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氏十七房与宁波商帮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氏十七房与宁波商帮文化
选择郑氏十七房是因为无意中在新闻中看到的几幅画面,当即被其中古朴的围墙和建筑吸引,于是终于在一个周末辗转到了镇海寻找她的所在。

在去之前,跑遍大半个宁波在两家图书馆找到了两本介绍宁波帮和郑氏十七房的地方文献,粗粗翻阅之后,对其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郑氏十七房位于宁波市镇海区澥浦镇,是由郑氏先祖在南宋时期,从河南荥阳迁徙镇海而建。

村落设计呈棋盘形,整体建筑以幢为单位,是目前国内已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民居建筑群,其宅居数量之繁多,建筑特色之明显,结构布局之合理独特,堪称望族建筑的经典,在国内也实属罕见。

十七房景区包含了恰礼堂、源茂房、鼎丰房、望益堂、立房、后堂楼、栈房、兴房、典当房等部分,高耸的旗杆,四级的马头墙以及各房精致的布局工艺,无不显示着一个望族的存在。

同时,镇海郑氏十七房是宁波商帮的最早发源地之一。

十七房水系直通宁波、海上,从这里走出了晚清最大的全盛民信局创办人郑景丰、“老凤祥”创始人郑熙、老北京“四恒银号”兴办人郑世昌,中国第一家大型冷藏企业的开窗人郑方正、英雄墨水厂肇事者郑尊法等一批商业巨子,成为宁波商帮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宁波人在金融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早在上海开埠以前,已有宁波人在那里设立钱庄,上海开埠后,宁波商帮的钱庄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当时有名的9家钱庄,宁波家族就占了5家,即镇海方家(方介堂)、镇海李家(李也亭)、慈溪董家(董棣林)、镇海叶家(叶澄衷)、宁波秦家(秦君安)。

到了1897年,华商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宣告成立,宁波帮商人在其兴办、资金筹措、具体管理中也起了重要作用。

而早在康熙年间,镇海郑氏十七房的郑世昌“承父命外出经商”,在北京东四大街开设了“四恒银号”(即恒兴、恒利、恒和、恒源)。

据陈夔龙《梦蕉亭杂记》载:“四恒者,恒兴、恒利、恒和、恒源,均系甬商经纪,开设京都已有二百余年,信用最著,流通亦广。

”“四恒银号”当时是京师著名店铺,京中大宗商务,如木厂、洋货庄、山西票号、粮食铺、典当铺,都向四恒借贷银两。

恒和号专司各大官宦富户的存放款业务,恒利、恒源两号专放当商款,恒利号在天津估衣街附设有首饰局,后改称为恒利金店。

除此之外,十七房商人郑振麟咸丰年间(1851-1860)在上海崇明北宝镇独资开设宝山银楼,资本1000两银子,是崇明最早、资金最雄厚的银楼。

1938年崇明沦陷后歇业。

1918年郑佐如独资在沪创立“庆和钱庄”,庄址在河南路永宁里,资本2万两。

由此,十七房郑氏在宁波商帮乃至全国金融业的地位可窥一斑。

公交车站设在一个路口附近,下车以后在十七房附近的民居间行走,抬头便可看见高耸的旗杆和迎风飘扬的“郑”字旗帜,靠公路边的绿地,水光潋滟,几只白鹭在水边、树上徘徊,时而振翅而飞,一片恬静之景。

走进十七房景区,过了桥首先看到的是祈福广场。

穿过祈福广场向右走过全盛桥便到了源茂房,房中设有财神殿供游人求财祈福之用。

同时,源茂房还汇聚了打铁、弹棉花、织布、编草鞋、箍桶、捏面人等一大批民间工艺表演。

源茂房往北,则到了鼎丰房。

鼎丰房宅院坐北朝南,是具有宁波地方风格的四合宅院的一个典型,其正厅名“敏慎堂”,取“处事勤敏,言语谨慎”之意。

而鼎丰房的主人据传便是全盛民信局的创办人郑景丰。

在位于后堂楼的郑氏家史馆中,对全盛民信局以及中国的民信业作了详细的介绍:
“中国的通信,在古代是官办的。

有文字记载的通信活动,始见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主要用来通报敌情、应付战争。

通信方式也多种多样,以语言,声响,火光等方式进行。

到了唐朝是中国邮驿的极盛期,全国设有驿馆1639所,但驿站带有官方性质,不允许传递私人信件。

但随江南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员流动较大,民间通信活动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因
此,民信局应运而生。

