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有学者认为“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家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
”材料表明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变化的主要趋势为( )
A.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B.民族认同感的增强
C.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 D.中原文化已经统一
2.1939年在殷墟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需用七八十个坩埚一起熔铸铜液,200名左右的熟练工匠共同操作,才能最后铸造完成。
据此可获得的史实是()
A. 先秦时期商业经济空前繁荣
B. 西周青铜铸造工序非常复杂
C. 商朝青铜手工工场规模较大
D. 古代民营工匠技艺令人叹服
3.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4.夏商君主依据当时的“天命说”,宣称自己得天命。
而周人认为天命需要德行来相配,天对于任何部族都是公平的;周朝建立后,周公又提出周的先祖们长期得到天的信任,因而能配命于天。
这反映出()
A.早期政治中神权与王权逐步分离B.传统学说维持政权合法性的功能强化
C.周朝继承了商代的中央政治体制D.宗法制确保了周朝王权继承的稳定性
5.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
《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
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
”这说明( ) A.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
C.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
6.西周时期,很少有个体脱离宗族的现象,宗族内部一定程度上实行“异居而同财”。
春秋时期宗族实体逐步解体,统治者鼓励人们进行商品交换以促进农业生产。
由此可知
A.生产力进步为新的经营方式提供了条件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宗族实体的解体
C.统治者为增加收入而强制要求民间分家D.宗法制的瓦解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7.西周实行的井田制,到战国时期已经被废除,但后世儒者多将其视为理想的土地制度,史不绝书这反映了
A.儒家无法适应时代潮流B.西周经济思想被后世广泛认同
C.儒家以复古为改革目标D.民本思想影响儒家的价值判断
8.西周时期统治者提出“礼乐刑政”综合为治的立法原则,主张通过“政的划一、刑的强制、礼的规范、乐的感染”,实现“同一民心”,成就“王道”“治道”。
由此可见A.礼乐的重要性超过了刑政B.传统文化决定政治影响力
C.春秋战国时期得以实施D.以礼入法具备历史渊源
9.春秋后期,周天子对土地的最高支配权丧失,新兴的地主阶级招徕逃亡奴隶和破产平民,
作为自己的“私属徒”,把土地分给他们耕种,从中收取地租。
这一状况表明春秋后期( ) A.小农经济开始形成B.铁器牛耕得到了推广
C.租佃制度开始出现D.自耕农成为国家税源
10.古代的每个民族都喜欢“谈天说地”,西方人喜欢说“天上”,而中国人更喜欢说“天下”,甚至认为,“凡我族类,其心必同”,可以共“天下一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那就不是一个“天下”,而是“不共戴天”。
这说明古代中国的“天下”() A.和近代“国家”概念基本相同B.严格按照民族区域进行划分
C.其区分标准主要是“文化认同”D.专指汉民族所在的中原地区
11.春秋时期敬姜在《论劳逸》中指出:“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
”清初教育家颜元认为:“吾用力农事,不遑食寝,邪妄之念,亦自不起”。
上述思想
A. 表明了统治阶级对劳动的重视
B. 意识到劳动对品德养成的重要性
C. 反映了对劳动作用的不同认识
D. 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观念12.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公输班被誉为木匠祖师,他发明了锯子、刨子、钻子、凿子、铲子等木工用具。
这些发明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铁制工具的普遍推广
C.冶金技术的进步 D.“百家争鸣”的出现
13.春秋时期,管仲提出“四民分业论”,即“士农工商”四种身份的人分开居住,分别培养。
工匠(手工业者)聚集在一起,“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陈以功”。
这一做法( ) A.提高了工匠社会地位 B.促进了手工技术发展
C.固化了社会阶层等级D.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14.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克己复礼”,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墨子宣扬“兼爱、非攻”,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这些主张的着眼点都在于( )
A.宇宙时空B.君主权力C.社会秩序D.个人价值
15.《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
“正方形”
“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
等
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16.中国许多大学校训出自古代文化典籍。
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易经》;中国农大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出自《离骚》;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厦门大学校训中“止于至善”出自《礼记》。
