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导引及例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学案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其基本特点是衣领直接与衣襟相连,左右交叉,
袖子宽大。

最近,有一所学校同寝室的几个女生火了,原因是她们严格遵循古代礼仪,不管上课还是生活都穿汉服,成了现代生活中一道异样风景。

此事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针对上述材料中女学生穿汉服这一现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试题分析:本作文题采用“材料+写作要求”的命题形式,读懂材料是立意的首要工作。

这则材料由三句话组成,每一句话都隐藏着丰富的信息,需要细细揣摩。

第一句话是说明性的句子,是对“汉服”这个概念的说明性解释。

“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是概念的外延;“衣领直接与衣襟相连,左右交叉,袖子宽大”则是概念的内涵。

概念外延中的“传统服饰”是重要的信息点,考生应该对“传统”这个概念有一定的敏感,因为从“服饰”与“传统”的概念关系上讲,后者是更上位的概念。

那么写作范围就应该在“汉服”与“传统”的区间内,低于“汉服”例如抓住汉服的特征进行立意,高于“传统”例如泛化为“任何事情”,都会导致偏离题意。

概念内涵中汉服的特点,也可以从“生活不便”的角度进行辩证理解。

第二句话是材料的主体部分。

“同寝室的几个女生不管上课还是生活都穿汉服”,是事
件的核心内容,表面上看这是女生的外在行为表现,实际上也是考生发表观点、表明态度的对象与载体。

或者说,考生在写作过程中需要针对这件事表明自己的价值态度。

“严格遵循古代礼仪”既可以是女生外在行为的初衷与出发点,也可以是其行为的内在本质,即女生上课和生活都穿汉服的目的是严格遵循古代礼仪,或者说她们行为的实质是严格遵循古代礼仪。

“成了一道与现代生活不同的异样风景”则是行为带来的结果,而“与现代生活不同”也是重要的信息点,它引导考生要在“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中思考问题。

第三句话“此事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则是思考的方向。

“此事”,指的就是“同寝室的几个女生不管上课还是生活都穿汉服”这件事,“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隐含的意思就是要求考生针对事情本身发表自己的观点。

为传承传统文化点赞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除令国人引以为自豪的诗经楚辞、先秦散文、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之外,汉服也无不说明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些绮丽的文化瑰宝给予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然而,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

于是,自然就会有“有志之士”挺身而出,用不同形式展示传统文化的原貌,彰显其精髓,从而唤醒人们继承和发扬光大之。

最近,一所高校的几位同寝室的女生因穿起了汉服且衣食住行严格遵循古代礼仪行事而受到网友的热切关注。

或许有人认为汉服是早已被淘汰的服饰,而且仅仅穿汉服,并不能真正使传统文化得以回归……但我认为,正所谓“形式服务于内容”,所以,我要为这几个女生的大胆穿着和坚守精神点赞。

固然,仅仅换上汉族的传统服饰或许不算什么,但我想说,任何精神文明或传统文化的传承都必须寄托在物质载体上。

换上古人穿的汉服,你是否觉得自己已多多少少地融入这古典的氛围中了呢?你是否体会自己已在遵从传统礼仪了呢?你是否注意到自己的行为已如古人一般温文尔雅了呢?没错,汉服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套服饰,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穿汉服,穿的也不仅是简单的一条襦裙,更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崇敬与热爱。

这群女生,她们在用自己的行动召唤传统文化的回归!
的确,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更愿意捧着“爱机”看网络小说、疯狂网购,对古典文学尚且不闻不问,更何况“汉服”了!长此以往,这必定使我们的精神需求得不到供给,从而导致人们在物质需求得以充分满足的同时堕入精神空虚的深渊。

目前,传统文化的传承已岌岌可危,复兴传统文化已然成为全社会的责任。

今年春节期间开播的《中国诗词大会》,就凭借着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独特的视觉效果、简单而有悬念的赛制、多媒体平台的互动以及资深评委的专业性讲解而大受人们关注与喜爱,让诗词逐渐成为网络时代的一种新时尚,使人们更多地意识到了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

