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思想有些大智若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的思想有些大智若愚,世人皆醉,唯我独醒。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其实,他是不让人们往“红海”里面挤,要把目光放在“蓝海”的领域中去。甩开越活越滥的泥潭,向灵智的高境界进军。要活出自己,不为纷乱纠缠不清的事情扰了心智。独善其身。

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庄子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

2月19日:境界有大小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来判断一个事物的有无和无用,庄子却告诉我们,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境界的大小可以完全不同地判断一个东西的有用和无用,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2月20日:感悟与超越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到,世上熙熙皆为利来,世上攘攘皆为利往。可见名利二字是世人难以舍弃的追求。但是庄子的人生哲学是淡薄为大,因为只有超越了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才能感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那就是庄子所说的“逍遥游”。

2月21日:认识你自己

庄子里有许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由于我们习惯于自以为是,常常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于客观事物,于是就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而我们又经常会被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外部评价所影响,而不能真正认知自己的内心,结果被所谓的潮流而左右,在纷繁的大千世界中迷失了自己。

不少人把庄子的哲学思想当作最崇高、最仰慕的思想,对庄子的评价更是赞不绝口,对此我却有许多的不解甚至不满的地方。

在《逍遥游》中,宋荣子的“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是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的品德,他不满足;对于列子的“御风而行,泠然善也。”他的评价是“犹有所侍” 。在他心中“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等,才是逍遥游的境界,可这几乎是痴心妄想!整个人类谁能做到?他自己呢?他不也要衣食住行吗?说穿了,他只是一个生活在幻想中的人!

一些人极力说他鄙视权贵,但心肠热。可我想问,心肠热为什么不去改造社会?难道人受到了阻碍就不能前进,只能停滞吗?中国史上,有一位一直戴罪立功的人——林则徐。鸦片战争以后,他屡次遭贬,但却一直立功。被贬山东,他就治理黄河;被贬北疆,他就帮助改善农业技术;被贬南疆,他就帮助考察荒地,为南疆增加了六十九万亩土地。试想,他忍受的是多么大的委屈和痛苦!林则徐一直是一边顶着巨大的磐石,一边默默作贡献,而庄子呢?似乎只是被一块小石子砸中了额头,就龟缩起来,逃到梦幻般的世界!

我很庆幸,像庄子一样的人在世界上只是少数。试想,如果李白因失意成为庄子,范仲淹因失宠而成为庄子,林则徐因被贬而成为庄子,中国将成为怎样?如果邓小平因“三起三落”而成为庄子,林肯因战争失败而成为庄子,丘吉尔因演讲失利而成为庄子,世界将会怎样?如果我们周围的人全都变成和庄子一样,天天沉溺于幻想,不做实事,这样的世界多么可怕!

只瞄准不射击的不是好猎手,只呐喊不冲锋的不是好士兵。

人,不能活在幻想之中!《庄子-外物》里有一段“假粟于监河侯”的故事,读了非常喜欢。监河侯不肯假粟于庄子,于是故意说“等我收入到封地的税金,就借你三百金”。庄子听罢,“忿然作色”。

我要是庄子,既然已经猜到监河侯故意推托不借,也会以微笑报之。至少监河侯没有说出一句冷冰冰的话直刺人心,而以谎言掩盖自己的真心、本意。在现实生活中,我也经历这样“美丽”的谎言,而且我并不知情。但我事后却感激那些谎言的制造者,因为他们没有当着我的面,面露凶相并拿着把锃亮的匕首“杀害”我;而是待我转过身带着对谎言深信不疑并着甜蜜的微笑行走时,暗暗地给了我一刀,让我幸福地“死去”。

如果说谎言必然,“死亡”必然,那么我只愿接受后者。我不是一个不怕受伤的人,只是我在选择在我不得不受伤时,我所能接受的受骗方式。

人与人之间有很多美好的故事,也有很多丑陋的真相。活在当下,犹其在尔虞诈、金钱利益至上的当下,每天每夜,谁不是在经历这些故事,而又恍悟这些真相?左心房的伤刚结痂,右心房已然殷殷滴血。无法改变现实,只希冀受伤的间隔能否拉长?

