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渗透

合集下载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大学生的母语文化素养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大学生的母语文化素养

种文化都深深地带有各 自民族的特点 ,只有在相互 尊重的基础上 ,才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审视、吸收另 个 民族文化的精华‘ ,尤其是在 当今经济发展不均

作 者简介 :陶
涛(9 3一 ) 18 ,女 ,辽宁阜新人 ,助教 ,从事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研 究。
BI J ANG J NG A~ I I
陶 涛
( 阜新高等专科学校 ,辽宁 阜新 130 ) 20 0

要 :现 象 ,如果 这种现 象继 续下
去将对 中国文化的传承造成难 以估计 的影 响。本 文拟在 通过分析语 言和文化 的关 系,以及 透视 现在 中国大学


引言
有 些教 师不太 敬业 ;有 些人 崇洋 媚外 ,轻视 自己的 母 语 ;还 有一个 不 应忽 略 的原 因 ,就是 沉重 的英语
文化 素养 不仅是 指对所 学语 言 国家 的文化与 社 会 的 了解 ,还 包 括 对 本 民族 传 统 文 化 的继 承 和 发 扬 。在 如今 的外语教 学 中 ,前者 已经 受到 一定 的重 视 ,但对 后者 的关注 却远远 不够 。现在 的大学生 用 在 学外语 上 的时 间与精力 远远 多于 阅读 中 国文化 典 籍或 提升 母语 素养 。但投入 的时间精 力与效 果是 否
Y WEN HUA U

边疆经济与文化
21 0 1年第 1 O期
T eB re cnmyA dC l r o 1 h odrE oo n ut eN .0,2 1 u 01
衡 ,存在南北差异的情形下 ,经济在文化交流 中发 挥了广泛的影响力。因此 ,我们对待中西文化既不 能自 卑又不能盲从 ,这种态度体现在教学中就是比 较客观地 以无歧视、无偏见 的态度来对待异族文 化 ,在经济与科技 日 益发展的今天 ,每一种文化都 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完善与发展的问题 ,只有相互尊 重、相互学 习,才能达到共 同繁荣,实现双赢 的

谈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传播

谈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传播

谈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传播内容摘要: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的培养即外语学习者要发展的是用别人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及文化的交际能力。

外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有意识地同时对目的语文化和本土文化保持清醒的头脑。

只有将母语文化传播出去的前提下,跨文化交际才能走得更远更好。

关键词:跨文化;外语教学;母语文化一.前言外语教学不仅是一个掌握语言基本技能的过程,更是一个了解不同文化、拓展思维方式以及提高人文素质的过程。

通过学习外语,人们可以更直观更全面地接触和感受两种不同文化间的摩擦与融合。

所以,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不仅是语言的交际,更是文化的交际。

二.跨文化交际“交际”一词本身就含有相互沟通的意思,也就是说是指交际双方“双向”的信息流通。

然而,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很多人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会用外语来表达中国文化,无法体现出中国的文化价值观等等。

没有中国文化的输出,跨文化交际就成了单向的文化流动,就能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

出现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反思一下外语教学了。

外语人才不仅仅是作为国际交流的桥梁和纽带,而且还应肩负着传播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使命。

既然是文化交流,就不能单纯是目的语文化的输入,同样需要输出我国的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刘润清先生提出,在外语教学中,西方文化和本民族文化,二者并重。

跨文化交际不等同于外来文化的单向灌输,母语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的前提和基础。

二者缺一不可。

2000年,从丛教授在《光明日报》明确指出了我国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探讨了这种,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在外语教学中的严重性以及提出了改善这种困境的拯救措施。

袁芳从外语教学的目标出发,结合我国大学英语改革指导思想,提出了在外语教学中树立知己知彼的文化观,探讨了,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李海刚通过对高校英语文化教学中母语文化缺失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渗透的必要性及途径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渗透的必要性及途径

却在一 天天巩固它 的地位 , 现在学生 的 自由学 习时 问也
在 一点点 被侵蚀 , 口头上是 说提高 自身 的修养 , 但我们 却 只能无奈地努力去适应这样 的教育体制 。 我国 目前 的
人 才培养 制度过度强调 了英语 的重要性 。 不管从事哪个
致 中国文化失语 现象产 生 , 导致 目前许 多大学生传统 文 化素养偏 低 , 相关知识 匮乏 , 在跨文 化交 际 中不能用 恰
母语文化 。”在 1 9 9 6年 的全 国外语教学会上 , 李岚清 曾
说: “ 我 们 的学生 学 了几十 年英语 ,但连 ‘ Wh a t d o y o u
u s u a l l y h a v e f o r b r e a k f a s t ’ 都 回答不 出来 。”在英语课堂
征, 从 而加 深对 民族 文化 本质特 征的了解 。” 因此在英语
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 这些共 性 , 消除负迁移 的干 扰 作 用, 进 一 步提 高 学 生用 英 语 表 达 中 国文 化 的能 力 。 中国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作 用至关 重要 。 我们
“ 中国文化失语 ”现 象和我 国现 阶段 的教育体制 和
的这篇文 章也引起 了外语界对 中 国文化教学 的关 注 , 许 多外语教 育学者针对这个 现象 进行 了实证研究 , 结果表 明, 大 多数的受试者不能很好 地用英语表达我们 自己的
与人 才选拔制 度相适 应 , 在 教材 编写方 面 , 目前 大 学英语教材 中的材料几 乎全部选 自英美 出版物 , 其 中中 国文化含量极少 。 学生从教材 中感受到 的是西方文化气
的影 响或者学 习英语必须 忘掉母语 。 这种过度强 调母语 负 迁移 的做 法是导 致学生母 语文化 缺失 的一个 不容忽

