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毁ppt课件十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身体健康,学习进步!
❖如果不像这样,强硬的人一定毫不客 气地说出反对的话,懦弱的人一定会 从脸上表露出反对的神色。又曾经对 众人说:“某某不是好人,某某不是 好人。”那些不附和的人,一定是那 人的朋友;要不,就是和他比较疏远, 跟他没有利害关系的人;要不,就是 害怕他的人。
❖ 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 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 已!
世间的许多事情都如此。当你刻意追求时,它就像一只蝴蝶一样振翅飞远;当你摒去表面的凡尘杂念,为了社会,为了他人,专心致于一项事 情时候,那意外的收获已在悄悄地问候你。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铜匙。 对孩子来说,家长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榜样,一个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英雄。——张海涛 做事就是在学做人而已。 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面对别人的时候触及的是他们的生活,审视自己的时候深入了自己的灵魂。 累不是一种无能,而是一种担当。没有人永远十七岁,但永远有人十七岁。因为依赖一份只有我记得的回忆,我已经长大。长到可以勇敢的面 对人间所有的风风雨雨。 宁可自己去原谅别人,莫让别人来原谅你。
二、古文运动
古文--古文是与六朝以来重辞藻、讲音韵和 对仗的骈俪文相对而言的,指以文言所写的散文 。韩愈把自己所写的那种继承三代两汉文体的散 文称为古文,以别于流传已久的骈文。从此有了 “古文 的这个概念。
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唐德宗贞元时期,由 于韩愈的大力提倡,古文发生了广泛的影响。许 多人向韩愈请教,一时韩门弟子甚多。李翱、皇 甫湜等都追随韩愈积极作古文,到了唐宪宗元和 时期,又得到柳宗元的支持,古文逐渐压倒了骈 文,占据了文坛的主要地位,这就是文学史上所 谓古文运动。
韩愈
一、教学目标
❖ 1、积累文言字词。 ❖ 2、阅读赏析,体会正反对比
说理的妙处。
❖ 3、学习韩愈议论文结构严谨、 说理透辟、逻辑严密的特点。
二、作者简介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南阳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 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 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浮靡的文 风,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 “惟陈言之务去”。韩柳古文运动,以恢复儒学为旗号 而进行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革新,以清新质朴的散 体文代替华美空洞的骈体文。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 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 作都有重大影响。有《昌黎先生文集》。
❖ 舜,是大圣人,后世没有人能比得上他 的。周公,是大圣人,后世(也)没有 人能比得上他的;这个人,就说:“不如 舜,不如周公,这是我的缺点。”这不 就是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全面吗?
❖ 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 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 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 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 听说古人中有个叫周公的,他的为人, 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寻求周公成为周公的 原因,对自己要求:“他,是人,我也是 人;他能够这样,而我却不能这样!”早 晨晚上都在思考,去掉那些不如周公的地 方,仿效那些象周公的地方。
❖ 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 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 “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 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
❖ 自己没有什么技能,却说:“我能够有这 种技能,这也就足够了。”对外欺骗别人, 对内欺骗自己的良心,还没有一点收获就 停止了,不也是要求自己的太低了吗?” 他对别人,(就)说:“他虽然才能这样, (但)他的为人不值得称赞。他虽然擅长 这些,(但)他的本领不值得称赞。”
❖ 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 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 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 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三、解题/文体
❖ 本文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 ❖ “原毁”,即推究毁谤之由来。韩愈生活的中唐时
代,在封建士大夫中滋生一种嫉贤妒能的恶劣风气, 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则务求宽容,即所谓“其责人 也详,其待己也廉”。为正视听,引起当权者的注 意,并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韩愈奋笔写下 这篇《原毁》。 ❖ 论辩体散文
❖ 抓住别人的一点(进行批评),不考虑他 其余的十点(怎样),追究他过去(的错 误),不考虑他现在的表现,提心吊胆地 只怕他人有了名望,这不就是对别人求全 责备吗?这就叫做不拿一般人的标准要求 自己,却用圣人那样高的标准苛求别人, 我看不出他是在尊重自己。
二、写今之君子,严于律人,宽以待己, 与古之君子形成鲜明对比.
