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贸流通服务业战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场现代化》2012年12月(下旬刊)总第705期
按: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向重视商贸流通服务业的战略问题研究,特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即现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的专业研究团队,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今,始终跟踪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前沿战略和基础理论,产生了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并以宏观战略的独到视角保持了自己国家学术型智库的特色。

面对新形势,本报告将按照问题导向,在跟踪积累的基础上,避开面面俱到一般性描述的套路和迄今已谈论较多的问题,针对新情况和新动向,从国家战略高度对我国商品流通和商贸流通服务业的若干问题进行重新审视和分析,澄清误解,提出前瞻性的对策建议。

———作者
我国商贸流通服务业战略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财经战略研究院课题组
执笔人:宋

新发现: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我国经济增长、
稳定物价、促进就业和平衡对外贸易都存在一系列突出的问题,种种结构性矛盾也很难再久拖不决,经济增长动力已别无选择,只能更多依赖国内、依赖消费。

但是,要在如此复杂的局势下加快我国经济转型,还面临许多深层障碍的困扰。

在这种大格局下,
将目光转向金融、商贸等服务业,寻求宏观经济层面新的解决方案,应该是合理的选择之一。

其中,从商品流通领域入手,能否解决或促进解决国民经济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呢?这是值得探讨的重要思路。

商品流通存在于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涉及的范围不仅限于批发、零售、物流业,更同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都存在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按照产品类别,
可分解为农产品流通、工业品生产资料流通和工业消费品流通。

本报告所说的商贸流通服务业是指实体经济中商品交换活动所形成的相互关联的商流、
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流通服务业的总称。

众所周知,按照现行统计框架和口径,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商贸流通服务业是专门从事商品流通活动的行业。

但公众不了解的是,在现行国家统计口径之外,第一、第二产业还存在众多生产企业、
经济组织自行设置的同样专业化的采购、分销和物流机构,拥有巨额的人财物资源,究其社会分工的性质,也应视为商贸流通服务业,但目前还大都疏于识别、统计与核算,并致使大量商品流通活动难以进入现行政策设计的视野。

商品流通与商贸流通服务业很难分开理解。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商品不会自己“流通”,总得需要某些人做这些事,于是
“做”商品流通这些事的人们,便自然形成了“行业”。

也正因为如此,出于统计和管理的需要,现实中常常把商品流通问题当做某种“行业”看待,如“商贸流通服务业”,并对应着一个主要的政府机构。

但实质上,商品流通和商贸流通服务业属于国民经济全局性问题,而并非只属于某些人和某个主管机构的“事”。

可以说,商贸流通服务业效能高低,直接关系到全社会商品流通和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是否高效顺畅。

按照现行的管理体制,商品流通和商贸流通服务业绝不仅仅是国家商务部职权范围内的事项,更与几乎所有政府机构都有关系。

深化改革,剔除不合理因素,理顺管理机构,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能是多年来改革与探索的重要目标。

我国商品流通已具有庞大规模。

最新统计显示,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达47.2万亿元。

与此相对应,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8.4万亿元,生产资料销售总额超过40万亿元,全年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60万亿元,在商品流通领域的从业人员达1.2亿人之多。

这些数据还将以10%以上的年增长率不断刷新。

探寻这些天文数字背后的含义和趋势,从国民经济全局的战略高度审视理论、体制和政策,提高效能,降低成本,促进商贸流通服务业健康发展和商品顺畅流通,从而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供销流程,增进城乡居民消费,是我国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本报告的主攻方向。

一、商贸流通服务业影响力日益增强的新趋势
商贸流通服务业影响力是指商贸流通服务业支撑或改变国民经济、
社会生产、商品流通和居民生活原有状态的能力。

或者表述为:国民经济、社会生产、商品流通和居民生活对商贸流通服务业的依赖程度。

包括商贸流通服务业直接影响力和间接影响力(又称“溢出效应”或“外部性”)。

直接影响力表现在对GDP的贡献额和贡献率、就业量和就业比重等等直接作用上;间接影响力表现在优化空间产业结构、优化时间经济流程间接作用上。

这种影响能力或依赖程度的大小、强弱,取决于相关的管理体制、
运行机制、产业政策和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企业状况等等。