“母语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定位

“母语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定位
2 o ; 兰 ,o 3 张 蓓 、 兰 ,0 4; 芳 , 0 6 崔 刚 ,0 9 02 张 2o ; 马 20 袁 20 ; 2 0 等 ) 本文 结 合 现 行 的 大 学 英语 教学 大 纲 、 学 改 革 思 路 、 母 。 教 对 语 文 化 导人 大学 英 语 教 学 的必 要 性 、原 则 策 略及 具 体 方 法 进 行 探讨 。 1 大 学 英 语 教 学 中导 入 中 国文 化 的 必 要 性 . 在 “ 中国 文 化 失语 ” 一 概 念 在 外 语 教 学 中最 早 是 南 京 大 学 这 的 从 丛 教 授 提 出 的 , 在 《 中 国 文 化 失 语 ” 我 国英 语 教 学 的 他 “ : 缺 陷 》 《 明 日报 》 20 1 (9 ) 文 中指 出 : 与 西 方 人 交 (光 ,00:0 1 ) 一 在 往过程 中, 多青年学者 , 语水平相 当高 , 始终显示 不 出 许 英 却 来 自古 文 化 大 国 的 学 者 应 有 的 深 厚 文 化 素 养 和 独 立 的 文 化 人 格 。 些 学 者也 指 出 。 一 目前 外 语 教 学 中存 在 的 问题 之 一 是 一 昧 强调 目的语 文 化 的 传 授 ,而 对 中 国 文 化 及 其 表 达 方 式 的 传 授 没有 给 予 足 够 的 重视 ( 佑林 ,0 3 。 多英 语 学 习者 在 一 定 陈 20 ) 许 程 度上 成 了西 方 文 化 的语 言 工 具 ,这 是 与 外 语 教 学 的 培 养 目 标 相 背 离 的 ( 薇 ,0 3 。 陆 2 0 )
两 种 文 化 的接 触 是 不 可 避 免 的 。 成 功 的 文 化 交 际 是 发 生 在 双 方 平 等 的 基础 上 的 ,只 有 对 本 国 的 优 秀 文 化 有 了 充 分 的 认 识 和 足 够 的 修养 . 能谈 得 上理 解 他 国文 化 。 才 只有 同时 谙 熟 目的 语、 目的 语 文 化 和 母 语 、 语 文 化 , 有 可 能 进 行 成 功 有 效 的 母 才

将母语文化教育引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以邯郸成语文化为例

将母语文化教育引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以邯郸成语文化为例

绍 了英 美 国 家 的 文 化 与 习 俗 . 这 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言 与 目的语 文化相 结合 的教
要 成功 地在 大 学英 语教 学中 引入 中国文 化 ,培 养 学生 的跨 文 化 交际 能力 , 最 关键 的 因素 是 实施 教 学 的教 师 , 这 对 大 学英语 教 师提 出了更 高 、 更新 的要 求 。 大 学英语 教 师要 不 断 地提 高自 身 的 学术和 文化 修 养。 作 为 一名 大学英 语教 师 , 应该 “ 学贯 中西” 。 教 师应 该摈 弃传 统 的教 学观念 , 充 分意识 到 外语教 学中母 语 文化教 学的重要 性 和 紧迫性 。 教 师要有 意识 地 去提 高 自身的 中国文化 素 养和 用 英语表 达 中 国文化 的能 力。 教 师可 以通过 报刊 书 籍、 电视 、 网络 等 多种 渠道 学 习并积 累一 些 中国文化 的 英语表 达 。 远 自 己 民 族 的 文 化 传 统 在教 学过程 中需 注重培 养 和 强化 文化 的 平等 交流 意识 即 开 二、 在大 学英 语教 学 中导入 中 国文化 的 必要性 放合 理 的跨 文 化 意识 , 使 外语 教 学 变得 有 效且 符 合 实 际 , 以 学生 现 代 外语 教 学 中, 文化 干扰 是 公认 的 教 学“ 难题” 之一 , 有 人 生 活 中所 熟 悉、 相 关 的本 土或 国外 的 背景 知识 为 契机 , 使 他 们 获 甚 至认 为 它比不 理 解更 为可怕 。 从 语 言教 学上 , 重语 言形 式 。 轻 文 得 双重语 言 和跨 文化 交 际能力 。 能尊 重并理 解 学 习新语 言 时形 成 化 导入及 跨 文化 意识 的培 养 。受结 构主 义语 言 学的影 响 . 长期 以 的 多元 文 化 现 象 。 来 我 国的 大学英语 教 学主 要采 用“ 听说 法” 和“ 语 法一 翻 译 法” 。 让 3 . 培 养 学生在 英语 学 习 中重视 母语 文 化的 意识 学生反 复 练 习某种 语 言结 构( 如 句子 、 词 汇 等) 来 达到 使 学 生掌 握 成 功 的跨 文化 交 际意识 , 不 只是 单 向 的 , 要 把 培 养 学 生建 立 语 言 的 目 的 自身文化 独 立身份 的 意识放 在 首位 。 首 先应该 从 外语教 学 中的 文 大学 英语教 学 中导入 中国文 化是 大 学生 加 强英 语 学 习的 需 化教 学入 手 , 从 改 变 学生的跨 文化 交 际 意识 方 面找 到捷 径 。培 养 要。 母 语是 外语 学 习的起 点和 参 照 , 对 我们 绝大 多数人 来说 . 英 语 学生正 确 的文 化价 值 观 , 鼓励 他 们在 跨 文 化 交 际 中独立 、 平等的 的 学 习都 是 建 立在 一 定 的汉语 的基 础之 上 的 . 所有 的 关于 对英 语 交际才是 成 功的跨 文化 交际 。 因为两种 文化 的相 遇 , 只有 区别 。 没 的讲 解 全都 是 需要 利 用母 语 来完成 . 我们 对 于英语 的词 句及 相 关 有优 劣 。积极 地适 应 目的语 文化 可 以更好 地理 解对 方 文化 。 客观 的 文化 的理 解 也都 是 建 立在 我 们 已建 立 的 以母语 文化 为基 础 的 地展 示母 语 文化 。 教 师应该 在这 方 面积极 地 引导 学生 改 变以往 的 思 维模 式之 上 的。所 以 , 母 语 文化 必然会 对 外语 学 习产生 重 大的 观 念 , 培 养他们 在 文化 交流 中的 平等 意识 。只有 在 思想 上做 到 两 影 响。在 英语 学 习中导入 中国文化 知识 , 有 益 于对 目的语 文化 的 种 文化 的平 等对待 ,才能在 学 习 实践 中给 予 两者 平等 的 关注 , 使 对 比 掌握 , 从 而提 高 学 生把 握英 语 语 言技 能 的主 动性 , 更好 地 学 他 们成 为弘扬 中华 民族 传 统文化 的 传播 者。

英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教学

英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教学

英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教学作者:李子月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02期摘要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进行目的语文化教学,还应有意识地进行母语文化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并学会用英语表达。

本论文论述了母语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和母语文化教学的途径。

关键词英语教学母语文化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1母语文化教学的必要性1.1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中华民族绚烂悠久的文化传统中有许多弥足珍贵的元素。

中国文化独特的人文精神,特别是其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对世界文化的大融合、对先进文化的构建、对跨文化交流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季羡林先生曾指出:今天,在拿来主义的同时,我们应该提倡送去主义,而且应该定为重点。

可见,大学英语教学不能只是目的语文化的导入,还需要重视母语文化的导出,使学生能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让更多外国人了解发展中的中国。

外语教学在实现了文化输入的同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使外语学习者能够有能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展示给世界。

作为一名英语学习者,有义务和责任向世界其他民族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1.2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目的不可忽视的组成要素。

交际是一种双向的活动,母语文化同目的语文化一样,也是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部分。

