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农村金融问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
建德农村金融问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学术界对国内外农村金融研究,主要从农村金融市场及其供求关系、农村金融体系方面、农村借贷问题、小额信贷、金融抑制等方面进行论述,期望对农村金融的进一步研究有一定的推动和借鉴作用,为金融的协调发展提供启示。
1 国外研究现状
1.1 对农村金融市场及其供求关系的研究
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Hugll.T.Patrick提到的两种模式:一是“需求追随”模式,他重点指出农村经济主体的相关金融服务需求会导致农村金融机构的相关金融服务的供给先于农村经济主体的需求。
二是“供给领先”模式,他强调农村金融机构的相关金融服务的供给先于农村经济主体的需求。
Mire Devaney和B weber(1995)通过测试指出美国农村银行的不完全竞争,应作出相关政策促进现行的和潜在的竞争。
Mark Drabenstot和Larry Meeker(1997)分析美国农村资本市场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了扩大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的方案。
1.2 对金融组织体系及供给主体方面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基于调查得出相关理论。
Wyn Gmnt和Anne MacNamam(1996)通过分析英国和爱尔兰农户的资金提供者的情况,指出大农户往往能更好地利用借款机会和新的金融工具。
BrianP.Cozzarin(1998)创立了农业部门两大契约关系的概念模型,指出最优化契约和一体化组织形式是比合作金融更加有效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
1.3 对农村金融体制方面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StepaniechaIitonenk (1998)指出的政府应该致力于建立一个对农村信贷有利的政策环境,推动实现农村信贷的市场功能,减少国家对农村信贷的直接干预,从而协调农村信贷市场的金融结构。
Gertmd Schrieder和
FranzHeidhues(1998)指出有必要通过改革和创新来培养经济稳定性和公众对农村金融部门可靠性和有效性的信心。
1.4 对金融抑制方面的研究
美国的经济学家爱德华·肖和罗纳德·麦金农(1973),通过研究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尤其是货币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最早提出了“金融抑制”理论。
他们主张实行“金融深化”,减少国家对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行政干预在市场竞争机制下实现对资金更有效的配置,从而减少金融抑制。
2、国内研究现状
2.1 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问题的研究
梁明丽(2010)对现状的研究,通过相关的数据分析认为我国对农村金融领域的改革在农村市场化方面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农村金融发展相对滞后,不能充分发挥其推动农业和国民经济健全发展应有作用。
2.2 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研究
张永波等(2010)对我国的金融体系研究,是从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服务体系、监管体系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这五个方面出发的,在分析存在问题之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马立珍(2010)也提出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制度,建立多层次的合作金融体系规范和发展民间金融,充分发挥民间金融支农的重要作用,为破解农村信贷困境提供一种新思路。
黄燕君(2007)主张通过金融深化来增大制度创新供给,保证金融制度的内生性,从而推动农村金融发展。
这些对我国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
2.3 对我国农村金融供求的研究
贺小华(2008)总结部分学者研究发现农村信用社存款远大于其农业贷款,而其差额大部分投向了非农产业。
提出我国的农村地区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问题,贷款难已经对农民收入增加构成瓶颈约束。
研究从总量和结构两个角度,确认了我国农村地区金融资金供需的失衡状态。
2.4 对农村借贷问题的研究
鲁靖,邓晶(2005)的研究从资金来源的方面指出,农村借贷应该以民间信用为主。
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已使银行贷款在农村借贷比例迅速下降,民间借贷份额迅速上升,有偿借贷已取代了无息贷款的主体地位。
2.5 对金融抑制方面的研究
对农村金融抑制的研究,存在着众多说法。
李锐,朱喜(2007)通过Biprobit 和Match模型定量分析得出我国的金融抑制程度约为70.92%,与其他国家比较,我国金融抑制情况十分严重。
王国华和李克强(2006)认为正规金融部门对农户贷款的资金有限产生的供给型金融抑制是导致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的主要原因。
王梦遥(2008)则认为农村商品化程度低,农户自给自足消费高导致农户对资金需求低,从而产生需求型的金融抑制。
房德东(2008)等认为在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供给型和需求型的金融抑制是同时存在的。
2.6 对我国小额信贷的研究
在新产品开发方面,众多学者对小额信贷产生极大关注。
张宏杰(2010)认为小额信贷在拉动农村经济增长、解决金融难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元健(2010) 阐述了小额信贷的相关理论,通过比较小额信贷在国内的实践例子,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农村金融发展上可行的小额信贷新模式。
熊学萍、易法海(2007) 则认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周期较长但投入资金额相对较大的特点就决定了小额信贷对农村金融发展的资金支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3总结
目前,学者们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农村金融体系构成、金融体制、产品创新等几个方面入手,为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做出了理论上的借鉴和思路的参考,但是大多数结论停留在原则性的指导,对具体的措施比较模糊,因此可操作性不强。
对于外国学者建立在他们成功解决农村金融相关问题基础上的研究,和我国的改革农村金融环境存在差异。
因此对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的研究,应当结合我国复杂的农村金融环境和具体的区域进行系统性分析和研究,走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改革道路,为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之路提供实质性有效地借鉴。
参考文献:
[1]李珂.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税收激励政策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0(01).
[2]兰静. 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问题研究[J]. 特区经济, 2010(05)
[3]董晓林.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创新[J].江苏农村经济,2010(08)
[4]李佩臻.我国农村金融问题浅析[J].当代经济,2010(06)
[5]李建华. 破解农村金融难题的理性思考和探索[J]. 中国农村金融, 2010 (05)
[6]孔祥智. 大力推进农村金融创新[J]. 湖南农业科学, 2010(01)
[7]年志远.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制度安排的缺陷及其完善[J]. 经济纵横, 2009(09)
[8]李悦.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研究——基于微观计量模型的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9] 韩俊.中国农村金融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10] Xinhua News Agency.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State Council on promoting the building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Some Opinions [N]. Guangming Daily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