宁波人民信局的创办,标志着我国传统邮政业进入由官办转而民办的时代。

明代永乐年间,由宁波帮商人首创‘民信局’,其业务包括寄递信件、物品、经办汇兑。

到了清同治、咸丰、光绪年间,全国大小民信局达数千家,机构遍布国内及华侨聚居的亚洲、澳洲和太平洋地区,各民信局之间还联营合作,构成了民间通信网。

这其中最大最具影响的便是十七房商人郑景丰在1852年创办的‘全盛源记民信局’。

全盛信局主要服务对象为商业行庄,同时亦为一般群众服务,总局设于上海,并在宁波、杭州、上海等地广设分局,形成了广泛的通信网络。

该信局前后经营了八十三年,于1934年在当局的排挤之下被迫宣布关闭。


后堂楼之南便是立房,立房院落呈狭长状,正厅名“敬承堂”,西偏旁则是郑芳址的居所“吟风弄月庐”。

吟风弄月庐与西厢房之间有两座精致的连廊,梁上雕有“得所”、“易安”、“於止”、“可人”,由此可见主人闲适淡薄的情怀。

立房亦出了一批成功的商人,如以经营渔盐业起家的郑维嘉,其长孙郑德标等。

十七房景区的东面,是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兴房。

兴房大门朝北而开,正厅名为“敬业堂”。

敬业堂北侧厢房墙外,有一水漕,俗称“吃水漕”,又叫“灯盏漕”,据传是一个盛姓商人在女儿嫁入兴房前在此所挖,以此作为随嫁之物。

而“吃水漕”水质清晰,可作生活用水直接饮用,池边还里有碑以警示众人保护其水质。

兴房的早期主人郑勋是最早的“红顶商人”,而其胞弟郑熙啧是“老凤祥银楼”的创始人。

据郑建军在《镇海十七房郑氏与“宁波帮”》一文中所载:
“1843年上海开埠,1844年郑熙(1813—1858)便赴沪开设钱庄,1848年又在上海小东门方浜路创办“凤祥银楼”,前店后场,银楼收购旧金银器皿熔炼制成首饰出售。

店内有一批技艺精湛的把作师傅,所制作的金簪、镶玉簪、项链、扣花等金质饰品,成色足赤,款式新颖,精镶细嵌,玲珑剔透,生意十分红火,获利甚厚,为沪上银楼业巨擘。

1853年“小刀会”攻克上海前夕,郑熙预先将店铺临时搬迁至宁波,宁波“凤祥银楼”即始办于该年。

1855年上海局势稳定后,重新在豫园旧址开业,改称“老凤祥银楼”,1857年郑熙病重回十七房。

不久病故,之后“老凤祥银楼”转卖他人。


兴房之东,则是典当房之所在。

典当房名号“慎益”,约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相传典当物品有“三不当”:花轿不当、棺材不当、死人不当。

当铺房屋高大,分上下两层。

“慎益号”经营了一百多年,为当地村民在经济上的调剂提供的很大的方便,直至抗日战争爆发才关闭。

如果说以上建筑群落反应的都是商业望族以经商致富,造福乡里以及儒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那么洽礼堂则是郑氏家族思想开放、男女平等的一大标志,也是中国传统女性文化的展现。

洽礼堂始建于乾隆年间,由郑氏媳妇戴恭人捐建,是一个专供女性祭祀、活动和商议族中大事的场所。

同时,它还是首个允许女性进入并参与宗族大事的祠堂,在宗祠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模式等文化内容上,也与男祠通德堂并无二致。

这是对十七房郑氏尊重女性的文化传统的最好的阐释。

洽礼堂内设有中国传统女性文化展馆,从“出生”、“教育”、“婚嫁”、“女德”等方面揭秘望族女性的成长历程。

其中的展品包括子孙桶、抓周器具、各式女红、纺车、花轿、婚床以及盛大的“水上十里红妆”场景重现等。

在十七房的各房之间穿行,感受其南北结合的独特的建筑特色,马头墙、厢房、石雕、牌坊等,格局特色。

厢房与厅堂的构筑风格融为一体。

群墙外,墙河环城,绿水垂柳,白鹭横飞。

建筑具有江南水乡风格,又兼有宫殿般的布局结构,其中,各房之中的门窗以及梁上的雕刻艺术更是别具一格,各式浮雕中有民间信仰崇拜的罗汉金刚,福禄寿三星,各式龙图腾以及奇禽异兽,这些在民间传统文化中被认为有超自然力存在的图案被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显示着各房主人的身份地位和财富,同时也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灵巧的双手和智慧的
头脑。

郑氏十七房自被发现以来,以其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艺术逐渐被世人所知,但一番游览下来,却仍旧让人感到保护和修葺的不完善,不少房间空置,缺少说明,以及过度翻修的情况普遍存在,这一系列的情况让人不免有些遗憾。

离开的时候遇到几个本地的游客,他们在一番游览之后对十七房印象颇佳,想来其中所蕴含的宁波商帮文化和宁波帮的发展在不久的以后会被更多人所认识。

汉语言083 叶珍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