传统文化存在于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传统的携带者,作为祖国的年轻一代,我们更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从“我”做起,让传统文化深入自己的心灵,做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从这个意义上说,穿汉服,内容大于它的形式。

因此,我要为穿汉服传承传统文化的行为点赞!
2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骑自行车,车向前走是发展,人坐在车上不被摔倒是平衡,发展与平衡就是这样的简
单和平常。

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都会遇到发展与平衡的问题。

学生读书求学,是发展自己,各学科之间是否平衡,至关重要。

发展经济,有个地区平衡的问题,社会发展有个物质和精神是否平衡的问题。

在人生旅程中,你碰到过平衡与发展的问题吗?有何经历或感受?有何疑问与思考?
请以“平衡与发展”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④不得抄袭。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材料型的话题作文,作文时要先认真研读材料,材料主要是围绕“平衡与发展”问题来谈的,写作时要开拓思路,首先应当对概念进行厘定。

比如发展,就有正常的健康的发展与畸形异常的发展之别,有短期发展和长期发展之分。

比如平衡,就有积极平衡和消极平衡之异,有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之别。

从二者的关系看,发展必然会打破原有的平衡,故绝对的平衡是不存在的。

在特定情况下,为了发展需要牺牲一点平衡,但不平衡一旦超出了合理的限度就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我国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不就制约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吗?重理轻文,结果理科的学习也受到影响,这样的教训还少吗?我们要在发展中寻求平衡,在平衡中谋求发展。

不能等绝对平衡了才去发展,也不能抛开必要的平衡去搞发展。

个人的发展内部各要素之间要平衡,整个社会各个发展要素之间也要寻求平衡,例如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就要兼顾,不可畸轻畸重,顾此失彼。

平衡的生活与生活的平衡
据说,感冒的机理可这样描述:人体内外交感的通道被阻滞,皮肤呼吸不畅,肌体活动产生的负能量不能排除,正能量又不足,从而出现不适症状。

一言以蔽之,身体内外的
平衡被打破,造成整个系统的混乱。

混乱的综合表现,就是所谓发烧吧!
古人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修齐治平的系统设计,不正是基于对平衡的认识吗?追求身体系统的平衡,是遵循天道的表现。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自生下来,活下去,仰仗自然的平衡法则。

所以要尊重它,维护它,在身、家、国、天下的序列里磨炼自己,成就自己。

追求过一种平衡的生活,是成就自己功利他人的开始。

只是,“人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很令人迷惘。

其实,我们本能地知道饮食上要营养均衡,工作上要劳逸结合,感情上要哀乐适度。

这就像我们本能地追求左右手脚的同步锻炼生长,左右脑的同步开发,左右眼的同步应用,左右耳的同步使唤。

但为什么我们感性与理性、我们抬举与贬抑、我们发扬与抛弃、我们顺适与逆反常常显得畸轻畸重呢?为人要“实其腹,虚其心”,但一般都是心室杂乱,腹中枯索。

或者生得脑袋极大如柚子,身形极小如豆芽;或者肚腹威严似栋宇,脑袋阙如如钉头。

我们曾听过“网瘾戒除班”的说法,也曾见过特优生生活无法自理的报道,这些现象多少反映了部分的真实。

总之,生活的平衡知易
行难。

但如果把平衡当做方法运用来看待,实践起来会容易些。

首先要建立整体的观念。

这其实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基因,我们借助一般的认知工具,就可体会到。

中医治伤风感冒,培正驱邪,养心发汗,疏通经络,就是在大系统层次恢复平衡。

而单纯的输液,所谓消炎,因为只看到体表的“温度”标记,恰恰南辕北辙了。

据说对高血压的治疗,也有中西方的观念差异,而过程表现,结果获得,大相径庭。

我们即便不懂更细节的、深层的道理,但三折肱为良医,据此也可意识到“整体”的存在,平衡的要义。

其次要实践“中和为用”的原则和方法。

老子关于“橐龠”的比喻,教导人们,道理在“有无”之中,无为与有为要辩证地看待。

他又有“张弓”的比喻,“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其实都脱不开“执一”“守中”的原理。