商贸流通服务业影响力具有多向性特征,与国民经济整体的时间流程、空间结构、发展方式、城乡关系、扩大就业、增进消费、节能降耗等重大时代主题都有着十分紧密的逻辑关系。

本报告的前期成果曾运用菲德模型的分析框架,对商贸流通服务业多向性影响力进行过初步分析。

我们发现,长期以来对商贸流通服务业影响力的评价不够完整准确,主要表现是偏重于直接影响力(因为比较直观),
而低估了其间接影响力(因为比较隐蔽)。

以前的研究和实践中注重测算商贸流通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如增加值、直接就业、提供利税
94
《商场现代化》2012年12月(下旬刊)总第705期
等等,其间接贡献(外溢效应)却没有真实完整体现在统计数字之中,从而大大低估了商贸流通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和总体贡献。

越来越明显的新趋势是,
包括商贸业在内的服务业正在各个国家后来居上、
蓬勃发展,不太直观的服务业正在改变世界,也在改变原来“很表面、很直观、很物质”的传统农业和工业。

所以,大力发展包括商贸流通服务业在内的服务业,将会得到更好、更有效率的现代农业和工业,得到更好的生活质量和社会总福利。

这个研究思路和新的发现,对重新认识现代服务业可能具有普遍意义。

同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已经建立起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不一样,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的转轨阶段。

在这个阶段,商贸流通业影响力,特别是间接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节约社会成本及吸收转移劳动力乘数效应等方面。

第一,商贸流通服务业在现代经济系统中的传导作用。

随着当前全球经济分工的逐步深入,生产链的迂回程度逐渐加深,产业链的信息传递效率变得更加重要。

需求能否更好地引导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游产业环节的信息敏感度。

专门从事交易活动的商贸流通服务业在识别和形成消费者偏好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
无论是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商贸流通服务业对于形成正确的价格信息、引导上游的投资与生产都具有关键的意义。

只有流通业富有效率的运行,才能使得终端消费市场的信息在产业链上得到有效的传递,最终降低投资的盲目性和资源的错误配置,减缓无效率产出带来的经济波动。

因此,
在这个意义上,流通产业的有效运行是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与稳定的基础。

在一个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商品流通通常会受两个规律支配。

一是市场供需匹配的差距,
只要存在着商品生产和消费的不一致,以及产地和销地的差别,就会出现商品流通;二是市场价格的差距,只要存在着商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价差,就存在流通套利的空间,就为从业者进行商品交换提供了内在的动力和外在的条件。

同理,
市场的活力取决于流通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流通的规模和结构,取决于供求差异所带来的利润空间。

商贸流通业在时间上具有减少耽搁迟滞和断档脱销、优化经济流程、降低交易成本的天然功能;在空间上具有克服商品和要素集散矛盾,优化资源配置和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商品流通的范围和规模的天然功能。

因此,
市场经济不论是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还是作为一切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都是通过流通部门和流通环节实现的。

没有交换、没有流通,也就不存在着市场,也就无所谓市场经济。

简而言之,在市场经济中现代流通业具有天然带动和调整其他产业实现自我调整的能力。

通过传导市场信号、提高市场运行效率、
整合优化产业链,现代流通业可以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影响力。

目前,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已经到了相当程度,绝大多数商品已从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
为现在的“买方市场”,经济由生产约束型转变为市场约束型、由供给约束型转变为需求约束型。

此时,流通业就成为启动市场、满足需求、带动生产的重要枢纽,
第二,商贸流通业还充当了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中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职能。

就业是民生之本,
我国就业压力名列前茅。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2011年底中国城镇人口达6.9亿,首次超过6.5亿农村人口。

我国2012年预计城市需要就业的劳动力将达到上年实际就业人数的两倍,为2500万人,这一数字比
“十一五”期间多100多万人。

2012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80万人,这个数字10年间增长了5倍。

而按照就业促进计划,我国到2015年要在城镇创造4500万人的就业机会,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下。

在这种背景下,商贸流通服务业将发挥更大作用。

商贸流通业的劳动力份额居第三产业之首,说明和其他产业相比,有极大的就业吸纳空间。

并且,
由于商贸流通业还拉动着相关产业生产的扩大,引起相关产业大量的就业需求增加,从而对整个就业产生巨大的乘数效应。

这种极大的就业吸收空间,再加上较强的就业吸收能力,将促使其他产业需要转移的劳动力顺利进入商贸流通业,从而将直接推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最新统计显示,商贸流通服务业既是以往的就业主渠道,也是最具后续潜质的主要就业领域。