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不但要拥有一定的语言技能和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更要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文化以及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

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了解外国文化固然重要,掌握并深刻理解母语文化更加重要,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避免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此外,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外语人才不仅要具有丰富的外语知识,较高的外语技能和能力,还要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和民族自尊心。

这是仅靠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的学习难以达到的目标。

因此,外语教学不但要树立“知彼”的文化观(目的语文化),更要培养“知己”的文化意识(母语文化)。

母语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路径探讨

母语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路径探讨
第2 9卷
Vo I . 2 9
第 4期
No . 4
兰州教 育 学院 学报
J OU RNAL 0F L AN Z HOU I N S T I T UT E 0F E DUC AT 1 0N
2 0 1 3年 4月
Apr .2 01 3
母 语 文化 融人 “ 大学英语 ” 课 堂 教学 路 径 探 讨
提供交际对方所需的一般信息 , 或仅仅单 向地 了解 、 能 熟 练驾 驭 并 使 用 多 种 语 言 进 行 交 流 , 具 有 国 际 视
获 取英美 文 化 知 识 , 而不能够适时、 主动 、 有效、 对 等 野 、 较 高文 化素 养与 创新 能力 的复合 型 人 才是 新 时期 地 向外 “ 输 出” 、 弘扬 本族 优 秀文化 传 统 ] 。这种 现象 外语教 育 的重要 任务 。 早 已 引 起 了 很 多 有 识 之 士 的 高 度 重 视 。早 在 2 0 0 0 外 语 教育 工 作 者 要 意识 到 中 国文 化 在 外 语 教 学
蒋杏芝
( 河南大学 大学外语教学部 ,河南 开封 4 7 5 0 0 1 )
[ 摘
要]母语 文化在 外语教 学中的重要性 已为外语 教 育界 所认 同, 但 在 当前 中国“ 大学英语 ” 教 学 中, 目的语 文化 导
入仍是 主流 , 母语文化 内容严重缺 失, 这对 中国优 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构成 了障碍 , 也妨碍 了学习者跨文化 交际能力 的培
年, 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就在《 光明 日报》 上发表文章 中 的重要作 用 , 并在 今后 的教 学 中对 中 国文 化 的输 入 指出 , “ 许多 中 国青 年 学 者 虽 然 具有 相 当 程度 的英 语 给予 足够 的重 视 。在文 化全 球 化背 景 下 , 外 语 教 学不 水平 , 但 是 在 与 西方 人 交 往 的 过 程 中 , 始 终 显示 不 出 但要 树立 “ 知彼” 的文 化 观 ( 目的语 文 化 ) , 更 要 培 养 来自 古文化大 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 文化素养和 “ 知 己” 的文 化 意识 ( 母语文化 ) 。 只有 这样 , 我 国 外 独 立 的 文化 人 格 …… 有 些博 士生 有 较 高 的 基 础英 语 语教 学才 能够 真 正成 为弘扬 中 国优秀 传 统 文化 、 沟 通 。作 为 高 校英 语 教 师 , 我 水平 , 也有较高的中国文化修养 , 但是一旦进入英语 中国和世 界 的桥 梁和纽 带 j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摘要: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交际是双向的,通过交流,一方面要把国外的先进思想、科技与方法引进来,另一方面还要把中国的文化介绍出去。

因此,在我们重视介绍西方文化的同时,也要重视中国文化的渗透,使学生学会使用英语介绍中国的文化与国情。

本文主要讨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渗透的重要意义,需要采取的措施,以及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一、引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就非常重视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强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这对于推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长时间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的传授主要集中在英语国家的文化上面,而对于中国文化却很少涉及。

笔者认为,在传授西方文化知识的同时不应忽视中国文化的传授,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的渗透。

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一些研究者(例如曾宏伟2005;江平2006;周琳2008等)的注意,笔者本人也曾在不同的场合零散地谈到过类似的观点(例如崔刚2003崔刚,罗立胜2006)。

为了进一步引起英语教学界对于这一问题的重视与思考,本文拟专门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各位同仁。

二、基本概念本文中所指的中国文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所积累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学术思想、宗教、教育、文学、艺术、科技、建筑、历史、语言文字等。

二是指中国当今社会的基本国情。

所谓渗透,就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内容,它不能取代专门的中国文化课程,也不能改变英语课程的性质,而是要服务于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一些描述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当今社会的表达方法(比如使用英语介绍孔子与儒家思想,诸如《诗经》、《论语》、《红楼梦》等中国经典著作的英语表达,诸如“和谐社会”、“党总支”、“经济特区”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汉语表达的翻译等),进而能够使用英语介绍与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

母语文化教学在英美诗歌鉴赏课程中的渗透

母语文化教学在英美诗歌鉴赏课程中的渗透

母语文化教学在英美诗歌鉴赏课程中的渗透作者:徐一丹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4期摘要:在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由于应试需求而片面灌输西方文化知识导致中国传统文化急剧缺失的现象尤为严重。

加强母语文化意识已俨然成为我国教学界当前的首要问题。

重视母语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正迁移,遵循对比原则进行文化教学,使母语文化更好得为学习西方文化做铺垫。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跨文化交际能力母语文化大学英语教学英美诗歌鉴赏课程当前大学跨文化交际仅仅停留在英语文化的输入上,大大削弱了对母语文化知识的介绍和引导。

在大学的英语课堂上,不少学生的中文表达都还会出现低级的错误,“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成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普遍问题,也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亟须因对和解决的难题之一。

在英美诗歌鉴赏教学中有意识地适当导入母语文化知识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加强文化教学、充实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当今大学英美诗歌鉴赏教学中母语文化的缺失现状作为传承和展现文化传统精华,拥有悠久历史文学形式的英美诗歌鉴赏课已经悄然走进了大学英语课堂。

课程的开设目的是为了加强文化教学,提高和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意识。

但在英美诗歌鉴赏教学方面,部分教师进行诗歌教学时往往只采取了典型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无法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内涵和韵味,根本达不到传颂经典文学、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相反会造成的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语言和心理障碍,甚至民族自卑心理。

二、诗歌艺术在文化领域的重要地位诗歌是文学艺术的明珠,是传颂美的最高境界,是民族的心声、语言的精华。

在鉴赏与评析中西诗歌的过程中发现,由于人类有着共同的生命起源和体验条件,人类的诗歌创作也因此拥有相同的一面。

然而又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传统,诗歌创作拥有了不一样的风采。

中西方文化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传统,势必会导致不同的文学创作。

教师在大学英美诗歌鉴赏教学中理应引导学生挖掘潜藏在语言背后的文化,适当地导入母语文化,将有助于学习者更深刻地理解学习语言的意义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探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探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探究作者:罗映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21年第10期【摘要】现代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中国文化战略的相关内容,积极贯彻落实有关战略要求,加强学生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