这表明
A. 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
B.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源远流长
C. 高等教育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
D. 儒家思想传统影响着教育发展
17.据考证,战国时期燕、赵、秦三国营建的北长城建造不在三国原有疆界之内,而远在向北数百里乃至上千里的农牧分界线上。
这一状况
A.有利于小农经济发展B.说明三国国力最为强盛
C.反映了国家统一趋势D.不利于封建制度的确立
18. 1926年,王国维先生作《桐乡徐氏印谱序》指出,近代出土的兵器、陶器、玺印、货币
等古物上的六国文字(见下图),与殷周的古文、秦国的文字和秦统一后的小篆不同。
这实际是那时当地的通用文字。
这反映出( )
A.小篆是战国时期各国通用文字B.战国文字存在多元化发展现象
C.夏商周历史都有传世文献可证D.战乱导致了部分区域文明消失
19.下表是有关商鞅死因的几种说法,从表中关于商鞅死因的历史叙述中,可以看出()西汉司马迁商鞅此人刻薄寡恩,用刑太过。
改革开放前某学者商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变法触犯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遭到他们
报复。
近年来的最新研究商鞅权势太重,行事专断,与当时君主秦惠王的矛盾加剧而被杀。
A.历史叙述无法反映历史的真实B.时间越久远历史研究越失实
C.时代与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解释 D.历史研究要辨别史料的真伪
20.《秦律十八种•厩苑律》规定,使用或放牧官有的牛马,牛马若有死亡,应立即向当时所在的县呈报,由县加以检验后将已死牛马上缴,如因不及时而使死牛马腐败,则令按未腐败时价格赔偿。
这反映出秦朝()
A. 律令严谨规范
B. 严禁牛马交易
C. 重视农耕事业
D. 郡县体系完备
21
名称主要职能名称主要职能
郎中令宫中警卫宗正皇室宗族
卫尉宫门警卫廷尉司法和首都警卫
少府皇家财政及
官府手工业
典客少数民族事务
太仆宫廷车马治粟内史国家财政和税收
奉常宗教、礼仪和教化
A.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B.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
C.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 D.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
22.有学者研究认为,郡的设置最早出现在晋、秦边地。
秦晋与戎狄邻,两国国君一般赋予郡守处置突发事变的权力,郡守可以征发郡壮丁,征收一郡财赋。
据此可知,郡的设置( ) A.表明两国实现了中央集权B.最初是为了满足军事需要
C.成为地方的常设行政机构D.说明分封制已经趋于崩溃
23.秦有六尚,即尚冠、尚衣、尚食、尚沐、尚席、尚书,是帮助皇帝掌管私人的衣服饮食起居的官员;汉朝后尚书渐为执政要员,余五尚之职分由他官所掌。
六尚的变化反映了
A. 体制突破,宰相形成
B. 制度沿袭,三省确立
C. 风尚变迁,削弱皇权
D. 制度嬗变,走向成熟
24.汉武帝在位54年任命了13位丞相,这些丞相离职情况分析如图所示。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 “独尊儒术”使得皇权稳固
B. 中央集权统治空前强化
C. 丞相“位高权重”局面改变
D. 中央政治斗争残酷激烈
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
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
兼并、农户流亡。
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26.董仲舒主张,“王者配天,谓其道。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下所同有也。
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
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
”这一主张传承了( )
A.孔子的民本思想B.荀子的治国思想
C.孟子的义利主张D.墨子的兼爱思想
27.
①在今土库曼斯坦境内属于公元前4世纪的居民点遗址中,发现有葡萄
籽核。
②《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
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
”(大宛国首府贰师城,即今土
库曼斯坦阿斯哈巴特城)
A.公元前4世纪中亚能酿造葡萄酒
B.大宛国向汉朝学习葡萄种植技术
C.西汉时期大宛国已能够食用葡萄
D.西汉时葡萄酒酿造技术传入中原
28.东汉豪强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以田庄的方式实行综合经营,以宗族为生产组织形式,修建坞壁营堡,用部曲家兵护卫田庄。
这反映出东汉时期的田庄
A. 存在分裂割据的隐患
B. 管理方式较为落后
C. 能够与朝廷分庭抗礼
D. 是王国问题的延续29.汉武帝即位次年,采纳丞相卫绾建议,对所举贤良中治法家、纵横家言者,一律罢去。
随即又任命好儒术的窦婴为丞相,田蚧为太尉。
汉武帝的做法
A.放弃了法家的治国理念B.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局面
C.回归了周朝的典章制度D.提升了儒学的政治地位
30.东汉时期,太学中“三奸”现象突出,即虚说妄言、抄袭成说、生搬硬套;与此同时,私家经学大师的影响力明显超过太学博士。
这说明当时
A .儒学的影响力减弱B.太学的政治地位衰退
C.太学的学术性降低D.察举制度的弊端暴露
二、非选择题(第31题20分,第32题20分,共40分)
31.对于秦国的强国之道,古今论者见仁见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
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则民用矣……强国之民,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
皆曰“不得(敌首),无返!”
