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的发展与保护教案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教案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教案

地理七年级上册(晋教版)

“6.2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教学设计

(多媒体演示课件)

山西省太原市57中要瑞娥(03000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聚落的发展过程,认识世界城市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是目前聚落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

(2)了解城市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3)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聚落的发展过程,分析说明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城市规模的变化特点。

(2)通过探讨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3)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每个小组分别扮演旅游者、文物工作者、市民、经商者、政府官员等,就如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如平遥古城)发表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正确理解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积极为解决城市环境问题出谋划策。

(2)通过欣赏美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景观图片,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培养美感。

(3)形成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自觉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二、教材分析

在晋教版地理教材中,聚落的发展与保护这节的内容分为两部分:聚落的发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这些内容充分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中世界地理部分《居民》中的下列标准:举例说出聚落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等。

晋教版教材的文字部分非常精练,但并不是知识的全部。晋教版教材是文字系统、图像系统、活动系统的有机结合,三者缺一不可,尤其突出了图像系统和活动系统的功能。

聚落的发展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如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学习,应结合实际,从思想上认识到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把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他见证了人类的文明史,并给子孙后代以深刻的启迪,所以本节应把重点放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上。

活动系统紧扣教材,“积极参与”,就如何保护平遥古城,让学生结合实际,发表自己的观点,便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践探究”,让学生收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聚落资料,重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够融入社会,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三、教学重点

聚落的发展过程;城市聚落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

如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流程

七、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屏幕展示“水城威尼斯”“土家竹楼”“福建土楼”“平遥乔家大院”“北京四合院”“上海的现代化建筑”等的景观图片,同时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导入。

一处处的传统聚落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具匠心的种种现代聚落更闪烁着人类的科技之光。同学们,你知道目前聚落的发展特点吗?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有什么重要意义呢?同学们,让我们满怀激情,在历史中遨游,在山水中呼吸!

[合作交流,分析探究]

一、聚落的发展

1.屏幕展示课本图6.6“聚落的发展”,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聚落的发展过程,分析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并即使进行归纳。

村落的形成——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建立适当的居住地以防寒暑、避风雨、防野兽和防疾病,因此形成了村落。最初的村落规模很小,房屋也比较简陋。

村落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逐渐转向饲养家畜、栽培作物、生活安定的定居生活,居住条件有了很大进步。村落规模扩大了,人口增加了,房屋质量也有了改观,村落多依河而建,而且多建在气候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

城市的形成——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一些交通方便与利于交换的村落逐渐成为周围村落商品买卖的集聚地,当这些居于中心地位的村落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形成了城市。

城市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与极大的推动力,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宽,车辆越来越多。在城市景观中最明显的就是城市建筑物的高度。一般而言,城市经济水平越高,城市的建筑物高度越高。

2.屏幕展示城市高楼林立、人头攒动的景观图片,同时展示课本图6.7“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6.8“世界人口在100万以上城市的数量”,图6.9“上海城市用地规模的变化”,完成读图要求。

(1)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2)世界人口在100万以上城市的数量逐年增加,说明了什么问题?

(3)近百年来上海城市用地规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在学生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及时进行小结。

(1)图中反映出1800~2002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城市人口比重由5.1%提高到47.2%。城市人口从哪里来?只能从农村人口转化,所以资料反映了城市发展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世界城市化水平增高。

(2)图中反映出1950~1996年世界人口在100万以上城市数量的变化,人口在100万以上城市的数量由72个增加到326个,说明世界大城市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3)图中反映出1911~2000年上海城市用地规模的变化,在城市化过程中,上海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人口迅猛增长,这是世界上的大城市发展的共同规律。

在回答这三个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目前聚落发展的显著特点。

城市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是目前聚落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

3.过渡:城市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由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数量的迅猛增长,也给社会生活带来一系列问题: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失业人口增多、社会秩序混乱等,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4.屏幕同时展示课本图6.10“城市的环境污染”(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展示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的景观图片),组织学生讨论城市的发展会带来哪些环境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及时进行小结。

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

(1)大气污染是由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向大气排放各种污染物,超过了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使大气的质量发生恶化,从而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造成破坏性恶劣影响。造成大气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有三种:城市居民做饭或取暖所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各类交通工具排放出的尾气。

(2)水污染是指外来物质进入水体的数量达到破坏水体原有用途的程度。城市工业废液和居民生活废水是水污染的重要来源。

(3)噪声是指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以及损害人体健康的声音。城市环境噪声主要来自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4)垃圾污染是指城市固体垃圾等废弃物急剧增加而未得到及时处理,达到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的程度。城市垃圾主要包括炉渣、煤灰、生活垃圾中的纸类、塑料、食品等,以及建筑固体废弃物,如灰、土、砖瓦等。

5.过渡: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也给人们留下了遗憾,一些传统的聚落遭到了破坏,甚至消失。因此,如何处理好聚落的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就成了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

“6.2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教学设计

(多媒体演示课件)

山西省太原市57中要瑞娥(030009)

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1.组织学生结合自己所居住的城市、小区或县城、乡村,以及自己的所见所闻展开讨论交流,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叫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是经联合国确认的,具有历史学、美学、考古学、科学、民族学或人类学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

(2)请列举你所知道的世界文化遗产。

如意大利的威尼斯城,巴西的巴西利亚,中国云南的丽江古城等。

(3)你的家乡有世界文化遗产吗?