❖求其所以為舜者,責于己曰:“彼, 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 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 就其如舜者。
❖他们寻求舜成为舜的原因,对自己要 求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 能这样,而我却不能这样!”早晨晚 上都在思考,去掉那些不如舜的地方, 仿效那些与舜相同的地方。
❖ 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 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 “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 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 就其如周公者。
❖ 他对别人呢,就说:“那个人,能有Leabharlann Baidu些 (优点),这就够得上一个好的人了;能擅 长这些事,这就够得上一个有才艺的人 了。”取他的一点,不要求他再有第二点; 就他的现在表现看,不追究他的过去,提 心吊胆地只怕那个人不得到做好事的益处。
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 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 “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 者轻以约乎!
❖ 如果不是这样,强硬的人一定会高兴地说 出表示赞成的话,懦弱的人一定会从脸上 表露出高兴的颜色。所以,如果一个人的 事业有所成就了,诽谤也就随之产生了, 如果一个人的品德是高尚的,诋毁也随之 而来了。唉!读书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希望名誉昭著,道德推行,真是难啊!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 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身居高位而将要有作为的人,如 果得到我所说的这些道理而牢记 住它,那他的国家差不多就可以 治理好了吧。
三、破题目中的“原”,推究“毁”的思想 根源.
1先从道理上做理论性的概括.
2以破“忌”为主,分析“忌”的心理及表现 . 3得四意出、图结提,把论醒根:统“绝治事毁者修谤注而提意谤高这兴到个,治德问国高题之而.道阐毁的明来高写.”度作
❖一件好事容易做到,一种技艺容易学 会,(但)他对别人,却说:“能有 这些,这就够了。”(又)说:“能 擅长这些,这就够了。”(这)不就 是要求别人宽容而平易吗?
分析论证
一、写古之君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1总论责己、待人的正确原则及其效果. 2举例论证. 3谈宽以待人.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 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
来认识.
精华鉴赏
①鲜明的对比.“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 ” 构成贯穿全文的对比.在对比中,作者的 爱憎褒贬之情十分强烈. ②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本文的重点并非 是赞颂古之君子,而是抨击今之“君子”. “毁”的思想有两方面,但主要是“忌”,文 章 对“怠”一笔带过. ③形象说理.如语言描写,如行动描写,如
❖ 现在的君子却不是这样,他要求别人的很 高,要求自己却很低。(对别人要求)高, 所以人们很难做好事;(对自己要求)低, 所以自己的收获就少。自己没有做好事, (却)说:“我擅长这个,这也就够了。”
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 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 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 “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 其用不足称也。”
1先提出分论点.
2谈待己“廉”,自己没有优点,没有本领 , 却自我满足,自欺欺人.
3谈“责人详”,即对别人的优点和本领, 视而不见或尽量贬低,以要求圣人的
❖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 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 “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 其畏也。
❖ 虽然如此,这样做的人有他的思想根源, 那就是懈怠和嫉妒。懈怠的人不能求进步, 而嫉妒别人的人害怕别人进步。我曾经试 验过,曾经试着对众人说:“某某是个好 人,某某是个好人。”那些附和的人,一 定是那个人的朋友;要不,就是和他比较 疏远,跟他没有利害关系的人;要不,就 是害怕他的人。
❖ 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 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 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其同利者 也;不然,则其畏也。
四、文字疏通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并列连词, 相当于“而”)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 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 义人也。
古代的君子,他们要求自己严格而 全面,他们要求别人宽容而平易。严 格而全面,所以不会怠慢;宽容而平 易,所以人们乐于做好事。他们听说 古人中有个叫舜的,他的为人,是个 仁义的人。
❖原道》是韩愈复古崇儒、攘斥 佛老的代表作。文中观点鲜明, 有破有立,引证今古,从历史 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层层 剖析,驳斥佛老之非,论述儒 学之是,归结到恢复古道、尊 崇儒学的宗旨,是唐代古文的 杰作。
博爱叫做仁,合宜于仁的行为叫做义,从仁义 再向前去的叫做道,自身具有而不依赖外界 的叫做德。仁和义是意义确定的名词,道和 德是意义不确定的名词,所以道有君子之道 和小人之道,而德有吉德和凶德。老子轻视 仁义,并不是诋毁仁义,而是由于他的观念 狭小。好比坐在里井看天的人,说天很小, 其实天并不小。老子把小恩小惠认为仁,把 谨小慎微认为义,他轻视仁义就是很自然的 了。老子所说的道,是把他观念里的道当作 道,不是我所说的道。他所说的德,是把他 观念里的德当作德,不是我所说的德。凡是 我所说的道德,都是结合仁和义说的,是天 下的公论。老子所说的道德,是抛开了仁和 义说的,只是他一个人的说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