人生并非不要执着,只是不能有偏废。

好的方法就是从整体出发,全局出发,以整体的良性发展平衡某一端的异动。

只要号准了“脉”,执准了“一”,取舍,去就,根本不是什么难事,一切其实都会显得自然而然,人的生活运动,就返璞归真为每一个当下的心灵选择。

所以,实现生活的平衡的根本的方法,就在修身。

“修之身,其德乃真”。

修身之法,“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通过评审,正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在当今农业社会向工业乃至后工业社会的变迁中,已丧失实际功能。

也有人认为,只要存在农耕,二十四节气就不会消失,无须保护,也无法保护,而应“再创造”,使其获得新的意义和生命。

“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引发你哪些感想呢?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时评类的材料作文,注意材料后面的提示“已丧失实际功能”
“就不会消失,无须保护,也无法保护”“新的意义和生命”,通过材料看主要是不赞同
“保护”,一是放弃,一是“创新”,由此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由此延伸到对传统文化的
保护
问题。

传统文化需要传承
当时间的沙漏漏下最后一粒沙粒,金子的本色才会如此灿烂;当贝壳的泪痕划过最后
一瞬,珍珠的色彩也会如此耀眼。

当六年的养分在体内积累,毛竹的生机也会如此蓬勃。


正是由于历史的洗礼,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最终诞生了华夏女儿的独一无二的中国
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

材料中所说的那个歌星的经历,正
是由于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形成的。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现如今,知道重阳节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
感恩节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情人节的人越来越多,可知道七夕节的人越来越少了。

对于
我们先辈留下来的许多传统节日,我们中的许多人都几乎全都置于脑后了,这难道不是一
种崇洋媚外吗?这难道是我们口口声声说到的责任感吗?然而,我们身边其实有许多人在
为我们做榜样,他们能坚守自己的信念,鼓励人们学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著名学者马寅
初不就是吗?他积极提倡我们青少年应当多多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虽然世界正在多
元化,但是,我们传统的中化文化不能丢!因此,我们是否想过,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优
秀传统文化是否会被他国文化所取代?这个答案须靠我们用行动来回答。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继续发展的基石,是我们共同保护,共同继承的使命。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坚定信念,共创美好未来!忆往昔,若不是司马迁的沥尽心血,怎会有《史记》的鸿篇警后人,若不是李时珍的跋山涉水,怎会有《本草纲目》的福祉遗万年代;若不是曹雪芹的五次易稿,怎会有《石头记》的哀婉催人泪?看今昔,是谁苦心钻研十余载,终使两星成?是谁奋斗十八年,终抱金牌归?是钱学森!是申雪与赵宏博。

他们是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的坚定,他们是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中的不懈。

正是由于继承和传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才使得他们能够这般坚定,这般执着。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根小小的火柴,但仍能点亮一片星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片绿叶,但能点缀整个春天;传统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若驾一叶扁舟,但仍能惊动一片大海。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表面服从,偷偷反抗。

②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

③人生,能讲究,也能将就。

④强大很累,不强更累。

⑤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偏偏要靠才华。

⑥辉煌肯定有,就看怎么走。

网上流行语通俗易懂,而又含意丰富,对读者有启发作用。

读了上面六句流行语,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试题分析:试题材料由精心选择的六个网上流行语组成,试题命制充分发挥了作文的积极导向功能,所选的网上流行语通俗易懂,而又含意丰富,对读者有启发作用,能增强个人道德意识和人文素养。

命题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实则是引导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在充分理解网上流行语的基础上自主进行组合,从“小我”或“大我”的角度,激活网上流行语的内在生命力。

考生既可以集中论述两个网上流行语的相通内涵,如:以①②④为基础探讨自强;以⑤⑥为基础探讨内在修养、内涵;以③⑥为基础探讨人生……也可以辩证思考由三个名句组合生发的新含意,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考生也可能更看重“网上流行语通俗易懂,而又含意丰富”带给他的感触与思考,而由此出发立意行文,对网上流行语及当今时代进行历史分析,个性化地阐述网上流行语“通俗易懂、含意丰富”。

