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人物浅析
鲁迅的小说中的人物心理分析
鲁迅的小说中的人物心理分析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作品以其深刻的描写和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而著称。
本文将针对鲁迅的小说中的人物心理进行分析,旨在深入探讨他在小说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和表达。
一、《狂人日记》中的人物心理分析《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主人公狂人的日记,展现了他的内心世界和思维方式。
狂人是一个具有自卑心理的人,他对社会的不满和对自己的无力感渗透在他的日记中。
他感觉到自己被社会所束缚,无法独立思考和发声,这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和对社会秩序的嘲讽。
二、《阿Q正传》中的人物心理分析《阿Q正传》是鲁迅创作的另一部重要作品,通过对主人公阿Q的心理描写,呈现了他内心深处的软弱和自卑。
阿Q是一个在社会中地位较低的农民,他经常受到欺负和歧视,这使得他展现出一种自卑的心理状态。
他通过“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试图在虚幻的胜利中寻找自尊和安慰。
三、《药》中的人物心理分析《药》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通过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探讨了人性的脆弱和对生存的欲望。
主人公是一个沉迷于鸦片的上海滩人物,他受到毒品的诱惑和侵蚀,逐渐失去了自我意识和自主选择的能力。
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和悲惨命运,展现了人性的脆弱性和对生命的渴望。
四、《孔乙己》中的人物心理分析《孔乙己》是鲁迅的著名短篇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孔乙己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渴望。
孔乙己是一个在酒店做酒保的人,他被周围的人嘲笑和辱骂,这使得他感到孤独和无助。
尽管孔乙己很突出地表现出自卑感和无力感,但他内心依然充满了对温暖和关怀的渴望。
五、《百草园》中的人物心理分析《百草园》是鲁迅的小说集之一,其中的《药》和《孔乙己》等作品都展现了鲁迅对人物心理的深刻洞察。
在这些作品中,鲁迅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传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关怀。
他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世界。
结语鲁迅的小说作品以其出色的人物心理分析和独特的写作风格而备受关注。
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分析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分析【内容提要】通过对历史小说中的人物分析,首先谈鲁迅先生“从‘我’做起”的写作特点:通过自己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同时表达自己的各种情绪和判断。
鲁迅从“自白”的自我剖析的形式开始,直截了当地切入了当时问题的最根本处,这样的写作也才可以称为“现实主义”的写作。
其次,从压迫者、革命者、帮闲、意志消沉的知识分子、受苦受难兼愚昧无知者、旧知识分子、善良人等7个方面举例分析鲁迅先生笔下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环境中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鲁迅小说人物形象分析一、鲁迅小说的出发点鲁迅先生一生著作很多,但是具体到小说上的数量却有限,《呐喊》、《彷徨》加上荒诞小说《故事新编》不过三部,二十来篇小说,而且都很薄,字数加起来还不如眼下的一部中等长度的长篇小说。
鲁迅小说数量虽然不多,但是其中涉及到的人物形象却不少。
说到底,小说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作品,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者自己的观点。
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篇小说在艺术上的成熟度。
古今中外的好小说,一般都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来支撑。
读者可以不注意一部小说的大段描写和议论,却可以印象深刻地记住某一个小说人物的特点。
一个成功的小说人物,可以穿透时空,从很远的地方走到我们面前。
这样的人物,甚至会掩盖小说人物的原型。
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因为塑造得生动成功,从而遮蔽了历史上的人物。
《三国演义》的全称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属于中国古代小说传统中的一个大门派“讲史”的一类,“讲史”的特点不是凭空去杜撰一个人物,而是拿历史上真有的人来说事。
小说的《三国演义》里,根据作者的谋篇布局的需要和故事叙述的进展,把《三国志》里的人物都加以了发挥,最典型的是奸雄“曹操”。
我个人认为,作者之所以要把曹操塑造成一个“奸雄”,真正的目的是通过曹操来映衬“忠厚”的刘备。
他们是一矛一盾,谁也离不开谁。
鲁迅对这点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很早就说过:“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关于鲁迅小说人物形象的心理内涵探讨
关于鲁迅小说人物形象的心理内涵探讨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
在他的小说中,不仅有着丰富的社会内容,还有着深刻的人物内心世界。
本文将就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心理内涵进行探讨。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深刻的心理刻画,这不仅表现在他们的外在行为和语言上,更体现在他们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上。
比如在《狂人日记》中,主人公狂人的心理状况就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例子。
他内心的痛苦和矛盾让他变得疯狂,而这种疯狂又是对外部环境的一种反抗。
鲁迅通过狂人的形象,展现了一个身处社会底层却又充满理想和愤懑的人的内心世界,揭示了社会不公和个体挣扎的残酷现实。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是具有复杂性和矛盾性的。
他们不是简单的好人或坏人,而是在特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复杂人格。
比如《呐喊》中的方麟,他是一个受尽凌辱和压迫的弱者,但在面对自己的母亲时却又变得凶残和无情。
这种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有深度,也使得作品更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集体性的意义。
他们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身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典型代表。
比如《阿Q正传》中的阿Q,他虽然是一个小人物,但却代表了民族的悲哀和软弱。
他的挣扎和失败并不是个体的失败,而是整个民族的失败。