然而,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比较重视学生语言知识体系的培养,而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随着新时代的快速发展,教师也要转变心态,对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有着充分的认识,做好教学改革工作,更好地保障学生跨文化能力。

在教学中积极地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保障英语教学效果。

本文將主要以此为话题,针对有关内容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学英语教学;渗透;语言输出【作者简介】罗映(1975-),女,汉族,湖南株洲人,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育。

我们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对其所蕴含的道德规范、人文精神要结合时代发展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创新并继承,让中华文化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大学英语作为大学课程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它是加强学生语言文化能力的关键科目,它也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改革的主要学科。

教师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工作,不仅要在英语教学中强调语言能力,同时也要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掌握西方文化的同时也能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

对于教学工作者来说,应该不断地增强英语教学过程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的含量,特别是一些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更好地提高学生自身的跨文化能力。

一、发展现状分析调查研究发现,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患上了中国文化失语症。

失语症是医学上的术语,通常是指由于一些疾病、受伤等原因而造成了思想表达能力的丧失。

中国文化失语症从字面意义上来说就是很多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不深入、不深刻,从而缺乏应用能力。

大学生普遍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积累,不能用英语流利地介绍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很多大学生对于一些外国的文学有着较深地了解,能够用英语流利地说出一些世界名画,比如《蒙娜丽莎》《星空》等,但却不会用英语介绍我国古代四大名著,能够很流利地说出外国的一些节日,比如圣诞节、情人节,却不能用英语描述我国的传统佳节,诸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等。

母语文化在外语专业教学中的传播

母语文化在外语专业教学中的传播
的常 识还 是用 英语 表达 中 国文化 方面 , 都相 当有 限 和薄弱 [ 2 ] , 更 不用 说 向世界 传播母 语 文化 的能力 了。
二、 母 语 文 化传 播 在 外语 专 业教 学 中 的重 要 性
外语 专业 人才不 仅仅 是作 为 国际交 流 的桥梁 和纽 带 , 而 且 还应 肩 负着 传 播 我 国博 大 精深 的传 统 文

掘帝华, 女, 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硕士。研究方向: 文化与翻译。
劳鹳 彩 , 女 , 河 北 师范 大 学 外国 语 学 院 副 教 授, 硕 士a 研 究 交际 过程 中既要 了解 目的语文 化 , 还 要 了解母 语文 化 , 二 者 缺一不 可L 4 ] 。 2 0 0 0年 , 从 丛教 授在《 光 明 日报 》 明确 指 出 了我 国外语 教 学 中普 遍 存 在着 “ 中 国文 化失 语 现 象 钉。 随后 , 越来越 多 的学者从 不 同 的视角 探讨 了这种 “ 中国文 化 失语 ” 现 象 在外 语 教学 中的严 重 性 以及 提 出 了改善 这种 困境 的拯救 措施 。袁 芳从 外语 教学 的 目标 出发 , 结 合我 国大学 英语 改革指 导思 想 , 提 出 了在 外语教 学 中树立 知 己知彼 的文化 观 , 探讨 了“ 母 语 文化 ” 在 外语 教 学 中 的地 位 和作 用 ] 。李 海 刚通 过 对 高校英 语 文化教 学 中母 语 文化缺 失 的现状 及存 在 问题 , 提 出 了解 决 这些 问 题 的对 策及 建 议[ 7 ] 。这 些研
习近平 总书记 提 出 : 提 高 国家文化 软 实力 , 要努 力展 示 中华文 化 的独特魅 力 。随着 全球 化在 各个 领
域 的深入 发展 , 文 化竞 争力 已经成 为 国家竞 争力 的决 定性 因素之一 , 成 为一个 国家软 实力 和综合 国力 的

论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渗透

论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渗透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No.6,2012General.No.1302012年第6期(总第130期)JournalofQiqiharJuniorTeachers’College一、引言当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与改革已取得的一些显著的成绩,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已经归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也进一步地完善了四、六级考试,并努力在大学英语的基础教学中拓宽学生的视野等等。

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其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虽然较为重视学生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的导入,但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还是存在着母语文化渗透不足的现象。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却是重视目的语文化,母语文化即中国文化很少被重视,作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更多地是关注目的语文化的教学,学生学习某一门外国语,特别是在本土环境的限制下,需要更多地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而真正实现异国文化的交流。

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重视母语文化融入。

二、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母语文化的重要性目前国内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学生虽然之前受过系统的、长期阶段的英语教育,但很多学生还是会存在基础知识不太牢固的问题,主要还是积累的有关语音、词汇以及语法规则等英语语言知识,同时加强训练的基本是听、说、读、写、译等几项语言技能。

国内有关外语教学法的书籍也大多都是有关语音、语法、词汇、写作等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很少有涉及在大学英语教学同时渗透母语文化教学的专业书籍。

特别是在大学英语的基础教学阶段,教师会较为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目的语言的文化导入,往往会忽略母语文化的渗透和理解,这不利于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

在英语教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即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目前全球交流频繁的背景下,也需要我们国内的学生更多地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去,达到这个目标很重要的是需要我们中国的学生能深刻地了解国内的文化,并能实现真正运用英语去介绍中国文化,真正实现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对接和互动。

从迁移理论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华文化渗透问题

从迁移理论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华文化渗透问题

那 些耳 闻 目睹 、 十分 熟 悉 的 中国事 物 , 教材 中找 在
不到 现成 的英语 说 法 , 因此 要 么望 文 生 义 , 硬搬 汉 语 句 法和词 汇 , 自己“ 造 ” 创 出汉 语 式 的英 语 表 达 ,
许多教育者认为中式英语 或 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英
2 1 第 8期 0 2年


迁移 理 论
的失语 , 这种 中国文化 失语症 所导 致 的信 息 输 出单
向性 在跨 文化 交 际失败 的案例 中愈 发 突出 。
“ 迁移 ” 心理学 上 是指 原 有 知识 对 新 知识 学 在
习产生的影响 , 即一件事物的学习和记忆对另外一 件 事 物 的学 习 和记 忆 产 生 影 响 … 。这 种 影 响有 可
关键词 : 迁移理论 ; 中华文化失语 ; 透 渗 中图分类号 : 39 H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 号 :09 52 ( 02 0 —Oo —0 10 - 18 2 1 ) 8 1o 4 收稿 日期 :02- 5- 8 2 1-0 -0 - - -
基金项 目:0 2年西安社会科学规划项 目(2 7 )2 1 陕西 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 目(2 K 2 3 21 1 S9 ;02年 1J 0 8 ) 作者简介 : 赵茜 ( 9 1 ) 女 , 西 西安 人 , 安 邮 电大学 外 语 系讲 师 ,主要 从 事 语 言学 和外语 教学 研 究 ; 维 东 18 一 , 陕 西 杨 (9 1 )男 , 16一 , 陕西铜川人 , 西安 邮电大学外语 系副教授 , 主要从事英语 国家社会 文化 和外语教学研究 。
语 教学 中本 土文 化含 量 的严 重 缺失 导 致 学 生 对 于
握 。学生在用英语进行 交际时 , 图借助于母 j 试

