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题三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题三篇
一、【海南版25分制(可改为山东版18分制、广东版15分制)】
孟宪实谈历史教育
学者孟宪实与作家阿城联手创作的电视剧《贞观之治》,叫好却不叫座。单讲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就有可能是一部“和尚戏”,为此他们曾设计了两条辅线——窦建德的女儿进宫替父报仇,却与李世民陷入爱情纠葛;李元吉一子侥幸逃脱劫难,辗转民间,最后入宫,掀动各种阴谋。宫廷、政变、复仇、情爱,所有吸引眼球的戏剧元素都具备了,可距离历史也就越来越远了。要收视率,还是要历史,孟宪实他们咬牙选择了后者。
相形之下,《贞观长歌》更叫座。身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的孟宪实不以为然:“我认为历史资源与自然环境一样,应该合理开发,杜绝污染。”
“原罪”的驱动力
后人基本都以唐太宗李世民为皇帝楷模,赞扬他从善如流,广为纳谏,创造贞观之治。
这些业绩,让人很难把李世民与玄武门杀兄挟父的那个人联系在一起。孟宪实认为,李世民正是对玄武门“原罪”耿耿于怀,在这件事的鞭策下,他才借鉴历史,实行仁政,励精图治。
有史料为证。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主持修《晋书》,他亲自为王羲之传记写了几段史评,感慨道:“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
“一日之恶”与“三年之善”,相去天壤,可是人们为什么总是更重视前者呢?李世民认为这不公平。孟宪实认为,李世民是在为自己鸣不平。他的“一日之恶”只能是玄武门之变,“三年之善”当然是贞观之治。
《二十四史》有八部史书主要是在贞观时期完成的。身为皇帝的李世民非常在意后人会怎么看待他,从他对历史的熟悉程度,能看出他是在寻找自己的历史定位。他能客观指出,秦始皇有点迷信,汉武帝有些穷兵黩武。他还说就打天下来看,只有汉光武帝可以与自己媲美,只是光武帝登基时已三十多岁,他自己则18岁上战场,28岁当皇帝。
历史教育的虚无
孟宪实有感于,一千多年前的中国曾经有那么一段开明美好的时光。“在古代帝王中,像李世民那样理性运用最高国家权力的,独一无二。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家来说,了解历史、懂得历史是基本素质。我们现在的历史学变成纯学术,象牙塔里面的摆设,距离现实比较遥远。”
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重实用、轻素质的大氛围下,历史教育的位置正在逐步萎缩。“中学历史教科书,就像政治教育,只是灌输了一些片面的历史观点和概念,讲知识少,阻碍了大家以饱满的热情去对待自己的历史。”
进入大学后,《中国通史》干脆没有列入必修课,过去北大中文系与历史系一起上通史课,现在非历史专业的历史课程比例都在压缩。“大概是考虑到历史学没什么用吧”,孟宪实认为理想的历史教育,应该让学生们看到真实的历史过程,而不是经过“剪辑”的。
在日本,第一流的历史学家像谷川道雄,都会参与中学教科书编写工作。1996年,孟宪实到日本访问,看到当地一所中学设有古典课程,讲的全是中国《论语》、《孟子》、诸子百家。他很诧异日本人为什么会对中国这些传统文化感兴趣。被告知中国是儒家的故乡。“而我们距离这种教育太遥远了,我们现存教育体制中没有这部分。现在中学生、大学生了解西方比中国历史还要多,读外语的课外读物,讲的都是西方的风土人情。”
(节选自2007年5月31日《南方周末》)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者用“辅线”一词,含蓄地讥讽当下电视剧片面追求收视率而背离历史史实的错误做法。
