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初中语文单元主题化阅读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单元主题化阅读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教学对象、当前课堂导入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借助信息技术改进课堂导入的必要性
初中语文单元主题化阅读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这一阐述从“终极关怀”的理性高度向我们昭示:弘扬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突现和强化语文学习活动中“情感、态度和世界观”这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初步构建思想体系,促成学生健康世界观、人生观和审美观的形成,构筑学生的精神家园,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通过强化单元主题化阅读教学,帮助学生初步构筑精神家园的方法作探究。
一、“纲举目张法”——围绕单元主题,对单元内每篇课文的教学进行系统化设计。
新课程语文学本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基本上每个单元都设计或体现了一个主题,单元内各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主题进行呈现、展示和阐发。
单元主题是“纲”,单元内各篇课文是“目”,纲举才能目张。
或者说,单元主题是高高矗立的金字塔,单元内的每篇课文是托起金字
塔的一块块基石。
只有对这些“基石”进行系统化的砌累,地面上才有可能出现金碧辉煌的“金字塔”;若“基石”东一块西一块,何来“金字塔”的耸峙云天?同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也只有对单元内每篇课文的教学进行系统化设计,才吻合新课程语文读本的编辑思想,才能最大限度地凸显和实现单元主题的“情感、态度与世界观”的目标功能,才能最有效地促成学生思想体系与精神家园的构筑。
二、“课外拓展法”——迁移延伸,扩充视野,集束轰炸,强化主题的心灵冲撞力。
课标背景下的语文课程资源,由两大核心组成部分:一块是课堂文本资源,另一块就是课外文本资源。
课堂文本资源是单一的、有限的,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教材永远只是一个例子。
要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单靠课堂文本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大量地扩充课外读物,增加课外阅读量。
这一点现在已日益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
需要指出的是:进行课外拓展,到底是放在课堂上还是放在课外,应灵活机动,没有一定之规。
下面我将就如何进行课外拓展,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强化文本主题对学生的心灵冲撞力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尝试。
我在执教语文学本时,是这样选择课外拓展材料的——为了加深学生的阅读体验,更深入地领悟课文的主旨,从而获得更多的人生启迪,我往往会从《读者》等课外杂志中精心挑选出跟课文有着相同或相近主旨的时文来辅助教学。
如我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童年的朋友》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地体会到作者与外祖母之间的浓浓亲情,我精心选择
了《读者》2006 年第三期中的《父亲》及《母亲,请让我给你安宁》这两篇文章作为辅助材料。
《父亲》主要写了一位儿子
因没能在众人面前维护貌丑的父亲的尊严而一直心生愧疚;《母亲,请让我给你安宁》表达的感情则更加真挚、细腻,文
章表现了作者对因疏于对母亲的照顾而使得母亲受到伤害的愧疚,以及对母亲的感恩。
这三篇文章的共同之处在于都饱含着
浓浓的、化不开的亲情。
如果说《童年的朋友》让学生对外祖
母倍加崇敬的话,那么《读者》上的两篇时文更促使学生警醒——不要忽视父母的爱,应该懂得回报父母的爱。
这样拓展教
学之后,就由热爱亲人这个主题延伸到如何善待亲人,回报亲人,关于亲情的主题就更加深远。
三、“读写结合法”——阅读与写作同步进行,将“主题
化阅读”成果内化成一种写作与生命的激情。
为了强化单元主
题化阅读教学,我在“与新课程同成长”的教学实践中,同时
进行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同步”的尝试。
下即为我执教新
课程以来开展的此项训练的小作文篇目(“——”左为课文,
右为小作文):《为你打开一扇门》——《我心中的文学》;《繁星》——《数星星》;《纸船》——《女儿的心》;《“诺曼底”号遇难记》——《我心中的英雄》;《往事依依》——《金色的年华》;《幼时记趣》——《童年趣事》;《十
三岁的际遇》——《我向往的地方》;《伟人细胞》——《成
长的历程》等。
除此之外,我还要求学生每读完一篇文章,都
必须进行点评;同时要求他们坚持两天写一篇生活随笔,二者
字数都不做硬性规定。
主题阅读课堂教学遵循语文学习规律,着眼学生个体的发展,引领学生关注文化,在他们熟悉的系列生活中,寻找语言文化的根源,汲取语言文化的汁液,让他们在语文生活中找到精神的栖息地,在立体多维的大语文生活中,沐浴文化的光辉,通过体验与熏陶,理解与扬弃,鉴赏与反思,使得语文素养在同类的量的累积中获得质的提升,从而夯实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
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主题阅读教学下的语文学习,学生知识积累多了,眼界开阔多了,思想认识自然就变得深刻起来,进而产生思想的交锋、观点的碰撞,放飞他们的心灵,丰富他们的认识,开掘他们的智慧。
教学对象:中学阶段,在认知方面,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思维形式逐步由形象性转向抽象逻辑性。
表现出如下特征:(1)能通过假设进行思维;(2)具有一定的预计能力;(3)不仅仅依靠事实经验,基本实现了思维的形式化;(4)思维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和监控能力较强;(5)思维的求异性较强。
当然初中生与高中生还有较大的区别。
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虽占优势,但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而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则具有理论特征,他们能够掌握基本的辨证思维方法,如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思维,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等。
在情感发展方面,初中生也也高中生有着明显不同。
初中生富有激情,喜欢冲动和幻想,他们开始重视社会道德规范,但对人和事的评价往往由于认知结构的不完善而导致简单化和片面性,在他们的自我调控中,意志行为逐
渐增加,抗诱惑力不断增强,但高层调控仍不够稳定。
当前课堂导入新课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借助信息技术改进课堂导入的必要性:
我讲课的题目是《祖国啊,我亲爱祖国》
导入新课:赏析意象,把握诗歌情感(朗读诗歌的方式导入新课)。
这首诗先抑后扬,体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所隐含的情感基调则是由沉郁、凝重蹈欣喜、明快。
其中第一、第二节风格沉郁、凝重、低缓,第三、第四节欣喜、明快激越。
对朗读课文中出现以下问题:1.句子的声、韵和调发音不准。
2.朗读的方式不正确。
3.不能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4.朗读的语气没有变化, 不能有感情朗读课文学生从朗读开始到结束, 始终保持一种语调和语气, 丝毫没有变化, 朗读课文
缺少生动和韵味。
解决的办法: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
它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我们应充分运用朗读的作用,借助信息技术改进课堂导入、努力优化朗读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朗读能力,从而更好的
为语文教学服务。
我利用融媒体方式找了最标准朗读并配音乐的音频示范朗读,指导朗读解决一些问题。
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
有声有色的朗读,会更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作品中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会使学生着迷,范读传达着朗读者的态度、感情,这些都会强烈地影响学生,容易使
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