论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渗透的途径与意义

论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渗透的途径与意义

这样 , 在大学 英语教学 中, 词汇教学历来都被 放在
重要 的位子上。那么 , 要在大学英语教学 中渗透 中 国文化 ,词汇教学可定 为一个很好的切人点。
际语在各种文化交流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 大
学英语教学的 目标是培养学 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 特
之所 以选择词 汇教学作 为中 国文化渗透 的切 人点是因为很多词汇有 着浓郁 的文化特色。 而 由于 中西方文化的差 异 , 这些 词所表达 的文化 内涵相去
英语教学一线的教师 , 必须在 自己的教学 中渗透中
国文化 。 本 文论述如何在词汇教学和翻译教学 中渗 透 中国文化 , 同时论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
文 化 的意 义 。


在 词汇教学 中渗透 中国文化
人 们常用砖 块与大楼 的关 系来类 比词 汇 与一
种 语言 的关系 ,如 果说庞 大的语言 体系是一 座大
以西方人能够理解和接受 的方式讲述 中国 “ 龙” , 要 告诉 他们中国 “ 龙”与西方 “ d r a g o n ”的区别。 所以, 当我们在 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授英语单 词, 特别是那些具 有文化差异的单词时 , 我们不应 该忽视 我们 自己的文化 , 而是要让学生在理解文化 差异 的情 况下 ,更 多地知道 如何利用所学 的单词 , 把 中华 文明推 向世 界 , 消除外国人对中华文化 的误
外 国语大学党委 书记 、 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 副会长
吴友 富教授领衔 , 正在 考虑取 消 “ 龙”作为中国形 象代表 的地 位 ,同时塑造新 的国家形象标 志。 ”” ‘
消息一 出, 便受 到公众 的诟病 , 这 自然是情理 中的
事情 ,因为中国人 已经有 了很深 的 “ 龙 的情结 ” 。 “ 吴友富表示 ,‘ 龙 ’的英文 ‘ D r a g o n ’ ,在西方世 界被 认 为是一 种 充满霸 气和 攻击 性 的庞然 大物 。 ‘ 龙’ 的形象往往让 对中国历史和文化 了解甚少的 外 国人 由此片 面而武断地产 生一些不 符合实 际的 联想。再 者 , 包括 ‘ 龙’ 在 内的一些 中国形象标志 往往具有一 定的局 限性 , 容易招致误读误解 , 或别