B.具备了宫廷、政变、复仇、情爱等诸多吸引眼球的戏剧元素是《贞观长歌》更叫座的主要原因。
C.后人由于对史实缺少足够的了解,所以多以唐太宗李世民为皇帝楷模,赞扬他从善如流,广为
纳谏。
D.作者认为,中学历史教科书,就像政治教育,讲知识少,阻碍了大家以饱满的热情去对待自己的历史。
E.文章由一部历史剧的创作引申谈及整个历史教育,表达了孟宪实对我国历史普及的思考与期望。
2.作者指出,“《二十四史》有八部史书主要是在贞观时期完成”意在说明什么?(4分)
3.文章中反映出孟宪实什么样的历史观?试举例说明。(5分)
4.对日本学生而言,中国的诸子百家作品也是外国读物,日本国内是否也会有学者指出这是民族虚无主义?作者为什么会说得这么沉痛?试作简要分析。(6分)
5.电视剧《贞观之治》为什么“叫好却不叫座”?什么人在“叫好”?什么人才“叫座”?这背后反映了什么样的问题?结合你的看法,谈谈如何面对这种现状。(5分)
参考答案
1.AD(A项不是当下所有电视剧都是历史剧,非历史剧则谈不上“背离历史史实”;D项不是文章作者的观点。)
2.①李世民在和过去君王的比较中寻找自己的历史定位。②为后人留下可靠的历史借鉴。
3.①客观真实地对待历史,开发历史,如电视剧《贞观之治》的编写;②深入细致地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如对唐太宗李世民“仁政”的心理剖析;③要做好历史教育的传承,饱含热情地实行历史教育,如对日本历史教科书编写的看法。
4.不会。这是日本在有完善的本民族历史教育机制基础上的拓展教育,而这所拓展的正是我们历史中的精华,可是,我们重视的程度远远不及邻邦,所以作者说得沉痛。
5.电视剧《贞观之治》“叫好却不叫座”是因为它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但是缺少吸引眼球的元素。“叫好”的是少数有历史良知的学者,“叫座”的一般都是社会普通观众。这反映了我们历史教育的虚无。面对这种现状我们要深刻反思,积极总结过去成功的经验,借鉴外国优秀的做法,唤起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探究成分,意思正确酌情给分)
二、【山东版18分制(可改为广东版15分制)】
我们是这样亲密
紫霞路的常客是党内作家冯雪峰。他每次来找瞿秋白谈工作或取文稿,都带来一些文坛的新的信息。他们经常谈到鲁迅,这不仅是因为谈左联工作,必定联系到他,更主要的是瞿秋白十分敬慕鲁迅。他总要问:鲁迅近来好么?鲁迅在写什么?鲁迅对工作有什么意见?冯雪峰见到鲁迅时,也经常谈起瞿秋白,转告瞿秋白对左联工作的意见。冯雪峰后来说:“在两人没有见面以前,秋白同志已经是一看到我,就是‘鲁迅,鲁迅’地谈着鲁迅先生,对他表示着那么热情了。在鲁迅先生也是差不多。”
1931年11月间,《毁灭》译本出版。就在这不久,瞿秋白在对照俄文原著校读后,于12月5日,写了一封长达六千字的长信,欣喜地说:
你译的《毁灭》出版,当然是中国文艺生活里面的极可纪念的事迹。你的译文,的确是非常忠实的,为着光明而斗争的人,不能够不是刻苦而负责的。……你的努力——我以及大家都希望这种努力变成团体的——应当继续,应当扩大,应当加深。所以我也许和你自己一样,看着这本《毁灭》,简直非常得激动,我爱它,像爱自己的儿女一样……
12月28日,鲁迅写回信给瞿秋白,热情地说:“看见你那关于翻译的信以后,使我非常高兴。”“我真如你来信所说那样,就像亲生的儿子一般爱他,并且由他想到儿子的儿子。……不过我也和你的意思一样,以为这只是一点小小的胜利,所以也很希望多人合力的更来绍介。”
在这两封信中,瞿秋白和鲁迅都以“敬爱的同志”相称。这在鲁迅是极少有的。由此可知,两人的友谊,是何等深厚!
瞿秋白和鲁迅的第一次见面,据瞿秋白夫人杨之华回忆,是在1932年夏天。一天早饭后,瞿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