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土地的誓言》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7.《土地的誓言》【课时】第1课时【课型】自读

【制作人】吕娜【审核人】【学生姓名】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教学目标】

1. 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识记“碾、誓言、胸膛、嗥鸣、山涧、斑斓、缠绕、亘古、默契、田垄、埋葬、镐头、丰饶、污秽、耻辱”等字词的音形义。

2. 指导学生进行反复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语调、语速、停顿、重音等技巧。【重点】

3. 理解作者对故乡炽痛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难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识作家作品

(一)聆听歌曲,引出课题

导入:今天,让我们聆听《松花江上》这首歌曲,请学生认真听旋律,仔细听歌词。

1. 想一想:

①这首歌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预设:“九一八事变”背景

②在你眼前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或场景?

预设:浮现出东北同胞被迫远离富饶的土地,流离失所、四处流浪的画面

③它引发了你什么样的情绪?

预设:悲伤、惋惜之情

2. 总结过渡:“九·一八事变”爆发了。在日本侵略者刺刀和枪炮的胁迫下,无数男女老少踏上了流亡各地的漫漫路途,他们在凄风与硝烟里回望那被战火烧焦的故乡大地,一步一回首!从此,迎接这些流亡者的,将是饥饿、严寒、惊恐、伤痛,还有——对故土刻骨铭心的思念!听,那是他们沉痛的歌声!看,那是他们炽热的文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家端木蕻良的作品——《土地的誓言》。(板书题目)

(二)初识作家,了解背景

1. 走近作者: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东北作家群”——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曹雪芹》等。

2.写作背景:

(1)观看“九一八事变”背景介绍及图片

(2)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地段的南满铁路,反诬是中国军人所为,并以此为借口,进攻北大营。这是柳条湖爆破现场。短短3个多月,日军就侵占了我国东北全境。从此,3000万东北同胞经受了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

总结: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情感

(一)范读课文,感知内容

1.出声朗读课文,圈画出重要字词,借助课下注释及字典将这些字词读准。

字词预设:

2.学生交流初读体验。

总结:本文字句间洋溢着作者对故土厚重的热爱与眷恋,以及坚定的誓言,读时要注意感情的投入,抓住关键句,注意语调、语速、停顿、重音。

(二)自读课文,读出情感

1. 自由朗读,感受文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2. 诗分为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第一段:读出一种思念之情,一种热血沸腾;

第二段:读出一种回忆之感,一种坚定誓言。

3.自由练读,读准课文,并指名反馈指导,重点注意方面,读出深挚情感。

三、感知土地,概括内容,拟写对联

(一)感知土地,品味文章

1. 思考:令作者魂牵梦萦的故乡到底是怎样的一方土地呢?

在文中勾画出描写故乡土地的文字,并概括“这是一方的土地,因为这里”,把握作者笔下故乡的特征。

注意:(1)学生所填的词要准确恰当。

(2)第二处空所找的原因要与前面的词语相匹配。

预设:

这是一方美丽的土地,因为这里“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斑斓的山雕”“带着赤色的金块”,可见作者的故乡五彩缤纷、多姿多彩。

这是一方富饶的土地,因为这里“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金块”“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可见作者的故乡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这是一方神秘的土地,因为这里“孤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使故乡充满了神秘色彩,让人不禁去探寻。

这是一方神奇的土地……;这是一方广袤的土地……;这是一方和谐的土地……;这是一方幸福的土地……;这是一方充满回忆的土地……

2. 总结过渡:这片土地上印着作者成长的足迹,有着关于欢乐、幸福生活的美好回忆,我们一定读到了很多使自己深深触动的句子或词语。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才能道出心底的千言万语呢?

(二)概括内容,拟写对联

1. 文章的一二段如一幅对联的上下联,形式对称而内容相呼应。试概括内容,拟写上下联。

指导:(1)前后两段在表现感情上有无异同。

(2)前后两段文字在表现感情上的异同:即都表达了对故乡的真挚热爱和深切怀念,但后段在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

2. 预设:

第一段:常思故乡物,时闻慈母唤,为之热血腾腾;

第二段:总忆儿时景,难忘故土恩,对其誓言铮铮。

【课题】7.《土地的誓言》【课时】第2课时【课型】自读

【制作人】吕娜【审核人】【学生姓名】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教学目标】

1. 感受课文的抒情方式,品味文中富有情感的语言。【重点】

2. 指导学生利用课文批注自主阅读课文,思考批注中提出的问题。【难点】

3. 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体会写法,理解抒情方式

在文中勾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并深情地朗读。

指导:

(1)抓住文字品析,引导学生感受创造的优美意境中饱含的真情,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积蕴的激情以及产生的强烈冲击力。

(2)感受课文的抒情方式,能说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铺陈景物,比喻、拟人、排比、呼告修辞运用,直接抒发强烈的情感等方式)

预设:

“当我……,当我……,当我……”“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这样的句式使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铺陈了许多富于东北生活气息的形象,像电影特写镜头一样,叠现出家乡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深沉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句中的“泛滥”可否换为“拥有”、“充满”这类词语? “泛滥”这一词含义丰富:思念家乡,热爱、赞美家乡,渴望尽快回归故乡的迫切心情,对故乡惨遭蹂躏的悲痛,对侵略者的罪恶行径的憎恨。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为什么不用“飘荡”或“回响”过“我的欢笑”之类语句,而用“埋葬”呢?“埋葬”本指死亡的东西,这里写欢笑意指只有在故土才有欢乐,而今欢乐已荡然无存,只有悲伤痛苦和愤恨。

“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将土地比作母亲、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人称发生变化,并运用呼告的修辞手法,直接对土地母亲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情感更加的炽热直接。

总结:“月是故乡明”,作者写自己的故乡,倾注了自己所有的热情。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通过有特色、有意味的景物表达情感,在语言的反复中渲染和强化情感,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

二、再读誓言,深化主旨

1. 面对土地,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出怎样的情感?

(1)根据旁批提示,找出并朗读誓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