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的誓言
主备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比喻等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揣摩欣赏精彩语句和段落。
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品读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朗读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土地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作者的抒情方式,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方法:
1.朗读讨论法
2.质疑点拨法
3.批注学习法
课时安排:2课时
《土地的誓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的生字词。了解作者作品。(重点)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品读课文内容。(重难点)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法、批注学习法
一、情境导入
播放《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这首歌唱出了辽阔的东北沃野的富饶美丽。“九一八事变”
后,东北美好家园被日本仅略着强占。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将带着我们一起了解那个年代那篇肥沃的黑土地,中华儿女的苦难与争扎,以及热血青年们对关东原野的深深眷念。
二、检查预习
1.作者介绍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20世纪30年代“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著有散文集《憎恨》,长篇小说《大地的海》《大江》《科尔沁旗草原》,传记小说《曹雪芹》。
2.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家婆人亡,流离失所。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九.一八事变”过去整整十周年写的,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深沉的爱国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3.生字词讲解(略)
三、课堂展示
1.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范读、抽读、齐读)
2.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概括两段文字的内容,并思考所选景物有什么特点?为何选不同的景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内容:
第1段:写“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心为此热血沸腾。
第2段:写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景物不同:
前者选取东北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排比的运用,加强了感情的冲击力。
后者选取春秋两季的景物,抒情较舒缓,在深情怀念中暗含忧伤、喷怒。四、课堂检测
再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准确的朗读课文,或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五、作业布置
1.按要求抄写本课生字词。并进一步理解词语的含义。
2.结合课后练习题一、二、三预习理解课文。
六、小结
七、板书
第一部分:写“我”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
土地的誓言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心为此热血沸腾端木蕻良第二部分:写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引魂牵,“我”
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八、教学反思
《土地的誓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标题的含义。体味文章的语言美。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比喻等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2.通过朗读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土地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1.感知文章内容,学习作者运用恰当的表现及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方法。
2.品味作者的抒情方式,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方法:
质疑点拨法、批注学习法
一、情景导入
《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这篇课文在艺术上体现了端木蕻良浓郁的抒情风格与独特的抒情方式,那就是以倾述似的语言表达激情,以富有力度与浓度的情感打动人心。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探求文章的语言美。
二、检查预习
教师询问小组长检查预习的情况,同时教室巡视。
三、课堂展示
(一)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的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给读者强烈的震撼。因此,这一标题应理解为“我”“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这种表达方式比较常见。例如朱德的“母亲的回忆”,其意就是“关于母亲的回忆”,而不是“母亲自身的回忆”。作者之所以如此表达,是在不影响意思表达的前提下力求简洁,在拟标题之时就更是如此。况且,本文集中笔力写“土地”,将“土地”二字置于最醒目的位置也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二)品读课文,揣摩语言,体味文章的语言美。
1.学生自主赏读课文,就感受最深的文句进行交流,并简述理由。
(学生交流,声情并茂地朗诵自己喜欢的文句。生1、2、3......)
2.从刚才的朗读中,我们发现,文章的语言优美而富于感情。不管谁读到这篇文章都会被作者优美的语言所深深地感染。文章的语言美主要体现在:美在意象、美在情感、美在手法、美在生动。下面我们将尽情地涵泳品味。
(1)美在意象
提示:本文众多的意象纷至沓来,让人目不暇接。这些意象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充满了细节的活生生的“关东原野”。请大家找出来,想象体味这些意象,在头脑中再造一个美丽富饶的东北大地,请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学生寻找1、2段中的相关意象,并用自己的话表述,题目拟为“美丽富饶的关东原野”,突出东北地域之广阔,物产之丰富。(条件允许可展示图片)(2)美在情感
文中奔涌着丰富激越的情感,这种情感,我们把他定位为思乡之情,好吗?请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