鲁迅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和人们的内心世界,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批判意义。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承载着作者对于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他们不仅是故事的角色,更是作者对于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关注点。
比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他虽然是一个酒鬼和失败者,但却是一个具有尊严和尊重的人。
他的命运既是社会对于底层人士的冷漠,也是人性的扭曲和扭曲。
鲁迅通过这些人物形象,表达了他对于人性的深刻拷问和对于社会的深刻批判。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具有丰富的心理内涵,他们不仅是立体的形象,更是作者对于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深刻剖析,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的作品,更可以从中汲取深刻的启示和教益。
浅析鲁迅笔下的人物——孔乙己
浅析鲁迅笔下的人物——孔乙己1000字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说。
这篇小说以写实主义的手法,生动、鲜明地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贫苦下层人物——孔乙己。
孔
乙己虽身处卑微,但他所表现出来的坚韧不拔、坚强和不屈不挠的
精神,至今令人感受到他那种值得尊敬和钦佩的情感。
在小说中,孔乙己是一个行踪不定、身无分文的行乞者。
他身体瘦小,脸色黄瘦,眼神深沉,是一个富有良知和正义感的人。
当他拒
绝张大爷踩他裤脚的时候,他那种坚韧不拔、坚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所有人的心。
小说描写了孔乙己的生活场景,他在酒店里喝烧刀子,却被人骗了。
这一幕暴露了酒店的丑陋和欺骗的本质。
孔乙己没有沮丧或失望,
他反而更加不屈不挠,他不仅没有离去,而且还执意歌唱,本着自
己坚守的价值观和生命中的信念,孔乙己表现出了他那种内心强大
的力量。
在小说中,孔乙己的命运命运也让我们深感痛惜和无奈。
他原本可
以过得很平静,但却被虚伪社会的压制和铁拳压垮,最终孤立无援
地离开了人世。
他的离去似乎象征着对沉重阴影的人生的结束,也
引发了一个良知上的思考。
总的来说,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是鲁迅先生对在特定社会和历史
条件下,那些卑微与不屈不挠精神的高度肯定和歌颂。
他对孔乙己
这个人物形象的描写,让人们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一种柔情和爱
的力量,同时也为我们揭示了现当代社会巨大的缺陷和矛盾,同时
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去解决这些矛盾和缺陷,让我们的社会变
得更加平等、公正、和谐。
鲁迅作品全部人物形象归纳
鲁迅作品全部人物形象归纳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塑造了许多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的残酷与无奈。
以下是对鲁迅作品中部分人物形象的归纳和相关参考内容。
1. 阿Q:阿Q是鲁迅最著名的人物形象之一,他是《阿Q正传》中的主角。
阿Q是一个具有典型小人物心态的形象,他虚伪、懦弱和自以为是,对自己的失败和挫折从不反思。
他的形象象征了中国旧社会中普通人的软弱和无力感。
参考内容:「我心里发了一点可怜,心中有一股腥风,往往真有些羞恼。
」(《阿Q正传》)2. 梁启超:梁启超是鲁迅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中的人物,他是一位知识分子,对社会愈发失望和绝望。
梁启超的形象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面对激烈的思想斗争和社会变革时的尴尬和彷徨。
参考内容:“心中都有一团火,过不去”。
(《狂人日记》)3. 许广平:许广平是鲁迅短篇小说《孔乙己》中的主角。
这个形象是一个身世贫寒、却憧憬着上层社会的人,他渴望得到一些社会地位和尊重,但最终却被社会和命运所辜负。
许广平的形象充满了讽刺和悲剧性。
参考内容:“欢乐是寄人篱下少年时的一种信心,但到了老年却失掉了。
”(《孔乙己》)4. 车夫:鲁迅小说《药》中的车夫形象是中国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边际人物之一。
车夫是一个身体力行的奋斗者,他象征着中国底层人民对改变社会的渴望和努力。
这个形象展示了中国社会层级的不公和对革命的期望。
参考内容:“在城市的我们中间,又长出了一种新的千足虫,一切事情都由他们料理—车夫。
”(《药》)这仅仅是对部分鲁迅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归纳和参考内容,鲁迅作品中还有很多其他的人物形象也是非常鲜明和真实的,如《热风》中的高明,《故乡》中的牛峰等等。
鲁迅通过刻画这些人物形象,展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与现代化进程之间的矛盾、冲突和痛苦,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与社会的问题。
这些形象虽然在年代久远的作品中出现,但至今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令人不得不深思。
浅谈鲁迅笔下人物形象折射的时代背景及精神
浅谈鲁迅笔下人物形象折射的时代背景及精神1. 引言1.1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之一,其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化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之一,其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化。
他以犀利的文字描绘了那个混沌的时代,深刻反映了人们在艰难生存和不公正待遇下的绝望和无奈。
鲁迅笔下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痛心疾首,对人性的质疑与探讨。
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不公,以及人们在这种环境下所经历的种种磨难与煎熬。
鲁迅以其睿智深刻的观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将社会底层人民的遭遇和心灵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引起了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思考。
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杰作,更是对时代的呼喊和对人性的探索,为中国文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鲁迅的力量在于他的作品中所蕴含的社会批判和人道主义情怀,深深触动了每一个关注社会公正和人类尊严的读者的心灵。
1.2 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精神内涵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精神内涵。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他们或是受害者,或是斗士,或是腐化者,或是觉醒者。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在外貌和行为上具有鲜明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它们背后承载着当时社会的现实困境和精神困惑。
