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调控策略及技能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调控策略及技能

齐小梅(教师进修学校、中学高级教师

第四讲:依据学生的潜能调整教学的环节

潜能, 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人潜在的能力。在生物进化的阶梯上, 人有高于一般

动物的心理潜能, 创造潜能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 这一目标也可称为自我实现。“儿童的学习是主动的, 它包含着心理的积极开展, 包括从心理内部开始的有机的同化作用” , “教育必须从心理上探索儿童的能量、兴趣和习惯” 。因此,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让每一位学生的能力都发挥到极致,而不是仅仅是传道解惑。

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外部信息与内部意会全息结构 (先天认知能力的相互作用, 使潜在的主体性,潜在能力显现出来。也就是说, 每个学生有自己解决特定问题的天然优势 (先天认知能力所决定的 , 这就是“优势潜能” 。关键在于传授知识的目的

是用有限的知识来激发学生的这种能力,他能运用这种能力来认识无限的世界。

这样, 我们教师的课堂调控策略的目的就是发现、激发这种潜能, 让它顽强的

表现出来。这就可以大大加速学生的成长,创造奇迹。

具体的调控策略是什么呢?

一、激发潜在的能力

下面就以《螳螂捕蝉》对“不顾”的探究,来谈调控策略之一:激发潜在的能力。

……

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学生在最后的动笔表达中,显示了他的理解力、表达力,真正把握了文本内涵,进而形成了能力。 (插播教学片断这也说明这样的调

整源于教师对学生潜在能力的了解,对教学目标的熟知、对教学策略的调整能力

二、顺应思维的习惯

下面就以《挑山工》对“谜”的解读,来谈调控策略之二:顺应思维的习惯。

1、“用教材教”——教材仅是“范例” ,是可供人们解读的“文本” 。

2、“合作探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得到主动发展。

本课的教学力图在语文实践中打通阅读与习作的通道。从:

1.了解“生谜”的过程,即通内容——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梳理文章“写了什么” 。

2.理解“解谜”的过程,即悟情感——学生在想象阅读中感受文章“为什么写” 。

3.破解“悟谜”的过程,即明表达——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感悟文章“怎么写的” 。

几个环节力图渗透对习作的指导。教学基本策略是:引导学生从具体形象的画面进入, 循着语言文字的内容、情感脉络,在深层次解读过程中,通内容,悟情感,明表达。实现由读向写的有效迁移,使学生把对文章内容情感的理解与对文章表达方法的感悟合二为一。

一、精读课文,解疑明理。

(一初读释谜——了解“生谜”的过程

(这样的环节调整顺应了学生由浅入深的思维习惯

(二再读解谜——理解“解谜”的过程

(这样的环节调整顺应了学生由内容到形式的思维习惯

二、读写结合,延伸课外。

(设计意图:把课内外语文学习勾连起来, 实现由读向写延伸。这样的环节调整顺应了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输入与输出的思维习惯

结束语:

总之,我们的课堂调控策略与技能要“求活、求实、求新、求放” 。

求活,指正视学生的差异,找到每一个学生自身的发展点,教材的处理要灵活化、层次化、趣味化,能直接辐射到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其有所思、有所学、有所发展。

求实, 指对教学的设计和把握要实实在在,不求花样,不追时髦。设计的目标应导向在教学的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是否能体现学生实实在在的“获得” ,教学环节处理的密度、效度是否科学等。

求新, 指教师处理教学突发事件的观念要新, 要有前瞻性,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看课堂教学中师生围绕教学的设计共同进行的“二度创造” 。

求放, 指教学框架的搭建要灵活,要开放,吞吐量要大, 能便于在课堂中的宏观调控和微观的随即处理。教学过程能充分激发起学生对语文的热爱, 对学习的热爱, 形成积极追求的心理倾向,教学境界旨在达到“放得开收得拢” ,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调控策略及技能

齐小梅(教师进修学校、中学高级教师

第一讲:综述

在新课程改革体系下, 课堂教学仍然是实施课改的平台, 科学合理的课堂调控能高效地传递教学信息、整合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达到教学目的。所以课堂调控的成功与否, 决定着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当然也就更加直接地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效果的取得。

因此,善于进行课堂调控的不但可以有效地落实教学计划,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 而且还能大大地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形成良性循环,课堂教学会对师生双方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教学过程有条不紊,教学任务高效完成,不仅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增长,智力得到了启迪和开发,道德、情感得到了升华, 而且教师本人也从中树立了威信,获得了尊重,课堂气氛融洽。

一、何为“课堂教学调控能力”

课堂教学调控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进行状态的一种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能力, 并做出迅速、准确的反应。课堂实施调控能力的强弱是教师专业水平高低的集中反映, 是教师教学风采的展示。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落实教学目标,应该善于调节气氛,掌握节奏, 控制局面。通过调控,使教学流程节奏起伏有致,内容节奏轻重有变,思维节奏张弛有度, 使教学充满情趣。在进入新课程的今天, 随着课堂教学的新变革, 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特点也有了新的、全面的认识。课堂教学具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生成的特点。每一堂课都是师生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 是不可重复的。课堂教学呈现的生成性、开放性和由其产生的不确定性要求教师具有实施调控的能力。

见案例《父亲的麦芽糖》

原设计第二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 大概用时 30分钟, 第三环节只是 5分钟总结提升。结果, 真正的课堂教学出现了情况。由于该班学生的基础好、理解力强,前三个环节只用了 20分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这可是北京市的青年教师阅读大赛的现场教学呀! 当时任教的张老师灵机一动, 顺学而导——将第四个环节向纵深发展, 并借助该班学生的优势——阅历广、悟性好、情感真、表达强,让他们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动笔抒自己的真情实感。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了许多闪光的内容, 就连评委们也眼眶润湿了。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柳暗花明又一村呀。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课堂调控能力的成功范例。

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调控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