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矿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字化矿山
目录
1 概述
2 原理
3 系统结构
4 趋势与特点
5 发展目标
数字化矿山- 概述
“数字化矿山”(Digital Mine)或简化/简称为“数字矿山”,是对真实矿山整体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认识与数字化再现,是一个“硅质矿山”,是数字矿区和数字煤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数字矿山的核心是在统一的时间坐标和空间框架下,科学合理地组织各类矿山信息,将海量异质的矿山信息资源进行全面、高效和有序的管理和整合。

数字矿山的任务是在矿业信息数据仓库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空间分析、数据采矿、知识挖掘、虚拟现实、可视化、网络、多媒体和科学计算技术,为矿产资源评估、矿山规划、开拓设计、生产安全和决策管理进行模拟、仿真和过程分析提供新的技术平台和强大工具。

数字矿山是建立在数字化、信息化、虚拟化、智能化、集成化基础上的,由计算机网络管理的管控一体化系统,它综合考虑生产、经营、管理、环境、资源、安全和效益等各种因素,使企业实现整体协调优化,在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达到提高其整体效益、市场竞争力和适应能力的目的。

数字矿山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矿山的综合自动化。

数字化矿山- 原理
数字矿山是以矿山系统为原型,以地理坐标为参考系,以矿山科学技术、信息科学、人工智能和计算科学为理论基础,以高新矿山观测和网络技术为支撑,建立起的一系列不同层次的原型、系统场、物质模型、力学模型、数学模型、信息模型和计算机模型并集成,可用多媒体和模拟仿真虚拟技术进行多维的表达,同时具有高分辨率、海量数据和多种数据的融合以及空间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的技术系统。

它是信息化、数字化的虚拟矿山,是用信息化与数字化的方法来研究和构建的矿山,是矿山地表面之下的人类工程活动的信息全部数字化之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通过它可以了解整个矿山系统所涉及的信息过程,特别是矿山系统多体之间信息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数字化矿山- 系统结构
数字矿山自下而上可分为以下七个主层次:
(1) 基础数据层。

即数据获取与存储层。

数据获取包括利用各种技术手段获取各种形式的数据及其预处理;数据存储包括各类数据库、数据文件、图形文件库等。

该层为后续各层提供部分或全部输入数据。

(2) 模型层。

即表述层。

如空间和矿物属性的三维和二维块状模型、矿区地质模型、采场模型、地理信息系统模型、虚拟现实动化模型等。

该层不仅将数据加工为直观、形象的表述形式,而且为优化、模拟与设计提供输入。

(3) 模拟与优化层。

如工艺流程模拟、参数优化、设计与计划方案优化等。

(4) 设计层。

即计算机辅助设计层。

该层为把优化解转化为可执行方案或直接进行方案设计提供手段。

(5) 执行与控制层。

如自动调度、流程参数自动监测与控制、远程操作等。

该层是生产方案的执行者。

(6) 管理层。

包括MIS与办公自动化。

(7) 决策支持层。

依据各种信息和以上各层提供的数据加工成果,进行相关分析与预测,为决策者提供各个层次的决策支持。

按功能划分,数字矿山包括六大类系统:数据获取与管理系统、数字开采系统、矿区地理信息系统、选矿数字监控系统、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

其中数字开采系统是核心系统,也是效率和效益的主要创造者。

数字化矿山- 趋势与特点
数字矿山是国家战略资源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矿山资源生态环境的重要数据基础。

数字矿山建设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是化解高危行业风险的根本途径。

绿色矿山是发展的趋势目标。

数字矿山建设涵盖内容很多,而且在国内刚刚起步,发展前景广阔,对国家和企业都是十分重要的,数字矿山于2008年末被列为国家“863计划”。

数字矿山是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手段,把矿山的所有空间和有用属性数据实现数字化存储、传输、表述和深加工,应用于各个生产环节与管理和决策之中,以达到生产方案优化、管理高效和决策科学化的目的。