——《史记·商君书》材料二秦之胜在于官僚制度的建立,政治行政中心所体现出来的秩序和强权。
一个巨官僚机器的高度精密可靠的运转,本身就被视为最高目的。
在这种秩序崇拜的权力哲学之中,吏员不过是官僚机器的齿轮与螺钉,民众不过是人格化的力役和赋税。
他们仅仅在数量和功能上具有意义。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材料三有虎狼之民,牛马之士,国虽治,政虽理,其民不人。
世之有民也,固先于国,且建国以为人乎?
——章太炎《国故论衡·原道下》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采取了哪些弱民强国的措施,并指出其目的。
(12分)
(2)材料二认为秦的强国之道是什么?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三对秦强国措施弊端的共同认识。
(4分)
(3)概括三则材料作者对强国之道各自认识的立足点。
(4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平王东迁后的混乱形势,表现为三个方面:一、周王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
东迁依靠晋、郑两国。
东迁后,周室仅有洛阳周围数百里之地,相当于一个小国。
春秋初晋国内乱无暇外顾,郑国操王室权柄。
郑武公死后,平王想立虢公为卿士,因郑庄公不满而罢。
为取信于郑国,平王还与郑庄公交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
平王死后,桓王又想使虢公执政,郑庄公派士兵抢收周地周围成熟的庄稼,史称“周郑交恶”。
桓王十三年(前707年),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射中王肩”,天子威信扫地。
西周有诸侯定期向王室述职纳贡的制度,而春秋时诸侯国不再遵守。
被视为执行周礼典范的鲁国也不照旧制行事了,“春秋之世,鲁之朝王者二,如京师者一,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鲁大夫聘周者仅四,其聘齐至十有六,聘晋至二十四”。
失去朝贡使王室陷入贫困,甚至要向诸侯“求赙”(要财物助丧)、“求车”“求金”。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材料二孔子很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尽管他对于旧制度认为应该有损有益。
在他看来,作为贵族行动规范的礼,不应该仅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
如果离开了仁,礼就没有意义了。
所谓的仁就是“爱人”。
是贵族才能具备的一种品德。
孔子周游列国,受到各国的款待,但他没有得到亲自检验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
面对当时的实际,墨家要求做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当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以“去无用之费”。
墨家还竭力宣扬天下如能“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由此出发,墨家反对当时以强欺弱的残酷战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社会秩序混乱的原因及其影响。
(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与墨家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10分)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31.【答案】(1)措施: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严禁私斗;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强制推行小家庭政策。
(10分)
目的:富国强兵(驱使人民为兼并战争和增强国力服务)。
(2分)
(2)强国之道:官僚机器高效运转形成秩序和强权。
(2分)
认识:剥削压迫人民(或造成“其民不人”)。
(2分)
(3)立足点:法家;制度;民本。
(4分答对两点满分)
32.答案:(1)原因:周王室衰微,周王丧失对诸侯国的约束力;宗法制和礼乐制遭到破坏;生产力发展,诸侯国实力发展不平衡,争霸战争突显;地主阶级逐渐兴起,推动诸侯国内部政权变动。
(6分,答对3点给满分)
影响:一方面,诸侯争霸引起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了重大灾难;另一方面,打击了旧贵族势力,有利于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4分)
(2)主张:孔子主张“仁”“礼”结合;重视周礼,主张恢复西周社会秩序。
墨家主张官民无贵贱之分;提倡节俭,反对浪费;主张“兼爱”“非攻”(反对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
(4分)
评价:孔子主张实行“仁、礼”,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和维护社会秩序,但在春秋后期奴隶社会逐步瓦解的时代背景下,这种保守主张不利于社会关系变革,无法实现其政治抱负。
墨家“节俭”“兼爱”“非攻”等主张反映了当时普通民众的愿望,有利于促进社会关系的缓和,但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难以实现。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