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往往是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他们面临着种种压迫和剥削,生活在贫困与黑暗之中。
这些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分化和社会不公,展现了人们在困境中的挣扎与求生欲望。
这些人物形象也折射出了社会道德的沦丧和人性的扭曲,揭示了腐败和虚伪的社会风气。
通过鲁迅的笔触,这些人物形象不仅仅是一个个具体的角色,更是他对传统道德和文化的质疑和反思。
他通过这些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于道德沦丧的警示,引发了读者对于人性本质与社会伦理的深刻思考。
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更承载着作者对当时时代背景的深刻剖析和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呼唤。
朝花夕拾人物形象赏析
朝花夕拾人物形象赏析
"朝花夕拾"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鲁迅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他的28篇散文。
这部作品主要描绘了作者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通过对各种人物的细致刻画,展现了作者深厚的人文关怀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
1. 阿Q:阿Q是鲁迅笔下的一位典型人物,他在"阿Q 正传"中首次出现。
阿Q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有着盲目的乐观主义精神,总是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
他的形象揭示了中国社会的一些弊端和人性的弱点。
2. 孔乙己:孔乙己是一位穷困潦倒的书生,他在"孔乙己"这篇散文中出现。
孔乙己的形象代表了那些固守传统,不愿接受新事物的人。
他的悲剧性命运反映了社会的冷漠和无情。
3. 父亲:鲁迅在"父亲的病"中描绘了自己的父亲。
这位父亲形象严肃,但内心充满慈爱,他对儿子的关爱和期望深深地影响了鲁迅的人生观。
4. 母亲:鲁迅的母亲是一位典型的中国传统女性,她在"母亲的教诲"中出现。
她的形象代表了传统女性的忍辱负重和无私付出。
5. 长妈妈:长妈妈是鲁迅的乳母,她在"长妈妈和她的狗"中出现。
长妈妈形象慈爱而坚韧,她对鲁迅的照顾和教
育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上就是"朝花夕拾"中一些主要人物的赏析,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征和社会象征意义,通过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鲁迅的思想和情感。
鲁迅小说人物形象的心理内涵
鲁迅小说人物形象的心理内涵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小说作品深深地揭示了社会与人性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心理内涵更是深刻而复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分析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来探究其心理内涵。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
他们不仅有着独特的外观特征,更有着与众不同的内心世界。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狂人这个角色就具有极度的心理焦虑和恐慌,这种焦虑和恐慌一方面源自于社会的无情压迫,另一方面也来自于狂人自身对于人性的深刻认识。
狂人通过书写的方式,将自己内心的恐惧和不安转化为文字,从而找到了一个宣泄自己情感的方式。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性。
他们不仅是鲁迅对于社会现象的揭露,更是对于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
在《阿Q正传》中,阿Q这个角色就体现出了鲁迅对于当时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自我欺骗、盲目自大的社会心态的批判。
阿Q的“精神胜利法”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欺骗,鲁迅通过这个角色揭示了当时中国人民对于自身处境的盲目乐观,以及对于社会问题的逃避和忽视。
再次,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还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他们不仅是鲁迅对于社会和人的抽象化表达,更是对于社会和人的深刻反思。
在《祝福》中,祥林嫂这个角色就象征着当时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被压迫、被蹂躏的女性形象。
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残酷和不公,更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女性的歧视和压迫的深刻反思。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深刻的社会批判性和强烈的象征意义。
他们的心理内涵深刻而复杂,揭示了当时社会和人性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通过深入分析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鲁迅的作品和思想,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反思社会和人性的契机。
在鲁迅的小说中,病态心理人物群像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这些人物通过鲁迅独特的笔触,展现出深刻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阴暗面。
本文将以鲁迅小说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病态心理人物群像进行分析。
阿Q是鲁迅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过客鲁迅人物解析
过客鲁迅人物解析1、人物分析:(1)过客这是一个勇往直前的顽强的战斗者的形象,衣履破碎,困顿倔强,他知道他的后面是黑暗和苦难的深渊,因而倒退是没有出路的。
同时,他也知道他的前面既不是小女孩所说的到处是盛开的鲜花,也不是老翁所讲的都是坟,他始终相信前面总是有路可走的,只不过不是铺满鲜花的坦途,而是需要自己从没路的荆棘丛生的地方踏出一条路来。
于是,他忍受着疲劳饥渴,带着满身创伤,不要任何布施和安慰,不分昼夜,不怕艰难险阻,奋不顾身地“向野地里跄踉地闯进去”,决不走回头路。
(2)老翁这是一个悲观厌世者的形象,他曾与黑暗势力作过斗争,然而被帝国主义、北洋军阀及其走狗的野蛮统治所屈服,完全丧失了斗争意志,过着消极退隐的生活。
(3)小女孩这是正在成长的新生力量,象征着向往光明的第三代人,天真活泼,拥有一颗好奇的心。
鲁迅的《过客》中的过客少女老翁三个人物的形象内涵从某种程度上可说是鲁迅内心三个自我的象征。
而鲁迅小说中那些主体感情色彩极浓的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涵无疑和鲁迅的精神内涵一脐相连,他们身上大致体现了鲁迅的思想发展变迁历程,折射了鲁迅在不同时期的精神气质、性格特征,甚至人生经历。