数字矿山的特点为基础信息数字化、生产过程虚拟化、管理控制一体化、决策处理集成化。

数字化矿山- 发展目标
以矿产资源、人员、物料、设备、资金、信息等要素组成的整体系统为对象,进行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以提高矿山企业效率、降低成本、保证人员安全健康、增加经济效益为目标,对矿山企业整体系统进行优化的一种综合性工程技术。

资料
两化融合
目录
1 名词解释
2 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两化融合
3 装备制造业的升级之路
两化融合- 名词解释
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 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率先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指导思想;经过5年的发展和完善,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主席继续完善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新科学发展的观念,两化融合的概念就此形成。

两化融合- 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两化融合
经过长期发展和完善,特别是经过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会,两化融合的理论逐渐成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
导下,两化融合不断深入。

工信部确立了“系统推进、多维推进、关键突破”的总体思路,即宏观、中观、微观[线(行业)、面(地域)、点(企业)]的三级推进思路。

在“2010”开放群组中国年会上,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兼中国互联网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高新民表示,“两化”效果评价体系取得重大进展,通过对7个行业的效果评价,证明两化确实能提升企业竞争力。

高新民表示两化融合总体目标就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不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高新民专家还对如何推进两化融合做了重要解释:推进两化融合要从三个层次,行业层、区域层、企业层三个方面考虑:
行业层次非常重要,涉及行业产业群、供应链、标准规范和服务。

区域层涉及基础设施,不仅仅是网络和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也包括工业化的基础设施。

另外,支撑市场的一体化服务平台化也要做很多工作。

在企业这个层次,有三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企业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不仅是开发新产品,而是通过两化融合在技术上、商业模式上、资源利用上、扩展企业影响力上建立起创新的体系,这种能力是要建立在信息化的基础上的。

第二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第三是可持续、低碳化、绿色化。

根据上述理念,高新民认为融合最关键的问题要有好的方法论,用方法论来指导融合的过程,可以保证持续不断。

就是说一定要建立一个体系架构,它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循环不断的,成为企业发展的常态。

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副司长董宝青在“塑造企业价值—2010企业信息化高峰论坛”上表示:工信部将大力推进“两化融合”的工作,围绕调结构、转方式,精细化、规模化地推进各行业“两化融合”。

董宝青副司长在会上表示:软件行业不能只是软件的销售,绝对不是软件卖出去后,用户的需求就满足了,必须从单一的软件销售转变为服务的后续延伸。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表示:装备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基础条件,装备制造业要做“两化融合”的主力军。

两化融合- 装备制造业的升级之路
作为中国工业化的脊梁,装备制造企业大多还处在从传统工业化向现代产业化转型的历史阶段,产业升级不仅表现在设备、工艺技术的提升,更体现在以“两化融合”为核心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

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升级之路一定要走“两化融合”之路。

然而,当前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总体环境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分属两大专业领域,谈到管理信息化,众多的软件公司还处在靠买软件光盘、卖lincen的状态,软件作为工具不可能自觉完成“两化融合”,而单靠企业方来实现,难度和风险巨大,结果导致单一的咨询与单一的软件实施出现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张皮”的问题。

当企业为信息化而信息化时,先进的信息技术无法转化为中国先进制造的自主创新动力,必须探索出真正实现“两化融合”的新模式。

十多年前,当信息技术刚刚进入中国,汉普咨询、延展咨询等一批本土现代咨询服务企业就定位于“管理+IT”,从软件实施一体化开始,逐步形成“咨询实施一体化”的服务模式,这种与企业一起完成管理与信息整合的深度服务模式,不仅仅成为“两化融合”的新模式,也成为软件企业向服务转型的新方向。

