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中的觉醒者的人物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人文大学毕业论文
鲁迅小说中的觉醒者形象
*名:**
指导教师:**
专业:汉语言文学
完成日期:2012年3月
目录
摘要 (2)
一、觉醒者的形象 (5)
二、觉醒者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价值认识问题 (6)
三、觉醒者的现实意义 (7)
参考文献 (7)
致谢 (9)
摘要
鲁迅笔下的觉醒者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中获得了宝贵的现代意识,但他们身上仍有着传统文化的深深烙印,这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决定着他们最终的悲剧命运。在现代中国这个铁屋子里,他们是唯一的觉醒者,却被昏睡的国民视为狂人,被吃人的环境所扼杀。这是启蒙知识分子的悲剧,更是现代中国的悲剧。
关键词: 鲁迅人物形象觉醒者
ABSTRACT
Lu Xun's awakening in the conflict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gained valuable modern consciousness, but they still hav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deeply, the irreconcilable contradictions determine their tragic fate. In modern China the iron house, they are the only awakened, was lethargic national as a madman, who was eating environment. This is the tragedy of Enlightenment intellectuals, is the modern Chinese tragedy. KEY WORDS: Lu xun Character image The awakening
觉醒者的形象
在鲁迅笔下,觉醒者总是孤独的。《伤逝》中的“子君”、《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今天,当我们面对这些孤独者时,总会难免击节感叹。觉醒者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寄托了作者改造社会的理想和希望。他们最先接受西方先进文化,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反封建精神,自觉担负起启蒙大众的职责,担负起社会革命的重任。他们已经开始觉醒,但他们仍然要生活在一个世代相传、吃人与被吃的社会中,他们无力改变这个社会,这个社会却能摧毁他们刚刚萌生的一点点社会追求和人生追求,毁灭他们那点青春的生命力。
一、觉醒者的形象
1、“人醒了无路可走”是他们共同的命运
觉醒是觉醒者的幸运,也是觉醒者的不幸。因为它在进一步阐释人的可能性和价值的同时,也会给人带来痛苦。人的幸福主要直接取决于对生活的满意程度,所以即使是愚昧的深受封建毒害的阿Q也可以是常常快乐的。就当时的社会条件而言,祥林嫂类的人物其痛苦是有条件的,是可能转变的,而觉醒者的痛苦的必然的无条件的。如祥林嫂,如果她的丈夫没有死,儿子没有被狼叼走,又能有饭吃,那她很可能是幸福的。但觉醒者的幸福没有这么轻易,他们面对的是整个黑暗的铁屋子,对抗的是整个不合理的社会体制和机制,其中包括坏人的恶意攻击,个人的力量是那么的渺小,行动上困难重重,愿望往往无法实现,痛苦也就随之而来。更要命的是,他们还要面对大众的隐性排挤,通常的情况下,众人都是旧思想老观念的因袭者和守卫者,对于那个时代的觉醒者来说,众人是愚昧的,他们往往会因为觉醒者触犯了他们的旧观念和旧习惯而对觉醒者产生误会和怨恨,如《药》这篇小说中就有民众这样说:“夏三爷真是乖角儿,要是他不先告官,连他满门抄斩。现在怎么样?银子!——这小东西也真不成东西!关在牢里,还要劝牢头造反。”在这时候,说话者都是以正义者的姿态出现的,以道德的捍卫者出现的,说话铿锵有力,仿佛觉醒者自己干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
2、觉醒者的痛苦还来自于困惑
《祝福》中当“我”面对祥林嫂“一个人死后,究竟有魂灵的?”“那么也就有地狱?”和“那么,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的?”的诘问时,对这类“平时毫不介意”的的问题,受过现代科学启蒙的“我”竟吞吞吐吐,左顾右盼,遮遮掩掩,“知道自己也还是一个愚人”,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当时的觉醒者面对这样的一个悖论:若要改造这个社会,很大程度上先要改造社会中人,也就是需要越多的觉醒者;但是如果又无法给他们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处在改造中的人必然要面临着原先没有的苦难(精神上的)。作为有人文精神的觉醒者,是不太愿意别人受难的,即使跟祥林嫂处于同一思想水平和社会地位的这类人享受的幸福是不值得过的猪一般的幸福。另一方面,就是启蒙的可能性问题,像祥林嫂这样深受礼教毒害的人,不是你三言两语就可以启蒙的,他们连字都不认识,他们首要的是生存。在这种情况下,是让她惊恐绝望地过完余生呢,还是让她抱着一点希望(与家人团聚)过完余生?这仍是涉及到幸福是什么的问题,以及它与人的终极价值之间关系问题。《在酒楼上》的吕纬甫为什么要“铺好被褥,用棉花
