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类型中的互文翻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普类型中的互文翻译

1.引言:

近年来,科普类作品极受欢迎,其中大部分是翻译作品,尤其是英语。一些专业人士基于对译者专业知识受限的考虑,对翻译的准确性持怀疑态度。然而,源文本与目标文本之间的不匹配是翻译策略还是翻译精准度导致的,读者是如何影响这些翻译作品的等等,这类问题更值得我们深思。因此,本次研究的目的就是探究当面对不同的读者并带有不同交流目的时,译者是如何处理的。

2.语言学中互文研究的导向:口语文本——书面文本

3.关于Interaction的概念依旧比较模糊:

在语言学的不同学科中对它有不同的定义,如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ve, dialogic等。

4.目前书面文本中的互文模式:

主要是基于Thompson and Thetela (1995) and Thompson (2001)提出的观点形成的。

两大主流模式:(1)信息化: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是其特有形式——展示作

者对读者的关怀。

(2)功能化:即作者主导型。通过问题、评论等展示他们的立

场,从而影响读者。

通常译作中会将两者结合使用:通过提问以示友好,建立信任,从而巧妙地使读者接受其观点。

5.此次实验共建立三个语料库:《科学美国人》(美国杂志)(SA-E)

《科学美国人》中文版(SA-TC)

参考语料库:中研院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SC-S)

6.研究对象:互文特征较明显的指示词。

7.研究过程:

(1)定量分析:表一:代词、空间副词和时间副词在中英文中的不同表述。

表二:分近端指示词和远端指示词两类,分别统计其在三个语

料库中出现的次数及频率。

比较SA-E与SA-TC:后者包含大量指示词,尤以近端指示词居多。

比较SA-TC与SC-S:前者指示词较后者多

结论1:译作中指示词使用频率高,不仅与汉语言使用规范有关,与译者

个人的偏好与选择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2)定性分析:以一段文字为例,翻译成汉语后再返译回英文,此时第一段末尾多了一句承接句。

分析:因为中国读者对此类文章的行文思路不太了解,所以翻译时为方便读者理解文意,译者自行加入此句,以使其形成“问

题——解决”式结构,从而在宏观上帮助读者理清思路。

有时,译者在翻译时也会自行加入一些原文中没有的时间、地点等状语,或是将than改为this,形成远近结合,使读者

身临其境。或是将没有感情色彩的the改成that,表达消极

或厌恶之情。

结论2:指示词的使用不仅表达了作者对读者的关心,也传达了作者自身

的态度。

8.结论:

通过此次研究,我们知道了在翻译此类较专业的文章时该如何使自己的译作更受欢迎,同时也明白在面对不同类型的读者时该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