这里将鲁迅笔下主体性极强的人物分为过客型、过客——老翁型、少女——过客——老翁型三类。
紧扣过客的精神内涵,重点论述前两类人物类型,阐释他们的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的生存方式和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2、《过客》简介:《过客》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篇诗剧。
此文通过“过客”形象的塑造,真实地反映了作者鲁迅在上下求索中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
过客和老翁是两个对立的艺术形象,通过他们的对话,批判了老翁代表的那种在探索中半途退缩,颓唐消沉的庸人思想,概括了辛亥革命以来革命探索者的不同道路和命运。
3、赏析:在写作和发表《过客》之后一个月左右,作者鲁迅在写给朋友的信中,有过一段非常明确的自述,其中说到《过客》的主题:《过客》的意思不过如来信所说那样,即是虽然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就是反抗绝望,因为作者鲁迅以为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
浅析鲁迅笔下的一些经典人物
浅析鲁迅笔下的一些经典人物浅析鲁迅笔下的一些经典人物鲁迅先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和贡献是众所周知的,他的创作题材主要有小说、杂文、散文三大类。
在小说方面,鲁迅先生以力透纸背的笔力,简洁朴素的情节,精炼传神的语言,将他所处的黑暗的时代所造成的人性缺失和社会的阴暗刻画得入木三分,带给我们无限的震撼和思考;在杂文方面,他以犀利、尖锐、富有战斗性的语言,以发自内心的无比激动的呐喊,唤醒在睡梦中迷失自我的中国民众,作为与反动力量相抗争的有力的武器。
在散文方面,很多篇目是蕴含着温情的美好的回忆,但更多的是战斗的呼声,是对残酷无情的黑暗社会的有力控诉,是对中国民众沉睡不醒的人性的悲伤。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中,塑造了很多平凡无奇,但却非常有代表性并且生命力持久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穿越了时间和空间,带给我们无限震撼。
(一)《狂人日记》中的狂人《狂人日记》发表于一九一八年五月,处于五四运动的前一年。
五四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而所谓的旧道德,主要体现在中国封建社会森严的封建礼教上。
它通过家族制度,牢牢地控制着人们的思想,成为人们精神上沉重的枷锁。
《狂人日记》正是对此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通过狂人这个艺术形象,将文章的主题思想展现的淋漓尽致。
那么狂人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该怎样理解狂人的性格呢?有人认为理解狂人,应该重点看他性格中清醒的一面。
因为狂人的“狂”是富有深刻的含义的。
狂人的疯狂其实是正常的,不正常的反而是他身边那些被封建礼教所控制和毒害的人们。
这种对比揭露了封建主义对人性的毒害。
另一些人则认为狂人确实是个患有“迫害症”的精神病人。
文中有很多明显的证据,例如他的神情始终是惊慌不安的:赵家的狗看了他两眼,他害怕;狼子村有人吃了个大恶人的心肝,他会担心别人也会吃掉他自己……这样一个人,总是处于癫狂的状态,你很难将他划归于正常人的队伍之中。
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据,但看法都是不全面的。
狂人确实不是一个正常人,但他更不是一个简单的疯子。
鲁迅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人物形象分析鲁迅人物形象分析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鲁迅人物形象分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鲁迅人物形象分析篇11.华老栓华老栓是小说的主要出场人物,他和妻子,儿子小栓靠开茶馆过着贫寒的日子。
他可说是当时中国旧社会典型的群众形象。
(1)思想愚昧落后作者通过“买药”的情节,刻画了华老栓的迷信与落后。
华老栓的儿子得了痨病,他不去求医服药,却跟随迷信做法,用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
他把辛劳所得的继续拿出来买“药”,当他一想到能买到人血馒头来治儿子的痨病时,就“觉爽快”,仿佛“得了神通......跨步格外高远”,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一个人血馒头上。
又如,当他去取“药”时,也正是夏瑜遭处决时,而他根本不想知道被杀害的是什么人!拿着人血馒头,“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以置之度外了。
”他更没想到,这馒头上蘸的正是为像他这样的群众而牺牲的烈士的血,而愚蠢地相信这种人血馒头中有“新的生命”,他要将这“新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
”对刽子手康大叔,他是那么地卑躬屈膝,他完全不理解什么是革命,对革命者的死无动于衷,对敲诈他的骗子,毫无认识,以为是好心,结果上当受骗。
他的迷信落后和愚昧无知由此可见。
(2)麻木、不觉悟在精神上,华老栓世纪端麻木、不觉悟,根本不明白革命的目的。
当他买“药”后回到茶馆,还提着大茶壶,“笑嘻嘻的听”康大叔对被杀害的革命者的恶毒咒骂。
他不仅对他的话深信不疑,甚至还为自己碰到了好运气,得了“药”而沾沾自喜。
他对于一个与他儿子一样的青年革命者的被杀,竟无动于衷,也没有同情,更没有丝毫愤怒。
由此可见他精神上的麻木,完全没有民主革命的觉悟。
(3)勤劳、善良华老栓经营小茶馆,藉以维持一家三口的生活。
他每天勤勤恳恳地工作,一家过着贫寒的日子,他拿出来买药的那包洋钱,也是他辛勤劳作,好不容易才有的一笔积蓄。
浅析鲁迅小说人物
浅析鲁迅小说人物浅析鲁迅小说人物导语:鲁迅一生大多时间生活在动乱年代,对旧中国的社会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小说人物的形象入木三分,人的景况和社会环境层层紧扣,恰如其分塑造人物形象来针贬时弊,唤醒国民,引起疗救。
鲁迅小说数量虽然不算多,但涉及到的人物形象却栩栩如生,一个个活生生的从现实中走来,生动跳跃,充满时代特征和社会印痕,能给读者刻骨铭心的印象和深刻的思考,以及对社会时代主题的认识,善于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陈士诚的“含着大希望的恐怖的悲声,游丝似的西关门前的黎明中”震荡;魏连殳的突然长嚎“象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祥林嫂临死之前“消尽了先前的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临死之前却提出有没有地狱的疑问。
这些描写深入到了人物的内心深处。
尽管鲁迅笔下的人物命运许多都很暗淡,但读者读了并不郁闷颓废,一幅幅真实反映某个时期某些不同的中国人的“国民性”画面凸显出来,作家的文风和气质在现实生活中得以表现。
通过具体人物和事件,深刻剖析了一个时代,而在这个封建势力日趋崩溃的时代里,旧的东西在作垂死挣扎,但谁也挡不住滚滚的历史车轮,这是黎明前的黑暗,虽然民众灾难重重而尚未觉醒,知识分子在追求中充满怀疑与希望,在摆脱“空虚”和“动摇”中改造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对农民寄予殷切的希望。
小说里的农民形象虽然落后仍保持坚韧的性格,深厚的蕴藏着一种终将爆发的革命的潜力,几种人的命运在历史的漩涡和时代的风云中淋漓尽致显现出来。
一、旧知识分子鲁迅小说里的知识分子有新旧知识分子之分,“狂人”则在旧知识分子之列。
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一开始,就跟“我”有关,“我”是小说开头的余,“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简单说明“狂人”不是天外来客,不是神仙鬼怪,是生活在我们中间的熟人、朋友,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