浅谈大学英语课程的文化教育的渗透

浅谈大学英语课程的文化教育的渗透

即:l a N=oa ++oa o ( )l M l n,先 引导学 生转 化到 指数 运算 去证 奋 ,思维 始终 保持 活跃 。设 计如 下 : gM g g 明。 然后 分析 公式 : ① 求 出 下 列 函 数 在 ∈ 【,3 时 的 最 大 、 最 小 值 : 0 】 推广 : 1 n 正 因数积 的对 数等 于 n 正 因数对 数 的和 。 、 个 个 ( 一 ) 1; )=( +1 + ; =( 一4 1 1 + , ) 1 )+ 则 n个 正 因数 M 的积 的对 数 等 于 n 正 因数 M 的对 数 的 和 。 个 ② 求 函数 y 一2 +2x∈ f,3 的最小 值 。 = x 0 】 即 1个 正 因数 M 的 积 的对 数 等 于 正 因数 M 的 对 数 的 n倍 : 1 ③ 求 函数 .= 一2:- 2 ∈ [,3 时 的最小 值 。 , ’ o I + c口 - 0 】 lg M n lg M oa =no a 上 述 设计 层层 递进 ,每做 完一 题 ,适 时指 出解 决这 类 问题 2 、N为正 数 推广 到 n为实数 。 的要点 ,大大地 调 动 了学生 学 习的积 极性 ,提 高了课 堂效 率 。 三 、让学 生真正 成 为课堂 的主人 贝 g( 一 )l a +oa 一 =oa l a , 即 lg(V Uoa l MN 1 o M l N 1 l M—o N =g g g g oaM  ̄ l a -oa o M l N,商的对数等于对数差。 g g 在 教 学 中教师 要 了解 学生 的 内心世 界 ,体会 他们 的切身 感 这 样 以积 的对 数等 于对 数 和这 一公 式 ,推 广引 申就 得到 了 受 ,理 解 他们 的处 境 。尊 重学 生 ,理解 学 生 ,热 爱 学生 ,因为 其 它几 个公 式 ,形 成 网络使 学 生容 易记 忆 ,并好 证 明 。不 用 再 “ 教育 是植 根 于爱 的 ( 鲁迅 语 )” 。 “ 明的教 师总 是跟 在学 聪 象 书上 那样 独立 证 明那 样 繁琐 麻烦 ,凌 乱 。 生 后面 ,愚 昧 的教 师总 是堵 在 学生 的前 面 。” 。教师 在课 前应 新 课程 理 念下 的课 堂教 学 的特 点具 有开 放性 、创 造性 、不 该 认真 了解 学 生 的思想 实 际 、现有 的认 知水 平 ,尤其 是与 新知 确 定性 。实 施过 程 中 ,教师 应转 变 传统 的教 育教 学方 式 ,解放 识 有联 系 的现有水 平 ;了解他 们心 中所 想 、心 中所 感 。在 吃准 、 自己 的思想 ,转 变教 育 思想 观念 ,改 革 教学 方法 ,由数 学 课程 吃 透教 材 和学生 的基 础 上设计 教 学方 案 ,我们 的教 师 以前 在讲 的忠实 执行 者 向课 程决 策 者转 变 , 创造 性地 开发 数学 教学 资源 , 课 时 ,对 学 生 的能力 往 往是 信任 不够 ,总怕学 生 听不 明 白 、记 大 胆地 改变 现有 的教 学模 式 ,彻 底改 变教 学方 法 ,多 给学 生发 不住 ,因此 ,课 上教 师说 得 多 、重复 的地 方 多 ,给学 生说 的机 挥 的机会 ,为学 生提 供丰 富 多彩 的教 学情 境 ,引导 学生 自己探 会并 不 多 。才 会 出现 学生 上课 已听 “ 白” ,但课 后对 解题 的 明 索数 学规 律 、自己去 推论 数学 结论 , 善于 创设数 学 问题情 景 , 思路 仍 旧很茫 然 。现 在 的教学 压力 大 、任 务重 ,而 新课 改 理念 要 引 导学 生 体 验数 学 结 论 的 探 究过 程 ,让 学 生 成 为 “ 跳起 了摘 下 的教材 内容 容 量小 ,习题难 度小 ,因此 教师 在课 堂上 会 给学 桃 子的人 ” ,而不是 “ 桃子 的筐 ” ,给他 们讲得 应尽 量少 些 , 生进 行大 量 的 “ 电” 。这样 一来 教 师还 是 以讲为 主 ,占用 了 盛 充 而 引导他 们去 发现 的应 尽 量多 些 ,学生 自己能 够 自主解 决 的 , 学 生 发表 自己看法 的时 间 ,使 教师 成 为课 堂上 的独 奏者 ,学 生 教师决 不 全盘 托 出。使学 生 既学 习 了知识 ,又 提高 了能力 。 只是 听众 、观 众 ,这 大大 地剥 夺 了学 生 的主体 地位 ,会 造成 学 二、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 况 生对 知识 吸 收 的消化 不 良 。给 学生 “ 电”是 必要 的 ,但要 注 充 在 高 中数 学起 始教 学 中 ,教师 必须 着 重 了解 和 掌握 学生 的 意 学 生一 个消 化 的时 间过 程 ,补充 容量 时应 该 由浅入 深 ,使学 基础知识状况 ,尤其在讲解新知识时,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 生能充分参与课堂 ,主动学习,并使问题更简洁易懂 。新课程 展 的阶段 性特 点 ,照顾 到 学生认 知 水平 的个 性差 异 ,强 调学 生 标 准要 求教 师 “ 带着 学生 走 向知识 ” , 教 师从 讲 台上走 下来 , 的主体意识 , 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 ,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参 与 到学 生 中间 ,及 时 了解 到 、反 馈 到学生 目前 学 习的最 新进 同时要 培养 学 生学 习数 学 的兴趣 。兴 趣 是最好 的老师 ,学 生对 展 情况 。学 生 出现 了 问题 ,没关 系 ,这 正是 教学 的切 入点 ,是 数 学学 习有 了兴 趣 ,才 能产 生数 学思 维 的兴奋 意 思 ,也就 是更 教 师 “ ”和 “ ” 的最佳 时机 。通 过学 生 的合 作学 习 和教 师 点 导 大 程度 地 预防 学生 思维 障碍 的产 生 。教 师可 以帮 助学 生进 一 步 的引导 、启发 、帮助 ,学 生必将 成 为课 堂 的真正 主人 。 明确学 习 的 目的性 ,针对 不 同学 生 的实 际情 况 ,因材 施教 ,分 我们 的教 学 , 目的在 于 培养 学生 的各 种思 维 能力 、应 用知 别 给他 们提 出新 的更 高 的奋 斗 目标 ,使学 生 有一 种 “ 跳一 跳 , 识 的能力 和 实践 能力 及 培养 学生 的创 新精 神 。这 就要 求我 们要 就 能摸 到桃 ”的感 觉 ,提 高学生 学好 高 中数学 的信 心 。 大 胆 抛弃 “ 师讲 ,学 生 听 ” 的传 统 教学 模 式 ,开 展 以 “ 教 学 例 :高一年级学生刚进校时 ,一般我们都要复习一下二次 生 为 主体 、老师 为 主导 ” 的数学 课 堂教 学模 式 ,要不 断更 新教 函数的内容 ,而二次函数 中最大、最小值尤其是含参数的二次 学观 念 、改进 教 学模 式 ,创造 一 个 良好 的课堂 教 学情 景 ,让学 函数 的最 大 、小值 的求法 学生 普遍 感 到 比较 困难 ,为此 我作 了 生轻 轻松 松地 学 习 ,以求 培养 学 生 良好 的数学 素质 ,优 良的思 如下 题 型设计 ,对 突 破学 生 的这个 难 点 问题有 很大 的 帮助 ,而 维品质 ,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 目的——为社会培养每一个合格 且 在 整个 操作 过程 中 ,学 生普 遍 ( 括基 础差 的学 生 )情 绪亢 的人 才 1 包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导入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导入


引 言
语 言 是 文 化 的 载 体 . 习 语 言 离 不 开 文 化 背 景 。 这 一 点 学 从 2 世 纪 8 年 代 跨 文 化 交 际兴 起 之 后 便 被 广 大 英 语 教 学 者 0 0 接 受 并 广 泛 应 用 。 一 大 批 学 生 不 仅 掌 握 了英 语 语 言 本 身 , 而 且 全 面 了 解 了英 语 文 化 中的 各 个 方 面 , 古 希 腊 、 马 神话 、 从 罗

230 ) 7 40
三. 学 英语 教 学 中母 语 文 化导 入 策 略 大 1 整 教 材 , 大 中 国传 统 文 化 比 重 。 . 调 加 大学 英 语 教 材 中 的文 章 大 部 分 选 自英 美 出 版物 ,都 是原 汁 原 味 的西 方 文 化 。 中 国有 关 的 文 章 几 乎 没有 , 不 用 说反 与 更 映 中 国 文化 的文 章 了 。 国学 生 与 国外 学 生 交 流 时 , 以 很 流 中 可 利 地 表 达 y l w s n a on ak 黄 石 公 园 ) 对 中 国 的 宝 塔 e o o e t al r ( l t n i p , (aoa 却 不 知 道 如 何 表 达 , 以 我 们 应 该 改 革 现 行 教 材 , p gd ) 所 加 大 中 国文 化 比重 。 2改 革课 程设 置 , 整教 学 目标 , 立科 学 的培 养 方 案 。 . 调 设 我 们 目前 的 人 才 培 养 和 选 拔 制 度 过 分 强 调 英 语 的 重 要 性 。20 年教 育部 颁发 的《 学英 语课 程 教学 要 求》 定 , 07 大 规 要 尽 可 能 地 利 用 语 言 载 体 , 学 生 了 解 科 学 技 术 、 方 社 止 t 西 会 文 化 等 知 识 , 对 于 中 国 本 土 文 化 只 提 了 一 句 : 翻 译 而 能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及翻译研究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及翻译研究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及翻译研究在大学英语教学领域中中国文化严重缺失,这就导致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职业需求能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因此需要在大学英语教育中引进“产出导向法”作为理论基础并实践,最终加大对中国文化翻译能力的培训力度。

本文基于此展开研究,首先提出了产出导向法的内涵,明确产出导向法的定义和内容。

最后提出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教育领域中中国文化的渗透及翻译模式的实施与效果评价,分析“产出导向法”的可行性。

