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
【摘要】林黛玉是曹雪芹《红楼梦》中的女主人公。

曹雪芹把林黛玉塑造成了一个独具灵性、异常聪颖而偏有多难命运的惹人怜爱的少女形象。

作者倾注在这个形象身上的审美情趣,不仅在于同情她的不幸,更在于显示前卫的女权理想与封建伦理的对撞,让弱者的自我毁灭来激发读者思维的火花,呼唤女性的觉醒。

林黛玉她博古通今、才华横溢,但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和宝玉之间的爱情最终成为一场悲剧,她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是历史的必然。

她的个性具有启蒙性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林黛玉;性格;悲剧美;时代悲剧
《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清朝带有浓重悲剧色彩的宏篇巨著,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隐含着悲剧性特征,其中林黛玉是一个典型代表:曹雪
芹将其塑造成一个独具灵性、异常聪颖而偏有多难命运的惹人怜爱的少女形象。

一、林黛玉的艺术形象悲剧色彩浓重
林黛玉父母双亡、背井离乡、寄人篱下的凄凉身世在其内心深处结成了解不开的隐痛,造成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孤高自许的独特个性。

她出身在一个走向衰弱的封建官宦家庭,却由于母亲去世得早,没能受到封建礼教、妇德等方面的熏陶和训练。

她接受了封建文化的教育,却因身体羸弱,功课上得不到严格的要求。

至于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等社会知识对她的影响显然非常有限了。

这也是她保持着纯真的个性的原因。

但是这样的个性使她在寄居的声势显赫却又充满着仇恨、倾轧、争夺、势利的荣国府中“步步小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林黛玉不得不小心提防自己的行为是否和别人合拍以及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与做法了,这是黛玉“自尊、自爱”的表现。

这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寄人篱下的生活是那样的无奈和凄凉,更能让读者感到黛玉的可怜、可敬。

林黛玉纤弱多病让人怜爱。

故事中对于她的病有多处描述。

如宝黛初次见面,宝玉送黛玉“颦颦”二字;而她在听到宝玉将与宝钗成婚的消息时更是怨急攻心,在极度的悲哀中迷了心智,于是有了与宝玉相对傻笑的一段等等,让人们对她的纤纤弱质有清晰的印象。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并未花费太多笔墨描写林黛玉的外在美,却给人留下了非常精致的美丽形象。

小说写林黛玉的出世,用“仙草化身”让读者体会她的超凡脱俗,想像她的得天地精华的清秀非凡之美。

在安排林黛玉出场时,曹雪芹没有直接正面来描绘她的秀美,而是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借助于凤
姐夸赞和宝玉的感受来表现林黛玉的绝代美丽。

凤姐心直口快,一见黛玉就惊叹
到:“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在贾宝玉的眼里,林黛玉是“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可以说这既是宝玉的视觉眼光和心理活动传达出来的,又是作者想要表现的美丽。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从贾宝玉的美学意识来看,这是他的美人标准,也就是说这是曹雪芹心中的美学意识。

作品在交代林黛玉初到贾府时,通过众人的关心来表现她的病态,老太太等人见她体弱,便询问她“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王熙凤第一次见黛玉时张口就
问“近来吃些什么药……”等等,我们不难想像,林黛玉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病态。

而“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等赞语更是让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形象跃然纸上。

作者在作品中并没有批判她的病态美,反而借助她的病态来暗示其不幸命运的内在原因。

二、林黛玉形象的悲剧意义
在众多的古代女子艺术形象中,没有谁能像黛玉那样把妇女地位看得高于一切,也没有谁能像她那样有如此强烈的自尊心,如此执着地维护人的尊严。

林黛玉的这种需求,虽然远远不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那些先驱者们能自觉地把思想作为斗争的口号,在她意识里还没有形成这样明确的概念,但她却具有以往形象所没有的性格特征,这一特征萌发在一个女性身上,是带有深刻时代意义的,从这个特征所反映的思想体系来说,它是一株幼芽;从这个特征所预示的发展进程来说,它是一个信号。

因此它既是一个幼小的、朦胧的,却又是新生的、发展无量的。

这种状况是恰到好处地反映资本主义正在萌芽阶段的历史面貌:一个未成熟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产生了一个未成熟的带有它某些特征的人物形象。

它在封建势力的重压下幺折,正是表现了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种要求实际上的不可能实现的矛盾。

因此,它虽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毁灭了,但它却展示了代表这种历史必然要求的新事物,一定会获得胜利的历史趋势。