目前,国内贸易行业从业人员超过9000万人
(按照国家统计局口径,主要包含批发、零售和餐饮业从业人员),仅次于制造业。

从增量看,农村转移的劳动力中有40%被流通服务业吸纳,仅餐饮业每年新增就业岗位200多万个,
成为安置年龄偏高、文化程度和就业技能偏低等弱势群体就业的重要领域。

此外,物流业从业人员约2000万人,物流业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可以新增10万个就业岗位。

也就是说,商贸流通服务业实际直接就业人口已超过1.2亿人,而由产业关联拉动的间接就业效应还没有计算在内。

因此,着力保护事关民生、就业容量巨大的大中小型商贸服务企业和个体户,将极大缓解我国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

第三,商贸流通服务业对促进消费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能够直接实现即期消费,创造未来消费,开发潜在消费。

商贸流通服务业可通过强大的服务功能,营造、改善消费环境,增加城乡居民的福利,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最终实现从货币名义收入到实际消费的转化,达到促进、催化、开发消费的目的。

而消费数量、质量、方式、结构、服务则是流通服务业时空效能在消费领域的具体表现。

批发和零售业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超过80%,
是满足消费的绝对主力。

可以说,社会各阶日常消费开支的每一分钱,都是通过商贸业“花出去的”,商贸流通业与居民消费关系最直接、最密切,国家各项大政方针能否圆满有效落实,最终还是要看商贸服务业这“最后一公里”
的真功夫。

在新时期,建立竞争性、高效能、低成本、诚实可信、服务周到、便捷安全的商贸流通畅销体系是促进需求结构转型、扩大居民消费、满足消费意愿的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
95
《商场现代化》2012年12月(下旬刊)总第705期
的政策选择。

消费者对商贸业是绝对的依赖关系。

通常所说的“零售业要依赖顾客”、“消费者是上帝、是衣食父母”只是一个方面,甚至只是表面现象。

由于商贸业在分工社会的影响力,致使顾客、居民消费者每时每刻都离不开、都强烈依赖商贸业。

这才是事情的本质。

一些商业企业可以因为大环境恶化、经营不善或慢待顾客而垮台,例如国际经济危机时刻,但商贸业从来不会垮掉。

各国的商业实践显示,
那些在经济困难时期因洗牌加剧而垮掉的商业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将为更多的有效率的企业腾出发展机会和空间,从而实现商贸业的整体提升和更大跨越。

值得特别指出,我国制造业的矛盾和问题最为突出,而商贸流通服务业对制造业影响力日益增强的趋势也最为明显。

由于历史原因和传统经济体制下“供给短缺”的制度性缺陷,在改革开放之初便围绕着国家发展目标制定了以制造业为中心的非均衡产业发展战略。

在发展战略的优先次序中,流通产业的基础设施与功能受到了人为抑制,这导致了进入21世纪以后即使制造业已经获得了世界工厂的声誉,但在经济结构转型方面仍然难以摆脱长期形成的路径依赖。

一方面,制造业内部出现了重型化的趋势,生产资料制造业的比重持续增加,并呈现普遍的“重工业内循环”、“自我循环”现象,经济出现较大波动的风险;另一方面,国民经济基本的需求面长期被忽视,“流通能力供给不足”逐渐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障碍,生活资料制造业比重也出现持续下降。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其中有一点至关重要,即长期以来发展战略过分向重工业倾斜而导致的产业结构失衡。

这一观点最重要的启示之一是:导致经济增长三驾马车发展失衡的根源并不是“生产的有效需求不足”,而是“需求的有效供给不足”。

换言之,现行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直接后果是流通产业发展与国民经济生产和消费体系的不匹配。

商贸流通服务业对制造业日益增强的影响力将极大改变上述状况。

第一,
流通业影响力可以缓解制造业产能过剩。

在运行机制方面,批发、零售部门可以在产前为制造业提供及时、
有效的供求信息,从“以产定销”的模式向“以销定产”转变,从粗放式经营向精益化生产,并进而向精益化物流转变。

首先是抑制生产商盲目扩张,建立供求长期均衡机制;其次是保证产品适销对路,满足市场有效需求;第三是减少产品积压,实现产销环节之间的零库存衔接,把精益化生产思路逐步融入到流通领域,其中物流部门借助现代物联网的先进技术,实时记载商品在空间物理上的流动轨迹,把商品在交易过程、移动过程中的动态信息反馈给生产过程。

