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鸡腿菇实用栽培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芯栽培鸡腿菇技术
一、栽培工艺流程:
玉米芯干燥——粉碎——配料——搅拌——发酵——装袋、接种——发菌管理——覆土——出菇管理——采收——后期管理。
二、栽培技术规范
1. 栽培场所
栽培场所应满足鸡腿菇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特别是通气、控温、保湿以及卫生条件、水源、交通运输等方面,为鸡腿菇菌丝生长及子实体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达到优质、高产、稳产的目的。
(1)日光温室:在北方地区,为保证冬季能正常出菇,利用日光温室进行生产效果较好。具体要求如下:温室东西走向,座北朝南,前低后高,长40米,宽7米。三面砌墙,顶部和前面覆盖薄膜。后墙高2米,两侧墙顶高2.8-3米,再向前渐低。在棚内埋立柱三排,向前渐低,顶部用竹竿或木竿连接。横向间距1米左右拉铁丝。温室顶部盖草帘遮荫、调温。
(2)拱形大棚:为降低建造成本,可以建造拱形大棚。具体要求如下:大棚南北向,圆拱形,长30-50米,宽6米,顶高2-2.5米。每隔3米用竹竿或其它材料搭成圆拱形,顶部用竹竿连接。顶部覆盖遮阳网、塑料薄膜,或者先盖薄膜,再盖草帘。四周用泥土压紧。大棚间距2-3米,有利于通风透光,并且要开排水沟。
(3)林间拱棚:鸡腿菇栽培管理粗放,可以在树林(或果园)内搭建小拱棚进行栽培,成本低,效益高。选择郁闭度高、近水源处搭小拱棚。拱棚宽3.5米,长度在30米以内。顶盖薄膜,气温低时可以覆盖草帘保温。
2. 栽培季节
鸡腿菇自然发生在春末至早秋季节,我省一般在3-6月份,气温在10-30℃时均可发生。根据这一特性,人工栽培最好安排在春季2-3月份,4-5月份出菇。也可在秋季栽培,8-9月份生产,
10-11月份出菇。在温室内栽培时可适当推迟。
根据鸡腿菇成熟菌丝体不覆土不出菇、抗老化、耐贮藏的特点,除炎热的夏季外,均可在农闲季节进行制袋,在出菇季节进行出菇管理,根据经验,以4月和10月出菇产量最高。
3. 原料的选择及配方
(1)原料的选择:鸡腿菇是一种草腐菌,富含纤维素、半纤维素的多种工农业废料均可用来栽培鸡腿菇。当前采用较多的主料有棉籽壳、玉米芯、豆秸、稻草、麦秸、玉米秸等,为提高产量,还需要添加一定量的畜禽粪、麦麸、玉米粉、油饼及少量的无机盐类。各种原料都必须新鲜、干燥,无霉变、无虫蛀,否则会引起病虫害,造成减产甚至绝收。
(2)培养料配方:
(1)棉籽壳30%,玉米芯30%,豆秸或麦秸30%,麦麸6%,尿素0.5%,石膏粉1%,过磷酸钙0.5%,石灰粉3%。
(2)玉米芯100公斤,麦麸10~15公斤,硝酸磷复合肥1~2公斤,石膏1公斤,生石灰3~5公斤,50%多菌灵0.1~0.2公斤,水170~180公斤。
(3)玉米芯100公斤,麦麸10公斤,玉米粉5公斤,尿素0.5公斤,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0.5公斤,石膏1公斤,生石灰3~5公斤,50%多菌灵0.1~0.2公斤,水170~180公斤。
4. 拌料及发酵
(1)拌料:拌料选择无风的晴天进行。先用石灰水将主料预湿2-3天,拌料时,先铺20-30厘米主料,上面撒一层混合均匀的辅料,再铺一层主料,依次进行,建成底宽1.5米左右、高1.3米左右的梯形堆,最上面一层为主料,顶部呈龟背形,用锨把在顶部及四周每隔50厘米左右扎深至地面、侧至中心的通气孔。为保持孔眼不被料堵住,在拔锨把时先将锨把向四周扩大孔眼后再慢慢拔出。春秋季在堆顶盖薄膜,薄膜离地20厘米左右,夏季盖草帘。
(2)发酵:拌料建堆后,由于培养料内微生物的活动,使培养料的物理性质发生变化,更容易被鸡腿菇菌丝利用;另一方面产生热量,使堆温不断上升,软化粪草,消除臭味,并杀死害虫与杂菌。由于培养料内的有益微生物均为好气性微生物,所以在堆料过程中,要保证所利用原材料的
质量,并掌握好培养料内的水分和通气状况,使好气性微生物得以充分活动,这是影响培养料发酵成败的主要因素。