这就是林黛玉这个形象的悲剧意义,也是她美之所在。

三、林黛玉的才女形象
林黛玉的外在美不是要描绘的重点,作者更注重对她的丰富而优美的、多愁善感的内心世界的描绘,更注重的是对她的艺术才华的展示。

有人说过,她的诗,都是她的哀鸣,她的心声,她的影子。

她的才华,是作品人物中的佼佼者。

她是大观园中的杰出诗人,她的大多诗篇,都是以花自喻,寄寓了身世之感。

例如,第一次结诗社时她们以“咏白海棠”为题,以“门、盆、魂、痕、昏”为韵,限一柱香的时间赋出,作不出者则受处罚。

别人苦思冥想,林黛玉却静观秋色,独抚梧桐,中间又和丫环戏笑,等到众人纷纷交卷之时提笔一挥而就:“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表现出林黛玉敏捷的才思、丰富的才情。

在众多的才女之中,曹雪芹对于林黛玉的艺术天才是用墨最多的,就作品来看,有《秋窗风雨夕》、《唐多令》、《葬花吟》、《五美吟》、《桃花女儿行》、《题帕三绝》等,每一首都声情并茂,沁人心脾。

黛玉的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既有她对生活的感受,对理想的追求,同时又隐含了她生活中的境况。

林黛玉的这些诗可以看到她的“孤标傲世,目下无尘”的高洁品格。

诗中这些气韵形成了一股激荡于人心的悲剧美,有力的冲击着读者的心灵,使黛玉这一形象更富慑人心魄的
艺术魅力。

林黛玉这个“阆苑仙葩”的绝美形象,也许正是应了“没有缺陷的美本身就是一种缺陷”这样一句话,曹雪芹于是给林黛玉加上一段凄凉的身世和一副孱弱的病体,并将这绝美毁灭给人看。

这也许就是悲剧的动人之处,是《红楼梦》这一作品成为我国四大名著的原因吧。

要是没有这一绝美形象,没有将这绝美毁灭,就不会给人冲击,引起人们深层次的共鸣。

四、林黛玉形象的现实意义
细细品味林黛玉的品性,至今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提到她,我们很多人想到的是她的多愁善感,以泪洗面,她的格格不入。

常常只看到林黛玉喟叹自己身世不幸的那一面,而忽略了她其实十分重视实现自我价值的另一面,忽视了她洁身自好的可贵性。

特别是她对“质本洁”的执着追求,希望自己身上长翅膀,随花飞到天边去追寻这种宝贵的洁的净土,是一种极其美好的崇高的道德追求。

她这种自觉而强烈的崇高追求是有些现代女性所缺少的。

在对待爱情这个问题上,林黛玉追求的是能和自己心灵上息息相通的真相知,她把感情看得无比重要。

她不关心自己所钟爱的人如何走上仕途或能否走上仕途。

她只懂得要尊重感情,尊重自己所爱的人他自己的选择,这本身就是理性的选择,是一种重要的选择。

但是,宝黛之恋注定是一个悲剧。

因为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女人地位低下,没有起码的人身权利,更不用说维护自己尊严,追求甜美的爱情简直就是天理不容;它与封建主义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它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样的的封建婚姻制度常规,更重要的是他们恋爱的叛逆思想内核与整个封建主义相冲突。

林黛玉和贾宝玉不肯放弃自己的追求,正是他们对现实强加给他们的种种伤害的强烈反击,正是他们代表着新兴的力量与封建家庭对立;而封建家庭又要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就决不可能允许这样的恋爱存在并发展下去。

尽管宝黛之恋以悲剧收场,但两人为爱情所做的努力却是那样的真切感人。

我想,就是现在的人也会这样认为,只有这样,爱情才能保鲜,才能长久。

就这一点来说,在当今这个婚姻不时面临动荡、家庭破裂常见、离婚率比以前较高的时代,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黛玉自称是“草木之人”,相传她的前身是绛珠小草,好像柔弱才是她的真性情,但是林黛玉并不缺坚强。

她爱哭,却并不软弱。

她有十分执着的一面,也就是人的两面性。

她的刚强表现在对纯真爱情和崇高道德的不懈的追求。

林黛玉是贾府所有少女中最杰出的代表,具有与作者一样的文人的宁折不弯的气质和刚强的性格。

在林黛玉的身上,我们看到她的性格造成了自身的悲剧,她总是把爱情看成是自己的一切,而爱情带给黛玉更多的是痛苦和眼泪。

她从小身体就很弱,只能靠吃药来维持生命,加上喜欢担心而多疑,结果导致病上加病,试问,在贾府这样一个封建家庭中,一个吧爱情看作是自己的一切,过分依赖男人的女子会有多大前途呢?这样,她永远不会心想事成的。

我们把这个问题扩展到整个女性群体当中,就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图了。

曹雪芹对女性过于依赖男性进行了批评。

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屈从于道德观念,像林黛玉这样的少女在婚姻上没有别的可供选择,她们只有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然只能把一生的一切都寄托于男人。

所以说林黛玉的悲剧既是个别,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代表性。

而现代文明社会就不会是这样了,当今社会,男女平等,女性具有和男性一样有参与一切活动的权利,如果哪个女性再把自己看作仅仅是男人的一部分,把丈夫、男朋友看成是
自己的一切的一切,过于依赖他们,缺乏独立的生命意识与人格意识,彻底丧失了自我,那就太可悲了。