2008年以来,用友、金蝶等中国流软件厂商提出的行业化服务、客户经营、深度服务、成为中国企业的管理专家等思路,就是在进行“咨询实施一体化”模式的探索。

咨询实施一体化,是指咨询公司不仅仅为客户提供纯管理上的咨询服务或者纯软件系统的IT服务,而是进一步通过有效的方法、工具和推进力,将最初的咨询方案和提升目标转变成分阶段的、可落地的转型步骤,将实施变成是咨询公司与企业共同承担的一系列的子目标、策略和行为。

“两化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软件实施只是其中一环,咨询实施一体化将单纯的软件实施扩展为之前的IT 战略规划、业务流程梳理、流程优化、非ERP的流程E化、管理和信息化应用提升等。

采用咨询实施一体化的服务模式,突破了咨询公司、软件实施公司原有的服务局限,通过管理与信息整合
服务总包、专业外包等方式,形成与企业和所在行业更紧密的服务,是将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大领域“无缝集成”,真正实现“两化融合”的必由之路。

十多年来,延展咨询在为中国企业持续进行管理咨询与信息化服务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提炼管理理念、总结“两化融合”的方法,整合软件工具和行业资源,逐步形成特有的“咨询实施一体化”的服务模式,有效的解决了“单有方案,无法实施”和单靠咨询公司、实施公司或者企业一方,不能持续进行“两化融合”的突出问题。

延展咨询发现信息技术可以是“交钥匙”工程,但是企业的管理与信息整合本质是管理提升、是“两化融合”,不可以是“交钥匙”工程。

延展咨询提出的流程管理2.0方法,从业务流程这一企业基础管理的角度入手,采用与企业互动而非交钥匙方式,与企业一起工作,伴随企业一起成长,使企业从最初的拋纸单、拋图纸向流程优化、流程E化转变。

在两化融合大趋势下,制造企业CIO必须应对的八大挑战
第一,如何有效管理企业的业务流程。

如何能够让流程化繁为简?如何让流程得以贯彻?如何有效监控业务流程的执行?CIO需要深入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致力于让业务流程可视化、标准化、自动化,创建一个统一的业务流程库,实现信息系统之间基于业务流程的集成。

第二,如何有效应用最新的IT技术。

IT技术在应用实践当中,不断产生出新理念(例如绿色IT、智慧地球、清晰企业、物联网)、新理论(例如EA,企业架构)、新构架(例如SOA)、新模式(例如SAAS、云计算、云安全)和新技术(例如广域网加速、内网安全),CIO应当积极地吸纳这些新兴技术的精髓,同时谨慎地拂去泡沫,为我所用。

第三,信息系统如何跟上企业的快速变革,支撑企业的发展战略。

中国的经济在政府政策与投资的拉动下,已经初步走出低谷,开始走向复苏,尤其是汽车行业的表现十分抢眼;而一些与基础建设投资密切相关的行业,实际上并未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在过去的一年依然高歌猛进,例如铁路、工程机械;同时,3G给通信行业带来了新的希望;与民生有关的行业,如消费品、制药,则保持稳步发展;中国的军工行业以及国家垄断行业的企业,仍然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在企业迅速变革的过程中,信息系统必须能够支撑企业
增收节支,实现精细化管理。

同时,制造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需要借助于并购、扩张,以及向上下游的延伸,因此,制造企业的组织形态正在迅速由单工厂变为多工厂,由单组织变为多组织。

因此,CIO必须致力于建立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可扩展性、可配置性和柔性的信息系统,能够支撑企业企业组织、运营模式、兼并收购等战略举措,使企业的发展战略能够得以实现。

第四,信息系统如何满足业务运作的需求。

通过信息化的深化应用,业务部门已经从被业务部门激发需求,转变为不断在实践当中提出需求。

CIO必须有效管理地业务部门提出的需求,分析需求是否合理,是否属于共性需求,如何与已建立的信息系统集成,如何控制不合理的需求,从而有计划地组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使信息系统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业务正常运作的需求。