点睛:从作文题目类型角度看,六句网上流行语要求任选两三句,自定立意,属于材料作文,且是多则材料,考生立意选择范围比较宽泛。

从材料的选取角度看,选择多则网上流行语作为命题素材,无疑体现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导向,同时极大地融入了现代文化元素。

提供的材料既有形象鲜明的,也有思想深刻的,不同风格适合不同需求和水平的考生,这是很人性化的命题形式。

内涵是永恒的美丽
爱因斯坦没有成名时,生活很艰苦,在衣着上十分随便。

有人提醒他,应该有一件像样的大衣,才能进入社交界。

回答说:“默默无闻,即使穿得再漂亮也没有人认识我。


爱因斯坦之所以名留千古,是因为他的学术成就,是因为他的内涵,与外表无关。

可见,内涵是永恒的美丽。

试想,一个注重外表而缺乏内涵的人,一生中又有几个是有所作为的。

缺乏了内涵,他们的一生也等于没有了色彩。

或许他们也会因为外在的美丽而受到人们的欢迎,但这也只是一瞬间而已。

如小说一样,经过了短短的高潮就到了尾声,从此生活毫无生机。

要想保留永恒的美丽,永久的受人尊重,就需要具有重要的一点——内涵。

内涵散发出来的美丽永远是长久的。

这也就是名人能流芳百世的原因。

著名的童话家安徒生只是简单地追求着用自己的笔尖去走好每一步。

他从没有打扮过。

有一次他在街上散步的时候穿着一身破旧的衣服。

迎面走来了个路人,看到安徒生就指着他头上一顶破旧不堪的帽子说:“你脑袋上的是帽子吗?”安徒生也指着他的脑袋说:“你帽子下的是脑袋吗?”然后头也不回,扬长而去。

抛下了呆住的路人。

这虽然是一则充满睿智的笑话,但也不难看出不善打扮的安徒生能名留千古的原因,是因为他有才华,有内涵。

无独有偶,受人敬仰的周恩来总理,在一次会见重客人时,穿了一件补了又补的衣服,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提醒他该穿一件好看的衣服,周总理却说:“这样太奢侈了,不是我的作风,衣服只要整洁大方就好了。

”结果在会见客人时,客人在与周总理的接触之中,一点也不介意周总理的穿着,反而被周总理深深感动了。

这些例子,都深深表现了内涵的可贵、永恒、美丽。

但现在有不少的青少年,把外表看得最重,把大多数时间都花在打扮上,而忽略了提高自己的素养、丰富自己的内涵,结果一生就变了“似水流年”。

内涵是永恒的美丽。

我们要记住爱因斯坦的话“默默无闻,即使穿得再漂亮也没有人认识我。

”做一个有内涵的人,一个有所作为、受人关注的人。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泉水在地下蓄积。

一旦有机会,它便骄傲地涌出地面,成为众人瞩目的喷泉,继而汇成溪流,奔向远方。

但人们对地下的泉水鲜有关注,其实,正是因为有地下那些默默不语的泉水的不断聚集,才有地上那一股股清泉的不停喷涌。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

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2015年高考湖南卷的作文题,是则情景类材料作文。

一则百来字的短文,竟能呈现出一幅动静相宜、有声有色的优美画卷。

确实不容易!喷泉之所以能众人瞩目,是因为有地下泉水的默默不语的聚集。

其中所隐含的人生哲理,很容易引发考生的联想,使考生联系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经验,富有个性和创意地表达自己关于人生、生命、成长等的认识和思考。

作文材料贴近考生实际,语言简明生动,文字简明扼要,相关要素对比鲜明,寓意也比较显明,不存在阅读和理解的障碍,便于考生快速进入试题情境和写作状态。

试题在凸显可写性的同时,还较好地解决了防套性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浅思维习惯下应试作文模式的泛滥,能够更为有效地落实高考作文的测量目标。