就这一点,对当今女性而言也是具有教育意义的。

五、林黛玉形象的美学境界
林黛玉形象本身具有的悲剧美可以看出作者的艺术情趣和审美理想。

林黛玉是名门淑女悲剧命运的代言人,是中国民族文化传统所熏陶出来的艺术典型。

林黛玉不仅是《红楼梦》中的第一女主人公,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看作是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她代表了中国文学中的一个类别,一种典型。

就好像是莎士比亚笔下的朱丽叶,普希金笔下的达吉亚娜,她们身后各自都带着本民族文化的影子,凝聚着该民族文化的精华。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黛玉形象的美学准则就是让人物的外在和内在高度一致。

我们看到林黛玉的容貌与才情超越群芳,言行举止出类拔萃。

在封建观念中,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教条,作者没有按照封建伦理道德标准来规范她的言行,而是冲破界限,另辟奚径,塑造了一个博古通今、才华横溢的才女形象。

她的才华并非是饱学之士的刻意经营,而是在扶梧桐、看秋色或是在与丫环、小姐们的谈笑中感悟而得的,就显出她的绝顶聪颖。

她的才情如此,而内心坚贞刚强反映在性格上就是孤高自许、孤标傲世般的不同于流俗了。

这既拜天性所赐,更是后天的教养所得,是其在深刻的文化熏陶之下的必然的结果。

她出身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自是不同于一般的贵族小姐。

可由于父母双亡无依无靠,孤苦伶仃,不得不背井离乡寄居贾府。

浮萍一般的身世和封建礼教对于她的爱情等方面的压制,形成了她的孤寂、易感伤逝和多愁善感的个性。

她对理想有着美好的憧憬,对同是封建礼法的叛逆者贾宝玉有着深深的爱恋,她渴望能有独立自主的爱情。

但是,在那样的时代,在那样的家庭之中,这样的美好憧憬注定是要遭到了压制和摧残,她的悲剧在于没有正视现实,或是不能正视现实,最终落得“落花人亡两不知”的悲惨结局。

作者很重视以环境来衬托她的性格。

在设计林的生活场景的时候,潇湘馆是个精致的典型环境。

潇湘馆最有特色的要数翠竹。

象征了林黛玉的风神灵秀的气度和坚贞不屈的内在素质,又隐喻了林黛玉的伤怀多泪。

用竹来隐喻黛玉的内在气质,这是出于作者对黛玉的偏爱,也是赋予了她坚贞不屈的内在品格。

使她既具有“绛珠草”的纤弱特性又充满着“竹”的文化品格。

翠竹在小说中还有更深刻的寓意。

作品本身具有很强的反封建意识。

翠竹象征着黛玉的反封建精神和高尚的节操。

她不苟同于流俗,敢于对抗流俗。

尽管她的一生是个悲剧,但她的思想、她的叛逆性格和反封建的意志是坚强的,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鄙视富贵功名,不愿与恶俗的世态同流合污。

她的种种观点与当时的封建正统教条是根本对立的。

这种抵制封建教条相对立的傲态和反抗性正可与“标劲节于严风”的翠竹相比。

林黛玉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她属于贵族阶层,但有叛逆个性,是代表着进、步倾向的正面人物。

她追求自主的爱情,在她的头脑里,我们看见了刘兰芝、李清照、朱淑贞、崔莺莺、杜丽娘各种灵魂各种智慧或多或少的点点滴滴的交流,但她所作所为严重背离了封建家族的政治利益,与封建宗法制度有着尖锐的矛盾冲突。

她在试图挣脱封建礼教藩篱的斗争中,不能抵挡封建正统势力的打击,感情上遭受挫折,最终爱情与生命都付与虚无。

这种与封建观念格格不入的独特个性换做作品中的其他任何一人,恐怕都是不合适的。

在这个基础上,曹雪芹受婉约词风的影响,采用“愁”、“泪”、“病”、“瘦”等神态特征来塑造林黛玉形象,
使之具有崇高的悲剧意义和美学价值,使她的个性突出,具有典型性,具有启蒙性质的社会意义。

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因此,人们对正面人物遭遇苦难和不幸都是深表同情的,而悲剧美给人的美感也是崇高的;正面人物有高尚的情操和坚贞的品格,所以悲剧美就是人格美。

曹雪芹在描绘林黛玉形象的清瘦面影时,便是结合人格美的内在素质进行刻画的。

这种审美认识实在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文学技法,具有含蓄韵雅的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
[2] 刘梦溪.《情问红楼: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故事的心理过程》.广西师范人学出版社,2007年
[3] 陆树嵛.《谈谈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形象》.中国文学网
[4] 俞平伯.《红楼梦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5] 王志尧.《红楼梦精解》.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
[6] 任明华.《林黛玉》.中华书局.2006年
[7] 刘梦溪.《林黛玉诗词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73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