①第1次翻堆:建堆24-48小时后,从孔眼处测量30-40厘米深处的料温,达到50℃以上保持24小时进行第一次翻堆。翻堆时应将培养料抖散,主辅料混合均匀,如果水分不足应适当补水,培养料的pH值应在9.0左右,偏低时应用2%石灰水调节。第一次翻堆一般在建堆后第3天或第4天进行,翻堆后重新建堆继续发酵。
②第2次翻堆:第1次翻堆24小时后,料温升至60-70℃时进行。此次翻堆要求将表层(30厘米左右)温度较低、偏干的培养料翻到内层,内层翻到外层,重新建成梯形堆,照前打孔覆膜发酵。
③第3次翻堆:第2次翻堆24小时后,按前述方法进行第3次翻堆。这是装袋前的最后一次翻堆,要求加入少量杀虫剂,pH值在8.0左右,含水量在65%左右,以手握料指缝有水而不下滴为宜。如不符合要求要进行调整。翻堆后继续发酵1-2天后即可装袋。
翻堆的目的是通过每次对培养料的翻动,调换培养料内外的位置,改善堆内空气条件,调节水分,散发废气,促进堆内微生物继续生长、繁殖、发酵,同时保证发酵均匀。
优质发酵料的标准是:棕色或红褐色,有淡淡的霉香味,不酸、不粘、不臭,无氨味。含水量适中,pH值7.0-8.0,料内有大量白色放线菌菌丝。
5. 塑料袋栽培
采用发酵料进行塑料袋栽培鸡腿菇是目前最经济、效率最高的方法。这种栽培方法出菇期、出菇场地可灵活安排,可根据市场需要分期分批埋土出菇,也可进行异地出菇。
(1)塑料袋质量与规格:栽培鸡腿菇一般选用宽25-28厘米、长45-50厘米、厚度为0.0015-0.002厘米(即1.5-2丝)的低压高密度聚乙烯塑料袋。塑料袋要求宽窄一致、厚薄均匀、韧性强,无微孔、无“雪花”。
(2)品种与用种量:目前主要的栽培品种有Cc944、Cc168、瑞迪7号、瑞迪2000等。种型有麦粒种和棉壳种。无论采用哪个菌种都要求无杂、无虫,菌丝生长均匀,生活力强,特别是麦粒
种不可老化。
发酵料栽培鸡腿菇,用种量和污染率及产量有一定相关性。用种量大,鸡腿菇菌丝能够在生长竞争中占优势,污染率低,产量高。但考虑生产成本,一般用种量以15%-20%为宜。
(3)装袋与接种:装袋前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将培养料摊开降温,散发废气,秋季栽培时一定要让培养料完全冷却后才能开始装袋,春季栽培时也要等料温降至30℃以下才能装袋。若料温过高,会引起“烧菌”现象,影响菌丝生长。培养料降温过程中,发酵时产生的废气也会散出,而新鲜氧气进入料内。料温过高即进行装袋是造成栽培失败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装袋时,先用脚踩住袋的一端,将培养料装入袋中,边装边压,主要压四周,而中间不用压实,装半袋后,将总用量1/4的菌种掰成红枣或蒜瓣大小的小块,接种到袋的四周,然后继续装料、压实,在装至离袋口6-7厘米时,将剩下的3/4菌种的一半掰成小块接种在料的表面,最后用大头针别住袋口或者用细绳扎口。翻转料袋用同样的方法装另一端,将余下的菌种接在另一端表面。也可接4-5层菌种,中间层的菌种都应接在四周。装好的料袋应虚实均匀,不凸肚,不松软,手托中间两端不下凹,手指按压料袋感觉有弹性。
装好的料袋应及时运到荫凉处堆放,避免阳光直射。装袋时应抓紧时间,防止培养料失水干燥,使含水量偏低。
(4)发菌:根据气温高低灵活把握堆叠方式,气温在25℃以上时,单层摆放,最多堆叠两层,使发菌时产生的热量能够及时散发出去,避免“烧菌”;气温低时,可适当增加堆叠层数。总之,尽量使袋温保持在25℃左右,绝对避免袋温超过30℃。发菌期光线不可过强,光照强度以70-800勒克斯最好,有资料表明,光线低于10勒克斯或高于800勒克斯都会抑制菌丝生长。发菌期应注意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为加快菌丝生长速度,可在接种部位或菌丝顶端后面1厘米处刺孔增氧,但刺孔后要防止袋温急剧上升。发菌室空气湿度不宜过高,最好不要超过70%。
发菌期应勤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正常情况下,接种后2-3天菌丝萌发,5-7天开始吃料,10-15天进入安全期。否则就要查找原因,对症处理。整个发菌期一般为25-45天,发满的菌袋可越冬、越夏保存,待确定出菇时间后提前15天左右脱袋覆土出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