产地和销地之间的流通业内部分工将为制造商提供商业信用,扩大产品流通规模,提升流通速度;远期期货市场通过标准化合约补偿现货市场实际价格风险,熨平价格波动,利于公正价格形成;专业化物流有助于减少制造商物流配送费用,
降低水泥、
钢材等产品因物理属性而造成的高昂损耗,扩大商品流通半径。

另外,
通过建立健全流通环节的技术标准和质量建设,可以严格产能过剩行业的市场准入,并对淘汰落后产能提供约束和支撑机制。

流通业发展还会通过产业关联引致对水泥、钢材、玻璃等产品需求,进一步化解过剩产能。

第二,流通业影响力可以优化制造业区域分工。

我国独特的区域资源分布使我国的内贸模式不同于传统小国,区际间生产和流通存在较强的互补性。

自从我国实行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以来,产业结构布局有所改善,但区域产业同构引发的资源低效重复配置仍很严重。

从横向比较来看,由于我国区际市场分割和封锁,区域间贸易发展速度明显慢于国际贸易发展速度,不仅东部地区,大多数中西部省份都把发展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区域间贸易不仅未能充分发挥,而且各地政府还出于地方利益,人为干预区域间商品和要素流通,破坏区际商品流通介入机会,结果是各地并非基于区域要素禀赋而构建了自己相对独立的产业体系,只能凭借政府干预和贸易保护来取得市场份额,产品难以在全国市场进行流通,这在本质上仍然是自给自足、
自我封闭、放大了的自然经济格局。

在国家提出扩大内需的政策背景下,区际商品流通是否顺畅,直接关系到能否形成基于比较优势和专业化分工的产业布局。

而商贸流通业具有克服商品交换的空间矛盾的本质功能,可以有效促成区域产业分工走向深化,发达的区际商品流通还会使参与贸易的区域获取双边利益,并通过规模经济获得大规模生产的好处。

区际商品流通在使各区域形成基于资源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后,主导产业反过来可以借助区际贸易服务全国和国际市场,并带动区域内其它关联产业,从而形成地区专业化产业体系的基础。

发达的区际商品流通在空间上点、
线、面的合理配置,有助于改善区域内外的贸易条件,刺激和带动农村消费,增强区域商品市场的互补性和可转移性。

第三,流通业影响力可以促使制造业节能降耗。

流通业影响力对于制造业节能降耗的作用同样值得关注。

从流通环节强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通过在商品上标注生产能耗和碳排放指标,限制一些能耗和污染超标的工业品和消费品进入流通领域,将有利于通过市场机制淘汰落后产能。

在商品生产的产中和产后环节,减少零部件和产成品的物流成本开支,将稀缺的资金用于产品和设备的更新换代,提升整个行业产品质量,进而降低能耗和环境污染。

高效的物流管理可以节约制造业巨额的流通费用。

我国物流成本高企的主要问题不在批发、零售等商贸流通服务业,而在于制造业,突出表现在工业企业“大而全、小而全”及其普遍
“自办物流”的低效格局。

在历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工业生产资料投资品销售总额中,工业企业平均自采自销的比重高达70%;在社会总产品中,工业生产资料占75%,工业
96
《商场现代化》2012年12月(下旬刊)总第705期
品物流总值占社会物流总值的90%,工业产品的市场流通绝大部分是在工业企业之间直接进行的。

工业企业自设的采购、库存、储运、销售机构导致游离于市场化交易之外的非社会化物流运作在全部物流活动中所占比例过高,运输车辆“跑空率”
居高不下、触目惊心,浪费了大量能源和其他资源。

这正是中国物流效率低下、流程恶化的原因所在,也是潜力所在。

根据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数据测算,现代流通业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的物流供应链管理,可以优化整合采购、库存、储运、销售、废旧物回收的流程,把制造业现有物流成本降低50%左右。

第四,流通业影响力可以提升制造业国际地位。

随着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中国产品在行销全球的同时,却始终未走出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隐痛。

虽然通过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产品,可以获得一定的国际市场份额,但由于缺乏自主品牌和自主分销渠道,在国际贸易中获得的实际利益甚少,产品价值链和利润分配格局基本被跨国公司掌控。

第五,流通业影响力可以强化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是困扰我国制造业技术升级的关键障碍。

现行的制造业产业政策大多以扶持制造业自主创新为主,忽视了制造业与流通业的互动发展,因而出现了两种令人惋惜的现象:一种是产品技术领先,但缺乏市场应用的基础,以至于或者因为成本原因,或者因为技术标准,最终得不到商业化应用;另一种是耗费很大投入研发出的先进技术,因为出身于科研院校,而没有与市场进行有效对接,被束之高阁。

