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系统管理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管理学派
系统管理学派是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范畴及一般原理,全面分析组织管理活动的理论。

系统管理学派的主要理论要点是:
1.组织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的人造系统。

2.组织是一个为环境所影响,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系统。

组织不仅本身是一个系统,它同时又是一个社会系统的分系统,它在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中取得动态平衡。

组织同时要从外界接受能源、信息、物料等各种投入,经过转换,再向外界输出产品。

系统科学也是20世纪形成的新型学科。

它是一门理论深刻、严谨而又有着强烈技术实践能力的科学学科。

它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一般系统论与系统工程理论各自独立发展的阶段。

现代系统思想的发展应当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19世纪辩证法哲学思想的影响,那种有机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整体性思维方式,渗透于20世纪初科学的理论与科学的工程实践当中。

于是,在20世纪20~30年代,首先在两个相隔较远的领域——基础理论和工程实践——中形成了两个看来互不联系的学科:一般系统论和系统工程。

一般系统理论是由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的。

20世纪20年代,在理论生物学界存在着一场关于生命本质问题的争论。

一些科学家持机械论的观点,认为无论生命有多么复杂,它在本质上只不过是一架更为精细的机器。

另一些人则持着一种"活力论"的观点,他们认为:生命体之所以具有目的性、主动性和自动调节等能力,是因为生命体中有一种科学所不能解释的"活力"。

贝塔朗菲则批评了这两种各有其片面性的观点,指出生命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由多个部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的整体。

由此他先建立了一种"机体系统论"。

1948年将这种机体系统论发展成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

一般系统论认为,所有复杂事物,如生命现象或社会现象等,无论其规律过程还是其所有复杂行为,原因都在于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有机结合。

与一般系统论相伴随,在实践的领域中,系统工程理论也发展起来了。

在泰勒的科学管理制度中就包含着系统工程的萌芽。

后来美国贝尔电话公司在进行电话网络的设计和其他多种巨大复杂的工程设计中使用了一种方法,它是把每一项工程的进程划分为规划、研究、发展、发展期间研究和通用工程五个阶段,并且按照程序规定的五个阶段认真地执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0世纪40年代,他们把这种方法称之为"系统工程"。

1957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古德和麦克霍尔合著了《系统工程学》,综合论述了运筹学方法及其一些具体分支,为系统工程初步奠定了基础。

1962年,霍尔写了《系统工程方法论》一书,他强调要把系统工程看做一个过程,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序。

并提出了系统工程的三维结构模型,推动了系统工程理论的进一步具体化和向更广泛的领域中的应用。

第二阶段,是在20世纪40~50年代系统技术理论的发展,这就是信息论、控制论和运筹学的形成与发展。

1948年,由美国数学家、通信工程师克劳德·申农和瓦伦·韦弗建立了信息论。

信息论一产生就表现出了巨大的影响,然而最初人们所注意的主要是它在通讯工程和自动化控制工程中的作用,对于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似乎还没有表现出什么重要价值。

但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它在管理科学中的应用,信息论就越来越显现出它在社会科学管理方面的重要应用价值。

申农于1948年发表的《通信的数学理论》奠定了信息论的基础。

信息论发表的同一年,美国著名的数学家诺伯特·维纳出版了《控制论》(Cybernetics)一书。

维纳一直对机电自动化的问题深感兴趣。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美国军事科学研究机构中研究防空火力控制系统的预测装置。

1943年,他与生理学家罗森勃吕特、毕格罗通过对神经生理学和军事工程中高射炮自动瞄准控制装置的研究,合作发表了《行为、目的和目的论》一文。

经战后的数年研究,他创立了能够使机电系统表现出来像生物那样有目的追踪目标行为的自动化控制的理论。

对于控制论的应用领域,维纳说:"从我对控制论感觉兴趣的一开始,我就已经完全领会到,我发现的那些可以用在工程学和生理学上的有关控制和通讯的想法,也可以用在社会学和经济学方面。

"正如维纳所料,控制论原理不仅对机械技术工程和自动化工程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而且
也大大推动了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发展。

许多社会学家认为,由于控制论所形成的关于信息和反馈的科学研究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使社会科学也会因此而进入了一种具有科学性的新阶段。

的确,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有关管理的书籍几乎无一不涉及到信息、反馈和控制论。

与控制论和信息论发展的同时,最初的运筹学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了消灭法西斯,同盟国的军事领导机构组织了许多学科的科学技术专家研究和解决军事的攻防作战、后勤供给、武器部署、使用等的规律性问题。

这样,便出现了军事运筹学。

由布莱科特领导的科学家小组通过运筹学研究所提供的方案,使部队中的飞机侦察、舰艇搜索、后勤组织等多种军事活动的效率大大提高。

其理论和实践价值得到了普遍承认。

战后,运筹学的科学家们把目标转向各种民事经济工程和企业管理问题,在许多企业和经济组织中产生了显著的效果。

著名的运筹学组织,美国兰德公司倡导了"系统分析方法",取得许多成功。

在解决不同的工程学问题过程中,运筹学逐渐形成了许多理论分支,如规划论、对策论(博弈论)、排队论、搜索论、库存论、决策论等等,使运筹学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系统技术。