山西的平遥古城、大同云岗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

(4)为什么在聚落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有特色的聚落和民居。

聚落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聚落,是人类文化的杰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地区、民族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科技、文化水平。

2.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互相介绍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外国和我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文化遗产,并记录下各自的各称。然后把各组的记录收集起来宣读,使大家了解更多的世界文化遗产。

3.屏幕展示一些世界文化遗产的景观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进行介绍,师生共同领略世界文化遗产带给我们的厚重的文化底蕴。下面列举两例加以说明。

丽江古城: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朴自然,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是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城市。古城面积仅3平方千米,是古城风貌整体保存完好的典范,依托三山而建的古城,与大自然产生了有机而完整的统一,古城瓦屋,鳞次栉比,四周苍翠的青山,把紧连成片的古城紧紧环抱。城中民居朴实生动的造型、精美雅致的装饰是纳西族文化与技术的结晶。是地方民族文化技术交流融汇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宝贵建筑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塞纳河岸:巴黎的美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在城区缓缓流过的塞纳河,他将城市分为南北两部分,而且两岸的发展速度相同,这种现象在世界大城市中是极为罕见的。巴黎起源于塞纳河,城市的主要建筑大都集中在塞纳河沿岸,因此,塞纳河堪称为巴黎的生命线。白天游览塞纳河,四周风景如画,岸上的座座建筑色彩分明,卢浮宫、奥赛博物馆、巴黎圣母院、艾菲尔铁塔等名胜一一尽收眼底,各具特色的桥梁也一座座扑面而来,使人目不暇接。夜游塞纳河则别有一番情趣,岸上灯光闪烁、熠熠生辉,河中风清水澄、优雅宁静。

4.屏幕展示“信息传递”:水上古城在缓缓下沉,抢救威尼斯工程将启动。引导学生思

考:为什么抢救威尼斯古城刻不容缓?了解一些传统聚落面临的问题以及人类为抢救这些传统聚落而采取的措施。

5.过渡: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聚落,是人类文化的杰作,平遥古城就是这样一座杰出的城市。请同学们就如何珍惜和保护这座古城,发表你的观点。完成课堂活动“积极参与”。

下面是课堂活动的一个实例。

将全班同学分成七组,分别赋予平遥城建局领导、文物工作者、经商者、房地产开发商、中外游客、平遥老百姓、政府官员的角色。

学生陈述观点:

“城建局领导”:对古城要进行既符合现代居住的要求、又不破坏原有风貌的合理改造。

可增加一些新的功能,如:厨房、卫生间等,以方便居民生活。

“文物工作者”:这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明清时期的建筑,这么多的人住在里边,会对古城造成破坏,应让居民迁出古城。

“房地产开发商”:随着人口的急剧膨胀,住房紧张,古城也变得非常拥挤,干脆拆掉算了,建造上高楼,可以解决多少人的住房问题呀。

“经商者”:古城有这么多的中外游客,真是大好的商机,我们在古城墙上为公司做一个大广告牌吧。

“中外游客”:保护古城的意义不仅仅是保护老房子,而是保护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

我们游客来到平遥,就是要体味古城的民居特色,领略古城的魅力,在历史中遨游,所以一定要保护好古城。

“平遥老百姓”:我们已经在古城里住了几十年了,对古城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古城是我们平遥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政府官员”:我们既要加大保护古城的力度,也要利用古城发展旅游,为地方人民造福。

教师总结: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我们一定要大力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根据刚才的讨论,大家一定有更好的建议,同学们可以写信给平遥城建局,把你们的建议告诉他们,为平遥的城市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6.屏幕展示鲁先圣《品位》一文中的一段,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英国伦敦有好多短街小巷,这些年虽然城市发展很快,但建设部门总是努力保持着这些街巷古老的特色,即使是扩建街道,也要在保护这些古街巷的前提下进行。走在这些短街小巷里,你除了能找到那些极具特色的房子和店铺外,你会发现许多巷口、店铺和住宅的门口都悬挂着很有特色的小牌匾,告诉你哪一位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或者对历史有杰出贡献的人,曾经在这里居住,或经常在这条短巷散步思考。伦敦人说,在纪念的这些人中,有一些并不是十分有名的。比如一位叫杰克的画家,他在那所小院子里画了一辈子画,直到去世也没有成名,但伦敦人认为,即使这样也很有意义。院门口的牌匾上写道:这是一位为艺术而奉献了一生的画家,请游客不要惊动他。

法国的巴黎也是这样,很多地方都挂着纪念牌匾,告诉你哪一位历史名人在这里生活过。

走在大街上,你感觉你正与那些名人并街散步,你走进了历史。无意间,你接受了一次文化的熏陶与洗礼。

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是一个贫血的城市;一个没有历史的城市,是一个没有品位的城市。

一个没有品位的人,是一个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没有品位的城市,是一个低级趣味的城市;一个没有品位的民族,是一个低级趣味的民族。

?/P>

6.阅读材料,就北京四合院“拆”还是“留”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合院是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四合院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工艺和人居创造的完美结合。例如:大门开在东南角,是因为北京城东南方向来的是暖湿风;西北方向的墙高,是为了挡住凛冽的西北风。