于是“我”便进入了“狂人”的自述。
小说一开始写出“狂人”自己内心的恐惧,逐步引起主题。
鲁迅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鲁迅的小说中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各具特色,生动地表达了作家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
本文将对鲁迅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鲁迅的文学艺术和思想内涵。
一、主人公的形象鲁迅的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往往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反抗精神的人物。
比如,在《狂人日记》中,主人公孔乙己是一个被压迫的小人物,他与社会的矛盾和无奈感让读者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同情。
孔乙己坚守自己的尊严,嘴上不屈服于社会,但他的命运却被社会的压力所摧残。
通过孔乙己的形象,鲁迅揭示了社会底层人物命运的悲惨和社会体制的不公。
另一个鲁迅小说中的典型形象是“阿Q”。
《阿Q正传》中的“阿Q”是一个深受社会歧视和挫折打击的人物,他内心充满了自卑和仇恨。
阿Q表现出了一种形式上的反抗,但这种反抗并没有真正改变他的处境,反而使他逐渐堕入更深的绝望之中。
通过塑造阿Q的形象,鲁迅揭示了人性的扭曲和社会对弱者的压迫。
二、次要人物的形象除了主人公形象外,鲁迅的小说中还塑造了丰富多样的次要人物形象,这些形象在小说中起到了衬托和烘托主题的作用。
比如,在《故乡》中,作者通过小说中的各种人物形象,展示了当时乡村社会的封建习俗和封建礼教给人们带来的困境和苦闷。
其中的“祥子”和“辜负了祥子的女人”等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当时农村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在《呐喊》中,鲁迅通过塑造“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现代社会的不满和对个体命运的担忧。
这个形象形象既是个体受压迫的代表,也是对于社会不公的直接抗争者。
这些次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整个小说更加鲜活,深入人心。
三、反面人物的形象在鲁迅的小说中,还有一些反面人物形象,通过他们的行为和言谈,鲁迅展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陋。
比如,在《狂人日记》中,孔乙己的对手赵太爷是一个残忍、贪婪且好色的地主,他完全没有任何人性的底线。
以《呐喊》《彷徨》为例浅析鲁迅小说中的人物类型.doc
以《呐喊》《彷徨》为例浅析鲁迅小说中的人物类型1917--1949年的中国动荡不安,战争频繁,国民处于水生火热中。
民国的建立并没有给国民带来希望,封建因子仍然主宰着一切。
浙江绍兴人周树人以"鲁迅"为笔名,弃医从文,用笔作斗争,他要通过文字的力量,以唤醒国民,拯救国家。
1923年8月出版的《呐喊》和1926年8月出版的《彷徨》是鲁迅最著名的小说集,两本集子合起来共有25篇小说,细细品读,会发现篇篇都是精彩的白话文小说。
概括来讲,鲁迅小说的人物主要分为四种类型:施暴者、受害者、旁观者和反抗者。
一、持强凌弱的施暴者持强凌弱的施暴者在小说中屡见不鲜,暂且不谈所谓的最大施暴者--封建制度,就谈谈实实在在的人。
如果说《药》中华小栓的死是因为他的痨病,那么夏瑜就是让施暴者活活整死的。
刽子手康大叔和管牢的阿义等人对他进行搜刮和拷打,店里的人议论、笑话、诅咒他。
当时革命者的困境显而易见,施暴者的残忍也让我们不寒而栗。
康大叔、阿义等人肯定不是最高层的施暴者,可恶的是低层的施暴者却越来越猖狂。
四铭是个虚伪的知识分子,也是无形的施暴者。
被人骂作"恶毒妇"的他因为"咯吱咯吱"这一句流氓话也买了一块肥皂,倒是四铭太太揭穿了他的不良居心。
他和流氓无异,只是道德的约束让他不能肆无忌惮地表达淫念,有千千万万这样道貌岸然的施暴者生存着,杀伤力更严重。
一向严肃的鲁迅在《肥皂》中用了黑色幽默,"咯吱咯吱",不禁让人发笑。
《长明灯》的施暴者越来越多,手段越来越残忍,稍微进步一点的人便会给他们无情地"除去",就像想要灭掉长明灯的"疯子"。
鲁迅对于施暴者是带着憎恨的感情,这种人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面,为所欲为,根本不本会想着拯救中国,甚至只记挂着别人对自己的臣服。
他们就像毒瘤,留着贻害无穷,救中国必须把他们剜去。
二、恨铁不成钢的受害者对于施暴者,永远是憎恨的;对于受害者,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鲁迅作品人物描写赏析
鲁迅作品人物描写赏析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对社会现实的揭露而闻名。
在他的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其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人物的描写,鲁迅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本文将从鲁迅作品中选取几个经典的人物形象进行赏析,探讨鲁迅在文学创作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首先,我们来看鲁迅作品中的一个经典人物形象——《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孔乙己。
孔乙己是一个饱受社会歧视的小人物,他因为贫穷和低微的身份而备受欺凌和排挤。
鲁迅通过对孔乙己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在封建社会底层挣扎求存的普通人的形象。
孔乙己的内心充满了对社会的愤懑和对命运的无奈,他的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丑恶和人性的扭曲。
通过对孔乙己的描写,鲁迅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对人性悲剧的深刻关怀,使读者对社会现实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其次,我们来看鲁迅作品中的另一个经典人物形象——《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阿Q。
阿Q是一个充满矛盾和狡诈的人物,他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表现出了一种自卑和自傲并存的精神状态。
鲁迅通过对阿Q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在封建社会中挣扎求存的普通人的形象。
阿Q的内心充满了对社会的不满和对自身命运的无奈,他的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丑恶和人性的扭曲。
通过对阿Q的描写,鲁迅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使读者对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悲剧产生了深刻的感慨。
最后,我们来看鲁迅作品中的另一个经典人物形象——《药》中的主人公老田。
老田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在生活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煎熬。
鲁迅通过对老田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在农村社会中挣扎求存的普通人的形象。
老田的内心充满了对命运的无奈和对社会的不满,他的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社会的落后和人性的扭曲。