所以庄子本应感到满足,虽已受了愚弄,心灵却没有淌血,反而让他讨回了口气。要是庄子是今天的庄子,不知他能忿然作色几回?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称庄子为“神人”。记得在我的大学时代,博学多才的中古文学老师最喜欢讲的也是庄子的作品,在学校组织了我们集体看过于丹的《论语心得》之后,我又在假期中阅读了于丹《庄子》心得。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人,曾任蒙之漆园吏。贫而乐道,不慕富贵。他是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于丹庄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过解读庄子中的寓言,结合现代社会的现象,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大境界,这种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逍遥得自在,追根究底是一种精神生活,灵魂生活,是一种“无”的境界,“归零”的境界,需要不断反观内心,需要大觉悟才能体会得到,而且更需要时间,因为“悟”本身是一个过程。在大境界的指引下,我们就会逐渐走上人生的坦途,直至掌握人生之道。如果没有大境界的指引,我们的人生就像有些“屠夫”解牛一样,用刀乱砍筋骨而损坏刀,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和利所扰,在社会中被五颜六色,纷纷纭纭的表面现象所惑,不知不觉地浪费我们宝贵的生命。于丹用内心、自然流露的语言,借尊者、名人之口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并用那些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寓言小故事诠释着人生的哲理,那就是:宽容感恩于外在世界,融合于一切自然规则,清醒地认知自己的内心,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拥有健康的人生心态和快乐的生活状态。

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教我们要以大境界来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态,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是一种理想的,甚至是超理想的境界。读过此书,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码,给予了力量的源泉,伴随了身心的成长,满足了心与心的交流,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于己于人,无论你在何种岗位上,环境只是一种需要你去顺应的外在世界,却需要你坚持自己内心的秉性而不随波逐流,并让自己尽力把自身的潜能激发到最佳状态,那何尝不是一种超越自我的成功;无论在家庭还是社会,你充当的任何一个角色都需要你用心面对,真心付出,等到再回首时,我们可以无怨无悔,因为我们已经尽心尽力。作为一名教师,更是如此,我们的快乐,就是可以从孩子们一双双清澈的眸子里,看见他们对你的喜爱,夫复何求!

“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里的这段话,从小便耳熟能详,是孔子在讲自己的人生轨迹:十五岁的学习的起点,选择好方向,三十岁能牢固地自立,四十岁对各种问题不疑惑,五十岁知道天命是什么,……。有一天,看《百家讲坛》,一位白衣白裙的中年女子正在讲这一段,下面字幕上打着“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的字样,面孔是陌生的,言谈是和蔼可亲的,她并没有咬文嚼字罗列子曰诗云,而是把圣人描述的这个人生坐标放在了今天,在天地悠悠,斗转星移中,面对物欲横流、转瞬即逝,让每一个凡夫俗子去体验,去规划自己的人生,譬如“三十而立”,“并不是通过一个外在的社会坐标来衡量你是否成功,而是由内在的心灵标准衡量你的生命是否开始有了一种清明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种自信和坚定。”譬如“四十不惑”,“就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于丹把“中庸”理解为一种理想状态,一切都处于和谐之中,即天地万物各安其位)的理念去思考、行事。即外部世界给你许多不公正、打击、缺憾,你也能在一个坐标上迅速建立自己应有的位置。”言者切切,听者意会,那种朴实无华清新自然,一下击中了不再敏感的神经,怦然心动,冥冥之中似乎碰到了知音,没有更多的理由就喜欢上了。

于丹把解读《论语》的指南针,放在了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告诉今天的我们,怎样有价值有效率地生活,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生活。在于丹的眼里,《论语》的价值,或者说是一切经典的价值不是用佶屈聱牙的语言作弄人,也不是用晦涩艰深的典故吓唬人,更不是用天经地义的章法约束人;所以,她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