四合院是北京民居建筑的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可随着人口的急剧膨胀,住房紧张,有的四合院里所有能利用的空间都被搭上了各式各色的小房子、小棚子,干什么的都有,拥挤不堪,使四合院变成了危房。另外,市政设施的落后又给这里的居民生活带来了更大的不便,生活质量难以提高。例如,厕所是公共的;自来水只进院子不进屋;电线在房顶上飞;下排水不畅等。

[教学后记,总结反思]

晋教版地理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给了教师很大的创造和发展的空间。在教材的处理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基于教材,又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七年级地理上册 6_2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教案 晋教版

6.2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聚落的发展过程,认识世界城市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是目前聚落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 (2)了解城市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3)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聚落的发展过程,分析说明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城市规模的变化特点。 (2)通过探讨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3)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每个小组分别扮演旅游者、文物工作者、市民、经商者、政府官员等,就如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如平遥古城)发表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正确理解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积极为解决城市环境问题出谋划策。 (2)通过欣赏美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景观图片,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培养美感。 (3)形成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自觉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教学难点】 如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 聚落的发展过程;城市聚落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1.情境导入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说一说你所居住的城市、县城和乡村聚落发生的变化,谈谈聚落的发展有哪些主要的表现?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好处? 教师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给予评价归纳。 2、出示教学目标: 1)了解的发展过程,认识世界城市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德比重增加,是目前聚落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

2)理解城市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3)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中的基本知识,聚落的发展、问题,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等知识点,对聚落有个大概的了解。 三、展示反馈,评价提升 ①观看录像“意大利水城威尼斯”“我国云南的丽江古城”“山西省的平遥古城”“江南水乡—周庄”,了解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些传统聚落。 ②图片显示“北京四合院” 讨论:北京城市建设中关于四合院的不同观点和做法,你的看法如何? 总结全课: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你知道或了解了关于聚落的哪些方面的知识?(学生归纳总结) 四、拓展延伸,巩固提高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分两大组讨论: 第一组讨论“聚落的发展有哪些主要的表现?” 第二组讨论“为什么在聚落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有特色的传统聚落和民居?” 通过让学生讨论,老师最后总结传统聚落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保护传统聚落有重要意义。 五、归纳与总结 传统聚落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保护传统聚落有重要意义。 【作业设计】 课本习题及导学方案 【板书设计】 6.2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一、聚落的发展 聚落的发展的特点: 聚落的发展的问题: 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知识链接】

七年级地理上册《世界的聚落》教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世界的聚落》教案湘 教版 教学目标: 、了解聚落的形式及其形成、发展变化。 2、能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小组辩论、分组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方案一: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一组图片(图片展示:农村、集镇、城市、林村、牧村、渔村等),他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学生回答) 承转:尽管这些景观差别很大,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聚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聚落的有关知识。 方案二:播放FLASH动画片段:“秋天到了,小燕子要跟着妈妈到遥远陌生的南方去越冬,他们飞过平原,越过高山,飞过城市,小燕子很奇怪:为什么有的地方房屋又矮又

小又稀,而有的地方高楼林立呢?他们飞呀飞,小燕子又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老家的房子是平顶的,而这里的房子却是尖顶的?” 带着小燕子的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的聚落”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51页和52页、53页,解决以下问题: (1)、什么是聚落?聚落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2)、观察教材52页的两组图片,思考:从村庄演变为城市的过程中,聚落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3)、你喜欢城市还是乡村?请阐述自己的理由。 (4)、请你总结:乡村和城市的主要差别是什么? (5)、教材53页活动题2、3、4, 2、小组交流:四人一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为什么有的地方只能形成乡村,而有的地方却能发展成为城市呢? 2、民居建筑风格的形成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教师精讲点拨】 、阅读下列信息,试分析每一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地理必修三森林的开发与保护教案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分析雨林的环境效应和生物基因库功能。 2.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3.了解雨林开发的背景和原因。 4.讨论雨林开发与保护的措施和问题。 5.认识森林保护的重要性,树立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意识,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1.雨林的环境效应和生物基因库功能。 2.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3.讨论雨林开发与保护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图示分析法、启发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森林的作用及世界森林现状 1.森林的作用 ⑴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⑵被誉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森林有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作用。此外,还具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等方面的环保功效。 2.世界森林现状 ⑴目前世界森林面积约38.6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仅为30%。 ⑵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图2.1 7)。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 思考 为什么目前世界森林大多分布在低纬和中高纬地区?为什么中纬度地区森林分布较少? 点拨:关于森林分布的地区差别问题。我们要用历史的观点去看。在人类历史之前,森林的分布主要制约于地形、气候与水文状况,除了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高寒地区可能出现沙漠、寒漠或草原之外,陆地的大部分面积皆为各类森林所布满。可是自从有了人类,情况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发展,他们对森林的破坏日益加大,特别是在中纬度的平坦、湿润半湿润地区,人口密布,森林受到的破坏更加突出,甚至有不少地方变成了无林区。 ⑶森林急剧减少现状及危害