通过对老田的描写,鲁迅表达了对农村社会的关怀和对人性的思考,使读者对农村社会的贫困和人性的悲剧产生了深刻的同情。
通过对鲁迅作品中几个经典人物形象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在文学创作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非常成功的。
《朝花夕拾》重要人物评析
《朝花夕拾》重要人物评析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集,通过描写不同人物的形象,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性的丑陋。
以下是对一些重要人物的评析。
阿Q
阿Q是这部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他是一个贫穷、无知而又卑微的农民。
鲁迅通过描写阿Q的形象,讽刺了社会上的弱者。
阿Q虽然身处逆境,但在面临困难时,他总能找到一种自欺欺人的方式来安慰自己。
阿Q的形象暴露了那个时代普遍存在的无知和盲从现象。
秀才
秀才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
他自诩为文化人,却缺乏实际的才能和勇气。
虽然他在社会地位上高于阿Q,但他却没有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被迫沦为烟赌酒色的道具,暴露了他虚伪与软弱,并且成为了社会风气的牺牲品。
陈涉
陈涉是一个勇敢、坚定的青年。
他代表了一种真正的反抗与反思。
他不被社会所扭曲,不被环境所束缚,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命运。
陈涉的形象象征了人性中的善良和正直,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展现了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以上是我对《朝花夕拾》中一些重要人物的评析。
通过对这些
人物形象的描写,鲁迅向读者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与人性的
丑陋,并引发了对社会风气和人性的思考。
我印象深刻的鲁迅笔下人物谈
我印象深刻的鲁迅笔下人物谈一,阿Q。
阿Q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的主人公。
阿Q是贫苦农民,受尽剥削压迫。
他原以为革命就是造反,痛恨它,但当看到统治者在革命面前惊慌失措时,便要求参加革命,最终阿Q被杀。
阿Q有一个奇特的精神胜利法,那就是“在假想中克敌制胜”,比如作品写了他赢了许多钱,被人串通起来抢走了,而且自己还遭到毒打。
阿Q是一个穷人,他需要这些钱,怎么办?说钱被儿子拿去了不行,骂自己是虫豸不行,把自己当作老子也不行。
阿Q毕竟是精神胜利法的常胜将军,“他擎起右手,用力地在自己的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刺剌的有些疼;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
不久也就仿佛觉得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阿Q自己打了自己之后,脸上虽然还有些热辣辣的疼痛,但是因为打的是别人,于是便心满意足地睡了。
二,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在厦门大学时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今日本东北大学)的留学生活,表达了深切的怀念之情。
另外,文中热烈赞颂藤野严九郎先生辛勤治学、诲人不倦的精神及其严谨踏实的作风,特别是他对中国人民的诚挚友谊。
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同帝国主义势力斗争的战斗精神。
三,长妈妈。
她是鲁迅儿时的保姆。
长妈妈的夫家姓余,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叫五九,是做裁缝的,她有一个女儿,后来招进了一个女婿。
“长妈妈只是许多旧式女人中的一个,做了一辈子的老妈子(乡下叫做‘做妈妈’),平时也不回家去,直到临死。
”长妈妈患有羊癫疯,1899年4月“初六日雨中放舟至大树港看戏,鸿寿堂徽班,长妈妈发病,辰刻身故”。
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几篇文章回忆到与长妈妈有关的往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五猖会》中就有提到。
其中《阿长与〈山海经〉》是专门回忆和纪念她的。
其实,这个来自东浦的长妈妈身材矮小,周家原先的保姆个子高大,按周家工友王鹤照的说法:章福庆的妻子阮氏──“庆太娘”才是真正的长妈妈,只是叫惯了,也把东浦的那位叫做长妈妈。
鲁迅的白光人物赏析
鲁迅的白光人物赏析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作品以其锐利的社会批判和深刻的人性洞察而著称。
在他的作品中,有一些人物被称为“白光人物”,他们以其高尚的品格和坚定的信念,成为了鲁迅笔下的精神力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鲁迅的白光人物进行赏析,探讨他们在作品中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我们来看看鲁迅小说中的白光人物是如何被塑造的。
在鲁迅的小说中,白光人物往往是以一种超越常人的形象出现的。
他们可能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一个小商贩,或者是一个普通的工人,但是他们的品格和信念却是非常高尚的。
他们通常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他们不畏强暴,不屈服于压迫,而是勇敢地站出来,为自己和他人的权益而奋斗。
他们的形象往往是那么的清晰和鲜明,以至于在整个作品中都能够闪耀出独特的光芒。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鲁迅的白光人物在作品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意义。
在鲁迅的小说中,白光人物往往是一种对抗黑暗的力量。
他们代表着正义和真理,他们的存在给作品注入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们是那些被压迫者的希望和榜样,他们的坚定和勇敢激励着其他人勇敢地站出来,与邪恶和不公进行抗争。
同时,白光人物也是鲁迅对人性的一种理想化表达,他们的高尚品格和坚定信念成为了作品中的一种精神追求和价值观。
最后,我们来谈谈鲁迅的白光人物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价值。
尽管鲁迅的作品大多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但是其中所塑造的白光人物的形象和精神却是具有普世的意义和价值的。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可以看到那些与白光人物相似的人物,他们可能是一位勇敢的维权律师,一位无私奉献的医生,或者是一位坚定信念的人权活动家。
他们的存在给我们带来了一种信仰和希望,他们的坚持和努力激励着我们去追求更美好的社会和人性。
总之,鲁迅的白光人物是他作品中的一种精神力量和价值追求。
他们以其高尚的品格和坚定的信念,成为了作品中的亮点和精神支柱。
他们的形象和精神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他们的存在给我们带来了一种信仰和希望,激励着我们去追求更美好的社会和人性。
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专题总结
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专题总结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笔下塑造了许多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诸多问题和人性的种种表达。