裹了些他先前身体所在的地方的泥土,包起来,装在棺材里”,以此去骗骗他母亲,还不是要顾及她的感受,让她过得快乐些?一方为觉醒者,另一方仍在迷梦中,吕纬甫不可能要求她母亲真正理解他迁就他,并趁机向她进行思想启蒙。可以这么说,在铁屋子中率先醒来的人,天生就处于弱者的地位。有时,他们所同情的所要拯救的人甚至给了他们更多的肘掣:对抗压迫者他们可以拿出“宁为玉碎”的勇气,但对待祥林嫂这类的人有时候就不得不为“瓦全”!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人物。他既是一个在半封建社会中因受迫害而致精神失常的患者,又是一个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叛逆者。“狂人”生活在封建大家庭中,耳闻目睹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罪恶,从“满页都写着‘仁义道德’”的历史中,看出“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毫不留情地剥去了历代反动统治阶级标榜的“仁义道德”的假面,一针见血地揭穿了中国封建宗法制度下吃人和被吃的真实历史和现实。“狂人”是因二十年以前要“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14),受到以赵贵翁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们的迫害而致狂的战士。他在被迫害发狂以后,反复思考自己被迫害的原因,经过观察现实、研究历史,认识了旧中国是吃人的社会,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吃人的历史,并识破了吃人者的各种伎俩,勇敢地起来同他们展开面对面的斗争,虽遭失败,仍不退缩,而是总结经验,同旧社会、旧家庭和旧我彻底决裂,最后找到了从“救救孩子”入手的新的革命途径,成为一个彻底反封建的战士。因而,从实质上来说,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在战斗中逐步成长的彻底反封建的“精神界战士”。十三节日记,从精神病学的角度(即写实的角度)看,它记录了一个“迫害狂”患者从病发到不断加剧,最后趋于病愈的过程;从社会学的角度(即象征的角度)看,它真实地写出了一个彻底反封建的思想革命战士思想性格成长的过程。作品揭示出中国“四千年来”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揭穿了封建统治阶级种种吃人的“老谱”,提出了“将来容不得吃人的的人活在世上”的社会理想,并向整个社会发出了“救救孩子”(15)的战斗呼唤。我们认为,狂人这个形象虽带有空想社会主义色彩的局限,但在当时具体历史环境里,他的战斗呼唤却真正是中国人民反封建的宣言。勇敢战斗的狂人“五四”前夜觉醒了的知识分子叛逆者的形象,是名符其实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
二、觉醒者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价值认识问题
当觉醒者孤独寂寞,特别是绝望的时候,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他在现实中几经挣扎后,竟然作了杜师长这类以前痛恨和反对的军阀的师爷,并自谓“我已经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我已经真的失败,——然而我胜利了。”然而,既然已经承认“真的失败”,又如何胜利了呢?原来这胜利不过是“有新的宾客,新的馈赠,新的颂扬”,当然更有“新的钻营,新的磕头和打拱,新的打牌和猜拳,新的冷眼和恶心,新的失眠和吐血…。”《孤独者》中有这么一段触目惊心的话:“人生的变化是多么迅速!这半年来,我几乎求乞了,实际,也可以算得已经求乞。然而我还有所作为,我愿意为此求乞,为此动馁,为此寂寞,为此辛苦。但灭亡是不愿意的。你看有一个愿意我活几天的,那力量就这么大。然而现在是没有了,连一个也没有了。同时我也觉得不配活下去;别人呢?也是不配的。同时,我自己又觉得偏要为不愿意我活下去的人而活下去;好在愿意我好好活下去的的人已经没有了,再也没有谁痛心了。使这样的人痛心,我是不愿意的。”从中可以看出,魏连殳对这个世界绝望了,产生了破罐破摔的心里,入幕做顾问是对世人也是对自己的变相报复。其实魏连殳一直是清醒的,对自己“躬行我先前所憎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