七年级地理上册5.3聚落的发展变化教案 粤教版

5.3 聚落的发展变化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聚落的概念||。 2.了解乡村和城市的类型及乡村向城市演变的过程||。 3.掌握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 4.用实例说明人类的文化遗产||。 二、教学重难点 1.乡村向城市的演变过程||。 2. 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环境因素||。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从一幅城市聚落景观||,引出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聚落的发展变化的内容||。 城市景观 讲授新课 1、聚落 乡村和城市都是人们聚居的地方||,我们称之为聚落||。 从小村庄发展成集镇、小城镇、城市||,是聚落发展和演变的一般过程||。 2、乡村与城市 (1)乡村是主要从事各种农业活动的居民聚居的地方||。它可以有林场、牧场、渔村等 不同的村落类型||。 (2)城市是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的地方||,它的人口达到一定的规模||。 农村周围有农田、果树、池塘||。夏天可以去池塘里摸鱼捉虾------村里有小路通往附近的小镇||。城里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学校、医院------城里道路纵横||,车辆很多||。 (3)乡村的类型:农村、牧村、渔村、林场||。 (4)城市的类型:文化、政治、工业、服务业||。 (5)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6)村庄到城镇的演变 3、聚落与环境 在世界上不同的地区||,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聚落景观||,它们既反映了各自的自然 环境特点||,也体现了不同时期居民不同的社会文化生活和经济发展水平||。 (1)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地形、气候、资源、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等社会条件||。 (2)世界聚落分布 ①河流中下游平原区||,聚落密集||。 ②高山、荒漠地区聚落稀疏甚至没有聚落||。 4、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人类的无价之宝||。 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好它们||,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目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 有:意大利的威尼斯城、法国的巴黎塞纳河畔、巴西的巴西利亚以及中国云南的丽江古城、山西的平遥古城、皖南古村落——黟县西递和宏村等||。 五、板书设计 1、聚落的概念和类型||。 2、乡村和城市的差异||,乡村向城市演变的过程||。 3、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 4、世界聚落的分布||。 5、各地民居建筑的差异||。

世界的聚落教案

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大学 *********学院 *** 【课标要求】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 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 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材分析】 “世界的聚落”是属于人文地理的重要内容,涉及“聚落”这一新的概念。聚落是人们集中居住在一起所形成的,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本节从城市与乡村两种聚落形态的对比入手,引导学生学会用地理思维思考问题。同时,为学生学习人文地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节“世界的聚落”共有两部分内容,即“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内容是聚落的形态。包括城市和乡村的特点、聚落的演变、城市发展的条件、民居建筑特色形成原因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包括世界文化遗产的概念、如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从目标的达成方面来看,“聚落的形态”是基础的知识目标,“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是终极的情感目标。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较弱,读图析图能力也相对较差,对于本节课的一些地理现象以及地理规律不是很能理解。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可通过新颖的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联系已经学过的世界的人口的知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给学生发表见解、小组讨论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准确说出聚落的两种形态——城市与乡村的不同,通过看景观图判断出是城市聚落还是乡村聚落;能说出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观察1990和2010年南宁遥感影像地图,学生会总结归纳聚落演变过程、聚落发展的有利条件;通过观看图像、地图、举例分析,学生能分别说出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地方民居的特点以及其反映的地理特征;通过观看视频,说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运用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及归纳法,从图

七年级地理上册《聚落的发展与保护》学案晋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聚落的发展与保护》学案 晋教版 6.2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交通便利(交通沿线和交汇处、沿海港口等地) 水源充足(井、泉、湖滨、河畔) 土壤肥沃,适于耕作地形平坦 自然资源丰富(林、鱼、矿产) 聚落与环境村庄是怎样演变为城市的? 城市问题 种类:影响:——古代城堡、庙宇和纪念性建筑,皇家宫殿、园林和陵墓,历代著名的雕塑、壁画和碑刻等。——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国家、某个民族、某个城市的文化精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民风民情、宗教习俗、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我国在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至今已经有33处文化和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继意大利、西班牙之后的第三遗产大国。这33处文化遗产分别是故宫、颐和园、长城、天坛、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平遥古城、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丽江古城、苏州古典园林、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大足石刻、武当山古建筑群、敦煌莫高窟、x藏布达拉宫、龙门石窟、孔府、孔庙、孔林、明清皇家陵寝、都江堰———青城山、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山西云岗石窟、四川九寨沟风景名胜区、黄龙风景名胜

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三江并流、泰山风景名胜区、黄山风景名胜区、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庐山风景名胜区。 中国世界遗产名录1.周口店北京人遗址;2.甘肃敦煌莫高窟;3.山东泰山;4.长城;5.西安秦始皇陵及兵马俑;6.北京故宫;7.安徽黄山;8.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9.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10.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11.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12.山东曲阜的孔庙、孔府及孔林;13.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14.x藏布达拉宫;15.四川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16.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17.苏州古典园林;18.山西平遥古城;19.云南丽江古城;20.北京天坛;21.北京颐和园;22.福建省武夷山;23.重庆大足石刻;24.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25.明清皇家陵寝;26.河南洛阳龙门石窟;27.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28.云冈石窟;29.“三江并流”自然景观;30.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31.澳门历史城区;32.四川大熊猫栖息地;33.安阳殷墟;34.中国南方喀斯特;35.开平碉楼与村落;36.福建土楼;37.江西三清山风景名胜区;38.山西五台山;39.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古建筑群; 40.中国丹霞。 本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6月24日至7月6日在圣彼得堡举行。今年共有36项文化自然遗产申报加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澄江化石地和元上都遗址分别申请自然遗产和文