默默蓄积与不懈坚守
独自绽放在墙角的孤花也能散发出沁人心脾的幽香,但人们却更愿注目于花园里娇艳的牡丹;藏身深海的沙砾也能在蚌壳中孕育出光彩,但人们更惊艳于皇冠上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汇聚在地下的泉水也能滋润大地,但人们更愿意为喷薄而出的喷泉发出赞叹的呼声。

如果没有泉水在黑暗的地下默默蓄积与不懈坚守,那喷薄而出的壮观恐怕也只是空想。

正如冰心老人所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其实,万物皆始自平凡,每一个不平凡的背后,是无数平凡的坚守。

在心中埋下一颗信念的种子,相信自己是不平凡的。

种子萌发的生机和枝条生长的活力便成了我们向前追逐的动力。

目标或许如同黑夜中茫茫大海上的灯塔,看似遥不可及,但若我们坚信自己握有不平凡的双桨,便会奋力挥动向前。

黑暗带来的恐惧与不确定都会烟消云散,我们内心的信念给予我们向前的动力,使我们最终到达光明的彼岸,生命之花绚丽绽放。

是的,即使生于尘埃,伏于地下,也要满怀自信,然而,在这种处境中,一个人最难做到的往往是坚持。

面对挫折时,放弃,是很多人的选择。

然而,有一些人,他们也曾遭遇各种苦难: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庄子,长期处于贫困的生活状态,靠卖草鞋谋生;著名作家塞万提斯曾两度身陷囹圄,遭受牢狱之苦;著名导演李安曾失业几年,赋闲在家,苦闷不堪……而这些人最终都成为了不起的人的原因,也正是他们在平凡时、在困境中不甘于平凡,不屈于困境,为成功而笃定地坚守着:庄子拒绝楚王千金之邀,宁愿像龟一样曳尾涂中,他对生命有自己的期待,于是一只大鹏升腾而起;塞万提斯虽受尽折磨,但他不忘初衷,坚持写下不朽的《堂吉诃德》;李安在赋闲在家的日子里,不忘时时充实自己,通过几年的坚持,最终成为一代名导。

他们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平凡,生命最终如黑暗的地表之下的泉水,喷薄而出,完成了从平凡到不平凡的华丽蜕变。

反观当下,不知多少年轻人自命不凡,一方面总埋怨别人看不见自己的才华,埋怨自己生于平凡的家庭,缺少显赫的背景;另一方面又甘心沉迷于玩乐,麻醉自我,不愿相信自己,也不愿放手一搏,遇到小小的挫折便轻易放弃,自暴自弃,他们永远也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这苍茫人海中,谁的生命不是如海底万千沙石般微不足道?谁的开始不是如地表之下的泉水一样不为人所见?然而,你该知道,怎样的人最终会成为璀璨夺目的珍珠,怎样的人又最终会成为大地上盛开的水花。

满怀自信,相信自己,在平凡中坚守,在黑暗中坚持,便会掘出生命的宝藏,绽放生命的光彩,让生命的甘泉在大地上喷薄成一朵令人惊艳的水花!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60分)
这是一位赵姓中学生给上海《青年报》“青苹果热线心理咨询”栏目的信中的有关内容:
“我感到世俗太污浊了,为此,同流合污成了中国文化人最大的耻辱。

魏晋名士的高洁,正在于他们抵抗流俗,保持着纯洁的孤独。

宁肯独自打铁,宁肯单车漫游,宁肯呼啸山林,宁肯放声大哭,却不肯降低自己。

贬损自己,耗散自己,他们的生活方式富有诗意,令人陶醉。


“其实我一直在这样做。

我不喜欢热闹,历来惯于独行,我静静地想着自己崇拜的那个角落,却不会去争夺。

夜晚,我会关掉电灯,点上蜡烛,让月光照着我买来的一小丛文竹,凝视两三个小时。

我觉得这种意境真好,由此,更厌烦接街市间的车来人往了。

但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