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政治常识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政治常识总结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包括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一切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的。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了的物质的东西。
这个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把感觉、经验当成第一性的观点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个性与共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4.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如水、气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5.物质的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的主体是物质。
物质运动最高级的形式是社会运动。
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静者,动之静也”的观点是认为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6.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7.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劳动促进了人脑,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促进了意识的形成。
意识从本质上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人脑的机能、物质的反映。
物质从一般反映特性到人类意识产生所经历的三个决定性环节是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的意识。
8.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复杂性、多样性。
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时,必须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规律就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作用。
9.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掌握“适度”原则的哲学依据是质和量的统一。
事物自我完善的哲学依据是事物发展的辩证否定过程、事物的自我扬弃。
10.对立统一规律
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
事物的发展,是自身矛盾所引起的自己运动和自我发展。
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诸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事物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一方,对事物的性质起主导作用。
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同矛盾的地位.作用是不平衡的,在工作中突出重点,是要求抓住根本矛盾、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并把它们作为解决其他矛盾的出发点。
11.否定之否定规律
揭示了事物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它是事物完善自己、发展自己的一个有规律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事物的发展表现出周期性,即每一事物的发展郡是从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新的否定,否定之否定就是肯定,似乎又回到了原来的起点,即完成了一个周期。
在这一周期中,事物的发展经历了两次否定,每一次否定都不是简单地抛弃,而是一个前进和上升的发展过程。
事物发展的周期包括三个阶段,即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即新的肯定阶段,反映了事物发展道路的起伏性和曲折性。
把“否定之否定”称作“仿佛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是循环论的观点。
1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可知论和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的基本立场。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在认识过程中具有决定作用。
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从根本上说,这是由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实践。
“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这段话强调的是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
这件事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必然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两种错误。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真理观上的分歧是真理的内容是否是客观的。
13.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生产方式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劳动工具的状况,在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劳动者。
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在于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4.阶级和价值
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是划分阶级的依据。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分析方法是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主要表现在: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同时承认和肯定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两者是辩证的统一。
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
15.国家和国家性质
从本质上看,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国家性质也叫国体。
国家的性质是由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是我国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明确规定。
16.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在我国,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在我国,民主和专政是辩证统一的,民主是人民内部的民主,专政是对敌对分子的专政;民主和专政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四项基本原则已被写入我国宪法。
17.依法行使政治权利、自觉履行政治义务,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体现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政治权利和自由主要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各项政治自由、监督权。
①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基础和标志;
②各项政治自由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
它包括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自由;
③公民的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包括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等权利。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必须履行以下基本义务: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②遵守宪法和法律;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④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18.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1.几种主要的选举方式:
(1)直接选举:①国家事务方面县级和县级以下人大代表的选举;②社会事务方面居委会村委会的选举。
(2)间接选举:①县级以上各级人大代表的选举;②乡镇和乡镇以上各级政府领导人员的选举。
(3)差额选举:①正式候选人名额多于实际应选名额的选举;②我国各级人大代表的选举实行差额选举;③竞选是差额选举的一种方式。
2.我国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
(1)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民意是正确决策的重要信息资源。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
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前提);
(2)专家咨询制度(有利于听取专家的意见,集中学者的智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3)重要事项社会公示制度(有利于保证公民对涉及公共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有利于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和公民的参与度);
(4)社会听证制度(有利于帮助决策机关发现拟定的决策方案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修正和完善)。
3.我国公民民主监督的方式(渠道):
(1)信访举报(制度);
(2)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3)舆论监督制度;
(4)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活动。
19.我国政府的职能
(1)切实履行政治职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2)切实履行经济职能,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切实履行文化职能,发展教科文卫事业,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4)切实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为社会的和谐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
20.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它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其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最高地位,其他中央国家机关都有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人大代表的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体是指国家的性质。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主集中制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和最基本原则。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1.我国的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它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是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的体现和保证。
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进行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
(党的政治领导是指中国共产党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1)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基本内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基本内容是三个代表;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是亲密友党。
(2)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互相监督的关系,不是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
(4)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人民政协不是国家机关,不行使国家职能;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
23.民族与宗教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各
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特别是经济发展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即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
我国的宗教政策:(1)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4.国际社会
主权国家,按国家性质分为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按经济发展程度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
国际组织有政府间和非政府间之分,有世界性和区域性之分。
联合国是当代国际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的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原则、作用:
(1)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2)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集体协作,不干涉他国内政。
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
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25.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南北发展不平衡是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世界多极化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重要特点。
世界的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世界和平和发展。
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1)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2)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3)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26.十七大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概括地说,就是十个字:“提低、扩中、调高、打非、保困”。
所谓“提低”,就是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这是缓解收入差距扩大的基础性工作。
“扩中”,就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调高”,就是有效调节过高收入。
“打非”,就是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保困”,就是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总之,就是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更加注重分配公平,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27.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8.“西藏问题”
其实质就是近百年来西方帝国主义势力培植、支持西藏地方分裂分子企图将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问题。
就当今而言,如果美国和西方国家不支持达赖集团,如果达赖集团彻底放弃“西藏独立”或西藏变相
独立的图谋,停止分裂祖国的活动,世界上也就不存在什么“西藏问题”。
因此,从根本上说,“西藏问题”不是民族问题,不是宗教问题,也不是人权问题,而是关系到中华民族核心利益的主权问题。
29.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来人均GDP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真成为世界贸易第一大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减少。
30.“21 世纪的公共管理:机遇与挑战”
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要区域政策经历了以经济特区为重心的沿海地区优先发展阶段,以浦东开发为龙头的沿江沿边地区重点发展阶段,以缩小区域差异为导向的西部大开发阶段,以区域协调发展为导向的共同发展。
31.澜湄合作,是指中国、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6国围绕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实施可持续开发和开展互惠务实合作。
2016年3月23日,在海南三亚召开了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澜湄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
32.瑞典于1950年1月14日承认新中国,1950年5月9日同中国建交,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
33.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1)外部监督:人大监督、党的监督、公众监督、司法监督、政协监督;
(2)内部监督:上级监督、监察部门、审计部门、法制部门。
我国政府的阳光工程:信息公开制度和公开办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