第五,信息系统如何适应制造模式的变化。

近年来,制造企业的制造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逐渐由纵向一体化,转向横向一体化,越来越多地采用制造外包;制造装备逐渐由普通机床为主转变为数控化、自动化,越来越多地采用工业机器人;逐渐由离散制造变为流水线制造;精益生产、敏捷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制造理论逐渐在制造企业中应用。

在制造模式的迅速变革趋势下,CIO应当从重点解决企业内部的信息化问题,扩展到解决上下游企业间的协同信息化问题;企业要实现闭环管理,就必须实时获取生产制造、质量等反馈信息,因此,CIO必须充分考虑条码、RFID等自动识别技术的应用;CIO也必须考虑底层自动化系统与企业级信息系统的集成,因而车间级的信息化成为CIO必须关注的重点。

第六,如何有效实现IT治理。

随着企业的IT架构和应用系统越来越复杂,制造企业必须进行有效的IT治理。

CIO应当致力于建立IT治理体制、IT治理机制,并掌握和应用IT治理方法,在信息化系统的规划、实施和运维过程中,有章可循,实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第七,如何实现有效沟通,提升领导力。

CIO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能够与企业领导、业务部门和IT 部门员工进行有效沟通,获取各方的积极支持与参与;同时,CIO还需要与IT合作伙伴,包括硬件、软件提供商,咨询服务与实施合作伙伴,IT外包合作伙伴进行有效沟通,建立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的相互信任与长期合作,从而支撑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长期发展。

因此,CIO应当致力于提升沟通能力和领导力,有效
地集聚资源。

第八,如何有效实现IT项目的管理。

企业每年的信息化建设,应当在信息化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通过一个个IT项目的实施,来得以落地。

因此,抓好IT项目的管理,准确把握项目的需求,明确项目实施的计划、资源、目标和预算,跟踪项目的进展,把握项目实施的关键,抓好项目实施的文档管理、沟通协调,做好项目实施的风险控制,确保IT项目能够在预期的时间、预计的成本范围内,达到项目的目标,是CIO提升自己威信的关键环节。

资料
ERP系统
目录
ERP系统- 简介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规划)
ERP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应商的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企业一个完整的供应链。

它通常是一个以管理会计为核心的信息系统,识别和规划企业资源,从而获取客户订单,完成加工和交付,最后得到客户付款。

这是由美国著名管理咨询公司Garter Group Inc.于1990年提出来,最初被定义为软件包,但迅速为全世界商业企业所接受,并且成为继网络泡沫热潮之后掀起的又一投资热潮。

现已经发展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之一。

主要宗旨
其主要宗旨是对企业所拥有的人、财、物、信息、时间和空间等综合资源进行综合平衡和优化管理,协调企业各管理部门,围绕市场导向开展业务活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所以,ERP首先是一个软件,同时是一个管理工具。

它是IT技术与管理思想的融合体,也就是先进的管理思想借助电脑,来达成企业的管理目标。

特点
ERP是将企业所有资源进行整合集成管理,简单的说是将企业的三大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全面一体化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

它的功能模块以不同于以往的MRP或MRPII的模块,它不仅可用于生产企业的管理,而且在许多其它类型的企业如一些非生产,公益事业的企业也可导入ERP系统进行资源计划和管理。

ERP系统的特点有:
企业内部管理所需的业务应用系统,主要是指财务、物流、人力资源等核心模块。

物流管理系统采用了制造业的MRP管理思想;FMIS有效地实现了预算管理、业务评估、管理会计、ABC成本归集方法等现代基本财务管理方法;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组织机构设计、岗位管理、薪酬体系以及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同样集成了先进的理念。

ERP系统是一个在全公司范围内应用的、高度集成的系统。

数据在各业务系统之间高度共享,所有源数据只需在某一个系统中输入一次,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

?
对公司内部业务流程和管理过程进行了优化,主要的业务流程实现了自动化。

采用了计算机最新的主流技术和体系结构:B/S、INTERNET体系结构,WINDOWS界面。

在能通信的地方都可以方便地接入到系统中来。

集成性、先进性、统一性、完整性、开放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