高中地理必修3第2章第2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3第2章第2节森林的开发和 保护教案 【课标细化】 1.分析雨林的环境效应和生物基因库功能,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2.了解雨林开发的背景和原因,讨论雨林开发与保护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雨林保护的重要性,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通过讨论雨林开发与保护的措施和问题,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和思辨性思维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以区域环境建设为主题,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介绍森林的开发与保护,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亚马孙热带雨林对于调节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节学习,旨在让学生理解雨林对全球环境的重要意义和雨林的脆弱性,理解应以全球的、长远的眼光审视雨林目前的严峻形势,树立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意识,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森林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 2.分析雨林的环境效应,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3.了解雨林开发的背景和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分析雨林环境效益问题、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2.通过讨论雨林开发与保护的措施和问题,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和思辨性思维。 3.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森林保护的重要性,树立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意识,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1.雨林的环境效应和生物基因库功能。 2.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3.讨论雨林开发与保护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难点】

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教学方法】 PPT多媒体展示、读图法、启发讨论法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区域发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会产生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前节课我们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学习了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承转)首先我们学习一下世界森林资源的作用及现状。 一、森林资源的作用及现状 1、森林的作用 ⑴经济价值: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 ⑵生态价值:被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具有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等作用。 ⑶环保价值: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 2、森林资源的现状: ⑴现状:森林资源的急剧减少 ①世界森林面积减少的趋势仍在继续,特别是大片热带原始林正在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②作为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片原始森林——亚马孙热带雨林(其中60%分布在巴西境内)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巴西政府对亚马孙地区大规模开发计划的实施,这片雨林也正受到破坏,这片雨林的前景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⑵森林资源减少(破坏)的危害:导致全球气候失凋、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 (活动探究)请同学们自主探究P26“活动”: 1.一些沿海低地国家十分关心全球木材生产的年产量报表、并把他们未来的命运与热带丛林的木材公司联系在一起,你认为他们的担心有道理吗?(有道理。因为森林具有稳定大气成分、吸收CO2 、放出O2的作用,当森林砍伐后,大气中的CO2含量会急剧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加强,气温不断升高。两极的冰川在温度升高后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淹没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名师教案1 湘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世界的 聚落名师教案1 湘教版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在教材第51-55页。具体教学内容包括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及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同时包含着人地关系的协调理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3.能举例说明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密切联系。 4.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本节内容的教学,将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及多媒体课件,对聚落及其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学习。采取探究、讨论、展示作品等参与性强的学习形式开展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到要尊重自然规律并按经济规律办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难点 1.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 2.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 教学突破 聚落的形态,指导学生通过报纸、图书、网络等途径收集信息、查找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概括,并在课堂上展示成果、进行交流,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可以利用学生熟知的当地素材,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降低教学难度,借此阐明人地协调的理念。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建议教师创设一种较为开放性的学习氛围,利用一些图片资料组织学生讨论、总结。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组织分组和组长选举,以便课堂组织讨论。 2.搜集大量图片、设计课堂教学,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 1.课前分组搜集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要求能体现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并查 阅相关的文字资料。 2.查找本地不同时期的地图或景观图片(要求能体现聚落的变化)。 3.课前分组搜集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图文资料。

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之路

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之路 南昌工程学院 严鹏 1.南昌市古村落的背景分析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立,南昌市古村落的生存环境正在发生明显变化,但在变迁的步伐中,如何保护抢救已经极其有限的古村落以及周边的环境,也引起了社会上下的普遍关注。由于开发利用不够合理,有的部分遭到损坏,有的则年久失修;有的新旧相杂、不伦不类,有的因无人居住或产权归属等问题正呈颓败之势。古村落的环境也随着经济发展而急剧变迁,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很多古建筑甚至处于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境地。因此,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已经提升为国家战略的大环境下, 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古村落的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 2.南昌市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思路构架 2.1全面开展南昌市范围内古村落的普查 弄清南昌市古村落的文化遗产分布、现状及保护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人们重建设轻保护,拆掉了很多可以不拆或本不该拆的古建筑,因此,有必要对古村落文化遗产进行一次全面的普查,并公布保护名单,这样才能进行很好的保护。古村镇分布地区广,民族与地域条件各具特色,须分别对待,依据不同的情况、价值的大小、完整的程度采取不同的措施。通过文化遗产普查,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才能按照国务院提出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加强对重要濒危文物的保护和管理,以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 2.2分析南昌市古村落发展与保护所面临的问题 2.3制定相关对策 a.加强法规建设:加强法规建设,尽快起草制订专门的保护法规。现有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不完全适合古村落建筑保护,为便于各项保护工作的开展,有必要考虑制定适用于古村落建筑保护的专门法规或政策,

