国人面前,发人自省,催人自新。
三、农民自发的、朦胧的、幼稚的革命意识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对革命苦闷的寻觅和严肃的沉思有了更进一步的诠释。
一九二一年,我国已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如何进行,鲁迅认为重要的是要发动农民。在当时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一些领导人,对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还没有予以思考和重视。而鲁迅小说较多地描写了农民的命运、出路,就是对中国革命的寻觅和严肃的沉思之后,才溢于笔端的。阿Q在革命浪潮卷到身边时,就表现了他的自发的革命倾向和翻身的要求,“造反了、造反了”的嚷声震惊全村,更震惊了赵老太爷。但是辛亥革命这一特定的时期,一个受封建思想毒害之深的农民,他的革命观也仅仅是朦胧的、幼稚的、落后的。他的心目中,革命就是把地主的财产改变为自己的,甚至还可以随意选择一个女人作老婆,革命就是“要什么就是什么,喜欢谁就是谁”。阶级地位以及长期受到的精神毒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