现代流通服务业具有深刻的生产性服务能力。

许多流通企业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工艺复杂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全球生产网络及价值链创新中处于主导地位。

在产业链中,流通企业通过收集、整理需求信息预测产品需求的动态变化,不仅指导制造企业制定产品生产计划,降低库存水平,也和制造商一起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

在流程上,
大型零售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指导制造商物流配送,降低库存,一些零售商还可以借助流通业内部专业化服务体系,把批发商、第三方物流商纳入整个价值链创新活动中,进行供应链流程再造。

如浙江省批发专业市场依托专业产区,成为需求信息的处理中心,并传递给相应集群企业,通过快捷制造等生产模式,在最短时间内满足市场需求,使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同时拥有了销售与生产上的规模经济,促进了产业集群的扩张和技术升级。

总之,关注商贸流通服务影响力不断增强趋势,特别是其间接影响力贡献增强的趋势,具有极强的政策含义和战略性启示。

以往只是看到了商贸流通领域充分竞争的一面,片面强调其市场性,而忽视了其间接影响力公益性贡献的另一面,因而对商贸流通服务业的财政支持
“多有亏欠”。

为使这种功能得到可持续发挥,应当合乎逻辑地将充分发挥其间接影响力纳入公共财政支持范畴,以使得这种外溢效应得到适当、合理
的补偿,使得这种服务能够延绵不断地为社会造福(举一反三,合理解决这一问题对各种服务业领域都具有普遍意义)。

二、新世纪“经济节奏较量加剧”的新趋势
古往今来,人们在一切经济活动中,都在有意无意地探索和寻求这样一种状态,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产出。

从经济运行、经济循环和经济流程角度观察,这种状态具体表现为,人类总是努力趋向于使运行流程包含的所有环节、
所有领域,都能处在“既不断档又不积压”的动态均衡点上。

在这种场合,每个环节和领域的各种资源都将既无多余闲置、
又无缺失中断,经济运动处在最佳均衡点上。

寻求并保持每个环节和领域中客观存在的这个均衡点,是人类智慧的最佳体现和最高境界。

这是一个随时需要动态协调、互动的过程,在现实中只是一种无法穷尽、
永无止境的趋势,好像数学中的求极限。

当每个环节或领域都趋近于各自的最佳点时,意味着人类资源和财富趋近于得到了最大限度、
最有效率的充分利用,人类便获得相对最大利益;反之,当每个环节或领域都远离于各自的最佳点时,则意味着人类资源和财富趋近于最小限度、最无效率的利用,人类便遭受相对最大损失。

经济发展史显示,分工导致了效率的提高,但分工不断细化加深了社会化生产、特别是社会化现代大生产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极大增加了不同生产部门、行业和企业之间,以及生产和消费之间联系、
协调方面的困难,即增加了各个环节和领域寻求最佳点的困难,远离最佳点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

例如,搜寻、信用、谈判、购买和销售上的困难等等,从而增加了交易成本,耗费了大量时间,造成形式多样的耽搁迟滞或断档脱销,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和低效率。

这种日益脆弱的关系,时时刻刻成为各种“耽搁迟滞或断档脱销”的缘由。

其中,断档脱销是耽搁迟滞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本质和结果都是高成本、低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耽搁迟滞和断档脱销在更多的场合是共生并存、互为因果的。

落后的流程由于动态化过程中的衔接障碍,流程中的信息不全不准不及时,常常表现为巨额库存伴随着严重脱销;先进的流程则由于动态化、精确化衔接水平较高,可以极少的库存支持源源不断、衔接紧密的商品流。

流通过程之所以有存在的理由,并不在于这一过程能够增加物质产品、物质财富的数量,那是生产过程的功能。

流通过程之所以不可避免、之所以重要、之所以不可替代,就是因为它必须弥合化解上述社会和产业分工导致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时空矛盾好低效状态。

考察生产的效能,
是看其以尽可能最低的资源、人力耗费(生产成本),提供出物美价廉、满足消费的有效产品;考察流通的效能则要看其以尽可能最低的资源、人力耗费(流通成本),以最短的时间将产品送入消费领域或再生产领域。

因此,
减少耽搁迟滞或断档脱销是对流通效能的天然的本质要求。

在生产和消费之间尽可能减少一切耽搁迟滞或断档脱销,使尽可能多的稀缺资源处于实际发挥作用的
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