运筹学对管理科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在有些人看来,运筹学也就是管理技术学。

第三阶段,是20世纪60~80年代,一方面是基础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是向更加广泛的实践领域的发展。

在基础理论方面,从动态的角度更深入研究一般系统概念、原理的自组织理论发展起来了,它补充和发展了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自组织理论运用了实验和数学的方法,进一步研究了系统的产生、进化、质变、发展以及自调节、自稳定、自复制和自评价选择等问题。

这就是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德国物理论学家哈肯的"协同学",德国生物化学家艾肯的"超循环"理论等实验型自组织理论,以及突变论、混沌论、分形理论等有关非线性复杂系统的数学理论,等等。

自组织理论把系统科学的理论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它的许多思想和方法已经渗透到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领域中,而它将在这些领域中发挥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

在技术和工程领域方面,系统工程快速地向社会实践领域中深入。

系统工程的基本方法方面,出现了像系统工程方法论、系统动力学、灰色系统理论和泛系统理论等一般系统工程方法,而这些理论、技术方法向实践领域的深入,则形成了大批的系统工程的领域和学科。

我们大致上可以把它们分为五个方面:
(1)机械系统工程,包括工程系统工程、机械自动化工程、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工程,等等。

(2)有机系统工程,包括生物系统工程、人口发展科学、生态系统工程、农业系统工程,等等。

(3)社会系统工程,包括经济系统工程、管理科学、领导科学、军事系统工程、企业系统工程,等等。

(4)文化系统工程,包括科学研究与发展系统工程、教育系统工程、人才学、文化发展学,等等。

(5)综合系统工程,包括环境科学、城市发展系统工程、国家发展工程、未来学、国际发展战略工程、空间科学系统工程,等等。

一、系统论方法
系统论方法是指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和改造客观对象的方法,要求人们从整体的观点出发,全面地分析系统中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此系统与他系统的关系,从而把握其内部联系与规律性.达到有效地控制与改造系统的目的。

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教育技术研究要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佳地处理和研究问题。

系统论方法还要求人们建造反映系统运动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定量地进行研究,探索实现优化的途径和手段。

所谓系统是由要素构成的,是各种要素组织起来的有特定功能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

系统论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它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V.Bertalanfy)创立。

自系
统论和系统方法创立以后,这种科学方法不断地获得充实和发展,该方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⒈整体性和综合化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系统论的一个最重要原则。

它要求人们在研究问题时,要牢固地树立全局观念,始终把研究对象看作一个有机整体。

用什么要素(子系统)构成整体,各要素(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如何安排,都要有利于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

整体的功能不等于各部分功能之总和。

任何系统虽由若干部分(要素)所构成,但在功能上,各部分功能的总和不等于整体的功能;任何系统的整体功能ET,等于各部分功能的总和E1,加上各部一分相互联系形成结构产生的功能ER,即
ET=E1+ER
⒉联系性原则
联系性原则的意思,一是讲系统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和制约;二是讲系统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

从哲学意义上讲,系统、环境和要素是有密切联系的,一种事物总是存在于某种系统之中,从而作为该系统的一个要素。

如果把这一事物从其特定的系统中离析出来,它就必然落于另一个系统中,成为具有新质类型关系的系统中的一个要素。

任何一个系统都是较高一级系统的要素(或子系统),同时任何一个系统的要素又是较低一级的系统。

对于一个特定系统来说,其他系统则是该系统存在的外部环境。

所以,系统、要素和环境三者是有机统一的关系,是彼此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

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

结构是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的组织形式,功能是系统在一定环境下所能发挥的作用,不同的结构可以发生不同的功能。

⒊动态性原则
任何系统都不是绝对的、封闭的和静止的,它总是存在于特定地环境之中,与外界进行能量、物质、信息的交换,受着环境的影响,具有开放性,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⒋最优化原则
这是系统论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人们对系统进行研究和改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系统发挥最优的功能。

一个系统可能有多种组成方案,要选择最优的方案,使系统具有最优功能。

如生产系统要求高产、优质、低成本、低消耗、高利润,具有多种目标。

为了使“生产系统具有最优的功能,必须将这些目标综合起来考虑,搞个既能低成本、低消耗、又能高产、优质、高利润的功能最优方案。

这需要通过调查研究,模拟试验,才能实现。

所谓系统论的科学研究法,就是根据上述的理论,把研究的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从整体上、联系上、结构的功能上,精确地考察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求获得最优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可以看出,系统科学与管理科学都是20世纪发展的新型科学,而且他们在发展中也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如果说在基础理论的发展上管理科学紧密地依赖系统科学,那么在技术、工程和实践的发展上系统科学也总是离不开管理科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