在鲁迅笔下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物,他们中的一些人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本文中,我将就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进行专题总结。
第一个人物是孔乙己。
在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是一个可怜的角色。
他是一个穷困潦倒的酒保,经常被人嘲笑和欺负。
尽管他生活在一个歧视和不公正的社会里,但他内心深处仍然保持着一份乐观和善良。
通过描写孔乙己的形象,鲁迅让我们看到了社会阶层的不公和人性的脆弱。
孔乙己的形象引起了读者的同情和思考,令人深思。
第二个人物是阿Q。
鲁迅以阿Q为主角的小说《阿Q正传》,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封建传统和劣根性。
阿Q是一个自命不凡的自大狂,他通过幻想和自我安慰来掩盖自己的失败和挫折。
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阿Q的虚伪和软弱逐渐被揭露出来。
他是一个典型的庸俗小人,深受社会环境和封建观念的腐蚀。
通过刻画阿Q的形象,鲁迅暗示了在封建社会中,普通人的迷茫和无力改变现实的困境。
第三个人物是白娘子。
在鲁迅的小说《药》中,白娘子是一个典型的女神和化身。
她具有超凡的能力和永恒的美丽,但她也有自己的矛盾和弱点。
在故事中,白娘子被迫与人类交往,逐渐认识到人性的复杂和无常。
通过描写白娘子的形象,鲁迅探讨了人与神性、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追求真理和理想的力量。
以上是我根据任务名称对鲁迅笔下的人物进行的专题总结。
鲁迅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个人的挣扎,以及人性的复杂和追求真理的力量。
这些形象不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今天依然具有深远的启示和价值。
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
1、闰土:少年闰土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朴实、健康、活泼、机灵、勇敢的农村少年的形象,作者在文中闰土给"我"讲的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等几件事来表现闰土的特点,表现了闰土丰富的知识,和宽阔的眼界。
中年闰土却成了一个神情麻木、寡言少语的人。
2、祥林嫂:辛亥革命前,早寡的祥林嫂听说婆婆要把她卖掉,连夜跑到鲁四老爷家帮佣。
不料又被婆婆把她抢走与贺老六成了亲。
贺老六为凑钱还债累病而死,儿子也被狼吃掉,于是祥林嫂又回到鲁四老爷家。
当她在祝福晚上兴冲冲端出供品时,鲁家的不平待遇又给予她重创,于是从此精神萎靡,做事心不在焉,被赶出去当了乞丐。
在一个祝福之夜,她死在了漫天风雪中。
3、阿Q:阿Q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农民形象。
他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受尽压迫和屈辱,但他不能正视自己被压迫的悲惨地位,反而自我安慰,即使是在受污辱甚至要被杀头的情况下,他也以为自己是精神上的"胜利者"。
后来人们就常把阿Q作为这种用假想的胜利来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法"的代称。
4、孔乙己: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
篇幅不长,但是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
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小说人物浅析【摘要】鲁迅一生大多时间生活在动乱年代,对旧中国的社会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小说人物的形象入木三分,人的景况和社会环境层层紧扣,恰如其分塑造人物形象来针贬时弊,唤醒国民,引起疗救。
通过其小说里人物(主要是新旧知识分子、农民)形象的浅析,可以看出鲁迅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为唤醒和改造国民性格弱点所作的不懈努力。
【关键词】鲁迅小说人物形象分析鲁迅小说数量虽然不算多,但涉及到的人物形象却栩栩如生,一个个活生生的从现实中走来,生动跳跃,充满时代特征和社会印痕,能给读者刻骨铭心的印象和深刻的思考,以及对社会时代主题的认识,善于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陈士诚的“含着大希望的恐怖的悲声,游丝似的西关门前的黎明中”震荡;魏连殳的突然长嚎“象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祥林嫂临死之前“消尽了先前的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临死之前却提出有没有地狱的疑问。
这些描写深入到了人物的内心深处。
尽管鲁迅笔下的人物命运许多都很暗淡,但读者读了并不郁闷颓废,一幅幅真实反映某个时期某些不同的中国人的“国民性”画面凸显出来,作家的文风和气质在现实生活中得以表现。
通过具体人物和事件,深刻剖析了一个时代,而在这个封建势力日趋崩溃的时代里,旧的东西在作垂死挣扎,但谁也挡不住滚滚的历史车轮,这是黎明前的黑暗,虽然民众灾难重重而尚未觉醒,知识分子在追求中充满怀疑与希望,在摆脱“空虚”和“动摇”中改造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对农民寄予殷切的希望。
小说里的农民形象虽然落后仍保持坚韧的性格,深厚的蕴藏着一种终将爆发的革命的潜力,几种人的命运在历史的漩涡和时代的风云中淋漓尽致显现出来。
一、旧知识分子鲁迅小说里的知识分子有新旧知识分子之分,“狂人”则在旧知识分子之列。
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一开始,就跟“我”有关,“我”是小说开头的余,“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简单说明“狂人”不是天外来客,不是神仙鬼怪,是生活在我们中间的熟人、朋友,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
于是“我”便进入了“狂人”的自述。
小说一开始写出“狂人”自己内心的恐惧,逐步引起主题。
狂人看到赵贵翁奇怪的眼色,小孩子们铁青的脸,人们交头接耳的议论,街上女人说的“咬你几口”的话,联想到狼子村佃户告荒时讲过人吃人的故事。
从他大哥平常的言论开始怀疑到当前的安排。
他把医生把脉理解为“揣一揣肥瘠”,如果肥了,便可以“吃”了。
嘱咐吃药的“赶紧吃吧”,理解为赶紧吃他,然后归结到这个社会是人吃人的社会的深刻道理。
而且普遍的国人却不知道。
愚昧、麻木、甚至有意无意帮助着“吃人”而不知道。
日记里写着:“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没页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从而认识到将来的社会容不得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表现出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忧愤、深广、犀利的批判,这是以前从未有的彻底的精神,反映了中国进入新的阶段的历史特征,“让人再清楚不过地看到中国旧知识分子命运的悲剧性和荒谬性”。
和“狂人”一样类型的是《长明灯》里的试图吹熄“不灭之灯”的疯子“灯和塔”,在旧社会是宗法统治的象征。
鲁迅曾经在杂感里欢呼过“塔”的倒掉,又在小说里期待着“灯‘的熄灭,他再一次选中疯子作为启发人们向封建势力宣战的形象,不断地传出”熄掉它吧“的呼声;虽然疯子最后还是被禁闭起来,然而他的”我放火“的叫喊已经广泛传播,加上孩子们的歌唱,由后一代把这个任务接受过来了。
《长明灯》里的歌声和《药》里夏瑜坟上的花环都是作者希望的寄与。