粤教初中地理七上《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教案_2

第三节聚落的发展变化 一、教材分析 聚落的发展变化是从人口行为的角度而言,它是反映人口分布与环境关系的重要内容。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地的总称,它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种类型。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则各不相同。聚落的发展变化与环境密切相关,并深受当地的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聚落,成为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但是,随着现代城乡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正面临着破坏,如何保护和挽救人类的文化遗产,就成为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教材从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角度,围绕人的居住地的发展变化层层深入地进行讲述。第一,教材侧重于从学生身边的居住地引入,从多角度讲述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第二,教材侧重于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入手,讲述聚落的区位、聚落的分布、聚落的形态和聚落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使学生形成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观点。第三,教材侧重于对人类宝贵文化遗产的保护活动,使学生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的差异。掌握聚落形成和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课本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发散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世界文化的差异,理解和尊重各国的文化传统。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乡村与城市不同的景观。 (二)、难点 聚落与自然环境;如何保护文化遗产 四、教法建议 1.观察、分析、判断: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引导学生从观察中发现并描述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在此可自行补充一些特点比较鲜明的景观图片或视频材料辅助教学,并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学生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不必强求描述的一致性;第二,只要求描述“景观”的差别,不宜扩展到其他方面。“景观”是能在照片上看得到的,并且也是较为客观的。此外,还应引导学生在平面图中认识乡村和城市,使学生多角度地了解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 2.观察、分析:聚落的发展和演变。学生观察漫画:聚落的发展和演变。教师引导学生从动态了解聚落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使学生形成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观察、分析、讨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景观图和地图,认识影响聚落位置的选择的自然环境因素。 (2)“长江三峡移民”案例,目的是为学生创设一种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的环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或课外小组从自己学校所在的聚落入手,观察和分析周围的自然环境要素与自己所在聚落区位(位置)的关系,培养探究能力。 4.读图、分析、调查:如何对待人类的文化遗产。通过阅读、分析我国丽江古城文字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认识保护世界聚落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由此拓展到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教师一方面可组织学生收集更多的世界文化遗产(当然也包括世界聚落文化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教案)知识分享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教 案)

2.2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石阡民族中学:王明琳 课标要求与分析: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本条“标准”要求:1.以某一区域为实例,分析该区域资源开发利用所造成的问题,诸如森林、湿地、水资源、草地资源、矿产资源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2.分析该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危害。3.针对该区域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有成效的综合治理措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森林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 2.分析雨林的环境效应,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3.了解雨林开发的背景和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分析雨林环境效益问题、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2.通过讨论雨林开发与保护的措施和问题,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和思辨性思维 3.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德育目标:认识森林保护的重要性,树立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意识,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1.雨林的环境效应和生物基因库功能。 2.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3.讨论雨林开发与保护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教学方法:图示分析法、启发讨论法、活动式、探究式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同学们,你知道森林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哪些作用吗?从同学们的回答可知道,森林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影响很大,但是目前全球森林资源在急剧减少,导致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因此,如何合理的开发和保护森林资源,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学习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新课学习: 一、森林资源及其作用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二自然段,思考:森林资源有哪些作用? 学生回答 1、森林资源的作用 师:(投影)森林资源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自然资源,具有经济价值;二是作为环境资源,具有生态效应和环境效应。 投影练习:请说出下列各图所反映的植物环境效益。 过渡:森林资源对人类有哪么多的作用,那么同学们知道森林资源都有哪些类型吗? 学生回答。 2、森林资源的分类 师:森林资源按不同的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差异,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2. 教学重点/难点 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3. 教学用具 课件 4. 标签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 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讲述新课: 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承转] 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

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 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 [启发] 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 [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人口规模、从事的生产劳动等方面来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讲述]: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不难看出,乡村是人口规模较小的居民居住地。规模最小的叫做村庄,大一些的叫做城镇,但我们也把它归为乡村聚落。乡村的周围有农田分布,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动空间。而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

世界的聚落(教案)

《世界的聚落》教案 班级学号姓名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4、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能够分析居民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 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 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二、教学重点:1.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分组合作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用具:城市乡村图片 七、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类型。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世界文化遗产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去保护它们。故本节的重点是“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材里包含了很多活动部分,活动题材多样。 聚落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学生向其他同学展示个人的想法和小组的讨论结果。 八、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的人居住在农村,有的人居住在城市,请同学们说说农村与城市的景观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与学生交流辅助 1、聚落的两种形态 【引导】阅读课本P51~52并观察以下图片: 【幻灯片】城市和乡村景观图片。思考: 1、什么是聚落? 2、聚落的形式主要包括哪两大类?

七年级地理上册 6_2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同步练习 晋教版

6.2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一、选择题 1.关于乡村聚落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乡村聚落一旦形成就不再变化 B.某个乡村聚落只有发展,不可能衰落 C.乡村聚落有可能发展成城市 D.乡村聚落的数量有限,不会增加 2.下列关于世界文化遗产聚落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丽江古城位于湖南省西部山区 B.宏村、西递位于安徽省 C.水城威尼斯位于法国塞纳河岸 D.巴西利亚成位于阿根廷 3.关于我国云南丽江古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B.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 C.建筑融汉、白、纳西、藏各族的精华 D.具有傣族独特的民族风情 4.面对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的处理方式正确的是() A.不要乱动,任其自然发展 B.全部拆除,发展现代化建筑 C.把它们拆了再按原样重建 D.大力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 5.有关聚落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上所有的聚落都在增长 B.世界上大多数聚落随着历史的前进,聚落没有发展 C.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D.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聚落占地面积越来越小 6.关于聚落的发展与保护说法正确的是() A.随着社会的发展,聚落的不断扩大,所有过去的一切旧的聚落建筑都应全部拆除,建新的聚落建筑 B.在城市与乡村的发展中,所有的旧的聚落建筑都要保存下来,作为历史文化留作纪念,新的聚落建筑另辟新的土地 C.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各个国家自己的事情,与其他国家无关 D.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7.关于聚落的发展与保护说法正确的是() A.随着社会的发展,聚落的不断扩大,所有过去的一切旧的聚落建筑都应全部拆除,建新的聚落建筑 B.在城市与乡村的发展中,所有的旧的聚落建筑都要保存下来,作为历史文化留作纪念,新的聚落建筑另辟新的土地