标签:产出导向法;大学英语;翻译研究;文化渗透前言我国教育部提出有关大学英语教育指南的政策方针,明确规定大学英语教育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方面重要的组成部分,拥有极高的人文价值,需要以人为本,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另外,大学英语教育目标中的跨文化教育进展相对缓慢,为了全面发展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人文价值,国内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提升大学生的国际语言能力,培养大学生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加大国内外的交流力度。

本文基于此展开研究,希望能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意见。

一、产出导向法简介国内研究专家文秋芳提出了产出导向法的相关理论体系,具体内涵为建立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外语教育,用来解决国内高等学校外语教育领域中所出现的问题,比如学用分离的问题。

文秋芳认为在英语教育当中应当秉承着学用一体的教学理念,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较大的改革,将语言教育当中的主体改为输出教育,能够有效激发人学习语言知识的潜能和自主积极性[1]。

二、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及翻译模式的实施与效果评价(一)实施具体实施方法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驱动方面。

老师设计出交际场景,通过产出活动本身具备的交流价值,实现中国学生跨文化交流练习,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学生可以分别扮演孩子和父母,因家庭是生活中必不可缺的部分,因此该方式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容易被学生所接纳并且积极参与,因此这个环节的设计具有较高的交流价值[2]。

大学英语中文化育人的渗透教育

大学英语中文化育人的渗透教育

大学英语中文化育人的渗透教育1.引言大学的职能本质上是文化的启蒙、传承与创新。

外语由于其课程性质具有基础性、学科交叉性和文化多样性、跨文化性等特点,更具有独特的文化功能。

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使学生懂得人类社会的多样性,理解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所赖以生存的文化之间具有相似性,这种全球意识和国际理解需要教育转变传统观念,高校外语教学的功能就是文化育人。

以文化育人,就要突出文化的主体地位。

以文化为核心,为线索去考察篇章的价值,通过篇章建构文化的知识体系,抓住文化的主要脉络。

以经典的篇目载动各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为学生开启管窥各国灿烂文化的视窗。

2.课程设置着力点2.1 传播多国文化,培养文化素质大学英语是高校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它所教授的对象,既是未来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是文化传播的主导力量。

大学英语是一门跨文化的人文学科,其取材广泛、题材新颖。

学生通过语言、文化的学习,更能适时适度的渗透德育、智育和美育的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2 定位文化育人,发挥课程作用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学生过于注重语言的基本功能,强调工具作用,忽视了文化育人目标,即或是注意了文化育人目标,文化育人目标层次也过低过少,造成英语教学过于拘泥和短视,也就是为什么当今大学英语丧失自身的教育目的和特色的原因。

世纪之交的大学英语,应该高瞻远瞩,着眼于社会和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定位在文化育人。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健全人格,才是大学英语教育的更高目的。

3.如何在英语课堂中渗透文化育人教育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也应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学生通过学习,教师适时适度的渗透素质教育,能使正处于人生转型时期的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1 走出传统教学模式,转换师生角色。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必须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实现角色的转换。

外语教师首先需要明确自己在课堂上的作用是多元化的,必须从传统“填鸭式”教学中走出来,真正把知识的传授、语言技能的训练和人文素质教育融为一体。

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之必要性研究

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之必要性研究
1 o0 o 7. 0
对 教 师 问 卷答 题 情 况 分 析 结 果 ( 1 1 显 示 ,10名 受 试 教 师 的 中 国 文 化 英 文 表 达 能 力 并 不 令 人 满 意 。该 项 总 表 - ) 0
分为 2 8分 ,均 分为 l. 36 。最低 分为 1 5分 0分 ,最高分为 1 9分。通常来讲 ,当试卷 的正确率达到 6 %时我们 才认 为 0


大学英语 教师及大学生母语文化表 达能力调查分析
笔者于 2 1 年 3 00 月对 两地三校 ( 阴工 学院 ,淮阴师范学院 ,上海对外 贸易学 院 )的 3 0名学生和 10名英语 淮 0 0
教 师 进 行 了 问 卷 调 查 , 目 的在 于 了 解 大 学 英 语 教 师 和 学 生 用 英 语 正 确 表 达 带 有 中 国特 色 文 化 内容 的 能力 以及 对 大 学
收 稿 日期 :2 l — 7O 0 OO 一 6
作 者 简 介 :李 娅 琳 ( 9 1 ) 1 6一 ,女 , 江 苏 盱 眙 人 , 淮 阴 工 学 院 外 国语 学 院 副 教 授 ,研 究方 向 : 跨 文 化 交 际 ,
语 用学 。 1 41
表 12 ~
Ie t No o orc n w r ec na e Ie I . f or c J tIS E . f re t s e8 p re tg tRs No o c re t [ I ec na e I ms NO o c re t J we8 p re tg c a a ̄WC' p re tg t . f orc f r ec na e 8 e 8l s
第2 0卷
第1 期
牡 丹 江 大学 学报
J u n o M d n i n U v r i y o r al f u a j a g ni e t 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渗透(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论文摘要:大学英语教学经过不断的改革创新,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仍然未解决。

分析了由这一现象引发的英语学习问题,阐述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渗透的必要性,并提出了若干切实有效的解决途径。

由此推论出既具备西方文化知识,同时又精通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师才是理想的知识传授者。

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跨文化交际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化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底座。

因此,外语教学一定离不开文化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使文化教学得到了广泛重视,例如,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在精读课程中注重文化知识的导入,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但我们依然看到,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仅仅重视目的语的教学,即一味强调西方文化知识的传授,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中国文化及其表达方式的传授。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为例,几乎所有的课文话题都围绕着西方的经济、政治、习俗、制度等,对母语相关内容的提及却寥寥无几。

因而出现了“中国的文化生态教学严重倾斜,学习者在学习英语及日常生活中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过分移情”。

有人称,一种新的“哑巴英语”诞生了。

双向、主动的跨文化交际模式转为单向、被动。

许多学生长期浸透于西方文化,单向地了解和获取西方文化知识,使得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失衡。

这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轻视主体文化教育的单向输出,最终导致了英语学习中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一、目前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及主要存在的问题尽管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人数居多,但并非每个人都是成功者,相反,语言学习中凸显出的问题比比皆是,例如: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缺乏,学习积极性不高,很多学生患上了“文化失语症”,导致跨文化交际能力减弱。

第一,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不强是目前英语学习中存在的显著问题之一。

众所周知,学习动机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与学习者的学习态度紧密相关,因此它是学习成败的决定因素之一。

调查显示,一些大学生仅仅因为英语是一门必修课,或是仅仅为了通过英语等级考试而学习英语。

他们的学习兴趣尚未被激发,只是单纯的为了上课而上课,因此就会出现逃课、不愿参与课堂交流等问题。

最终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

第二,大学英语教学仅仅关注于西方文化知识的教授,学生对本土文化了解欠缺,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低下,患上“中国文化失语症”。