继《狂人日记》之后,鲁迅又写了《孔乙己》。
封建社会一方面是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教育思想铸就了孔乙己“读书人”的自尊的性格。
而另一方面又使他受到最残酷的打击和冷淡的待遇。
他的性格、人格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受到践踏、蹂躏、摧残。
咸亨酒店的环境,是当时社会环境的缩影。
里边是穿长衫的人要酒要菜,座着慢慢的吃喝;柜台外面则是站着喝酒的“短衣帮”劳动者。
而孔乙己的特殊就在于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已经失去踱进房子里去的资格,仍然没有忘记“读书人”的身份,又不肯脱下又脏又破的长衫,又不愿与穿短衣的人为伍,最终流为窃賊,却还在声辩“窃书不算偷”。
这些细节典型、鲜明、揭示了孔乙己悲剧的性格。
作者通过人物的行动抨击了封建制度,鞭策了孔乙己的这种性格,反衬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他的精神的戕害,启发人们对那个社会合理性的深刻质疑。
作者把孔乙己置身于社会的背景中去考察,既批判又同情,展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开拓了作品的思想深度。
孔乙己是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并不是一个完全没有廉耻的读书人和“偷”窃者;更不是一个无道德品行的人。
是一个讲诚信、有爱心、热心肠的人。
他的行为并不是严重的缺陷。
他的优点恰恰是那个病态社会不需要的。
而这正是鲁迅作品中深刻批判的国民性弱点的主题。
二、新知识分子《在酒楼上》的吕纬甫是一个敏捷精悍热心改革的青年,虽然多次辗转流离,青年时代的梦一件也没有实现。
于是,随波逐流自我放任,无力自拔于那样的生活和思想,于是便又回到原来的起点而无所事事。
不过,他毕竟奋斗过,毕竟是新知识分子,比孔乙己要进步得多。
但在那个时代和环境里,他们注定命运将充满悲剧色彩。
《孤独者》里的魏连殳则表现得更加阴郁、冷漠。
虽不愤世嫉俗,却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现实又不允许他完全和社会隔绝。
对他的流言不绝于耳,失业折磨着他,最终不得不向环境低头,抛弃理想而求于“现实”到军伐里去当一个顾问,想完成“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周围人都趋奉他、颂扬他。
他是胜利了,然而实际上他是失败了。
他在“胜利”的嬉笑中独自啃嚼“失败”的悲哀,终于背负内心的创伤寂寞地死去。
吕纬甫和魏连殳都是理想和现实的牺牲品。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革新力量和习惯势力之间的冲突,笼罩着辛亥革命后令人窒息的历史气氛。
同时也批判了吕纬甫、魏连殳性格的弱点。
这种性格在小说写作当时的许多知识分子中仍然具有典型意义。
《伤逝》里子君和涓生比较年轻,是“五四”时代的人物比较叛逆,要求个性解放的呼声是坚决的。
但是个性解放却又怎能离开社会解放而单独解决。
他们沉湎在日常琐事里,未能继续向前跨开步去,不久也便让生命随着希望一起一同幻灭。
在描绘个人和社会的冲突中,作者对知识分子不光是同情,而是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清醒的剖析和揭示:知识分子需要向劳动人民学习。
三、农民如果说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或是受封建残害,或是“空虚”和“动摇”中碌碌无为而毁掉自己。
那么,他笔下的农民形象则是受苦受难、愚昧无知、命运凄苦、逆来顺受,而不想到怎样去改变。
这也是读者通常熟知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农村生活和农民形象在鲁迅小说中占有显著的地位,《阿Q正传》塑造了辛亥革命时期一个农民的典型形象。
在鲁迅略带嘲讽的语调中,阿Q身上可以说没有一点可亲的特质,他的“自欺欺人”“精神胜利法”“欺软怕硬”“自我作贱”都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
虽然阿Q只有一个,但是当时的社会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带有阿Q的特点。
就是在今天,我们也不否认,社会人身上或多或少有“阿Q的成分”。
作为改造“国民性”的理想中的一个最大的成果。
鲁迅成功塑造了阿Q的人物形象,把中国人的深层人物性格揭示得淋漓尽致,这是他的一个巨大贡献。
阿Q是一个被逼得走投无路的无赖雇农,他去偷静修庵的萝卜,是因为自从他调戏吴妈以后,没有人再找他打短工,出现了“生计问题”,所以便去偷萝卜,而进了城一开始是给丁举人打短工,后来由于好吃懒做,跟着别人一起做起小偷,他偷萝卜时,表现出了极度的无赖,”我什么时候跳进你的园里来偷萝卜”?“这是你的,你能叫得它答应你么?你……”让人感到无尽的辛酸。
对赵太爷之流来说,生萝卜那里用得着偷,根本不是人吃的东西。
对一般穷人来说,萝卜可能也不是充饥的好东西,而于阿Q,他实在是被逼得走投无路才想如此“下策”干此“勾当”。
平心而论,如果是一个正常的社会,或是一个稍微有一点人情冷暖的地方,与其说他是一个无赖,倒不如说是在揭示世态的冷酷,探究阿Q出现“生计问题”的社会根源,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深思。
是封建统治把这个“真能做”的阿Q逼上了末路。
他的“违法犯罪”应归咎于社会,他的小缺点是可以原谅的,不是十恶不赦。
真正该枪毙的是赵太爷、假洋鬼子和长衫人物等,而不是阿Q、王胡、小D,但恰恰是前者又成了新政权的投机者和把持者。
如果广大农民不觉醒起来,不进行一场全面深入的反封建思想革命,推翻封建政权,阿Q们的命运永远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可悲轮回中,阿Q们遭遇的悲惨后果,表现了深刻的反封建思想革命主题。
通过阿Q来探掘中国国民的灵魂,“揭出病痛,以引起疗救的希望”。
《祝福》把人物放在更为复杂的社会关系里,为农民的命运提出更为强烈的控诉。
它以一个淳朴善良的农村劳动妇女——祥林嫂为主角,逐层展示揭露其革命的必然性,以此痛诉封建社会吃人的礼教,探究其社会根源。
祥林嫂十分勤劳,只希望以自己不断的劳动换取最起码的生活权利,但她的遭遇却充满了辛酸和血泪。
此外,《药》里的茶馆主人华老栓,《明天》里的单四嫂子,他们的命运非常凄苦,逆来顺受,从来不会想到怎样去改变它。
祥林嫂的方式是捐门槛,华老栓是求人血馒头,单四嫂子是盼望明天,他们构成了社会中最大的底层,受压迫剥削而不去抗争,是作者同情而批判的一类人物。
写到这些人物的时候,鲁迅的笔墨变得沉重起来,而以祥林嫂最为典型,祥林嫂深受女子从一而终的封建思想的毒害,险进封建礼教给妇女规定的桎梏中,尽管她勤劳、质朴、善良、热爱生活,仍为社会所不容,最后是想做奴隶而不得。
作者细致描写了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环境,这个环境的构成有鲁四老爷、“我”祥林嫂自己、柳妈、还有鲁镇的人们,或许还有所有的中国人,特别是以“我”为代表的以启蒙者自居的知识分子,更应反省自己在造成祥林嫂悲剧中的历史、社会责任。
闰土则是天真烂漫、黄活圆实的少年形象。
不过,成年后的闰土迟钝的样子,手象松树皮一样的形象与少年的形象抵消了不少。
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写出中国农民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层层逼迫下的深重灾难,闰土的形象在过去农村里具有普遍的代表性,他质朴、勤劳,象大地一样的厚实,承受了一切艰辛和痛苦,过多的艰辛和痛苦使闰土变得麻木,精神的摧残在这里超过了生活的胁迫,一种壁垒森严的等级制度观念已经注入闰土的头脑,使他默认了那条横亘在自己和童年伙伴之间的不可逾越的界线,并且向主宰命运的“神”低头。
二十余年来的变化的确太大了,通过前后两个闰土的变化,真实地批判地表现出来了中国农民自卑、私心、甚至麻木。
第一人称“我”的想象在现实面前碰得粉碎,本来清楚地留在记忆里的“神奇的图画”因而也忽地模糊,写来一波三折,使简单的情节表现得跌宕有致,“我”希望下一代“新的生活”——“未经生活过”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