初中地理《世界的聚落》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聚落的两种主要形式,运用图片描述城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从位置、分布、形态、建筑特点等角度举例说出聚落的与自然环 境的关系; 3、运用图片描述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景观和规模等的变化; 4、准确判断某种行为是否有利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和表格对比,掌握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 2、通过图片和问题探究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学会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5、通过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学习,形成尊重自然规律的 观念,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难点: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 教学方法: 对比分析、小组合作 前期准备: 将微课提供给学生,学生结合课本进行自学 教学过程: 【导入】 伴随音乐循环播放一组青岛不同地区的城市和乡村景观图(景观图与位置图同时出现)以及不同时期的青岛的图片。(图片上带有问题提示:1、为什么同在青岛景观却不同呢?2、为什么同是青岛的同一地区,景观也不同呢?)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欣赏了两组图片,一组是青岛不同地区的景观,还有一组是青岛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景观,我们发现这些景观是不同的,这些景观为什么不同?它们反映了什么样的问题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这节课的学习——世界的聚落

板书:世界的聚落 师:首先我们来验证一下我们的预习结果,请同学起来说一下,什么是聚落? 生:答 师:(进行肯定) 【新授】 一、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通过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进行联系,探究题的形式让学生合作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 师:我们现在知道了什么是聚落,那什么样的地方容易形成聚落呢?师:(出示世界人口分布图)其实根据聚落的概念我们发现聚落与人口的分布是有一定的关系的,所以我们借用人口分布图来分析聚落。 先回忆一下人口分布稠密区有何规律? 生:答 师:现在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完成课堂学习部

4.1森林及其保护教案

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森林及其保护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森林锐减的原因、特点和危害。 2.运用世界森林分布示意图,能说明世界森林种类和分布地区。 3.理解森林生态功能,树立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森林资源破坏的原因森林的生态功能 2.森林的生态功能 3.保护森林应采取的保护措施; 难点:森林被破坏后产生的危害 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森林是陆地上最强大、最复杂、最能长久存在的生态系统,人类的远祖就是从森林中起源的。而被誉为“生物科学家的天堂”和“地球之肺”的亚马孙热带雨林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科学家们认为亚马孙的热带雨林正在被“草原化”,预计,以目前的森林大火发生频率和砍伐速度,在未来50年至100年内,亚马孙热带雨林最多将有60%消失殆尽;至少,也会有20%到30%的丛林转化为草原。 一、滥伐森林的生态灾难 1.原始林:约占陆地面积的47.7%(8000年前) ——根据林木生长所需的气候、土壤和海拔条件估算 2000年: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0% 通过列表,使学生认识到:森林被破坏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加速的,尤其是工业社会以来3.森林分类: (1)按森林疏密密林 2/3 疏林——由阔叶树和草地组成 1/3

指导学生读图4.1:说出 (1)森林种类;(2)每种森林具体分布地区;(3)探究种类数量和分布地区之间的关系。 (可以从自然(气候、地形等)和人文(人口、人类生产方式等)两方面分析。) (2)受人为影响程度天然林不足40% “半天然”林 人工林 工业化国家中,除加拿大和俄罗斯外,大部分森林为人工林,或“半天然”林。 38.66 ——我国森林人均占有量和覆盖率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 认真研究的。现在的情况是开发过度了! 5.森林的价值 A.生态价值: (1)调节气候,涵养水源(2)过滤尘埃,吸收噪音(3)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空气 (4)保持水土,防风固沙(5)提供旅游休闲最佳场所 B.经济价值: (1)制作家具(2)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3)森林中还有多种药材(4)重要的建筑材料等 ——森林的生态价值比经济价值更大,人们把森林比作“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6.森林的后果: (让学生分组讨论,可结合课本图4.3、图4.4和案例进行探究) 总结:(1)生态失调(2)环境恶化(3)导致洪水频发(4)水土流失加剧(5)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教学目标 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关系。 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环保意识;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聚落的形成。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类型。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故本节的重点是“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和聚落的形成”。 聚落形式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向其他同学展示个人的想法和小组的讨论结果。 课前准备:课前准备提出要求如下:(1)搜集城市与乡村的不同