“中国文化失语症”是由南京大学从丛教授在光明日报一篇题为《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的文章中首次提出:“许多中国青年学者虽然具有相当程度的英语水平,但是在与西方人交往的过程中,始终显示不出来自古文化大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有些博士生有较高的基础英语水平,也有较高的中国文化修养,但是一旦进入英语交流语境,便会立即呈现出‘中国文化失语症’”。

有调查显示,学生可以用英语表达出西方的节日,却不能用英语很好地说出诸如端午节、七夕、清明节等中国传统节日。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日本与西方决策方式中的文化差异》(CulturalDifferencesinWesternandJapaneseDecision-Making),介绍了日本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决策方式中的文化差异,但是,却没有课文围绕中国的决策方式向学生阐述相关内容;《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第四单元话题围绕美国文化的五个象征展现了极具代表性的美国文化,但却没有反映中国文化的相关课文。

此外,课后作业、课后任务都忽视了对这方面能力的训练。

我们看到,不少学生在翻译和介绍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书法、水墨画、戏剧等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事物时心有余而力不足。

究其原因在于英语学习者对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词汇积累不足,从而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非常欠缺,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不能用英语转述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事物。

第三,跨文化交际应该是双向的,单向的跨文化交际必定难以取得很好的交际效果。

LarryA.Samovar指出“了解你自己,了解你自己的文化,是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一环”。

“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必然结果是交际中缺少平等交往的基础,在谈到中国文化相关内容时,中国学生无法提供交际对方想要得到的信息,同时学习者不能很好地传承中国文化,弘扬中国文化精髓。

另外,当他们在交际中发现无法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时,就会产生挫败感,对自身英语能力产生怀疑,影响了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渗透的必要性目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发现很多都与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缺失现象有关。

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母语文化教学就变的尤为重要。

“文化教学必须是两种或两种文化以上的教学”,因此中国文化的导入势在必行,其对英语学习者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母语文化渗透有助于提高英语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多年的母语学习之后,当学生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时,他们完全暴露在课本呈现的西方文化之下。

然而中西两种文化的冲突使他们无法完全融入到所学习的语言中,因此一些学生会在心理上抵触整个学习过程,产生学习焦虑感。

“单一的英语语言文化教学教授的纯陌生的语言文化,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生活并无关系,可有可无,造成学习动机不足”。

相反,若在英语教学中适当引入中国文化知识,在教材中适当增添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并用英语去教授,将会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学生才会真正把自己看作是这门语言的使用者,真正想去使用这门语言,从而激发英语学习兴趣。

应该看到,融合性动机比工具性动机更能产生有效的学习效果。

那些既对目标语言有着深刻的了解又对母语有着深刻理解的外语学习者才会在英语学习中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

Kirkpatrick指出“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在外语学习中至关重要”。

2.母语文化渗透有助于实现跨文化交际成功的交际应该是双向的,真正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应该以交际双方各自独特的背景和经验为交际基础,给交际对方带来他们想要的信息。

在跨文化交际中,学会用英语向西方人介绍中国的历史、习俗、价值观等,不仅是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也是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保障。

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知识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因为这样做可以为学生提供用英语阐述本土文化的大好机会。

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仅仅谈论西方文化并不会引起外国人的兴趣,相反,介绍中国文化,探讨中西文化的差异却能够成功有效地进行交际。

然而,在英语教学中,一些教师对于母语文化的负迁移过分关注,从而忽略了本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过于重视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作用,而淡化其重要性,这可能导致交际失败。

因为语言的共性决定了母语即是外语学习不可缺少的基础,又是可以利用的资源”。

3.母语文化渗透有助于英语学习者学习和应用目的语语言是用于交际的工具,从认知角度看,已积累起来的知识对于构建新的知识有着积极的作用。

因此,学生在学习外语时,如果能够充分调用已有知识,做到新旧知识的对比,势必会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

大学英语课程中加入母语文化,所学的内容就会更加贴近生活,课文话题会使学生产生共鸣。

“以学生们生活中所熟悉,相关的本土或国外的背景知识为契机,使他们获得双重语言,能尊重并理解学习新语言时形成的文化差异和多元文化现象,从而达到一种效果:当他们进行语言应用时,不受特定文化规约的限制,能创造性地处理交际双方之间的语言文化差异,避免由于忽视语言的文化内涵而导致的社交语用失误”。

4.母语文化渗透有助于防止大学生民族文化身份缺失经济全球化促使了文化的多元共生,也给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在全球化的潮流中,一个民族能否保持自己的文化个性是其能否在全球文明融合的过程中获得身份认证的先决条件”。

在英语学习中,学习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浸入在西方文化之中,接受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导致大多数学生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日趋忽视,反而对西方节日兴趣日益浓厚。

此外,很多学生对外国著作的阅读兴趣超过了对中国名著的阅读兴趣。

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为学生提供深入认识母语文化的机会,唤醒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

对于熟悉母语文化知识的学生而言,如果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能够同时学习到西方和中国文化,并进行对比,那么他们不仅可以更好地掌握英语知识,而且可以彰显自身的文化特色,不断保持自身的民族文化身份。

三、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母语文化渗透的途径1.修改教学大纲,优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按照《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规定,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大学英语教学越来越关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一点是值得提倡的。

然而,对于文化学习的要求还只停留在了解西方文化上。

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入中国文化的内容应该在《教学大纲》中得以体现,从而做到有章可循。

“《教学大纲》中规范性的指导原则和要求,将从宏观的角度规范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内容,从而逐渐扭转‘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此外,教学大纲应规定,教学内容中应该增加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话题,诸如中西文化对比的话题。

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水平开设一些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英语课程,提高其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知识的能力。

在教学方式上,应提倡交际法、任务教学法,让学生可以在课上多交流,课后带着任务多探究与中西文化差异相关的问题。

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的引导,课后要鼓励学生多阅读,留心有关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习俗,鼓励学生在对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贡献力量。

2.调整思想,增强学生的素养和母语文化意识学生自身应不盲目崇洋媚外,不应该只关注西方文化、制度、思想等,而应该自觉增强母语文化意识,时刻都不怠慢母语的学习及母语文化的认知。

学生应培养文化平等观,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有意识地把中西文化进行对比,学会问自己一些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英语表达问题。

在有机会进行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时,能够自信、自豪地用英语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

只有批判地去看待事物,重视不同事物之间的对比,才能更加全面的提升自己的素养。

多关注民族文化,认真学习英语课程中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有效地克服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3.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自身文化素养作为英语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力量,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改变教学理念。

教师只有自身认识到母语文化的重要性,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调整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本身不仅应具备英语文化知识,同时也应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熟练掌握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技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