景观图片,分析城市与乡村有何差别;(2)搜集民居建筑图片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料,分析形成建筑特色的原因;。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世界的聚落。对于“聚落”这个名词,大多数同学可能感到陌生,那么什么叫聚落呢,让我们先看几幅图片。(出示窑洞、水乡、牧区和城市景观的图片。)[讲述新课]: 讲述“聚落的形态”,按以下步骤: [教师]展示图片:1、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这四幅图片各是什么地方,你到过这样的地方吗? [学生]:找出不同聚落形态的差异,教师引导学生从各图中归纳并回答什么是聚落. 小结:不管是在乡村、牧区或是窑洞和城市,你会发现这些地方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在地理上称之为聚落。 板书:聚落;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 [教师]从图片中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那么聚落的形式主要包括哪两种?它们具有哪些不同的景观特色? [学生]观察两幅图片景观,找出两幅图片景观的差异,从中说出聚落的两种形态。 [板书]:聚落形式:城市和乡村 承转:了解了城市和乡村的形态特征,那么城市和乡村有哪些差

最新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教案)汇编

第四节学习与探究--------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聚落会发生变化。 2.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聚落会发生哪些变化 3.了解引起聚落发生变化的因素(人类活动对聚落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大量的活动实例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聚落会发生变化,并归纳聚落会发生的变化。 2.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引起聚落变化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例的分析,学生应认识到,人类保护环境、合理地发展经济等会促进聚落的发展;反之,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会使好的聚落衰落,甚至消亡。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随着人类社会的变化,聚落会发生哪些变化;人类活动对聚落变化的影响。 2.难点:培养学生地理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聚落会发生什么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聚落都会日益繁荣吗? 【学习新知】 一、案例一 引导学生读图A,观察1652年巴黎城市的范围、1653—1789年巴黎城市的范围、1790——1870年巴黎城市的范围、至今仍在扩展的巴黎城市的范围。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巴黎为什么最初建在塞纳河的西岱岛上?2.随着是时代的变迁,巴黎城市的范围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通过探究讨论合作得出答案:1.西岱岛接近水源,且地处连通河流南北两岸的轴线上,便于通航、贸易。此外,塞纳河为西岱岛提供了天然的防护,可以确保居民的安全。因此,西岱岛成为巴黎的发祥地。2.巴黎城区成放射状不断扩展。 得出结论:聚落的规模会发生变化。 学生举出:身边聚落规模发生变化的例子 教师举例:叶县的老县城原来只有东西城河之间的区域,但随着建设的发展,现在的城区已经扩展到环城路以外,面积是原来的好几倍。该案例展示的是日益繁荣的聚落实例。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人们选择适宜的地方建立聚落。聚落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 二、案例二 引导学生观察图B、图C、图D埃森市不同时期的景观图,推测城市性质的变化。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认真观察上面三幅图,找一

湖南省醴陵市七年级地理上册3_4世界的聚落教案新版湘教版

世界的聚落 课题世界的聚落主备人 教学目标 1.说出聚落的主要形式,描述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会简要分析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3.知道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重点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保护世 界文化遗产的意义难点 分析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 关系 预设流程个性化设计一、自主学习 (一)“聚落的形态”(阅读课本60~61页,画记并填写:) 1.什么是聚落? 2.聚落的两种主要形式是什么? 3.填表比较乡村与城市聚落的特点: 生产活动人口分布建筑特点交通特点环境污染程度 城市密集 乡村农业生产低矮、稀疏道路较稀疏环境较好 4.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完成课本61页“活动”的第①题。 (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阅读课本64~65页,完成:) 5.列举3处世界文化遗产:、、 二、合作探究 专题一: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1.走进自然,选择理想的居住地。 请在下列条件的地区中选择你认为适合定居的地方: ①交通闭塞、空气稀薄的青藏高原②平坦肥沃的华北平原 ③干旱的撒哈拉沙漠④气候酷寒的南极地区 ⑤水网密集的长江流域⑥资源丰富的地区 2.读右图,回答: (1)三处聚落的选址有什么共同点? (2)图中①②③处最有可能优先发展

成为一般城市的是哪一处?为什么? 3.根据以上分析,说说有哪些因素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专题二: 1.请你来当设计师。阅读课本63页的内容后,帮助以下地区的居民设计适合 他们居住的房屋,并说明理由。 A、高温潮湿的地区: B、炎热干旱的沙漠地区: C、寒冷、多雨雪的地区: 2.(1)下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做法正确的有: ①控制工业污染对历史性建筑物的侵蚀 ②在古代建筑上刻写“×××到此一游” ③在著名的文化遗产地过度发展旅游业 ④在著名文化遗产周围禁止修建高大的现代化建筑物 (2)我们为什么要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三、展示提升 四、归纳总结 五、训练巩固完成基础训练 P.35~36 的内容。 六、知识链接 云南傣族的竹楼: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气候炎热多雨、潮湿,人们充分利用当地的竹木资源,搭建竹楼,通常屋子没有门窗,便于通风透气,既凉爽又干燥;竹楼房顶坡度较大,利于雨水的快速倾泻。 草原上的蒙古包: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游牧民族创建了拆装容易、搬迁简便的蒙古包。 黄土高原的窑洞:窑洞的成功建设主要是黄土具有直立的特点,再加上黄土保暖性好,该地区自然环境干燥少雨,多风沙天气,光线充足,窑洞一般背风建设,可以保暖驱寒,避免风沙天气的侵害。 因纽特人的雪屋:地处北极地区,冬季漫长、寒冷、黑暗。为防风雪,御寒冷,因纽特人就地取材,用雪砖垒砌成圆顶的“冰雪屋”,之后向下深挖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